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ne 23, 2010

【好文章分享】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的孩子


下面的这些价值观和人文精神,是全人类共同的,也是我们最需要帮助孩子培养的:

  自尊自爱

  我们要让孩子明白,不管你是女孩还是男孩,不管你长得漂亮还是平凡,不管你是聪明还是迟钝,身体健康还是虚弱,家里贫穷还是富裕,都可以得到父母、老师和周围的人同样的爱。人人都有同等的权利,要学会爱自己、爱别人,学会自己做选择和做决定,学会帮助别人和接受别人的帮助,学会自尊自爱、努力进取,把握自己的命运。

  平等和尊重

  要让孩子学会平等地待人,不管对方是什么身份什么地位,我们都要尊重他。让孩子从小就知道,清洁工、搬运工和其它职业一样,都是靠自己的劳动获得报酬,只是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特点而已,这不应该成为我们衡量一个人的价值的理由,他们都应该获得同等的尊重。当然,也要让孩子明白,不管爸爸妈妈是什么职业什么身份,他们都是用自己辛苦劳动得到的报酬养家,所以都值得尊重,他们不偷不抢,诚实做人,应该为他们感到自豪。不管是出生在贫穷还是富裕的家庭里,每一个人都应该而且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拥有精彩人生。

  简朴而快乐

  教会孩子享受简朴而快乐的生活,不和别人比吃比穿比有钱,而是好好地享受生活给予我们的快乐。要让孩子明白,一个人其实不需要很有钱,也不需要出类拔萃、光芒四射,只要用心去生活,用心去体会,每一天的生活都会是快乐而精彩的。比如每天都能够和家人和睦温馨地度过,这是多么的快乐!每天都能看见日出日落,意味着你拥有健康和平安,这是多么值得高兴的事!还有每一顿都拥有美味而充足的食物,这是多么可贵的快乐!我们要让孩子学会从一朵花、一颗糖、一杯果汁,甚至一本书、一件生活小事中,感受到生活带给我们的快乐,教孩子享受生活的简单快乐,让孩子从小就热爱生活,使自己的人生简简单单、快快乐乐。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也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和社会均有责任帮助孩子从小树立环保意识和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比如让孩子学习垃圾分类,选择简单包装的商品,使用可以循环使用的东西,在水龙头、电灯开关等地方贴“请节约……”的提示,提醒孩子减少浪费,并且和孩子一起拒绝使用一次性餐具等伤害生态环境的产品等。经常持之以恒地给孩子一些保护环境的具体建议,让孩子从小学会“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热爱和平

  和平也应该是你和孩子关心的重要主题之一。和平并不是只作为虚空的口号,应该细化到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当别的孩子抢了孩子的东西时,不要喊着“别让他抢走,谁也别想欺负你”,而是让孩子学会跟他说“小手是用来拥抱的,不是用来抢东西的”;当孩子和别人发生冲突时,教他学会用商量、协商等和平的方式来解决,而不是纵恿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教会孩子在生气愤怒的时候克制自己,找到合适的方式发泄。当然,最重要的是大人自己在家里保持和平的气氛,夫妻间不吵架不打架,有话好好说,等等,这些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合适的时候也可以和孩子谈谈战争,用简单易懂的方式帮助孩子了解战争的危害,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种下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种子。 

人文关爱

 爱的教育是永恒的主题。当灾难发生的时候,比如汶川大地震,以及东南亚海啸等自然灾害,要让孩子学会去关爱那些身处灾难中的人们,除了力所能及的捐钱、捐物外,还可以关注灾区的消息,为他们祈福等等,让孩子幼小的心灵学会同情和关爱。另外,还应该帮助孩子认识爱滋病、癌症等疾病,让孩子学会不歧视患有这类病症的人,努力为那些没钱治病的人做点事,比如每天少吃一根冰棍,把存下来的钱捐给他们。因为每一个人都出一点力,就能汇聚起巨大的力量;教孩子学会关爱周围的人,关爱老弱病残,在公交车上主动让座,带孩子做义工,参加慈善活动等,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善心,让孩子明白即使一点点的努力,也能帮助有需要的人。当然,关爱更应该从家庭做起,让孩子学习关心自己的父母,帮妈妈做些家务,为爸爸端杯热茶;关爱家里的长辈,为爷爷准备生日礼物,陪奶奶出去散步等。让孩子明白,有了爱的行动,就能一辈子活得充实而有价值。

  学会感恩和珍惜

  学会感恩,这是最基本的“为人之道”。感谢父母,感激他们每天的照顾;感谢周围帮助我们的人,感谢医生、老师、警察、清洁工人等,感激他们每天的辛勤工作,因为他们,我们才可以平安健康有序地一起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里。要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朋友、同学、师长,还有我们的社区、我们生活的环境以及周围的大自然,等等,一切一切,都值得我们感恩和珍惜!

  以上的这些人文素养,通过我们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通过家庭、学校以及社会教育,传递给孩子,这才是影响孩子一生的教育,是教育所应该追求的永恒目标!

转载于:http://2006chen33.blog.163.com/blog/static/968208720104157171922/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