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October 13, 2010

丹麥人的快樂秘訣

花一些時間認清自己要做什麼,那麼他們孩子的一生才會快樂。
假如一個孩子看完世界後回來跟父母說他要成為一名銀匠,丹麥的父母多數會尊重孩子的選擇,
因為他們相信只有自己有激情的工作,才能為人生帶來滿足感。


去年7月,在英國萊斯特大學教授懷特(Adrian White)發佈的《世界快樂地圖》報告裏,丹麥人的快樂在全球178個國家中,名列榜首。

或許有人直觀地認為,丹麥人快樂最大原因,就是人們收入富裕。誠然如是。

但或許也能轉過來說,是因為先擁有快樂心態,就更懂得發揮自己專長,因而生活也越來越富裕。 根據一項購買力評估,丹麥的人均國民所得為3萬4600美元。

其實,這在全球國家排行中只屬第七,並不是收入最高的國民,但為何快樂指數卻是最高呢? 清醒地知道位置在哪 相對來說,丹麥在歐洲仍屬幅員較小的國家。

但正因為清醒看清了這事實,丹麥人自古以來就很懂得以商貿來建立自己與 “大”國之間的經濟定位。首都哥本哈根國際機場執行長尼爾斯曾這樣說:“在維京時代,丹麥就是向大海討生活的人。

如果你觀察中國,沿海人文總是心胸更為開闊,也更容易接受並適應改變。” 丹麥人沒有“大”的心態,也沒有“搶第一”的虛榮。虛心學習,認清自己位置來適應萬變,使得他們的火腿、豬肉、貂皮、草地與草種、乳酪、加工肉品,是今天全球市場佔有率之冠。然而,整個丹麥今天其實已沒有傳統意義裏的農夫,有的多是悉心研究各種突破可能的科技農夫,難怪丹麥被喻為“沒有農夫的農業國”,但由此也就窺見它強盛的適應力。

從小培養尊重自我的心態 丹麥的教育,不斷培養擁有健康心智的新一代。他們教育孩子不要跟別人比較,而只是追求自己的天賦,他們要孩子從小發現“自己”並尊重“自己”。 他們的教育理念是每個人都會有其特長的一面,因此,學校裏不選模範生,更不會把學校拿來排名挑出什麼模範名校。 丹麥從幼童教育開始就是“人的教育”,不是空喊而是真正的實踐。

這樣的教育要兒童從小慣於開發自我,養成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因而他們的新一代充滿自信和快樂。有人說,丹麥人之所以快樂,也許答案之一,就在童年的心態教育裏。 其實有好些歐洲國家的人文觀念也是如此,像德國、瑞士、荷蘭、比利時、奧地利等。筆者以前背包旅行,遇到的背包青年多就是這幾個國家的年輕人。他們的特點,就是高中畢業後並不急著要進大學,而是花一段很長的時間去外面看世界長見識,並且從中思考自己真正的人生方向。

據說,丹麥人的父母不會擔心兒女會浪費時間,他們更加相信的是,花一些時間認清自己要做什麼,那麼他們孩子的一生才會快樂。假如一個孩子看完世界後回來跟父母說他要成為一名銀匠,丹麥的父母多數會尊重孩子的選擇,因為他們相信只有自己有激情的工作,才能為人生帶來滿足感。

“尊重平等”,所以快樂 尊重人性價值,主張人人平等,是丹麥人的大前提。 人懂得尊重自己的工作,社會懂得尊重人的工作,也許這就是一種真正和諧的境界。當人們覺得自己為社會所付出能得到應有的尊重,他就因為自己能力之被肯定而活得自信及滿足。 當這種和諧氛圍成為一個慣常的人文氣候,那麼社會上上下下都能漸漸培養出一份相互的信任與合作默契。

在丹麥,也許真正的平等還不是靠制度及條規“劃出來”的。社會真正有平等,那應是由一種人文普遍心態裏反映出來。 丹麥人可以說是“富裕”的,但這裡卻沒有法國、義大利那些追逐名牌與裝飾排場的虛浮習氣。最熱鬧的商店步行街上,歐洲街頭藝人不少,人文多元豐富,卻找不到多少穿戴LV、Gucci、Prada等名牌的丹麥人。

新國王廣場上,也少見巴黎街頭那樣多的馬賽地或寶馬。務實,在丹麥不只是求存于國際的“生存的哲學”,也是當地人“生活的哲學”。

難怪丹麥人在維持自己快樂的同時,也懂得如何去維持一個社會的整體快樂。或許,心態健康的丹麥人真有一句那樣的諺語:“社會快樂,人人有責”。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