Wednesday, October 13, 2010

网络转载:從生命教育談情緒處理與教養

「情緒處理」與「管教」這個議題,自有人類以來就是重要的課題,甚至從聖經來看人類的歷史,我們會發現許多家庭在教養子女時,因父母夾雜著情緒,面臨到兩難的問題,往往使得「管教」變的更棘手…

聖經在幾千年前就有提到關於教養兒女的部份,其中兩個看似矛盾的教導,若能運用得宜,則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這兩個教導出現在箴言13:24「不忍用杖打兒子,是恨惡他;疼愛兒子的,隨時管教。」
以及歌羅西書3:21「你們做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恐怕他們失了志氣」。

這兩處經文看似矛盾,卻是教養的一體兩面。因為若是過於體貼尊重孩子,容易造成孩子行為偏差,變成校園家庭中的小霸王;然而要是過度嚴格管教孩子,可能傷了孩子的自尊,讓孩子畏縮沒自信。過與不及之間,需要相當的智慧。

避免情緒中的管教
在女兒還小時,有一次因不聽管教,我情緒失控的重重處罰了她,但在女兒臉上看不到後悔的哭泣,反而是倔強不服的眼神;事後我向孩子道歉,告訴她父母依然很愛她,從此,我體會到,教養時不能帶著強烈的情緒,否則只是傷害了孩子,親子間也會有不可挽回的裂痕。

從事生命教育多年,我了解自我形象的建立是很重要的,兒童時期更是建立自我形象的重要階段,孩子容易由父母和身旁重要的人口中認識自己,因此旁人說的話對孩子是很有影響力的,有時父母在情緒下脫口說出「再不乖,媽媽不要你嘍!」這種話語其實對孩子是有很大的傷害,孩子可能對「愛」有了功利的看法,也影響孩子對自我形象的認同。因此,我們以「愛」來教養孩子時,也要注意無意間傳達給孩子的訊息。

父母對孩子適當的管教,除了傳遞正確的觀念以外,也要讓孩子建立自信,正面的看待自己,讓孩子有個健康的自我形象。
「…不要惹兒女的氣,恐怕他們失了志氣」所指的應該就是如此,在教導中讓孩子知道父母依然接納他、愛他,而不讓孩子予取予求,這才是真實的「愛的教育」。

爸比妈咪笔记乐学习~

12招 養出快樂的孩 子

轉貼
12招 養出快樂的孩 子
研究發現,快樂的孩子擁有一些共同的特質,包括:較有自信、樂觀、有自制力。 我們整合專家意見,提供12個訣竅,讓你養育出一個快樂的孩子。
1. 給孩子隨性玩耍的時間,不要把生活安排得太有規則:
美國兒童教育學者湯姆斯.阿姆斯壯指出,自由玩耍比有計劃性的活動,對學齡前 的孩子來說更為健康有益。父母要避免將孩子的時間塞滿各種活動、課程。所有的孩子 都需要有一些無所事事,隨性玩耍的時間。唯有這樣才能讓他們的想像力無拘無束的發 揮,讓他們可以悠閒的看蜘蛛織網、研究螢火蟲如何發光……,以他們自然的速度去探 索他們所好奇的世界。也許,有時你也該放慢你的腳步,拋開你的行程表,跟著孩子的 節奏享受生活。

2. 教導他關懷別人:
快樂的孩子需要能感受到自己與別人有某些有意義的連結,瞭解到他對別人的意義。 要發展這種感覺,可以幫助孩子多與他人接觸。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整理一些舊玩具, 和他一起捐給慈善團體,幫助無家可歸的孩子。也可以鼓勵孩子在學校參與一些義工 活動。專家指出,即使在很小的年齡,都能從幫助他人的過程中,獲得快樂。並養成 喜歡助人的習慣。

3. 鼓勵他多運動:
陪你的孩子玩球、騎腳踏車、游泳……,多運動不但可以鍛鍊孩子的體能,也會讓他變得更開朗。保持動態生活可以適度紓解孩子的壓力與情緒,並且讓孩子喜歡自己,擁有較正面的身體形象,並從運動中發現樂趣與成就感。

4. 笑口常開:
常和孩子說說笑話、一起編些好笑的歌,和你的孩子一起開懷大笑,對你和孩子都 有益處。光是大笑,就是很好的運動。

5. 有創意的讚美:
當 孩子表現很好時,不要只是說:「很好。」讚美要具體一些,說出細節,指出有哪些地方讓人印象深刻,或是比上次表現更好,例如,「你今天有主動跟警衛伯伯說 早安,真的很有禮貌。」不過,讚美時也要注意,不要養成孩子錯誤的期待。有些父母會用禮物或金錢獎賞孩子,讓孩子把重點都放在可以獲得哪些報酬上,而不是 良好的行為上。父母應該讓孩子自己發現,完成一件事情所帶來的滿足與成就感,而不是用物質報酬來獎賞他。

6. 確保孩子吃得健康:
健康的飲食,不僅讓孩子身體健康,也能讓孩子的情緒較穩定。不論是正餐或點心,儘量遵循健康原則,例如:低脂、低糖、新鮮、均衡的飲食。

7. 激發他內在的藝術天份:
雖然科學家已證實沒有所謂的「莫札特效應」,但是多讓孩子接觸音樂、美術、舞蹈等活動,依然可以豐富孩子的內心世界。專家發現,當孩子隨音樂舞動、或是拿著畫筆塗鴉,其實都是孩子在抒發他內在世界、表達情感的方法。孩子喜歡畫畫、跳舞或彈奏音樂,也會對自己感到比較滿意。

8. 常常擁抱:
輕輕一個擁抱,傳達的是無限的關懷,是無聲的「我愛你」。研究發現溫柔的撫觸擁 抱,可以讓早產兒變得較健康、較活潑,情緒也較穩定。對於大人而言,擁抱也能讓人減輕壓力,撫平不安的情緒。

9. 用心聆聽:
沒 有什麼比用心聆聽更能讓孩子感受到被關心。想要當個更好的傾聽者嗎?不要只用一隻耳朵聽,當孩子對你說話時,儘量停下你手邊正在做的事情,專心聽他講話。 要耐心聽孩子說完話,不要中途打斷、急著幫他表達或是要他快快把話說完,即使他所說的內容你已經聽過許多遍了。陪孩子去上學途中或哄孩子上床睡覺時,是最 佳的傾聽時刻。

10. 放棄完美主義:
我 們都期望孩子展現出他最好的一面,可是有時候太過急切糾正或改善他們的表現,例如,嫌棄他們沒把桌子擦乾淨,乾脆自己再擦一遍;或是糾正他們一定要把東西 擺到一定位置。事事要求完美,會減弱孩子的自信心與不怕犯錯的勇氣。下次當你忍不住想要參一腳,急著幫孩子把事情做的更好時,不妨先想想看:「這件事跟健 康或安全有關嗎?」「想像10年之後,這件事還有這麼嚴重嗎?」如果答案是No,那麼就放手讓孩子去做吧。

11. 教導他解決問題:
從學會繫鞋帶到自己過馬路,每一步都是孩子邁向更獨立的里程碑。當孩子發現他有能 力解決面對的問題,就能帶給他們快樂與成就感。當他遇到阻礙時,例如:被玩伴嘲笑 或是無法拼好一塊拼圖時,你可有幾個步驟來幫助他:
1.確認他的問題。
2.讓他描述他想到的解決方式。
3.找出解決問題的步驟。
4.決定讓他自己解決這個問題或提供一些幫助。
5.確定他能獲得需要的協助。

12. 給他表演的舞台:
每個孩子都有特有的天賦,何不給他們機會表現一下?如果他們喜歡說故事,鼓勵他多說故事給你聽。如果他對數字很擅長,帶著他去逛街,讓他幫你挑選價格便宜的東西。當你能欣賞孩子的才能,並表現出你的熱情時,孩子自然會更有自信心。

献给老师们,你们的爱让宝贝们的生命不一样,世界更美好~

献给老师们,你们的爱让宝贝们的生命不一样,世界更美好~

妈咪爸比们,一起来学习“爱孩子的BEING吧”~~

很多時候,我們老師們會在辦公室討論哪個班級很好帶,哪個班級不好帶,我發現,其實都是端看老師要不要接受學生當下的行為,並與學生建立雙方之間的信任~~這總是提醒我自己,要愛學生的BEING~而不是他的DOING!!很多時候,這也是我的功課!面對我家的兩個小鬼,我也常會陷入從DOING愛他們,但我慶幸,從LIFE DISCOVERY課程中,我了解BEING與DOING的不同,進 而讓我跟小孩的互動更好,相信我,當孩子知道自己值得,很多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以下的文章,是昨天上完課後,家教學生的家長跟我分享的,我迫不及待站在騎樓將文章看完,帶著滿滿的感動騎車回家!一路上,想著我可以怎麼做的更好!
  我很感恩。。。。。最近,常常有關於教育的提醒!
  也與大家分享,文章挺長,沒有看到最後,不會知道答案的~~

  NICOLE  感恩合十


 辦公室裡同事們閒聊的對象常是學生。
那一年,開學不久,坐在對面的王老師新接一個班級,才沒幾天就聽到她喜孜孜的說:「我今年的運氣真好!這個班的家長也挺願意配合,班上的素質很整齊,尤其有 一個學 生,將來有可能當總統!」到底發生什麼大事?讓王老師這麼看好這個學生的未來?
原來,當大部分小一新生對學校都還不太熟時,這個學生竟然在班上發送自製的注音 版學校地圖。王老師展示那張稚氣的手繪地圖,很得意的說:「我從來沒遇過這麼有 創意的學生!這張地圖讓他成為孩子王,但他一點都沒有霸氣,跟誰都合得來。才幾天而已,就顯現了十足的領袖氣質,真是不容易!」王老師的運氣讓大家十分羨慕,「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本來就是人生的一大樂事啊!我有點扼腕,我教自然科只教一 到八班,王老師卻在九班。不能教到這種天才型的學生,真有點遺憾呢!
王老師本來就是個負責認真的老師,教到這一班,更激起她百倍的教育愛。她不時向 我們報告班上學生的動態,那個未來可能當總統的學生,更是她的最愛。她常這樣引 起話題:「我們班那個十六號啊……」接著說的都是十分令人感動,不太像七歲孩子 做 的事。這個神祕的十六號,曾把自己的飯盒分一半給飯盒打翻的同學;曾義正辭嚴 的 指責嘲笑別人跌倒的同學;曾在王老師感冒失聲時,默默的泡一大壺彭大海加菊花!
神祕的十六號做這些事時,都是默默的做,王老師常要等其他家長的感謝在家庭聯絡簿上出現時,才知道十六號又做了什麼不可思議的事。這麼小的孩子,怎麼懂得利他的行為?
怎麼能那麼心甘情願的把東西與人分享?每聽王老師說一次,我就在心底暗暗佩服一次。我們已經習慣把這個十六號稱做王老師的「寶貝」。十六號的厲害還不只於此,他的成績很好,字也寫得很漂亮。王老師曾亮出十六號的國語習作給我們看,那端正 清晰的字跡,超過許多二十歲的大人。更難得的是,十六號這些全是自動自發的。
據王老師說,十六號的爸爸只是退伍老兵,年紀超過六十了,媽媽又是領有殘障手冊的小兒麻痺症患者。在家裡爸媽幾乎沒時間管他,這個十六號還是樣樣比別人強。我想到阿扁總統就是貧戶出身,父母只是很平凡的農人,卻能造就一個總統。每次談到這兒,我們都不免感嘆上天的安排:有的父母得花許多錢送孩子東學西學,深恐孩子輸在起跑點,但是孩子卻像扶不上牆的軟泥,一沒人叮嚀就全然失控。十六號的父母為生活奔波,忙得根本沒時間給孩子「加強」,但十六號的表現卻是那麼的好!
第二學期,原來教王老師班自然科的秦老師請假,為了親眼目睹這個神奇的十六號,我自告奮勇教他們班的自然課。第一堂課點名時,我仔細的看了看十六號。他穿著簇新的衣服,一副無精打采的模樣,讓人非常失望。這真的是王老師的寶貝十六號嗎?
再一次仔細看看他的名牌:10916,沒錯啊!就是讓我如雷貫耳的十六號!我簡單的問了幾個上學期應該教過的概念,很多學生都舉手發言。我一直很期待十六號的回答,可是他從頭到尾只會呆呆的坐著,一雙無神的眼睛盯著自己衣服上的鈕扣。難道王老師一整個學期的描述都是虛構的?我絕對不敢相信!沒有任何一個老師會做這麼無聊的事!
不用幾天,我就發現:這個十六號簡直是惡魔的化身!我幾乎每節課都要調停他和同學間的糾紛:一下子是未經許可拿同學的東西、一下子是粗手粗腳動到同學卻不肯承認。
他似乎非常容易動怒,一生起氣,周圍的同學都遭殃。我對孩子的容忍度已經算很高的,但也已經氣得快打人。有幾次我無計可施,只能從他背後緊緊的扣著他,希望他別又對同學動手動腳。我可以感覺到他原本僵硬的身體,在我的懷裡慢慢的融化放鬆,從我懷裡掙脫出去後,他會較為安分些,但也不能維持太久。上過幾堂課,我心中的疑惑已經多得快把我淹沒,我實在不敢問王老師是怎麼一回事?我很謹慎的回答王老師詢問的問題:「我們班還好吧?有沒有什麼問題?」我很留意的觀察王老師的容顏,在她的臉上,看不出特別的煩躁,我無法從中推斷十六號是否也造成她的困擾。除了多上兩節課外,我又報名研習中心的一項長期研究計畫,所以這一學期我很少在辦公室待著。不是去上課,就是去找資料,我很少在加入辦公室中分享經驗的對話,所以也沒再聽到十六號神奇的事蹟。另一方面,我實在不好意思問:為什麼十六號的表現這麼差?我總會想到「踰淮為枳」的典故,按照理論,從學生可以看到老師的影子。十六號如果真的在王老師面前和在我面前有這麼大的差異,那不是表示我教得不夠專業?一想到這點,就讓我心裡非常不安。我像穿新衣的國王,深怕別人戳破謊言,發現真相,知道真正的問題是在我身上。
我有些後悔接了秦老師的工作,如果不接,也許我可以多兩節備課的時間,也許我可以聽到更多有關十六號的報導。可以確定的是,我一定不用常常生自己的氣,氣這個十六號打斷我的上課,把我的教室弄得雞飛狗跳。然而,我從來不是一個容易輕易放棄的老師,既然問題是出在我的身上,就得在別人發現前趕快補救,我想好好的改變我的態度。於是,我對十六號用了加倍的心力,兩節課的下課時間,我把他叫到身邊。有時不斷的逗他說話,有時請他幫我做事情。當我提出一個問題時,我總會把眼光轉向他,一種非常溫柔、期待的眼神。我的問題不難,又會在提問時加了許多暗示,答案幾乎是呼之欲出。其他的同學老早舉著手揮舞著,急切的希望我趕快點他們起來發言。我常把教室的氣氛弄得像一鍋沸騰的水,因為我在等,希望十六號能自動的舉手發言,恢復他應有的表現。終於,有一天十六號舉起了手,我像中了特獎一樣,趕緊請他站起來說一說。天啊!真不愧是王老師的寶貝,他回答得非常好,我忍不住請全班為他鼓鼓掌!
有了這一次的打破僵局,我和十六號之間逐漸建立了信任。我知道他家沒有很多的錢買課外書,就把自己買的科學童話借他。我不經意的問他書中的內容,他都能一一回答。當他把我這套書都看過了,我教他可以到圖書館借書。隔了一個星期,他捧著自己借的書給我看,自告奮勇的說,願意在課堂中講一個有關影子的故事。就像磨合過的汽車,我們之間的溝通越來越順暢。我隱約感覺到他很喜歡我,也很願意在我面前有好表現,這點讓我十分欣慰。有一次,我摸摸他的頭,隨口問了句:「是誰幫你洗頭的呀?」下一次的自然課,他像一隻甜蜜的小貓倚在我身邊說:「老師你摸摸看,昨天是我自己洗頭的喔!」看著那個小小的頭顱,我想到這幾個月馴服他的過程,心中產生了許多想法。還好,我終於找到了問題的所在,不然傳出去說,我把別人的資優生教成問題學生,那是多麼丟臉的事啊!我承認我對十六號是有點偏心,但對一個好學生有偏愛的心是應該的。
自從他恢復了該有的水準,班上的氣氛好極了,我教起來很有成就感。我漸漸能體會到王老師津津樂道的原因,現在連我也忍不住想把心中的得意告訴別人呢!學期結束時,我要學生做兩張圖文報告。才一年級的孩子,我不敢要求太多,只要他們能正確的剪取報章或雜誌的資料,端端正正的貼到資料本上,然後寫一段短短的心得報告就好。我把所有班級孩子的作業堆在桌上,如果真要仔細看完這些作業,得花許多時間,我只能走馬看花的瀏覽過去。但是我忍不住被十六號的作業吸引住。這一學期他看了不少課外書,他的報告竟然是十篇讀書心得。他用充滿童心的語氣寫下對這些動物故事的看法,還畫上美麗的插畫,這已經不是簡單的短文,而是一篇篇精采的文學作品。我忍不住把這份作業拿到王老師面前,告訴她:「你們那個十六號真不是蓋的,我看他將來別去當總統了,應該改行當動物生態作家!」
我的話讓王老師足足愣了三十秒,她一臉茫然,彷彿完全不知道我說什麼。我把作業推到她面前,提醒她:「你說過的呀!那個你的寶貝呀!會自動把東西和別人分享,很有領袖氣質的十六號呀!你不是說他和阿扁一樣,以後有可能當總統嗎?」王老師了解了,不過她張大了嘴,很驚訝的說:「你說那個十六號呀?那是上學期的事了。那個十六號轉學了,來了一個轉學生,因為正好是男生,我就把他安插在十六號這個號碼。這個十六號是個適應不良的問題學生,在前一個學校待不住才轉來的,和原來的那個十六號完全兩樣。他剛來的時候,只要他一進教室,全班同學就開始神經緊張。好幾個科任老師都向我反映過,只有你沒來告過狀。我嚇也嚇了,罵也罵了,還送去訓導處兩次。我和家長天天打電話,都快煩死了。後來不知怎麼一回事,他慢慢變好了,應該是漸漸能適應學習生活了吧?」王老師接過作業,看了看說:「這真的是他做的嗎?他寫在聯絡本上的生活小記,也沒寫得這麼好呀!」
王老師不敢相信的翻著作業,長久以來在我心中的疑惑終於一點一點的解開:原來兩個學期的十六號是不同的人呀!我在學期初見到的暴亂場面,也並不是針對我的,我在毫不知情的情形下,竟然擁抱著一個這麼大的祕密!我決定不把事情對王老師說得更清楚,畢竟這是我和我自己的祕密。
從這次以後,每當遇到表現失常的孩子,我總是抱著期待。始終堅定的相信,只要哪天能揭開蒙在他外表那層偽裝,得到孩子誠心的信任,一切都會有轉機。我願意每個孩子,都是潛力無窮的「神祕的十六號」!

意外收获!!!

意外收获!!!

为一群中三与高二应考生安排了到东禅寺祈福的活动,很高兴大家都踊跃报名。

下课时,听到同学们的谈话,原来同学们对祈福一知半解,大多数都是抱着去看看、走走及玩玩的心态,更离谱的是,有些只是想去求姻缘,还想要多多女朋友喜欢他,真让人啼笑皆非。我没有对这些学生多作解释,到时就让他们自己去大开眼界吧!

祈福的日子终于到来了。

来到东禅寺,妙豪法师先给同学们上个早课。158个同学之中,只有少数同学对佛寺的教规与礼仪稍有认识,其他的“喇叭”一开,讲堂变得闹哄哄。妙豪法师要同学们先调整坐姿并闭上眼睛,然后,舒缓的音乐响起。。。同学们开始把注意力专注在呼吸上,讲堂终于变得鸦雀无声。很庆幸的,一小时的课就在完全受控制之下过去了,看来之前一直在担心小瓜们的上课表现,是自己在忌人忧天。小瓜们从中学习到祈福时应遵守的礼节,以及接触一些佛学与经文,我不知道他们到底吸收了多少,但却看到几个小瓜真的在课堂上睡着了。

接着,同学们被安排到大雄宝殿去进行祈福仪式。如富法师领导同学们诵经膜拜,第一次在佛寺膜拜的小瓜有些跟不上“节拍”,别人跪下,他们站立,别人站立,他们却跪下,情形有点滑稽。但看到他们小心翼翼地护着手中那盏明灯,可以感受到他们的认真与真诚。祈福后,佛寺当家 - 满慧法师还亲手把佛光三好笔以及一些书签和佛书送给同学们,大家雀跃万分,决定应用三好笔上考场去“迎战”呢!这些跟随法师阅读了祈福经文的小瓜,相信此时已明了祈福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了吧!

此外,同学们也有幸被分组到美术馆参观,到抄经堂抄经文,以及到蓝毗尼园欣赏美景。

午餐时间,又是同学们学习的时刻。他们学习吃饭的礼仪,要珍惜食物,自己清洗餐具,以及分工合作清理食堂。可以看到那些吃不惯素食的小瓜,脸上出现奇奇怪怪的表情,但他们还是没有浪费食物,个个盘子美人照镜。虽然小瓜们的吃相与态度被寺方负责人批评不少,但我相信他们是受教了,获益不浅。

隔天,几个不爱读书的捣蛋鬼故意跑到我身边,其中一个拉高嗓子说:“老师,我已把昨天法师教导的经文背下来了,你会背了吗?”我只能一直哈哈大笑地赞他厉害(因为我并不会背,有点惭愧!)。另一个开声说:“老师,法师说凡事有因果,我以后不敢乱乱来啦!”“法师说要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此时,食堂的另一端也传来同学们在大谈感恩的心。更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当我到被公认最坏的中三班代课时,学生竟然双手合十向我请安,他们的话题也是一样环绕在佛学中,一些还在阅读法师赠送的佛书。

这些都是应考祈福之外的收获。

佛家曾提到人人皆有佛性。这些小瓜们就像法师所说,他们都是单纯的,只是受到外来不良因素的影响,使他们养成许多不良习惯。只要得到引导,能大觉悟,他们在待人处事方面就会长智慧了。

ENG

快乐的妈咪爸比们,你不得不知。。。

你给孩子什么?

批评中长大的孩子,责难他人
你给孩子什么?
By Dorothy Law Nolte

批评中长大的孩子,责难他人。
敌意中长大的孩子,喜欢吵架。
恐惧中长大的孩子,常常忧虑。
嘲笑中长大的孩子,个性羞怯。
猜忌中长大的孩子,容易妒嫉。
羞耻中长大的孩子,自觉有罪。
鼓励中长大的孩子,深具自信。
宽容中长大的孩子,能够忍耐。
称赞中长大的孩子,懂得感恩。
认可中长大的孩子,喜欢自己。
分享中长大的孩子,慷慨大方。
诚信中长大的孩子,理解真理。
公正中长大的孩子,极富正义。
尊重中长大的孩子,懂得尊敬。
信赖中长大的孩子,不但信任他人也信任自己。
友善中长大的孩子,不但爱他人也爱自己。

什么型的父母造就了什么型的孩子

父母大都没有想过,自己和孩子相处的方式,竟会影响了孩子的健康心里发展。

权力控制型的父母造就了服从型的孩子;痛苦型父母造就了内疚型的孩子;情感过度保护型父母造就了依赖型的孩子;冷漠型父母造就了冷漠型的孩子。

以上的影响,其实只不过是父母很努力的想要用自己的方式,控制孩子的关系。也许,父母也是这样从上一辈学习,然后,又不知觉的教育了下一代:这代代相传家庭独有的关系控制方式。

但,却也因为这样,孩子的安全感被父母的关系控制方式囚困,于是,孩子长大成为父母后,他也一样用自己的方式,囚困孩子的安全感,企图满足自己儿时被囚困的安全感。

父母不懂:安全感被囚困,仿佛灵魂一直飘浮,内心不得安定。

更多的文章:
http://www.facebook.com/pages/zi-wo-cheng-zhang-xue-xi-zhong-xin/105848379453612

“手痒”,怎么办?

“手痒”,怎么办?

最近学校某班级频频发生偷窃事件,遗失的物品包括藏在书包里的钱包、小饰物,放在抽屉里的手提电话和文具等。经过多次的观察,同学们开始怀疑那刚转校过来的齐森。当他们获得一些可靠的内幕消息,肯定齐森拥有偷窃的恶习后,对他更充满戒心了。

上得山多终遇虎, 一天,齐森终于在偷取同学的计算机时,让同学们给逮个正着,顿时原形毕露。当时,齐森还口口声声申诉自己被人诬赖,看着他一脸无辜,我真的想相信他是被冤枉的。但是人赃并获,我也无话可说。

当我尝试去了解齐申的背景时,获知从小与父亲不合的他,拥有不堪的童年。他因不忍心看着心爱的母亲受到毒打,而常与父亲发生肢体冲突,感情不合。越来越叛逆的他,交上损友后,更是四处去惹事生非,自己想得到的东西就会千方百计弄到手。由于每次顺手牵羊都成功得逞,造成他有一种满足的心理,渐渐地,这个恶习一发不可收拾。

每一次干案时,齐森都有一种满足感,但干案后,却又觉得充满罪恶感。他当然曾想过改过自新,但每次还是重犯。

如果身边出现这样的孩子,父母该怎么办?我想家人不但要很有耐心与爱心来感化他,帮助他认识自我外,还需要让他明白自己必须负起的责任,以及偷窃所带来的后果等等,那真是一项不简单的任务。

有各种原因可以造成偷窃的的行为。偷窃有时可以达到发泄与刺激的效果,也能够缓解内心的不安与焦虑,但是,一旦偷窃习惯成自然后,想要戒掉可说是困难重重啊!所以说,防患未然,亲子关系这一环真的是不容忽视的。

绘本《让路给鸭子》




希望長輩幫你分擔帶小孩的辛苦嗎?
那是要付出代價的,如果你的代價不是金錢,
那通常你就得讓出「用自己的方法帶自己的孩子」的權力。





我相信大部分的父母都知道怎樣帶孩子,如果沒有這樣的天賦,人類不是要滅絕了嗎?

《讓路給小鴨子》的鴨爸爸和鴨媽媽也知道,在下蛋之前,要找個安全的地方;有狐狸和烏龜的地方不行,有莽撞騎車小孩的地方也很危險……,飛啊飛地,終於來到了這個安靜的小島上。鴨寶寶的翅膀都還沒長硬呢,鴨爸爸卻說要去旅行?

果然不錯,這是七十年前的人寫的故事書,那時候沒有什麼男女平等意識。「帶孩子當然是女人家的事,我去旅行有什麼不對?」

不對不對,現代這樣的爸爸還是有很多,平時不管孩子,只等孩子有問題的時候出來喊一聲:「你會不會帶孩子啊!」我覺得,平常沒在照顧孩子的人,根本連說這話的資格也沒有。馬後炮的隨便亂喊,只會讓天下更亂而已。

鴨媽媽獨立撫養八隻小鴨子,為什麼他的公婆長輩沒來幫忙呢?有人喜歡牽牽掛掛,養完了兒子,還搶著養孫子,這其實是最吃力不討好的工作,不要說功勞,連苦勞也撈不到的。找十個媽媽來問問就知道,有誰喜歡別人插手他們養小孩。

喜歡孫子沒問題,最大的問題是:你得照著人家的規矩來。可是結果通常不是,「爺爺奶奶最大,我喜歡用自己的方式帶孩子,不行嗎?」但是,這個孩子的爸媽不是你啊!「上一代孩子沒糖吃,這一代孩子不吃糖」,一代一代之間,都有自己的育兒哲學;不能交棒或是不願意交棒的長輩,是不適合跟兒孫太接近的。

希望長輩幫你分擔帶小孩的辛苦嗎?那是要付出代價的,如果你的代價不是金錢,那通常你就得讓出「用自己的方法帶自己的孩子」的權力。

「最先孵出來的是賈克,接著就是凱克、拉克、米克、尼克、奧克、白克和桂克……」我最喜歡唸這些小鴨的名字了,而且總是故意一口氣唸完,好像自己也有八個孩子似的。小鴨孵出來後,鴨媽媽喜歡帶著小鴨逛大街,順便找爸爸。故事的高潮就落在一隻母鴨和八隻小鴨過馬路時,又不會看紅綠燈,是要怎麼過馬路呢?

希望有一天,我的孩子又有了孩子的時候,我就是那個幫忙指揮交通的警察米其爾,我可以丟下自己的工作去幫你指揮交通,我可以讓馬路淨空,只為了讓你們安全通過。但是,帶小鴨過山過水,是父母的責任,不要叫我幫忙,因為讓長輩幫忙帶小孩,往往是要付出代價的──不是你的自由,可能就是你們之間的感情。

後記:
美國波士頓,真的有故事書裡的場景,現在還有。天鵝船、白肯山、查爾斯河上的小島,當然還有好多鴨子。孩子,有機會媽媽會帶你們去瞧瞧《讓路給小鴨子》的故鄉,不過,現在的鴨子一定沒辦法過馬路了。

用爱为孩子点燃一盏心灯

用爱为孩子点燃一盏心灯

一直以来我都自认为是一个开明、民主、现代的母亲,但是当我听完了这次关于家教的专家讲座,我还是感触很深啊!不仅仅是孩子需要学习,做家长的更应该不断充实自己。不是孩子变得不懂事了,而是孩子成长得太快,做父母的还停在原地,没有跟上孩子前进的步伐,家长都已经落伍了还怎么能理解孩子的思维呢?

说句心理话,其实之前我觉得我没必要去听讲,因为早在儿子还没出生我就已经涉猎了很多关于家教方面的专业知识,尤其是最近这半年我又在系统地学习心理学。但是当儿子把票拿给我再三叮嘱我去听课时,我看到他那期盼的眼神,联想到他最近的状态和我们比较敏感的青春期亲子关系,可以说仅仅是为了能和他更好地沟通,我才很不舍地放下自己的功课勉强去听讲了。

开始时我看到大家都没记录,加之专家讲的知识也都是我所知道的,所以我尽管带了笔记本也没拿出来。可以说是没有想记录的动力吧。由此我联想到儿子上课睡觉时大概也和我当时的心态有相似之处吧,做自己不是很想做的事似乎都兴致不高吧?但是当专家讲到周婷婷的故事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她的父亲周弘先生才是一个了不起的家长!比起周先生为孩子付出的爱心我真的感到了深深的愧疚...... 我做得的确是太不够了!我此时只有深深的自责和惭愧:以前当儿子的成绩没达到我理想的分数时我总是强调是他努力不够而从不看他的闪光点,当他迷茫困惑时我总是指责他不用心学习而从没站在他的角度考虑过他的感受,我更多的时候是以一个家长的姿态指挥他而不是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在平等的角度和他交流。一个普通的工人面对一个刚生下不久就两耳全聋的四岁半才开始说话的女儿,能用他伟大的赏识教育和女儿一起创造那么多令世人瞠目的奇迹,我这样一个受过多年教育的母亲没有理由不赏识我这天赋很高的儿子啊?我为什么没因儿子而感到自豪呢?我反复在心底里问自己,你真正做到了一个家长应该做的吗?

“孩子是症状,家庭是病因”,专家的话使我开始了反思:曾几何时,儿子脸上原有的光彩被忧郁和困惑所替代,眼神也变得黯淡了,一直苦苦地在孩子身上寻找他不快乐的原因,却不知道原来毛病出在家长的身上。孩子在痛苦和挫折时是多么希望从父母那里得到真心的爱啊!可是我的爱呢?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把给儿子的爱弄丢了呢?当孩子取得成绩满怀喜悦地向我汇报时,我的爱是——心里想的是千万不要骄傲,说出来的是冷冰冰的“没什么了不起的,继续努力!”当孩子有困惑时我的爱——不是和孩子针对问题一起分析一起探讨而是埋怨孩子不够坚强;尤其是当已经有175CM身高的儿子主动和我接近时我总是没有好气:“挺大的个子怎么就不能像个男子汉?”却没想到他还只是一个不满15岁的孩子。正处在素有“狂飙时期”的青春期,面对着成人感与幼稚感的矛盾、开放性与封闭性的矛盾、渴求感与压抑感的矛盾、自制性与冲动性的矛盾,可以说比家长更烦恼。尽管自我意识发展了,但自我控制能力还很差,常会无意识地违反纪律;喜欢与人争论,但常常论据不足;喜欢怀疑,却又缺乏科学依据;喜欢发表见解,但又判断不准;喜欢批评别人,却又容易片面。表面上表现出的逆反和作对,其实是想追求他自己的独立人格。常常把自己想像为“独特的自我”,把周围人视为“假想的观众”,似乎这些假想的观众随时随地都在关注、观察着自己这一独特的自我。常常主观地把自己的自我欣赏、自感不足等都投射到周围人身上。这种过分夸大自己的感受和体验现象因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自我中心倾向,所以在和周围人相处时就不容易被大家接受,一种“局外人”的感觉就产生了。而与生俱来的对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又使他有一种强烈的想加入到集体中的愿望。孩子每天承受了这么多困扰,背负着这么沉重的包袱已经很艰辛了,我这不是在往孩子的伤口上撒盐吗?我真的不如一个农民,农民种庄稼总是思考庄稼需要什么,而不指望庄稼必须要长成什么样子,我呢?总是要求孩子应该怎样怎样,而从没考虑孩子需要什么。是要好好想想该怎么给孩子提供他所需的养料了啊,因为庄稼长不好可以来年再种,而孩子的成长可是不可逆的啊!

越想思路越清晰了,迷茫了近半月有余的心情也豁然开朗了,是我那不该丢失的爱把原本健康快乐的儿子变成了现在这个我不愿看到的样子——原来一个母亲心底无私的爱才是孩子心灵成长的加油站,是孩子前进的真正的动力。我要找回我的爱,用我的爱重新点燃孩子的心灯,照亮孩子前进的征程!

陪伴,從出生開始

去年九月,《紐約時報》的康健專欄中,有一篇名為「和孩子說話——從出生開始」的文章,受到紐時讀者的注意。約有超過一星期的時間,都名列最常被網友傳閱的十篇文章之中。


該文主要是有感於現代父母總是忙於講手機、傳簡訊,而忽略了親子間的溝通,以致嬰幼兒無法從與父母四目相視、父母臉上的表情、父母說話的語調中,發展其語言及與人溝通互動的技巧。鑒於嬰幼兒了解語言的能力比幼兒開始說話的時間要早得多,作者主張父母親應自孩子出生開始,就多對著他們說話,即使孩子聽不懂,父母和藹的表情、溫柔快樂的語調,也能帶給孩子信任及安全感。


其實這並非什麼最新的育兒知識,我們這一代就是這樣被父母背著、抱著、逗弄著長大的。只是現在的父母親真是太忙了,忙完了工作、家事,又忙著看電視、上網、讀寫電郵,在公共場所也常看到父母忙著講手機,查、傳簡訊,對於身邊孩童的哭鬧卻無暇聞問。現代科技縮短了遠距溝通,但近在咫尺的親人反而愈來愈疏離。難怪作者要撰文呼籲父母親隨時把握機會,專心和嬰幼兒說話。


面對面的說話、一對一的互動,是嬰幼兒學習語言與人際溝通的基礎。嬰兒在出生後的早期學習及生活體驗,對其長大後社會能力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嬰幼兒在與父母的互動中,漸漸學習到因果關係與人際溝通的技巧,知道自己笑的時候,父母也會以笑臉相迎;伸出雙手,父母就會以擁抱回應。父母則可從孩子的一顰一笑及肢體動作中,了解孩子的情緒與需求。這些看似自然平常的事,對嬰幼兒都是重要的學習,也是建立緊密親子關係的關鍵。紐時專欄作者建議父母在做動作的同時,多與孩子說話,例如替幼兒穿衣襪時說:「我們現在要穿衣服、穿襪子。」走在路上可以教導孩子「這是汽車、這是紅花」。孩子雖然不會說話,但並不表示他們沒有學習的能力。父母應該隨時把握機會,提供豐富的感官刺激,建立彼此的信賴感與親密關係。


許多父母深信親職教育是需要經過教導學習的技能,反而忽略了最原始、有效的方法。其實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最需要的是父母適當的參與、陪伴、鼓勵、了解和關注。尤其對嬰幼兒,只要肯花時間陪伴互動、專心的注視孩子雙眼、含笑的與孩子碰碰頭、溫柔的說幾句話;當孩子開始說話時,專心、耐心的聆聽,適時的給予鼓勵讚賞的眼神及回應,對親子關係、孩子語言及社會適應力的發展都有助益。父母與其花費時間與金錢上親子課、參加親子活動,倒不如關閉手機、電腦、電視,在愉悅的環境中,專心的與孩子溝通互動,千萬不要讓孩子寂寞的長大。

文章分享:麵包大師傅 李家同

我一直很喜歡好吃的麵包,清大門口有好幾家麵包店,我每家都去過,哪一家有哪一種好吃的麵包,我都知道。
最近幾個月來,有不知名的人送麵包給我。
送的人是一位年輕人,我住的公寓管理員問他是誰,他不肯說,他說他的老闆是李老師的忠實讀者,風聞李老師喜歡吃麵包,所以就送來了。
這些麵包果真高級,就以法國麵包為例,送來的法國麵包非常地軟,可是皮都是棕色的,看上去好看,吃起來好香好軟,還有一種大型像蛋糕的麵包,也是相當地軟,口感奇佳,這種超軟麵包,有一層棕色的麵包皮,上面撒滿了糖粉,可以切成一片一片來吃,裡面的葡萄乾散佈得非常均勻。
切成厚片,或是薄片,都一樣好吃,我在全台灣各個麵包店去找,都沒有找到這種麵包。
有一天,我開車回家,看到那一位年輕人。正要騎機車離開,我偷偷地尾隨其後,好在他走的路沒有什麼車子,我居然一路上都盯住了他,也找到了那家麵包店。
我停了車,走出車子,迎面就是撲鼻而來的法國麵包的香味,當時是下午五點半,也是通常法國麵包出爐的時候。我進了店,正好看到一位大師傅拿了一大盤才烤好的麵包出來上架。
我猜他是大師傅,因為他身穿白衣,頭上還戴著一頂烘焙廚師專門戴的帽子,年紀很輕。廚房門又打開了,這回送出來的,是法國麵包,我看到有人將這些新烤好的麵包,小心地包裝進一家印有某某大飯店的紙袋裡,顯然這些是要送到那家大飯店去的。果真,店門口有一輛來自那家大飯店的車子,正在等著接收這批麵包。法國麵包運走了,大師傅忽然注意到我。他問我是不是李老師,我說是的,他說老闆關照,如果李老師來,就要接受特別照顧。他開了一扇門,叫我進去坐,我發現這間房間佈置得好舒服,各種布娃娃散在各地,中間有一張小圓桌,桌子上鋪了印有碎花的桌布,也有一瓶花,這位大師傅順手將花拿開,叫我等一下。
我坐在小圓桌旁邊,看到外面一棵樹的影子,正好斜斜地灑在窗子上,這扇窗是有格子的那一種,窗簾是瑞士白紗,看來這家店的老闆很有品味。大師傅拿了一個銀盤子進來了,原來他準備了一套下午茶來招待我。茶是約克夏紅茶,點心不是麵包,就是餅乾。茶壺、杯子和盤子都是歐洲來的瓷器,我真想拿起來看看是什麼牌子的。
大師傅陪我一起享受,因為這些食物才出爐,吃起來當然是滿口留香,但是大師傅說,還有更精采的在後面。精采的是什麼呢?是一種烤過的薄餅,捲起來的,裡面有餡,我一口咬下去,發現薄餅裡有餡的汁進去了,餡已經很好吃,因為餡汁進入了薄餅裡,餅本身也好吃得不得了,我問大師傅,這個餡究竟是什麼?他忽然賣起關子來,他說這是要保密的。可是他透露一件事,他幾乎每天都換餡,我雖然笨,也懂了,他用蔬菜和碎肉做餡,然後再放一些醬進去,我猜這些蔬菜,都是切得碎碎的,而且一定要有汁。他還告訴我一件事,他這一種餅是用炭烤的。
他說不用炭烤,決不會如此之香,烤的時間不能太長,以防太多餡汁浸入薄餅,這樣餅就太軟了。當我在又吃又喝的時候,我聽到外面人聲嘈雜,原來大批食客也在享受每天出爐一次的烤捲餅。
大師傅告訴他們,每天只出爐一次,現烤現賣,也不准外帶,因為這種餅冷了就不好吃了,每人只能買兩塊,但是老闆免費招待咖啡或紅茶,我都不敢問價錢,我想凡是免費招待茶或咖啡的食物,一定不會便宜。我看了一下這些食客,都是新竹科學園區工程師樣子的人,有一位還告訴別人,他吃了以後要趕回去加班,這些食客也很合作,吃了以後自動將店裡恢復得乾乾淨淨。我對這家店的老闆感到十分好奇,就問大師傅能不能見到他,大師傅說他一定肯,叫我在一張沙發上休息一下,他去找老闆來。老闆還沒有來,卻來了一個小伙子,他拿了一個大大的信封進來,說老闆要我看一下。我拆開信封,裡面全是算數的考卷,考的全是心算的題目,比方說,15×19,答案就寫在後面,學生不可以經過一般的乘法過程,而必須經由心算,直接算出答案出來
。我想起來了,十年前,我教過一個國小的學生,每一次教完了,他就要做心算習題,一開始他不太厲害,後來越來越厲害,數學成績也一直保持在九十五分左右,可惜得很,他小學畢業以後,就離開了新竹,我再也教不到他了。他家境十分不好,我也陸陸續續地聽到他不用功念書的消息。我雖然心急如焚,但鞭長莫及,毫無辦法。我曾經去看過他一次,還請他到一家飯館去飽餐一頓,那時他國一下學期。
我勸他好好念書,至少不可以抽菸,不可以打架,不可以喝酒,不可以嚼檳榔。他都點點頭,說實話,我只記得他當時叛逆得很厲害,一副對我不理不睬的模樣。這個孩子後來沒有升學,我聽到消息以後,曾經寫過一封信給他,第一勸他無論如何不要去KTV做事,第二勸他一定要學一種技術,這樣將來才能在社會立足。
我雖然寫了好幾封信給他,他卻都沒回。就在我回憶往事的時候,老闆走進來了,原來大師傅就是老闆,也是我當年教過的學生。他說他進入國中以後,因為家境非常不好,不僅沒有錢補習,有時連學雜費和營養午餐費用都交不起,他知道他絕對考不上公立中學,也絕對念不起私立高中,只好放棄升學了。他很坦白地告訴我,他是很想念書的,但是家境不好,使他無法安心念書,有一次他跑進清華大學去玩,看見那些大學生,心裡好生羨慕,回家居然在夢中夢見自己成了大學生,醒來大哭一場。
因為家境不好,後來又不想念書,他的確有一陣子很自暴自棄,還好他的導師一直很關心他,他才沒有變得太壞。但是國三的時候,眼見其他同學都在準備考高中,他卻絲毫不管。
表面上他假裝滿不在乎,心裡卻沮喪得厲害。就在這個時候,他收到我的信,他以為我會責備他放棄升學的,沒有想到我一句責備的話都沒有,我只是鼓勵他要有一技之長,他想起我曾帶他去一家飯館吃飯,吃完以後在架子上買了一大批麵包送他,他到現在還記得那批麵包有多好吃。
國中還沒有畢業,他就跑去那家餐廳找工作。也是運氣好,他一下子就找到工作了,從此以後,除了當兵的幾年以外,他就一心一意地學做麵包,兩年前,他自己創業,開了這家麵包店。他說他常常參加旅行團去國外旅遊,除了遊山玩水以外,他也注意外國人做麵包的技巧。
他在俄國發現了俄國人大而圓的麵包實在好吃,也好看,可是不知向誰拜師。後來他靈機一動到哈爾濱去拜師,那裡很多麵包店專門賣那些又大又圓的俄國麵包,那位大師傅知道他是遠從台灣來的,決定傾囊以授,所以他學會了做俄國麵包,前幾天有幾位俄國工程師來他的店,比手劃腳地讚美他的手藝。
他在哈爾濱也學會了不少俄國菜,他說他過一陣子會請我吃他做的真正的羅宋湯。至於烤捲餅,是他在土耳其學來的,在土耳其,這是街上小店裡供應的小吃,有錢人並不會對這種餅有什麼興趣,認為這種食味不登大雅之堂。他回來以後試做,發現中式的餡最適合國人的口味。
有一次他用雪裡紅和碎肉放在餅上烤,吃過的人都讚不絕口。他告訴我他今天的晚餐是法國麵包夾雪裡紅肉絲,這也是他自己發明的,他帶我去他的廚房看他燒的湯,羊腿洋蔥湯,我當場弄了一碗喝掉,他說這是在新疆學來的,我從來沒有想到羊腿湯如此好喝,一點騷味都沒有。我的學生雖然從來沒有回過我的信,卻始終對我未能忘情,他之所以不回信,是因為當時正好是青少年叛逆期。有一天他向他太太提起我,他太太建議他經常送麵包去給我。他也一直有一種預感,總有一天,我們兩人會見面的。
對我而言,這簡直是恍如隔世了,自從他畢業以後,我就和他失去了聯絡。我當然一直記掛他,怕他因為沒有念好書而三餐不繼。沒有想到他現在生活得如此之好。我當年勸他要學得一技隨身,他現在豈止一技隨身,他應該是絕技隨身了。在我要離開以前,我又考了他幾題心算的題目,他都答對了。
他送我上車的時候,問我:「李老師,你有好多博士學生,我可只有國中畢業,你肯不肯承認我也是你的學生呢?」我告訴他,他當然是我的學生,而且將永遠是我的得意高徒,我只擔心他不把我當老師,畢竟我只是他的家教老師而已。他知道我將他看成我的學生,露出一臉燦爛的笑容。這個笑容帶給了我無比的溫暖。
我其實什麼也沒有教他,只教了他兩件事,「不要學壞,總要有一技隨身」,沒有想到這兩句話如此有用。【2003/10/31 聯合報】

丹麥人的快樂秘訣

花一些時間認清自己要做什麼,那麼他們孩子的一生才會快樂。
假如一個孩子看完世界後回來跟父母說他要成為一名銀匠,丹麥的父母多數會尊重孩子的選擇,
因為他們相信只有自己有激情的工作,才能為人生帶來滿足感。


去年7月,在英國萊斯特大學教授懷特(Adrian White)發佈的《世界快樂地圖》報告裏,丹麥人的快樂在全球178個國家中,名列榜首。

或許有人直觀地認為,丹麥人快樂最大原因,就是人們收入富裕。誠然如是。

但或許也能轉過來說,是因為先擁有快樂心態,就更懂得發揮自己專長,因而生活也越來越富裕。 根據一項購買力評估,丹麥的人均國民所得為3萬4600美元。

其實,這在全球國家排行中只屬第七,並不是收入最高的國民,但為何快樂指數卻是最高呢? 清醒地知道位置在哪 相對來說,丹麥在歐洲仍屬幅員較小的國家。

但正因為清醒看清了這事實,丹麥人自古以來就很懂得以商貿來建立自己與 “大”國之間的經濟定位。首都哥本哈根國際機場執行長尼爾斯曾這樣說:“在維京時代,丹麥就是向大海討生活的人。

如果你觀察中國,沿海人文總是心胸更為開闊,也更容易接受並適應改變。” 丹麥人沒有“大”的心態,也沒有“搶第一”的虛榮。虛心學習,認清自己位置來適應萬變,使得他們的火腿、豬肉、貂皮、草地與草種、乳酪、加工肉品,是今天全球市場佔有率之冠。然而,整個丹麥今天其實已沒有傳統意義裏的農夫,有的多是悉心研究各種突破可能的科技農夫,難怪丹麥被喻為“沒有農夫的農業國”,但由此也就窺見它強盛的適應力。

從小培養尊重自我的心態 丹麥的教育,不斷培養擁有健康心智的新一代。他們教育孩子不要跟別人比較,而只是追求自己的天賦,他們要孩子從小發現“自己”並尊重“自己”。 他們的教育理念是每個人都會有其特長的一面,因此,學校裏不選模範生,更不會把學校拿來排名挑出什麼模範名校。 丹麥從幼童教育開始就是“人的教育”,不是空喊而是真正的實踐。

這樣的教育要兒童從小慣於開發自我,養成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因而他們的新一代充滿自信和快樂。有人說,丹麥人之所以快樂,也許答案之一,就在童年的心態教育裏。 其實有好些歐洲國家的人文觀念也是如此,像德國、瑞士、荷蘭、比利時、奧地利等。筆者以前背包旅行,遇到的背包青年多就是這幾個國家的年輕人。他們的特點,就是高中畢業後並不急著要進大學,而是花一段很長的時間去外面看世界長見識,並且從中思考自己真正的人生方向。

據說,丹麥人的父母不會擔心兒女會浪費時間,他們更加相信的是,花一些時間認清自己要做什麼,那麼他們孩子的一生才會快樂。假如一個孩子看完世界後回來跟父母說他要成為一名銀匠,丹麥的父母多數會尊重孩子的選擇,因為他們相信只有自己有激情的工作,才能為人生帶來滿足感。

“尊重平等”,所以快樂 尊重人性價值,主張人人平等,是丹麥人的大前提。 人懂得尊重自己的工作,社會懂得尊重人的工作,也許這就是一種真正和諧的境界。當人們覺得自己為社會所付出能得到應有的尊重,他就因為自己能力之被肯定而活得自信及滿足。 當這種和諧氛圍成為一個慣常的人文氣候,那麼社會上上下下都能漸漸培養出一份相互的信任與合作默契。

在丹麥,也許真正的平等還不是靠制度及條規“劃出來”的。社會真正有平等,那應是由一種人文普遍心態裏反映出來。 丹麥人可以說是“富裕”的,但這裡卻沒有法國、義大利那些追逐名牌與裝飾排場的虛浮習氣。最熱鬧的商店步行街上,歐洲街頭藝人不少,人文多元豐富,卻找不到多少穿戴LV、Gucci、Prada等名牌的丹麥人。

新國王廣場上,也少見巴黎街頭那樣多的馬賽地或寶馬。務實,在丹麥不只是求存于國際的“生存的哲學”,也是當地人“生活的哲學”。

難怪丹麥人在維持自己快樂的同時,也懂得如何去維持一個社會的整體快樂。或許,心態健康的丹麥人真有一句那樣的諺語:“社會快樂,人人有責”。

The Giving Tree !!! 这让你想起了谁?

华德福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介绍鲁道夫.史代纳教育(华德福教育)
黄晓星译
学校教育应该发挥的作用是把每一个儿童当作独立的个人来看待,允许孩子们自己去发现,正确地发挥潜能并加强孩子们的各种能力,并在相互依赖中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华德福教育在国际教育运动中不仅把教育当作自己的任务,并且付诸于行动了,这也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提倡的关于教育的基本方针相辅相成。
当全球性的教育危机之际,客观地要求教育团体进行比以前更多的交流和一致行动。一九九四年九月,在日内瓦举行的国际教育会议,这次的国际教育会议是两年举行一届,由各国教育部长参加该次的大会,在会议上各国都加强了对话与交流。配合该次会议也举行了国际教育展览会,华德福教育教育国际组织也在这次的展览上展示了教育成果,华德福教育引起所有与会者的强烈兴趣,联合国教科文组非常关重视华德福教育国际运动。
根据华德福教育的教育理念倡导的学校在各大洲的具体实施实例中,最吸引参观者注意力的莫过于华德福学校展示出的教学实况,他们给充满矛盾的现行教育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借鉴。他们每一个实例都是独一无二的,并且无法生搬硬套。这种直接接触现实生活的教育理念以及这种教育接触所带来的成果,对于那些被校园内外的暴力、故意破坏、失学等严重问题困扰的很多国家以及其教育行政人员来说,华德福教育的实际经验是非常有效的。
社会的种种变化和这些变化的节奏,多少说明了我们教育体系的困惑、不足和失败。在教育的危机之中,更需要发挥我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胆量。许多国家已经认识到了这点,并对教育实践进行了综合检查,在相当程度上提高了教育预算。教育投入和创新正是我们要为子孙在明天世界的生存铺平了道路。
世界各国的教育体系中,教与学的创新活动以及教育实践应融入教科文组织的"联合学校计划"的框架内进行的。现在,教科文组织的"联合学校计划",在全球的网络已包括了129个国家大约3700个教育机构,其中包括城市的、乡村的、公立的、私立的,还包括一些预备学校和教师培训中心。有几个国家的华德福学校同时也是教科文组织"联合学校计划"的成员。
"联合学校计划"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在亚洲尤其显著,它确保使其它地区所获得的教育经验能被全体共享,并通过比较、实践、相互帮助来促进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希望各个国家和各个地区都能用他们的文化来构筑和谐的未来。
面对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华德福学校提倡了一种全新的精神,那就是对于世界和人仅仅在物质层面的理解已不可能解决我们这个工业化社会的问题了。未来要求我们从根本上去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把每一个人都以一个独立的精神统一体来看待应当是更新社会的一切努力的出发点。建立在对人的本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的华德福教育(也称鲁道夫?史代纳教育)的基本理念可以概括如下:
l 人的智力、艺术和道德应该是平衡的发展:每一所学校的教学大纲都必须个性化,并总是理论和实践要平衡,艺术和自然科学都同等的重要。在中学阶段的社会实践课程应包括农业、森林学、社会调查、当学徒和社区服务等。
l教育工作应被当作一门艺术来进行:教师就象艺术家那样帮助孩子发现和热爱他们周围世界。他们的目的不是给孩子填塞知识,而是在适当的时刻唤醒孩子来自于灵魂和内在的某些能力。教学中问题并不是"什么是可能的?"或"什么进行的很好?",而是什么是具有挑战性的和什么会是最能适合孩子所处的发展阶段?"因此,同龄的孩子都在一起学习,没有特别挑选过的孩子,也没有提前的专业教育和留级等现象。每一个班级的多元化反应出了人性多元化成立了社会教育的基础。
l 教师的角色: 唤醒每一个儿童潜在的能力,允许孩子们广阔的个性自由地浮现和发展,他们因而帮助孩子的精神个性跟自己的身体、生活环境以及即将进入的社会生活之间建立起正确关系。正因确立了这种正确关系,才能恰当地行使他们的自由。年青人在社会生活上才不至于成为被动的旁观者,而是在我们这个世界的变迁中作为清醒和敏感的公民,有充分的准备积极参与接受现阶段的挑战。
华德福学校不设立校长或主任,实行独立自治,学校由教师们集体管理,教师都有平等的决策权执行学校的行政工作(包括教育的理念,教师聘任,基建和财务等)。教师与家长之间通过固定的联合会议建立起互相和谅解关系。家长也参与学校的教育的重要决策和配合学校的活动,这些都是给华德福学校孩子树立的民主榜样。
l 学校的组织和管理:华德福学校为私立学校,只部分资助来之政府和当地社区,以及家长的支持,以至很多底收入的家庭的子弟也可以上华德福学校。
1993年为止,全球有600多所华德福学校,1000多所华德福幼儿园,500矫正教育和社会治疗机构。其中有些华德福学校也是国际教育网络教科文组织联合学校计划的成员(International network of UNESCO'sAssociated Schools Preject)。在法国,可以到以下地址参观华徳福学校:The Federation desEcoles Steiner en France. 5# rue Georges Clemenceau, 78400 Chatou,France, Teephone no (33-1)39526917
l在恶劣的环境的教育:华德福教育坚持的教育理念和在全球的实践最近已经证明了,在如贫民窟、难民营和冲突地区等恶劣的环境下采用这种教育受到非常好的效果和引起的广泛的关注。在这种环境下,证实了引入另类教育常常比官方的教育体系更加有效。下面的一些实验项目中应用这种教育取得成果的杰出例子,也行对那些有相似环境的国家非常有益。
*华德福教育在南非的梭威托(SOWETO)和亚里桑大(ALEXANDRA)的各种黑人小镇上。
*在加沙地区的沙地难民营(SHATI):有一所为巴勒斯坦儿童设立的华德福幼儿园和矫正教育机构。
*克罗地亚的扎格巴(ZAGREB)华德福幼儿园。
*在巴西的圣保罗(FAVELA MONTE ZUL,学校采用华德福教育的基本理念来教育社会边缘人群和流浪街头的孩子。
*在北爱尔兰的贝尔法斯特(BELFAST),清教徒和天主徒的孩子一起学习。
*在美国的南达科达州印地安保护区(PINE RIGE RESEVATION),为印地安孩子办的华德福学校。
l 推荐阅读材料:
Carigen, F Eduquer vers la liberte , La pedagogie de Rudolf Steinerdans le mouvement intenational des ecoles Waldor Les Trols Arches,Paris 1992
Caremer, U Die Favela-Kinderr, Sozialarbeit am Rande der Gesellschaft, Stuttgart, 1987.
Edmunds, F Rudolf Steiner Education, The Waldorf Schools, R. Steiner Press, London, 1992.
Geraets, T Stars and Rainbows over Alexandra, Heidenheim, 1990
Kiersch, J, Die Waldorfpadagodik, Eine Einfuhrung in die Padagogik Rudolf Steiner, Stuttagart, 1992.
Krampe, I Sel-governed Schools, Case Studies, Efuchs(ed) Frankfurt,1992
Steier, R L'art de leducation, Methode et pratique,(confernces), Triades, Paris, 1993
Federico Mayor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任
1994年1月于巴黎
Section for Humanistic, Culture
a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UNESCO
Commision Secreatarlat
7, Place de Fontenoy

行行出状元

接到育倩特意拨来的电话,兴奋地告诉我,她正学着做汤料了!此刻,我真的可以感受到电话那端传来的喜悦。

记得第一次认识育倩是这样子的。。。。那一天,尼查对我说:"看,又是一个问题孩子!""怎么了?" 我问。"看她,上课时,不是趴在桌上睡,就是无精打采。" 尼查回答说。"一个只会在课堂上睡觉的孩子,会学到什么,有什么前途可言?"

尼查所谓的问题孩子,正是育倩,外号叫“男人婆”。仔细地看,她的五官端正,长得眉清目秀,乌黑浓密的短发配在椭圆形脸蛋儿上,倒是达到了和谐的效果。只是,她走起路来粗鲁得很,有点像古代大官爷们走路的样。

育倩的家境不错,但叛逆的她,就是喜欢到餐馆打临时工,父母也拿她没办法。她喜爱烹饪,老板偶尔给她机会进入厨房帮忙时,她可以乐上大半天!但是,由于工作后的疲累,再加上本身不喜欢读书,造成育倩时常旷课,以及常倒睡在课室里,根本无心向学。校方曾多次召见父母,情况也不见得改善。父母的责骂,校方的再三警告,让育倩烦上加烦。最后,她决定停学。

她告诉我:"我的心不在这里,我想停学。" 我没劝她留下,只鼓励她看清自己的才华,朝向自己的梦想而走,并告诉她,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有机会的话就把它展示出来吧!结果,她真的停学了。

同事们很惊讶我没有劝育倩完成学业,他们认为我的作法,是在鼓吹不良风气,似乎鼓励学生辍学。而我个人则认为,学习的方式有很多种;有些人靠"读"学习,有些人靠"听"学习,有些人靠"动手" 。我知道育倩的兴趣与才华在于烹饪方面,她的梦想是当个出色的厨师。。。

虽然育倩是真的停学了,但她并不因此停下脚步,她去报读了某学院的烹饪课程。现在,可以看到她的改变,她学得很开心,过得很充实。

其实,学习技能也能攀向成功呀!我正期待着育倩有出人头地的一天,希望她会成为一位出色又开心的厨师。

ENG

《转载》老师和家长必看!

这是我的FB友丽香的分享,我觉得很有意思,放在这里跟大家分享。

Ang Lee Siang 丽香 享:http://happyfamilyeu.blogspot.com/2010/08/jean-piaget.html http://happyfamilyeu.blogspot.com/search/label/Child%20Psychologist

我和朋友在上着学前教育课程,科目包括儿童心理学,它能让我们更了解孩子们的心理、心智、体能等个发展。每一个小孩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文化与教育背景。。然而,我们是否只能用“一种方法”来教导单纯的孩子吗? 我们时常会和教授“提议” ,不妨让现今未来妈妈和老师们(准备教育小孩的大人) 提供他们一个了解孩子的心理学系~ 读了心理学,就会明白为何不同的孩子,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共勉之~

以下是其中一位心理学家; Erik Erikson 把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指出每一阶段的特殊社会心理任务;井认为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矛盾,矛盾的顺利解决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艾氏认为,每个阶段心理、社会发展课题的完成、危机的解决,就会产生积极的品质,反之,就会产生消极的品质。

(一)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信任与不信任   婴儿时期:这是获得信任感而克服不信任感阶段。所谓信任,是婴儿的需要与外界对他需要的满足保持一致。这阶段的婴儿对母亲或其他养育者表示信任,婴儿感到所处的环境是个安全的地方,周围人们是可以信任的,由此就会扩展为对一般人的信任。婴儿如果得不到周围人们的关心与照顾,他就会对外界特别是对周围的人产生害怕与怀疑的心理,以致会影响到下一阶段的顺利发展。

(二)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   自主与羞怯、疑虑   婴儿后期:这是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阶段。个体在第一阶段处于依赖性较强的状态下,什么都由成人照顾。到了第二阶段,儿童开始有了独立自主的要求,如想要自己穿衣、吃饭、走路、拿玩具等,他们开始去探索周围的世界。这时候,如果父母及其他照顾他们的成人,允许他们独立地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且表扬他们完成的工作,就能培养他们的意志力,使他们获得一种自主感,能够自己控制自己。相反,如果成人过分爱护他们,处处包办代替,什么也不需要他们动手,或过分严厉,这也不准那也不许,稍有差错就粗暴地斥责,甚至采用体罚,就会使孩子产生自我怀疑与羞耻之感。
(三)主动感与内疚感(4—5岁)   主动与内疚   幼儿期:这是获得主动感受而克服内疚感阶段。个体在这阶段的肌肉运动与言语能力发展很快,能参加跑、跳、骑小车等运动,能说一些连贯的话,还能把自己的活动扩展到超出家庭的范围,除了模仿行为外,个体对周围的环境充满了好奇心,知道自己的性别,也知道动物是公是母,常常问问这,动动那。这时候,如果成人对于孩子的好奇心以及探索行为不横加阻挠,让他们有更多机会去自由参加各种活动,耐心地解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而不是指责,那么孩子的主动性就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表现出很大的积极性与进取心。反之,如果父母对儿童采取否定与压制的态度,就会使他们认为自己的游戏是不好的,自己提出的问题是笨拙的,自己在父母面前是讨厌的,致使孩子产生内疚感与失败感,这种内疚感与失败感还会影响下一阶段的发展。

(四)勤奋对自卑感(6—11岁)   儿童期:这是获得勤奋感避免自卑感阶段。儿童的智力不断地得到发展,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发展迅速,他们提出的问题很广泛,而且有一定的深度,他们的能力也日益发展,参加的活动已经扩展到学校以外的社会。这时候,对他们影响最大的已经不是父母,而是同伴或邻居,尤其是学校中的教师。他们很关心物品的构造、用途与性质,对于工具技术也很感兴趣。这些方面如果能得到成人的支持、帮助与赞扬,则能进一步加强他们的勤奋感,使之进一步对这些方面发生兴趣。

(五)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识记)   青年期:这一阶段的核心问题是自我意识的确立和自我角色的形成。青少年对周围世界有了新的观察与新的思考方法,他们经常考虑自己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他们从别人对他的态度中,从自己扮演的各种社会角色中,逐渐认清了自己。此时,他们逐渐疏远了自己的父母,从对父母的依赖关系中解脱出来,而与同伴们建立了亲密的友谊,从而进一步认识自己,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将来产生一种内在的连续之感,也认识自己与他人在外表上与性格上的相同与差别。认识自己的现在与未来在社会生活中的关系,这就是心理社会同一感。

(六)亲密感与孤独感(18—25岁)   成年早期:这是建立家庭生活的阶段,这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阶段。亲密感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包括友谊与爱情。亲密的社会意义,是个人能与他人同甘共苦、相互关怀。亲密感在危急情况下往往会发展为一种互相承担义务的感情,它是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如果一个人不能与他人分享快乐与痛苦,不能与他人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不相互关心与帮助,就会陷入孤独寂寞的苦恼情境之中。

(七)繁殖感对停滞感(25—65岁)   成年中期:这是获得创造力感,避免自我专注阶段。这一阶段有两种发展的可能性,一种可能是向积极方面发展,个人除关怀家庭成员外,还会扩展到关心社会上其他人,关心下一代以至子孙万代的幸福。他们在工作上勇于创造,追求事业的成功,而不仅是满足个人需要。另一种可能性是向消极方面发展,即所谓自我专注,就是只顾自己以及自己家庭的幸福,而不顾他人的困难与痛苦,即使有创造,其目的也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八)自我整合对绝望感(65岁以后)   成年晚期:自我完善——悲观失望,这是获得完美感,避免失望感阶段。如果前面七个阶段积极的成分多于消极的成分,就会在老年期汇集成完美感,回顾一生觉得这一辈子过得很有价值,生活得很有意义。相反,如果消极成分多于积极成分,就会产生失望感,感到自己的一生失去了许多机会,走错了方向,想要重新开始又感到为时已晚,痛不胜痛。于是产生了一种绝望的感觉,精神萎靡不振,马马虎虎混日子。 Study links: http://fac.hsu.edu/langlet/lectures/dev/Erikson/erik_erikson.htm

成长的觉察(五):安全感

安全感就是内心的依赖。

小孩子的安全感开始来自内心对父母的依赖。如果父母和小孩子的关系可以让小孩子感觉信任和被接纳,小孩子跟着也会感觉到自己是值得被爱和重要的,慢慢地,小孩子跟着也会自己开始对自己信任,自己开始建立自己的自信。安全感就是这样从父母的依赖,转换成对自己的自信而来。

但是,控制型的父母却常常不知觉的利用小孩子的这个过程,践踏和停止小孩子的安全感建立,满足了父母自己潜意识的权力需要。控制型的父母故意贬低小孩子的能力,让小孩子无法自己建立自信。从此,小孩子的长期依赖满足了父母过度控制的欲望,也因如此,小孩子的安全感也只囚困在父母过度的控制关系里。

延伸阅读:
http://www.facebook.com/pages/zi-wo-cheng-zhang-xue-xi-zhong-xin/105848379453612

精神粮食

电话响了,是副校长拨来的紧急电话。

来到副校长室,只见一位泪水盈盈、眉头深锁的妈妈呆坐在那儿。副校长递过一张纸条让我看,不得了,原来是孩子离家出走的留书。

她,只有十五岁。

平时忙于赚钱的妈妈,这次因女儿突然不告而别,才猛然惊觉自己和孩子之间存有很大的隔阂。她完全不能掌握孩子的行踪,根本不认识孩子所结交的朋友,不知道她的兴趣与爱好,更不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结果,在茫然中,只好硬着头皮到学校来寻求协助,希望能从同学们口中获取孩子的信息。

副校长向同学们录取"口供"后,终于套出一些"料"。原来这个缺乏父母关爱的书芳,因为寂寞而常上网结交朋友,结果让白马王子乘虚而入了。白马王子以爱心及甜言蜜语,俘虏了少女的心,让她心甘情愿为爱郎离家出走,双双对对去寻找快乐。

接着,我们也利用同学们的手提电话,传送出了几则短讯给书芳。幸好,终于有回音,但她已置身在几百公里以外的槟城了。一直联络不上书芳的妈妈,异常惊讶她这个留书交代不必寻找她的女儿,竟然还有一个不为她所知的电话号码。她伤感地说:她要什么,我都尽量满足她。她不愁吃,不愁穿啊!为什么会这样?

很多父母常为了生计而奔波忙碌,没能真正给予孩子们关爱与温暖。这样,是有可能造成孩子产生被遗弃的感觉,在孤独中感受亲情的失落,进而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发展。钱,虽然能满足物质上的需求,但孩子更需要的,正是那心灵的养分 ,那精神食粮啊!

忙碌的父母,你们可曾关注孩子们的精神需求?记得呀,要百忙抽空,拨出一点点时间,融入孩子的世界,陪他们学习,陪他们成长,并有效地当他们的引路人。

ENG

看看态度的魔力有多大!!

态度是一件奇妙的东西,它会产生神奇的力量。美国哈佛大学的一项实验,证实了态度的魔力。

  若干年前,罗伯特博士在哈佛大学主持一项为期六周老鼠通过迷阵吃干酪的实验,其对象是三组学生与三组老鼠。
  他对第一组学生说:"你们太幸运了,因为你们将跟一群天才老鼠在一起。这群聪明的老鼠将迅速通过迷阵抵达终点,然后吃许多干酪,所以你们必须多准备些干酪放在终站。"

  他对第二组学生说:"你们将跟一群普通的老鼠在一起。这群平庸的老鼠最后还是会通过迷障抵达终点,然后吃一些干酪。因为它们智能平平,所以期望不要太高。"

  他对第三组学生说:"很抱歉,你们将跟一群笨老鼠在一起。这群笨老鼠的表现会很差,不太可能通过迷障到达终点,因此你们根本不用准备干酪。"

  六个星期之后,实验结果出来了。天才老鼠迅速通过迷阵,很快就抵达终点:普通老鼠也到达终点,不过速度很慢:至于愚笨的老鼠,只有一只通过迷障抵达终点。

  有趣的是,其实根本没有什么天才老鼠与笨老鼠,它们全都是同一窝的普通老鼠。这些老鼠之所以表现有天壤之别,完全是因为实验的学生受了罗伯特博士的影响,对他们态度不同所产生的结果,学生们当然不懂老鼠的语言,然而老鼠知道学生对它们的态度。

  此一实验证明了态度的神奇力量。因此,一个人要成功,除了努力之外,必须具备正确的态度。

嘿比妈咪爸比笔记

美国儿童心理学博士乔尼克,为了弄清3-6个月的儿童是如何调节自己的感情的,
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先让母亲对着自己的孩子微笑,然后表情突然变得严厉起来,
并将视线转向其他方向。不管孩子怎么向着妈妈看,妈妈始终不和他对眼神,只是表现出一幅很生气的样子。

这些还不会说话的孩子们,先是把眼睛睁得圆圆的,脸上显得非常吃惊。然后脸上就变得毫无表情,
并竭力回避别人投来的目光。三分钟后,妈妈又重新对孩子笑了,可是孩子毫无表情的脸孔却要一直持续好几个小时。
可见,虽然孩子天生有一个在构造上和成年人相同的大脑,
可是如果母亲不帮助他调节情绪的话,他很容易地就把这种生气的表情学会了,其程度之深有时会达到不可逆转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