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處理」與「管教」這個議題,自有人類以來就是重要的課題,甚至從聖經來看人類的歷史,我們會發現許多家庭在教養子女時,因父母夾雜著情緒,面臨到兩難的問題,往往使得「管教」變的更棘手…
聖經在幾千年前就有提到關於教養兒女的部份,其中兩個看似矛盾的教導,若能運用得宜,則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這兩個教導出現在箴言13:24「不忍用杖打兒子,是恨惡他;疼愛兒子的,隨時管教。」
以及歌羅西書3:21「你們做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恐怕他們失了志氣」。
這兩處經文看似矛盾,卻是教養的一體兩面。因為若是過於體貼尊重孩子,容易造成孩子行為偏差,變成校園家庭中的小霸王;然而要是過度嚴格管教孩子,可能傷了孩子的自尊,讓孩子畏縮沒自信。過與不及之間,需要相當的智慧。
避免情緒中的管教
在女兒還小時,有一次因不聽管教,我情緒失控的重重處罰了她,但在女兒臉上看不到後悔的哭泣,反而是倔強不服的眼神;事後我向孩子道歉,告訴她父母依然很愛她,從此,我體會到,教養時不能帶著強烈的情緒,否則只是傷害了孩子,親子間也會有不可挽回的裂痕。
從事生命教育多年,我了解自我形象的建立是很重要的,兒童時期更是建立自我形象的重要階段,孩子容易由父母和身旁重要的人口中認識自己,因此旁人說的話對孩子是很有影響力的,有時父母在情緒下脫口說出「再不乖,媽媽不要你嘍!」這種話語其實對孩子是有很大的傷害,孩子可能對「愛」有了功利的看法,也影響孩子對自我形象的認同。因此,我們以「愛」來教養孩子時,也要注意無意間傳達給孩子的訊息。
父母對孩子適當的管教,除了傳遞正確的觀念以外,也要讓孩子建立自信,正面的看待自己,讓孩子有個健康的自我形象。
「…不要惹兒女的氣,恐怕他們失了志氣」所指的應該就是如此,在教導中讓孩子知道父母依然接納他、愛他,而不讓孩子予取予求,這才是真實的「愛的教育」。
爸比妈咪笔记乐学习~
Wednesday, October 13, 2010
12招 養出快樂的孩 子
轉貼
12招 養出快樂的孩 子
研究發現,快樂的孩子擁有一些共同的特質,包括:較有自信、樂觀、有自制力。 我們整合專家意見,提供12個訣竅,讓你養育出一個快樂的孩子。
1. 給孩子隨性玩耍的時間,不要把生活安排得太有規則:
美國兒童教育學者湯姆斯.阿姆斯壯指出,自由玩耍比有計劃性的活動,對學齡前 的孩子來說更為健康有益。父母要避免將孩子的時間塞滿各種活動、課程。所有的孩子 都需要有一些無所事事,隨性玩耍的時間。唯有這樣才能讓他們的想像力無拘無束的發 揮,讓他們可以悠閒的看蜘蛛織網、研究螢火蟲如何發光……,以他們自然的速度去探 索他們所好奇的世界。也許,有時你也該放慢你的腳步,拋開你的行程表,跟著孩子的 節奏享受生活。
2. 教導他關懷別人:
快樂的孩子需要能感受到自己與別人有某些有意義的連結,瞭解到他對別人的意義。 要發展這種感覺,可以幫助孩子多與他人接觸。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整理一些舊玩具, 和他一起捐給慈善團體,幫助無家可歸的孩子。也可以鼓勵孩子在學校參與一些義工 活動。專家指出,即使在很小的年齡,都能從幫助他人的過程中,獲得快樂。並養成 喜歡助人的習慣。
3. 鼓勵他多運動:
陪你的孩子玩球、騎腳踏車、游泳……,多運動不但可以鍛鍊孩子的體能,也會讓他變得更開朗。保持動態生活可以適度紓解孩子的壓力與情緒,並且讓孩子喜歡自己,擁有較正面的身體形象,並從運動中發現樂趣與成就感。
4. 笑口常開:
常和孩子說說笑話、一起編些好笑的歌,和你的孩子一起開懷大笑,對你和孩子都 有益處。光是大笑,就是很好的運動。
5. 有創意的讚美:
當 孩子表現很好時,不要只是說:「很好。」讚美要具體一些,說出細節,指出有哪些地方讓人印象深刻,或是比上次表現更好,例如,「你今天有主動跟警衛伯伯說 早安,真的很有禮貌。」不過,讚美時也要注意,不要養成孩子錯誤的期待。有些父母會用禮物或金錢獎賞孩子,讓孩子把重點都放在可以獲得哪些報酬上,而不是 良好的行為上。父母應該讓孩子自己發現,完成一件事情所帶來的滿足與成就感,而不是用物質報酬來獎賞他。
6. 確保孩子吃得健康:
健康的飲食,不僅讓孩子身體健康,也能讓孩子的情緒較穩定。不論是正餐或點心,儘量遵循健康原則,例如:低脂、低糖、新鮮、均衡的飲食。
7. 激發他內在的藝術天份:
雖然科學家已證實沒有所謂的「莫札特效應」,但是多讓孩子接觸音樂、美術、舞蹈等活動,依然可以豐富孩子的內心世界。專家發現,當孩子隨音樂舞動、或是拿著畫筆塗鴉,其實都是孩子在抒發他內在世界、表達情感的方法。孩子喜歡畫畫、跳舞或彈奏音樂,也會對自己感到比較滿意。
8. 常常擁抱:
輕輕一個擁抱,傳達的是無限的關懷,是無聲的「我愛你」。研究發現溫柔的撫觸擁 抱,可以讓早產兒變得較健康、較活潑,情緒也較穩定。對於大人而言,擁抱也能讓人減輕壓力,撫平不安的情緒。
9. 用心聆聽:
沒 有什麼比用心聆聽更能讓孩子感受到被關心。想要當個更好的傾聽者嗎?不要只用一隻耳朵聽,當孩子對你說話時,儘量停下你手邊正在做的事情,專心聽他講話。 要耐心聽孩子說完話,不要中途打斷、急著幫他表達或是要他快快把話說完,即使他所說的內容你已經聽過許多遍了。陪孩子去上學途中或哄孩子上床睡覺時,是最 佳的傾聽時刻。
10. 放棄完美主義:
我 們都期望孩子展現出他最好的一面,可是有時候太過急切糾正或改善他們的表現,例如,嫌棄他們沒把桌子擦乾淨,乾脆自己再擦一遍;或是糾正他們一定要把東西 擺到一定位置。事事要求完美,會減弱孩子的自信心與不怕犯錯的勇氣。下次當你忍不住想要參一腳,急著幫孩子把事情做的更好時,不妨先想想看:「這件事跟健 康或安全有關嗎?」「想像10年之後,這件事還有這麼嚴重嗎?」如果答案是No,那麼就放手讓孩子去做吧。
11. 教導他解決問題:
從學會繫鞋帶到自己過馬路,每一步都是孩子邁向更獨立的里程碑。當孩子發現他有能 力解決面對的問題,就能帶給他們快樂與成就感。當他遇到阻礙時,例如:被玩伴嘲笑 或是無法拼好一塊拼圖時,你可有幾個步驟來幫助他:
1.確認他的問題。
2.讓他描述他想到的解決方式。
3.找出解決問題的步驟。
4.決定讓他自己解決這個問題或提供一些幫助。
5.確定他能獲得需要的協助。
12. 給他表演的舞台:
每個孩子都有特有的天賦,何不給他們機會表現一下?如果他們喜歡說故事,鼓勵他多說故事給你聽。如果他對數字很擅長,帶著他去逛街,讓他幫你挑選價格便宜的東西。當你能欣賞孩子的才能,並表現出你的熱情時,孩子自然會更有自信心。
12招 養出快樂的孩 子
研究發現,快樂的孩子擁有一些共同的特質,包括:較有自信、樂觀、有自制力。 我們整合專家意見,提供12個訣竅,讓你養育出一個快樂的孩子。
1. 給孩子隨性玩耍的時間,不要把生活安排得太有規則:
美國兒童教育學者湯姆斯.阿姆斯壯指出,自由玩耍比有計劃性的活動,對學齡前 的孩子來說更為健康有益。父母要避免將孩子的時間塞滿各種活動、課程。所有的孩子 都需要有一些無所事事,隨性玩耍的時間。唯有這樣才能讓他們的想像力無拘無束的發 揮,讓他們可以悠閒的看蜘蛛織網、研究螢火蟲如何發光……,以他們自然的速度去探 索他們所好奇的世界。也許,有時你也該放慢你的腳步,拋開你的行程表,跟著孩子的 節奏享受生活。
2. 教導他關懷別人:
快樂的孩子需要能感受到自己與別人有某些有意義的連結,瞭解到他對別人的意義。 要發展這種感覺,可以幫助孩子多與他人接觸。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整理一些舊玩具, 和他一起捐給慈善團體,幫助無家可歸的孩子。也可以鼓勵孩子在學校參與一些義工 活動。專家指出,即使在很小的年齡,都能從幫助他人的過程中,獲得快樂。並養成 喜歡助人的習慣。
3. 鼓勵他多運動:
陪你的孩子玩球、騎腳踏車、游泳……,多運動不但可以鍛鍊孩子的體能,也會讓他變得更開朗。保持動態生活可以適度紓解孩子的壓力與情緒,並且讓孩子喜歡自己,擁有較正面的身體形象,並從運動中發現樂趣與成就感。
4. 笑口常開:
常和孩子說說笑話、一起編些好笑的歌,和你的孩子一起開懷大笑,對你和孩子都 有益處。光是大笑,就是很好的運動。
5. 有創意的讚美:
當 孩子表現很好時,不要只是說:「很好。」讚美要具體一些,說出細節,指出有哪些地方讓人印象深刻,或是比上次表現更好,例如,「你今天有主動跟警衛伯伯說 早安,真的很有禮貌。」不過,讚美時也要注意,不要養成孩子錯誤的期待。有些父母會用禮物或金錢獎賞孩子,讓孩子把重點都放在可以獲得哪些報酬上,而不是 良好的行為上。父母應該讓孩子自己發現,完成一件事情所帶來的滿足與成就感,而不是用物質報酬來獎賞他。
6. 確保孩子吃得健康:
健康的飲食,不僅讓孩子身體健康,也能讓孩子的情緒較穩定。不論是正餐或點心,儘量遵循健康原則,例如:低脂、低糖、新鮮、均衡的飲食。
7. 激發他內在的藝術天份:
雖然科學家已證實沒有所謂的「莫札特效應」,但是多讓孩子接觸音樂、美術、舞蹈等活動,依然可以豐富孩子的內心世界。專家發現,當孩子隨音樂舞動、或是拿著畫筆塗鴉,其實都是孩子在抒發他內在世界、表達情感的方法。孩子喜歡畫畫、跳舞或彈奏音樂,也會對自己感到比較滿意。
8. 常常擁抱:
輕輕一個擁抱,傳達的是無限的關懷,是無聲的「我愛你」。研究發現溫柔的撫觸擁 抱,可以讓早產兒變得較健康、較活潑,情緒也較穩定。對於大人而言,擁抱也能讓人減輕壓力,撫平不安的情緒。
9. 用心聆聽:
沒 有什麼比用心聆聽更能讓孩子感受到被關心。想要當個更好的傾聽者嗎?不要只用一隻耳朵聽,當孩子對你說話時,儘量停下你手邊正在做的事情,專心聽他講話。 要耐心聽孩子說完話,不要中途打斷、急著幫他表達或是要他快快把話說完,即使他所說的內容你已經聽過許多遍了。陪孩子去上學途中或哄孩子上床睡覺時,是最 佳的傾聽時刻。
10. 放棄完美主義:
我 們都期望孩子展現出他最好的一面,可是有時候太過急切糾正或改善他們的表現,例如,嫌棄他們沒把桌子擦乾淨,乾脆自己再擦一遍;或是糾正他們一定要把東西 擺到一定位置。事事要求完美,會減弱孩子的自信心與不怕犯錯的勇氣。下次當你忍不住想要參一腳,急著幫孩子把事情做的更好時,不妨先想想看:「這件事跟健 康或安全有關嗎?」「想像10年之後,這件事還有這麼嚴重嗎?」如果答案是No,那麼就放手讓孩子去做吧。
11. 教導他解決問題:
從學會繫鞋帶到自己過馬路,每一步都是孩子邁向更獨立的里程碑。當孩子發現他有能 力解決面對的問題,就能帶給他們快樂與成就感。當他遇到阻礙時,例如:被玩伴嘲笑 或是無法拼好一塊拼圖時,你可有幾個步驟來幫助他:
1.確認他的問題。
2.讓他描述他想到的解決方式。
3.找出解決問題的步驟。
4.決定讓他自己解決這個問題或提供一些幫助。
5.確定他能獲得需要的協助。
12. 給他表演的舞台:
每個孩子都有特有的天賦,何不給他們機會表現一下?如果他們喜歡說故事,鼓勵他多說故事給你聽。如果他對數字很擅長,帶著他去逛街,讓他幫你挑選價格便宜的東西。當你能欣賞孩子的才能,並表現出你的熱情時,孩子自然會更有自信心。
妈咪爸比们,一起来学习“爱孩子的BEING吧”~~
很多時候,我們老師們會在辦公室討論哪個班級很好帶,哪個班級不好帶,我發現,其實都是端看老師要不要接受學生當下的行為,並與學生建立雙方之間的信任~~這總是提醒我自己,要愛學生的BEING~而不是他的DOING!!很多時候,這也是我的功課!面對我家的兩個小鬼,我也常會陷入從DOING愛他們,但我慶幸,從LIFE DISCOVERY課程中,我了解BEING與DOING的不同,進 而讓我跟小孩的互動更好,相信我,當孩子知道自己值得,很多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以下的文章,是昨天上完課後,家教學生的家長跟我分享的,我迫不及待站在騎樓將文章看完,帶著滿滿的感動騎車回家!一路上,想著我可以怎麼做的更好!
我很感恩。。。。。最近,常常有關於教育的提醒!
也與大家分享,文章挺長,沒有看到最後,不會知道答案的~~
NICOLE 感恩合十
辦公室裡同事們閒聊的對象常是學生。
那一年,開學不久,坐在對面的王老師新接一個班級,才沒幾天就聽到她喜孜孜的說:「我今年的運氣真好!這個班的家長也挺願意配合,班上的素質很整齊,尤其有 一個學 生,將來有可能當總統!」到底發生什麼大事?讓王老師這麼看好這個學生的未來?
原來,當大部分小一新生對學校都還不太熟時,這個學生竟然在班上發送自製的注音 版學校地圖。王老師展示那張稚氣的手繪地圖,很得意的說:「我從來沒遇過這麼有 創意的學生!這張地圖讓他成為孩子王,但他一點都沒有霸氣,跟誰都合得來。才幾天而已,就顯現了十足的領袖氣質,真是不容易!」王老師的運氣讓大家十分羨慕,「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本來就是人生的一大樂事啊!我有點扼腕,我教自然科只教一 到八班,王老師卻在九班。不能教到這種天才型的學生,真有點遺憾呢!
王老師本來就是個負責認真的老師,教到這一班,更激起她百倍的教育愛。她不時向 我們報告班上學生的動態,那個未來可能當總統的學生,更是她的最愛。她常這樣引 起話題:「我們班那個十六號啊……」接著說的都是十分令人感動,不太像七歲孩子 做 的事。這個神祕的十六號,曾把自己的飯盒分一半給飯盒打翻的同學;曾義正辭嚴 的 指責嘲笑別人跌倒的同學;曾在王老師感冒失聲時,默默的泡一大壺彭大海加菊花!
神祕的十六號做這些事時,都是默默的做,王老師常要等其他家長的感謝在家庭聯絡簿上出現時,才知道十六號又做了什麼不可思議的事。這麼小的孩子,怎麼懂得利他的行為?
怎麼能那麼心甘情願的把東西與人分享?每聽王老師說一次,我就在心底暗暗佩服一次。我們已經習慣把這個十六號稱做王老師的「寶貝」。十六號的厲害還不只於此,他的成績很好,字也寫得很漂亮。王老師曾亮出十六號的國語習作給我們看,那端正 清晰的字跡,超過許多二十歲的大人。更難得的是,十六號這些全是自動自發的。
據王老師說,十六號的爸爸只是退伍老兵,年紀超過六十了,媽媽又是領有殘障手冊的小兒麻痺症患者。在家裡爸媽幾乎沒時間管他,這個十六號還是樣樣比別人強。我想到阿扁總統就是貧戶出身,父母只是很平凡的農人,卻能造就一個總統。每次談到這兒,我們都不免感嘆上天的安排:有的父母得花許多錢送孩子東學西學,深恐孩子輸在起跑點,但是孩子卻像扶不上牆的軟泥,一沒人叮嚀就全然失控。十六號的父母為生活奔波,忙得根本沒時間給孩子「加強」,但十六號的表現卻是那麼的好!
第二學期,原來教王老師班自然科的秦老師請假,為了親眼目睹這個神奇的十六號,我自告奮勇教他們班的自然課。第一堂課點名時,我仔細的看了看十六號。他穿著簇新的衣服,一副無精打采的模樣,讓人非常失望。這真的是王老師的寶貝十六號嗎?
再一次仔細看看他的名牌:10916,沒錯啊!就是讓我如雷貫耳的十六號!我簡單的問了幾個上學期應該教過的概念,很多學生都舉手發言。我一直很期待十六號的回答,可是他從頭到尾只會呆呆的坐著,一雙無神的眼睛盯著自己衣服上的鈕扣。難道王老師一整個學期的描述都是虛構的?我絕對不敢相信!沒有任何一個老師會做這麼無聊的事!
不用幾天,我就發現:這個十六號簡直是惡魔的化身!我幾乎每節課都要調停他和同學間的糾紛:一下子是未經許可拿同學的東西、一下子是粗手粗腳動到同學卻不肯承認。
他似乎非常容易動怒,一生起氣,周圍的同學都遭殃。我對孩子的容忍度已經算很高的,但也已經氣得快打人。有幾次我無計可施,只能從他背後緊緊的扣著他,希望他別又對同學動手動腳。我可以感覺到他原本僵硬的身體,在我的懷裡慢慢的融化放鬆,從我懷裡掙脫出去後,他會較為安分些,但也不能維持太久。上過幾堂課,我心中的疑惑已經多得快把我淹沒,我實在不敢問王老師是怎麼一回事?我很謹慎的回答王老師詢問的問題:「我們班還好吧?有沒有什麼問題?」我很留意的觀察王老師的容顏,在她的臉上,看不出特別的煩躁,我無法從中推斷十六號是否也造成她的困擾。除了多上兩節課外,我又報名研習中心的一項長期研究計畫,所以這一學期我很少在辦公室待著。不是去上課,就是去找資料,我很少在加入辦公室中分享經驗的對話,所以也沒再聽到十六號神奇的事蹟。另一方面,我實在不好意思問:為什麼十六號的表現這麼差?我總會想到「踰淮為枳」的典故,按照理論,從學生可以看到老師的影子。十六號如果真的在王老師面前和在我面前有這麼大的差異,那不是表示我教得不夠專業?一想到這點,就讓我心裡非常不安。我像穿新衣的國王,深怕別人戳破謊言,發現真相,知道真正的問題是在我身上。
我有些後悔接了秦老師的工作,如果不接,也許我可以多兩節備課的時間,也許我可以聽到更多有關十六號的報導。可以確定的是,我一定不用常常生自己的氣,氣這個十六號打斷我的上課,把我的教室弄得雞飛狗跳。然而,我從來不是一個容易輕易放棄的老師,既然問題是出在我的身上,就得在別人發現前趕快補救,我想好好的改變我的態度。於是,我對十六號用了加倍的心力,兩節課的下課時間,我把他叫到身邊。有時不斷的逗他說話,有時請他幫我做事情。當我提出一個問題時,我總會把眼光轉向他,一種非常溫柔、期待的眼神。我的問題不難,又會在提問時加了許多暗示,答案幾乎是呼之欲出。其他的同學老早舉著手揮舞著,急切的希望我趕快點他們起來發言。我常把教室的氣氛弄得像一鍋沸騰的水,因為我在等,希望十六號能自動的舉手發言,恢復他應有的表現。終於,有一天十六號舉起了手,我像中了特獎一樣,趕緊請他站起來說一說。天啊!真不愧是王老師的寶貝,他回答得非常好,我忍不住請全班為他鼓鼓掌!
有了這一次的打破僵局,我和十六號之間逐漸建立了信任。我知道他家沒有很多的錢買課外書,就把自己買的科學童話借他。我不經意的問他書中的內容,他都能一一回答。當他把我這套書都看過了,我教他可以到圖書館借書。隔了一個星期,他捧著自己借的書給我看,自告奮勇的說,願意在課堂中講一個有關影子的故事。就像磨合過的汽車,我們之間的溝通越來越順暢。我隱約感覺到他很喜歡我,也很願意在我面前有好表現,這點讓我十分欣慰。有一次,我摸摸他的頭,隨口問了句:「是誰幫你洗頭的呀?」下一次的自然課,他像一隻甜蜜的小貓倚在我身邊說:「老師你摸摸看,昨天是我自己洗頭的喔!」看著那個小小的頭顱,我想到這幾個月馴服他的過程,心中產生了許多想法。還好,我終於找到了問題的所在,不然傳出去說,我把別人的資優生教成問題學生,那是多麼丟臉的事啊!我承認我對十六號是有點偏心,但對一個好學生有偏愛的心是應該的。
自從他恢復了該有的水準,班上的氣氛好極了,我教起來很有成就感。我漸漸能體會到王老師津津樂道的原因,現在連我也忍不住想把心中的得意告訴別人呢!學期結束時,我要學生做兩張圖文報告。才一年級的孩子,我不敢要求太多,只要他們能正確的剪取報章或雜誌的資料,端端正正的貼到資料本上,然後寫一段短短的心得報告就好。我把所有班級孩子的作業堆在桌上,如果真要仔細看完這些作業,得花許多時間,我只能走馬看花的瀏覽過去。但是我忍不住被十六號的作業吸引住。這一學期他看了不少課外書,他的報告竟然是十篇讀書心得。他用充滿童心的語氣寫下對這些動物故事的看法,還畫上美麗的插畫,這已經不是簡單的短文,而是一篇篇精采的文學作品。我忍不住把這份作業拿到王老師面前,告訴她:「你們那個十六號真不是蓋的,我看他將來別去當總統了,應該改行當動物生態作家!」
我的話讓王老師足足愣了三十秒,她一臉茫然,彷彿完全不知道我說什麼。我把作業推到她面前,提醒她:「你說過的呀!那個你的寶貝呀!會自動把東西和別人分享,很有領袖氣質的十六號呀!你不是說他和阿扁一樣,以後有可能當總統嗎?」王老師了解了,不過她張大了嘴,很驚訝的說:「你說那個十六號呀?那是上學期的事了。那個十六號轉學了,來了一個轉學生,因為正好是男生,我就把他安插在十六號這個號碼。這個十六號是個適應不良的問題學生,在前一個學校待不住才轉來的,和原來的那個十六號完全兩樣。他剛來的時候,只要他一進教室,全班同學就開始神經緊張。好幾個科任老師都向我反映過,只有你沒來告過狀。我嚇也嚇了,罵也罵了,還送去訓導處兩次。我和家長天天打電話,都快煩死了。後來不知怎麼一回事,他慢慢變好了,應該是漸漸能適應學習生活了吧?」王老師接過作業,看了看說:「這真的是他做的嗎?他寫在聯絡本上的生活小記,也沒寫得這麼好呀!」
王老師不敢相信的翻著作業,長久以來在我心中的疑惑終於一點一點的解開:原來兩個學期的十六號是不同的人呀!我在學期初見到的暴亂場面,也並不是針對我的,我在毫不知情的情形下,竟然擁抱著一個這麼大的祕密!我決定不把事情對王老師說得更清楚,畢竟這是我和我自己的祕密。
從這次以後,每當遇到表現失常的孩子,我總是抱著期待。始終堅定的相信,只要哪天能揭開蒙在他外表那層偽裝,得到孩子誠心的信任,一切都會有轉機。我願意每個孩子,都是潛力無窮的「神祕的十六號」!
以下的文章,是昨天上完課後,家教學生的家長跟我分享的,我迫不及待站在騎樓將文章看完,帶著滿滿的感動騎車回家!一路上,想著我可以怎麼做的更好!
我很感恩。。。。。最近,常常有關於教育的提醒!
也與大家分享,文章挺長,沒有看到最後,不會知道答案的~~
NICOLE 感恩合十
辦公室裡同事們閒聊的對象常是學生。
那一年,開學不久,坐在對面的王老師新接一個班級,才沒幾天就聽到她喜孜孜的說:「我今年的運氣真好!這個班的家長也挺願意配合,班上的素質很整齊,尤其有 一個學 生,將來有可能當總統!」到底發生什麼大事?讓王老師這麼看好這個學生的未來?
原來,當大部分小一新生對學校都還不太熟時,這個學生竟然在班上發送自製的注音 版學校地圖。王老師展示那張稚氣的手繪地圖,很得意的說:「我從來沒遇過這麼有 創意的學生!這張地圖讓他成為孩子王,但他一點都沒有霸氣,跟誰都合得來。才幾天而已,就顯現了十足的領袖氣質,真是不容易!」王老師的運氣讓大家十分羨慕,「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本來就是人生的一大樂事啊!我有點扼腕,我教自然科只教一 到八班,王老師卻在九班。不能教到這種天才型的學生,真有點遺憾呢!
王老師本來就是個負責認真的老師,教到這一班,更激起她百倍的教育愛。她不時向 我們報告班上學生的動態,那個未來可能當總統的學生,更是她的最愛。她常這樣引 起話題:「我們班那個十六號啊……」接著說的都是十分令人感動,不太像七歲孩子 做 的事。這個神祕的十六號,曾把自己的飯盒分一半給飯盒打翻的同學;曾義正辭嚴 的 指責嘲笑別人跌倒的同學;曾在王老師感冒失聲時,默默的泡一大壺彭大海加菊花!
神祕的十六號做這些事時,都是默默的做,王老師常要等其他家長的感謝在家庭聯絡簿上出現時,才知道十六號又做了什麼不可思議的事。這麼小的孩子,怎麼懂得利他的行為?
怎麼能那麼心甘情願的把東西與人分享?每聽王老師說一次,我就在心底暗暗佩服一次。我們已經習慣把這個十六號稱做王老師的「寶貝」。十六號的厲害還不只於此,他的成績很好,字也寫得很漂亮。王老師曾亮出十六號的國語習作給我們看,那端正 清晰的字跡,超過許多二十歲的大人。更難得的是,十六號這些全是自動自發的。
據王老師說,十六號的爸爸只是退伍老兵,年紀超過六十了,媽媽又是領有殘障手冊的小兒麻痺症患者。在家裡爸媽幾乎沒時間管他,這個十六號還是樣樣比別人強。我想到阿扁總統就是貧戶出身,父母只是很平凡的農人,卻能造就一個總統。每次談到這兒,我們都不免感嘆上天的安排:有的父母得花許多錢送孩子東學西學,深恐孩子輸在起跑點,但是孩子卻像扶不上牆的軟泥,一沒人叮嚀就全然失控。十六號的父母為生活奔波,忙得根本沒時間給孩子「加強」,但十六號的表現卻是那麼的好!
第二學期,原來教王老師班自然科的秦老師請假,為了親眼目睹這個神奇的十六號,我自告奮勇教他們班的自然課。第一堂課點名時,我仔細的看了看十六號。他穿著簇新的衣服,一副無精打采的模樣,讓人非常失望。這真的是王老師的寶貝十六號嗎?
再一次仔細看看他的名牌:10916,沒錯啊!就是讓我如雷貫耳的十六號!我簡單的問了幾個上學期應該教過的概念,很多學生都舉手發言。我一直很期待十六號的回答,可是他從頭到尾只會呆呆的坐著,一雙無神的眼睛盯著自己衣服上的鈕扣。難道王老師一整個學期的描述都是虛構的?我絕對不敢相信!沒有任何一個老師會做這麼無聊的事!
不用幾天,我就發現:這個十六號簡直是惡魔的化身!我幾乎每節課都要調停他和同學間的糾紛:一下子是未經許可拿同學的東西、一下子是粗手粗腳動到同學卻不肯承認。
他似乎非常容易動怒,一生起氣,周圍的同學都遭殃。我對孩子的容忍度已經算很高的,但也已經氣得快打人。有幾次我無計可施,只能從他背後緊緊的扣著他,希望他別又對同學動手動腳。我可以感覺到他原本僵硬的身體,在我的懷裡慢慢的融化放鬆,從我懷裡掙脫出去後,他會較為安分些,但也不能維持太久。上過幾堂課,我心中的疑惑已經多得快把我淹沒,我實在不敢問王老師是怎麼一回事?我很謹慎的回答王老師詢問的問題:「我們班還好吧?有沒有什麼問題?」我很留意的觀察王老師的容顏,在她的臉上,看不出特別的煩躁,我無法從中推斷十六號是否也造成她的困擾。除了多上兩節課外,我又報名研習中心的一項長期研究計畫,所以這一學期我很少在辦公室待著。不是去上課,就是去找資料,我很少在加入辦公室中分享經驗的對話,所以也沒再聽到十六號神奇的事蹟。另一方面,我實在不好意思問:為什麼十六號的表現這麼差?我總會想到「踰淮為枳」的典故,按照理論,從學生可以看到老師的影子。十六號如果真的在王老師面前和在我面前有這麼大的差異,那不是表示我教得不夠專業?一想到這點,就讓我心裡非常不安。我像穿新衣的國王,深怕別人戳破謊言,發現真相,知道真正的問題是在我身上。
我有些後悔接了秦老師的工作,如果不接,也許我可以多兩節備課的時間,也許我可以聽到更多有關十六號的報導。可以確定的是,我一定不用常常生自己的氣,氣這個十六號打斷我的上課,把我的教室弄得雞飛狗跳。然而,我從來不是一個容易輕易放棄的老師,既然問題是出在我的身上,就得在別人發現前趕快補救,我想好好的改變我的態度。於是,我對十六號用了加倍的心力,兩節課的下課時間,我把他叫到身邊。有時不斷的逗他說話,有時請他幫我做事情。當我提出一個問題時,我總會把眼光轉向他,一種非常溫柔、期待的眼神。我的問題不難,又會在提問時加了許多暗示,答案幾乎是呼之欲出。其他的同學老早舉著手揮舞著,急切的希望我趕快點他們起來發言。我常把教室的氣氛弄得像一鍋沸騰的水,因為我在等,希望十六號能自動的舉手發言,恢復他應有的表現。終於,有一天十六號舉起了手,我像中了特獎一樣,趕緊請他站起來說一說。天啊!真不愧是王老師的寶貝,他回答得非常好,我忍不住請全班為他鼓鼓掌!
有了這一次的打破僵局,我和十六號之間逐漸建立了信任。我知道他家沒有很多的錢買課外書,就把自己買的科學童話借他。我不經意的問他書中的內容,他都能一一回答。當他把我這套書都看過了,我教他可以到圖書館借書。隔了一個星期,他捧著自己借的書給我看,自告奮勇的說,願意在課堂中講一個有關影子的故事。就像磨合過的汽車,我們之間的溝通越來越順暢。我隱約感覺到他很喜歡我,也很願意在我面前有好表現,這點讓我十分欣慰。有一次,我摸摸他的頭,隨口問了句:「是誰幫你洗頭的呀?」下一次的自然課,他像一隻甜蜜的小貓倚在我身邊說:「老師你摸摸看,昨天是我自己洗頭的喔!」看著那個小小的頭顱,我想到這幾個月馴服他的過程,心中產生了許多想法。還好,我終於找到了問題的所在,不然傳出去說,我把別人的資優生教成問題學生,那是多麼丟臉的事啊!我承認我對十六號是有點偏心,但對一個好學生有偏愛的心是應該的。
自從他恢復了該有的水準,班上的氣氛好極了,我教起來很有成就感。我漸漸能體會到王老師津津樂道的原因,現在連我也忍不住想把心中的得意告訴別人呢!學期結束時,我要學生做兩張圖文報告。才一年級的孩子,我不敢要求太多,只要他們能正確的剪取報章或雜誌的資料,端端正正的貼到資料本上,然後寫一段短短的心得報告就好。我把所有班級孩子的作業堆在桌上,如果真要仔細看完這些作業,得花許多時間,我只能走馬看花的瀏覽過去。但是我忍不住被十六號的作業吸引住。這一學期他看了不少課外書,他的報告竟然是十篇讀書心得。他用充滿童心的語氣寫下對這些動物故事的看法,還畫上美麗的插畫,這已經不是簡單的短文,而是一篇篇精采的文學作品。我忍不住把這份作業拿到王老師面前,告訴她:「你們那個十六號真不是蓋的,我看他將來別去當總統了,應該改行當動物生態作家!」
我的話讓王老師足足愣了三十秒,她一臉茫然,彷彿完全不知道我說什麼。我把作業推到她面前,提醒她:「你說過的呀!那個你的寶貝呀!會自動把東西和別人分享,很有領袖氣質的十六號呀!你不是說他和阿扁一樣,以後有可能當總統嗎?」王老師了解了,不過她張大了嘴,很驚訝的說:「你說那個十六號呀?那是上學期的事了。那個十六號轉學了,來了一個轉學生,因為正好是男生,我就把他安插在十六號這個號碼。這個十六號是個適應不良的問題學生,在前一個學校待不住才轉來的,和原來的那個十六號完全兩樣。他剛來的時候,只要他一進教室,全班同學就開始神經緊張。好幾個科任老師都向我反映過,只有你沒來告過狀。我嚇也嚇了,罵也罵了,還送去訓導處兩次。我和家長天天打電話,都快煩死了。後來不知怎麼一回事,他慢慢變好了,應該是漸漸能適應學習生活了吧?」王老師接過作業,看了看說:「這真的是他做的嗎?他寫在聯絡本上的生活小記,也沒寫得這麼好呀!」
王老師不敢相信的翻著作業,長久以來在我心中的疑惑終於一點一點的解開:原來兩個學期的十六號是不同的人呀!我在學期初見到的暴亂場面,也並不是針對我的,我在毫不知情的情形下,竟然擁抱著一個這麼大的祕密!我決定不把事情對王老師說得更清楚,畢竟這是我和我自己的祕密。
從這次以後,每當遇到表現失常的孩子,我總是抱著期待。始終堅定的相信,只要哪天能揭開蒙在他外表那層偽裝,得到孩子誠心的信任,一切都會有轉機。我願意每個孩子,都是潛力無窮的「神祕的十六號」!
意外收获!!!
意外收获!!!
为一群中三与高二应考生安排了到东禅寺祈福的活动,很高兴大家都踊跃报名。
下课时,听到同学们的谈话,原来同学们对祈福一知半解,大多数都是抱着去看看、走走及玩玩的心态,更离谱的是,有些只是想去求姻缘,还想要多多女朋友喜欢他,真让人啼笑皆非。我没有对这些学生多作解释,到时就让他们自己去大开眼界吧!
祈福的日子终于到来了。
来到东禅寺,妙豪法师先给同学们上个早课。158个同学之中,只有少数同学对佛寺的教规与礼仪稍有认识,其他的“喇叭”一开,讲堂变得闹哄哄。妙豪法师要同学们先调整坐姿并闭上眼睛,然后,舒缓的音乐响起。。。同学们开始把注意力专注在呼吸上,讲堂终于变得鸦雀无声。很庆幸的,一小时的课就在完全受控制之下过去了,看来之前一直在担心小瓜们的上课表现,是自己在忌人忧天。小瓜们从中学习到祈福时应遵守的礼节,以及接触一些佛学与经文,我不知道他们到底吸收了多少,但却看到几个小瓜真的在课堂上睡着了。
接着,同学们被安排到大雄宝殿去进行祈福仪式。如富法师领导同学们诵经膜拜,第一次在佛寺膜拜的小瓜有些跟不上“节拍”,别人跪下,他们站立,别人站立,他们却跪下,情形有点滑稽。但看到他们小心翼翼地护着手中那盏明灯,可以感受到他们的认真与真诚。祈福后,佛寺当家 - 满慧法师还亲手把佛光三好笔以及一些书签和佛书送给同学们,大家雀跃万分,决定应用三好笔上考场去“迎战”呢!这些跟随法师阅读了祈福经文的小瓜,相信此时已明了祈福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了吧!
此外,同学们也有幸被分组到美术馆参观,到抄经堂抄经文,以及到蓝毗尼园欣赏美景。
午餐时间,又是同学们学习的时刻。他们学习吃饭的礼仪,要珍惜食物,自己清洗餐具,以及分工合作清理食堂。可以看到那些吃不惯素食的小瓜,脸上出现奇奇怪怪的表情,但他们还是没有浪费食物,个个盘子美人照镜。虽然小瓜们的吃相与态度被寺方负责人批评不少,但我相信他们是受教了,获益不浅。
隔天,几个不爱读书的捣蛋鬼故意跑到我身边,其中一个拉高嗓子说:“老师,我已把昨天法师教导的经文背下来了,你会背了吗?”我只能一直哈哈大笑地赞他厉害(因为我并不会背,有点惭愧!)。另一个开声说:“老师,法师说凡事有因果,我以后不敢乱乱来啦!”“法师说要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此时,食堂的另一端也传来同学们在大谈感恩的心。更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当我到被公认最坏的中三班代课时,学生竟然双手合十向我请安,他们的话题也是一样环绕在佛学中,一些还在阅读法师赠送的佛书。
这些都是应考祈福之外的收获。
佛家曾提到人人皆有佛性。这些小瓜们就像法师所说,他们都是单纯的,只是受到外来不良因素的影响,使他们养成许多不良习惯。只要得到引导,能大觉悟,他们在待人处事方面就会长智慧了。
ENG
为一群中三与高二应考生安排了到东禅寺祈福的活动,很高兴大家都踊跃报名。
下课时,听到同学们的谈话,原来同学们对祈福一知半解,大多数都是抱着去看看、走走及玩玩的心态,更离谱的是,有些只是想去求姻缘,还想要多多女朋友喜欢他,真让人啼笑皆非。我没有对这些学生多作解释,到时就让他们自己去大开眼界吧!
祈福的日子终于到来了。
来到东禅寺,妙豪法师先给同学们上个早课。158个同学之中,只有少数同学对佛寺的教规与礼仪稍有认识,其他的“喇叭”一开,讲堂变得闹哄哄。妙豪法师要同学们先调整坐姿并闭上眼睛,然后,舒缓的音乐响起。。。同学们开始把注意力专注在呼吸上,讲堂终于变得鸦雀无声。很庆幸的,一小时的课就在完全受控制之下过去了,看来之前一直在担心小瓜们的上课表现,是自己在忌人忧天。小瓜们从中学习到祈福时应遵守的礼节,以及接触一些佛学与经文,我不知道他们到底吸收了多少,但却看到几个小瓜真的在课堂上睡着了。
接着,同学们被安排到大雄宝殿去进行祈福仪式。如富法师领导同学们诵经膜拜,第一次在佛寺膜拜的小瓜有些跟不上“节拍”,别人跪下,他们站立,别人站立,他们却跪下,情形有点滑稽。但看到他们小心翼翼地护着手中那盏明灯,可以感受到他们的认真与真诚。祈福后,佛寺当家 - 满慧法师还亲手把佛光三好笔以及一些书签和佛书送给同学们,大家雀跃万分,决定应用三好笔上考场去“迎战”呢!这些跟随法师阅读了祈福经文的小瓜,相信此时已明了祈福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了吧!
此外,同学们也有幸被分组到美术馆参观,到抄经堂抄经文,以及到蓝毗尼园欣赏美景。
午餐时间,又是同学们学习的时刻。他们学习吃饭的礼仪,要珍惜食物,自己清洗餐具,以及分工合作清理食堂。可以看到那些吃不惯素食的小瓜,脸上出现奇奇怪怪的表情,但他们还是没有浪费食物,个个盘子美人照镜。虽然小瓜们的吃相与态度被寺方负责人批评不少,但我相信他们是受教了,获益不浅。
隔天,几个不爱读书的捣蛋鬼故意跑到我身边,其中一个拉高嗓子说:“老师,我已把昨天法师教导的经文背下来了,你会背了吗?”我只能一直哈哈大笑地赞他厉害(因为我并不会背,有点惭愧!)。另一个开声说:“老师,法师说凡事有因果,我以后不敢乱乱来啦!”“法师说要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此时,食堂的另一端也传来同学们在大谈感恩的心。更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当我到被公认最坏的中三班代课时,学生竟然双手合十向我请安,他们的话题也是一样环绕在佛学中,一些还在阅读法师赠送的佛书。
这些都是应考祈福之外的收获。
佛家曾提到人人皆有佛性。这些小瓜们就像法师所说,他们都是单纯的,只是受到外来不良因素的影响,使他们养成许多不良习惯。只要得到引导,能大觉悟,他们在待人处事方面就会长智慧了。
ENG
你给孩子什么?
批评中长大的孩子,责难他人
你给孩子什么?
By Dorothy Law Nolte
批评中长大的孩子,责难他人。
敌意中长大的孩子,喜欢吵架。
恐惧中长大的孩子,常常忧虑。
嘲笑中长大的孩子,个性羞怯。
猜忌中长大的孩子,容易妒嫉。
羞耻中长大的孩子,自觉有罪。
鼓励中长大的孩子,深具自信。
宽容中长大的孩子,能够忍耐。
称赞中长大的孩子,懂得感恩。
认可中长大的孩子,喜欢自己。
分享中长大的孩子,慷慨大方。
诚信中长大的孩子,理解真理。
公正中长大的孩子,极富正义。
尊重中长大的孩子,懂得尊敬。
信赖中长大的孩子,不但信任他人也信任自己。
友善中长大的孩子,不但爱他人也爱自己。
你给孩子什么?
By Dorothy Law Nolte
批评中长大的孩子,责难他人。
敌意中长大的孩子,喜欢吵架。
恐惧中长大的孩子,常常忧虑。
嘲笑中长大的孩子,个性羞怯。
猜忌中长大的孩子,容易妒嫉。
羞耻中长大的孩子,自觉有罪。
鼓励中长大的孩子,深具自信。
宽容中长大的孩子,能够忍耐。
称赞中长大的孩子,懂得感恩。
认可中长大的孩子,喜欢自己。
分享中长大的孩子,慷慨大方。
诚信中长大的孩子,理解真理。
公正中长大的孩子,极富正义。
尊重中长大的孩子,懂得尊敬。
信赖中长大的孩子,不但信任他人也信任自己。
友善中长大的孩子,不但爱他人也爱自己。
什么型的父母造就了什么型的孩子
父母大都没有想过,自己和孩子相处的方式,竟会影响了孩子的健康心里发展。
权力控制型的父母造就了服从型的孩子;痛苦型父母造就了内疚型的孩子;情感过度保护型父母造就了依赖型的孩子;冷漠型父母造就了冷漠型的孩子。
以上的影响,其实只不过是父母很努力的想要用自己的方式,控制孩子的关系。也许,父母也是这样从上一辈学习,然后,又不知觉的教育了下一代:这代代相传家庭独有的关系控制方式。
但,却也因为这样,孩子的安全感被父母的关系控制方式囚困,于是,孩子长大成为父母后,他也一样用自己的方式,囚困孩子的安全感,企图满足自己儿时被囚困的安全感。
父母不懂:安全感被囚困,仿佛灵魂一直飘浮,内心不得安定。
更多的文章:
http://www.facebook.com/pages/zi-wo-cheng-zhang-xue-xi-zhong-xin/105848379453612
权力控制型的父母造就了服从型的孩子;痛苦型父母造就了内疚型的孩子;情感过度保护型父母造就了依赖型的孩子;冷漠型父母造就了冷漠型的孩子。
以上的影响,其实只不过是父母很努力的想要用自己的方式,控制孩子的关系。也许,父母也是这样从上一辈学习,然后,又不知觉的教育了下一代:这代代相传家庭独有的关系控制方式。
但,却也因为这样,孩子的安全感被父母的关系控制方式囚困,于是,孩子长大成为父母后,他也一样用自己的方式,囚困孩子的安全感,企图满足自己儿时被囚困的安全感。
父母不懂:安全感被囚困,仿佛灵魂一直飘浮,内心不得安定。
更多的文章:
http://www.facebook.com/pages/zi-wo-cheng-zhang-xue-xi-zhong-xin/105848379453612
“手痒”,怎么办?
“手痒”,怎么办?
最近学校某班级频频发生偷窃事件,遗失的物品包括藏在书包里的钱包、小饰物,放在抽屉里的手提电话和文具等。经过多次的观察,同学们开始怀疑那刚转校过来的齐森。当他们获得一些可靠的内幕消息,肯定齐森拥有偷窃的恶习后,对他更充满戒心了。
上得山多终遇虎, 一天,齐森终于在偷取同学的计算机时,让同学们给逮个正着,顿时原形毕露。当时,齐森还口口声声申诉自己被人诬赖,看着他一脸无辜,我真的想相信他是被冤枉的。但是人赃并获,我也无话可说。
当我尝试去了解齐申的背景时,获知从小与父亲不合的他,拥有不堪的童年。他因不忍心看着心爱的母亲受到毒打,而常与父亲发生肢体冲突,感情不合。越来越叛逆的他,交上损友后,更是四处去惹事生非,自己想得到的东西就会千方百计弄到手。由于每次顺手牵羊都成功得逞,造成他有一种满足的心理,渐渐地,这个恶习一发不可收拾。
每一次干案时,齐森都有一种满足感,但干案后,却又觉得充满罪恶感。他当然曾想过改过自新,但每次还是重犯。
如果身边出现这样的孩子,父母该怎么办?我想家人不但要很有耐心与爱心来感化他,帮助他认识自我外,还需要让他明白自己必须负起的责任,以及偷窃所带来的后果等等,那真是一项不简单的任务。
有各种原因可以造成偷窃的的行为。偷窃有时可以达到发泄与刺激的效果,也能够缓解内心的不安与焦虑,但是,一旦偷窃习惯成自然后,想要戒掉可说是困难重重啊!所以说,防患未然,亲子关系这一环真的是不容忽视的。
最近学校某班级频频发生偷窃事件,遗失的物品包括藏在书包里的钱包、小饰物,放在抽屉里的手提电话和文具等。经过多次的观察,同学们开始怀疑那刚转校过来的齐森。当他们获得一些可靠的内幕消息,肯定齐森拥有偷窃的恶习后,对他更充满戒心了。
上得山多终遇虎, 一天,齐森终于在偷取同学的计算机时,让同学们给逮个正着,顿时原形毕露。当时,齐森还口口声声申诉自己被人诬赖,看着他一脸无辜,我真的想相信他是被冤枉的。但是人赃并获,我也无话可说。
当我尝试去了解齐申的背景时,获知从小与父亲不合的他,拥有不堪的童年。他因不忍心看着心爱的母亲受到毒打,而常与父亲发生肢体冲突,感情不合。越来越叛逆的他,交上损友后,更是四处去惹事生非,自己想得到的东西就会千方百计弄到手。由于每次顺手牵羊都成功得逞,造成他有一种满足的心理,渐渐地,这个恶习一发不可收拾。
每一次干案时,齐森都有一种满足感,但干案后,却又觉得充满罪恶感。他当然曾想过改过自新,但每次还是重犯。
如果身边出现这样的孩子,父母该怎么办?我想家人不但要很有耐心与爱心来感化他,帮助他认识自我外,还需要让他明白自己必须负起的责任,以及偷窃所带来的后果等等,那真是一项不简单的任务。
有各种原因可以造成偷窃的的行为。偷窃有时可以达到发泄与刺激的效果,也能够缓解内心的不安与焦虑,但是,一旦偷窃习惯成自然后,想要戒掉可说是困难重重啊!所以说,防患未然,亲子关系这一环真的是不容忽视的。
绘本《让路给鸭子》

希望長輩幫你分擔帶小孩的辛苦嗎?
那是要付出代價的,如果你的代價不是金錢,
那通常你就得讓出「用自己的方法帶自己的孩子」的權力。
我相信大部分的父母都知道怎樣帶孩子,如果沒有這樣的天賦,人類不是要滅絕了嗎?
《讓路給小鴨子》的鴨爸爸和鴨媽媽也知道,在下蛋之前,要找個安全的地方;有狐狸和烏龜的地方不行,有莽撞騎車小孩的地方也很危險……,飛啊飛地,終於來到了這個安靜的小島上。鴨寶寶的翅膀都還沒長硬呢,鴨爸爸卻說要去旅行?
果然不錯,這是七十年前的人寫的故事書,那時候沒有什麼男女平等意識。「帶孩子當然是女人家的事,我去旅行有什麼不對?」
不對不對,現代這樣的爸爸還是有很多,平時不管孩子,只等孩子有問題的時候出來喊一聲:「你會不會帶孩子啊!」我覺得,平常沒在照顧孩子的人,根本連說這話的資格也沒有。馬後炮的隨便亂喊,只會讓天下更亂而已。
鴨媽媽獨立撫養八隻小鴨子,為什麼他的公婆長輩沒來幫忙呢?有人喜歡牽牽掛掛,養完了兒子,還搶著養孫子,這其實是最吃力不討好的工作,不要說功勞,連苦勞也撈不到的。找十個媽媽來問問就知道,有誰喜歡別人插手他們養小孩。
喜歡孫子沒問題,最大的問題是:你得照著人家的規矩來。可是結果通常不是,「爺爺奶奶最大,我喜歡用自己的方式帶孩子,不行嗎?」但是,這個孩子的爸媽不是你啊!「上一代孩子沒糖吃,這一代孩子不吃糖」,一代一代之間,都有自己的育兒哲學;不能交棒或是不願意交棒的長輩,是不適合跟兒孫太接近的。
希望長輩幫你分擔帶小孩的辛苦嗎?那是要付出代價的,如果你的代價不是金錢,那通常你就得讓出「用自己的方法帶自己的孩子」的權力。
「最先孵出來的是賈克,接著就是凱克、拉克、米克、尼克、奧克、白克和桂克……」我最喜歡唸這些小鴨的名字了,而且總是故意一口氣唸完,好像自己也有八個孩子似的。小鴨孵出來後,鴨媽媽喜歡帶著小鴨逛大街,順便找爸爸。故事的高潮就落在一隻母鴨和八隻小鴨過馬路時,又不會看紅綠燈,是要怎麼過馬路呢?
希望有一天,我的孩子又有了孩子的時候,我就是那個幫忙指揮交通的警察米其爾,我可以丟下自己的工作去幫你指揮交通,我可以讓馬路淨空,只為了讓你們安全通過。但是,帶小鴨過山過水,是父母的責任,不要叫我幫忙,因為讓長輩幫忙帶小孩,往往是要付出代價的──不是你的自由,可能就是你們之間的感情。
後記:
美國波士頓,真的有故事書裡的場景,現在還有。天鵝船、白肯山、查爾斯河上的小島,當然還有好多鴨子。孩子,有機會媽媽會帶你們去瞧瞧《讓路給小鴨子》的故鄉,不過,現在的鴨子一定沒辦法過馬路了。
用爱为孩子点燃一盏心灯
用爱为孩子点燃一盏心灯
一直以来我都自认为是一个开明、民主、现代的母亲,但是当我听完了这次关于家教的专家讲座,我还是感触很深啊!不仅仅是孩子需要学习,做家长的更应该不断充实自己。不是孩子变得不懂事了,而是孩子成长得太快,做父母的还停在原地,没有跟上孩子前进的步伐,家长都已经落伍了还怎么能理解孩子的思维呢?
说句心理话,其实之前我觉得我没必要去听讲,因为早在儿子还没出生我就已经涉猎了很多关于家教方面的专业知识,尤其是最近这半年我又在系统地学习心理学。但是当儿子把票拿给我再三叮嘱我去听课时,我看到他那期盼的眼神,联想到他最近的状态和我们比较敏感的青春期亲子关系,可以说仅仅是为了能和他更好地沟通,我才很不舍地放下自己的功课勉强去听讲了。
开始时我看到大家都没记录,加之专家讲的知识也都是我所知道的,所以我尽管带了笔记本也没拿出来。可以说是没有想记录的动力吧。由此我联想到儿子上课睡觉时大概也和我当时的心态有相似之处吧,做自己不是很想做的事似乎都兴致不高吧?但是当专家讲到周婷婷的故事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她的父亲周弘先生才是一个了不起的家长!比起周先生为孩子付出的爱心我真的感到了深深的愧疚...... 我做得的确是太不够了!我此时只有深深的自责和惭愧:以前当儿子的成绩没达到我理想的分数时我总是强调是他努力不够而从不看他的闪光点,当他迷茫困惑时我总是指责他不用心学习而从没站在他的角度考虑过他的感受,我更多的时候是以一个家长的姿态指挥他而不是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在平等的角度和他交流。一个普通的工人面对一个刚生下不久就两耳全聋的四岁半才开始说话的女儿,能用他伟大的赏识教育和女儿一起创造那么多令世人瞠目的奇迹,我这样一个受过多年教育的母亲没有理由不赏识我这天赋很高的儿子啊?我为什么没因儿子而感到自豪呢?我反复在心底里问自己,你真正做到了一个家长应该做的吗?
“孩子是症状,家庭是病因”,专家的话使我开始了反思:曾几何时,儿子脸上原有的光彩被忧郁和困惑所替代,眼神也变得黯淡了,一直苦苦地在孩子身上寻找他不快乐的原因,却不知道原来毛病出在家长的身上。孩子在痛苦和挫折时是多么希望从父母那里得到真心的爱啊!可是我的爱呢?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把给儿子的爱弄丢了呢?当孩子取得成绩满怀喜悦地向我汇报时,我的爱是——心里想的是千万不要骄傲,说出来的是冷冰冰的“没什么了不起的,继续努力!”当孩子有困惑时我的爱——不是和孩子针对问题一起分析一起探讨而是埋怨孩子不够坚强;尤其是当已经有175CM身高的儿子主动和我接近时我总是没有好气:“挺大的个子怎么就不能像个男子汉?”却没想到他还只是一个不满15岁的孩子。正处在素有“狂飙时期”的青春期,面对着成人感与幼稚感的矛盾、开放性与封闭性的矛盾、渴求感与压抑感的矛盾、自制性与冲动性的矛盾,可以说比家长更烦恼。尽管自我意识发展了,但自我控制能力还很差,常会无意识地违反纪律;喜欢与人争论,但常常论据不足;喜欢怀疑,却又缺乏科学依据;喜欢发表见解,但又判断不准;喜欢批评别人,却又容易片面。表面上表现出的逆反和作对,其实是想追求他自己的独立人格。常常把自己想像为“独特的自我”,把周围人视为“假想的观众”,似乎这些假想的观众随时随地都在关注、观察着自己这一独特的自我。常常主观地把自己的自我欣赏、自感不足等都投射到周围人身上。这种过分夸大自己的感受和体验现象因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自我中心倾向,所以在和周围人相处时就不容易被大家接受,一种“局外人”的感觉就产生了。而与生俱来的对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又使他有一种强烈的想加入到集体中的愿望。孩子每天承受了这么多困扰,背负着这么沉重的包袱已经很艰辛了,我这不是在往孩子的伤口上撒盐吗?我真的不如一个农民,农民种庄稼总是思考庄稼需要什么,而不指望庄稼必须要长成什么样子,我呢?总是要求孩子应该怎样怎样,而从没考虑孩子需要什么。是要好好想想该怎么给孩子提供他所需的养料了啊,因为庄稼长不好可以来年再种,而孩子的成长可是不可逆的啊!
越想思路越清晰了,迷茫了近半月有余的心情也豁然开朗了,是我那不该丢失的爱把原本健康快乐的儿子变成了现在这个我不愿看到的样子——原来一个母亲心底无私的爱才是孩子心灵成长的加油站,是孩子前进的真正的动力。我要找回我的爱,用我的爱重新点燃孩子的心灯,照亮孩子前进的征程!
一直以来我都自认为是一个开明、民主、现代的母亲,但是当我听完了这次关于家教的专家讲座,我还是感触很深啊!不仅仅是孩子需要学习,做家长的更应该不断充实自己。不是孩子变得不懂事了,而是孩子成长得太快,做父母的还停在原地,没有跟上孩子前进的步伐,家长都已经落伍了还怎么能理解孩子的思维呢?
说句心理话,其实之前我觉得我没必要去听讲,因为早在儿子还没出生我就已经涉猎了很多关于家教方面的专业知识,尤其是最近这半年我又在系统地学习心理学。但是当儿子把票拿给我再三叮嘱我去听课时,我看到他那期盼的眼神,联想到他最近的状态和我们比较敏感的青春期亲子关系,可以说仅仅是为了能和他更好地沟通,我才很不舍地放下自己的功课勉强去听讲了。
开始时我看到大家都没记录,加之专家讲的知识也都是我所知道的,所以我尽管带了笔记本也没拿出来。可以说是没有想记录的动力吧。由此我联想到儿子上课睡觉时大概也和我当时的心态有相似之处吧,做自己不是很想做的事似乎都兴致不高吧?但是当专家讲到周婷婷的故事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她的父亲周弘先生才是一个了不起的家长!比起周先生为孩子付出的爱心我真的感到了深深的愧疚...... 我做得的确是太不够了!我此时只有深深的自责和惭愧:以前当儿子的成绩没达到我理想的分数时我总是强调是他努力不够而从不看他的闪光点,当他迷茫困惑时我总是指责他不用心学习而从没站在他的角度考虑过他的感受,我更多的时候是以一个家长的姿态指挥他而不是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在平等的角度和他交流。一个普通的工人面对一个刚生下不久就两耳全聋的四岁半才开始说话的女儿,能用他伟大的赏识教育和女儿一起创造那么多令世人瞠目的奇迹,我这样一个受过多年教育的母亲没有理由不赏识我这天赋很高的儿子啊?我为什么没因儿子而感到自豪呢?我反复在心底里问自己,你真正做到了一个家长应该做的吗?
“孩子是症状,家庭是病因”,专家的话使我开始了反思:曾几何时,儿子脸上原有的光彩被忧郁和困惑所替代,眼神也变得黯淡了,一直苦苦地在孩子身上寻找他不快乐的原因,却不知道原来毛病出在家长的身上。孩子在痛苦和挫折时是多么希望从父母那里得到真心的爱啊!可是我的爱呢?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把给儿子的爱弄丢了呢?当孩子取得成绩满怀喜悦地向我汇报时,我的爱是——心里想的是千万不要骄傲,说出来的是冷冰冰的“没什么了不起的,继续努力!”当孩子有困惑时我的爱——不是和孩子针对问题一起分析一起探讨而是埋怨孩子不够坚强;尤其是当已经有175CM身高的儿子主动和我接近时我总是没有好气:“挺大的个子怎么就不能像个男子汉?”却没想到他还只是一个不满15岁的孩子。正处在素有“狂飙时期”的青春期,面对着成人感与幼稚感的矛盾、开放性与封闭性的矛盾、渴求感与压抑感的矛盾、自制性与冲动性的矛盾,可以说比家长更烦恼。尽管自我意识发展了,但自我控制能力还很差,常会无意识地违反纪律;喜欢与人争论,但常常论据不足;喜欢怀疑,却又缺乏科学依据;喜欢发表见解,但又判断不准;喜欢批评别人,却又容易片面。表面上表现出的逆反和作对,其实是想追求他自己的独立人格。常常把自己想像为“独特的自我”,把周围人视为“假想的观众”,似乎这些假想的观众随时随地都在关注、观察着自己这一独特的自我。常常主观地把自己的自我欣赏、自感不足等都投射到周围人身上。这种过分夸大自己的感受和体验现象因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自我中心倾向,所以在和周围人相处时就不容易被大家接受,一种“局外人”的感觉就产生了。而与生俱来的对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又使他有一种强烈的想加入到集体中的愿望。孩子每天承受了这么多困扰,背负着这么沉重的包袱已经很艰辛了,我这不是在往孩子的伤口上撒盐吗?我真的不如一个农民,农民种庄稼总是思考庄稼需要什么,而不指望庄稼必须要长成什么样子,我呢?总是要求孩子应该怎样怎样,而从没考虑孩子需要什么。是要好好想想该怎么给孩子提供他所需的养料了啊,因为庄稼长不好可以来年再种,而孩子的成长可是不可逆的啊!
越想思路越清晰了,迷茫了近半月有余的心情也豁然开朗了,是我那不该丢失的爱把原本健康快乐的儿子变成了现在这个我不愿看到的样子——原来一个母亲心底无私的爱才是孩子心灵成长的加油站,是孩子前进的真正的动力。我要找回我的爱,用我的爱重新点燃孩子的心灯,照亮孩子前进的征程!
陪伴,從出生開始
去年九月,《紐約時報》的康健專欄中,有一篇名為「和孩子說話——從出生開始」的文章,受到紐時讀者的注意。約有超過一星期的時間,都名列最常被網友傳閱的十篇文章之中。
該文主要是有感於現代父母總是忙於講手機、傳簡訊,而忽略了親子間的溝通,以致嬰幼兒無法從與父母四目相視、父母臉上的表情、父母說話的語調中,發展其語言及與人溝通互動的技巧。鑒於嬰幼兒了解語言的能力比幼兒開始說話的時間要早得多,作者主張父母親應自孩子出生開始,就多對著他們說話,即使孩子聽不懂,父母和藹的表情、溫柔快樂的語調,也能帶給孩子信任及安全感。
其實這並非什麼最新的育兒知識,我們這一代就是這樣被父母背著、抱著、逗弄著長大的。只是現在的父母親真是太忙了,忙完了工作、家事,又忙著看電視、上網、讀寫電郵,在公共場所也常看到父母忙著講手機,查、傳簡訊,對於身邊孩童的哭鬧卻無暇聞問。現代科技縮短了遠距溝通,但近在咫尺的親人反而愈來愈疏離。難怪作者要撰文呼籲父母親隨時把握機會,專心和嬰幼兒說話。
面對面的說話、一對一的互動,是嬰幼兒學習語言與人際溝通的基礎。嬰兒在出生後的早期學習及生活體驗,對其長大後社會能力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嬰幼兒在與父母的互動中,漸漸學習到因果關係與人際溝通的技巧,知道自己笑的時候,父母也會以笑臉相迎;伸出雙手,父母就會以擁抱回應。父母則可從孩子的一顰一笑及肢體動作中,了解孩子的情緒與需求。這些看似自然平常的事,對嬰幼兒都是重要的學習,也是建立緊密親子關係的關鍵。紐時專欄作者建議父母在做動作的同時,多與孩子說話,例如替幼兒穿衣襪時說:「我們現在要穿衣服、穿襪子。」走在路上可以教導孩子「這是汽車、這是紅花」。孩子雖然不會說話,但並不表示他們沒有學習的能力。父母應該隨時把握機會,提供豐富的感官刺激,建立彼此的信賴感與親密關係。
許多父母深信親職教育是需要經過教導學習的技能,反而忽略了最原始、有效的方法。其實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最需要的是父母適當的參與、陪伴、鼓勵、了解和關注。尤其對嬰幼兒,只要肯花時間陪伴互動、專心的注視孩子雙眼、含笑的與孩子碰碰頭、溫柔的說幾句話;當孩子開始說話時,專心、耐心的聆聽,適時的給予鼓勵讚賞的眼神及回應,對親子關係、孩子語言及社會適應力的發展都有助益。父母與其花費時間與金錢上親子課、參加親子活動,倒不如關閉手機、電腦、電視,在愉悅的環境中,專心的與孩子溝通互動,千萬不要讓孩子寂寞的長大。
該文主要是有感於現代父母總是忙於講手機、傳簡訊,而忽略了親子間的溝通,以致嬰幼兒無法從與父母四目相視、父母臉上的表情、父母說話的語調中,發展其語言及與人溝通互動的技巧。鑒於嬰幼兒了解語言的能力比幼兒開始說話的時間要早得多,作者主張父母親應自孩子出生開始,就多對著他們說話,即使孩子聽不懂,父母和藹的表情、溫柔快樂的語調,也能帶給孩子信任及安全感。
其實這並非什麼最新的育兒知識,我們這一代就是這樣被父母背著、抱著、逗弄著長大的。只是現在的父母親真是太忙了,忙完了工作、家事,又忙著看電視、上網、讀寫電郵,在公共場所也常看到父母忙著講手機,查、傳簡訊,對於身邊孩童的哭鬧卻無暇聞問。現代科技縮短了遠距溝通,但近在咫尺的親人反而愈來愈疏離。難怪作者要撰文呼籲父母親隨時把握機會,專心和嬰幼兒說話。
面對面的說話、一對一的互動,是嬰幼兒學習語言與人際溝通的基礎。嬰兒在出生後的早期學習及生活體驗,對其長大後社會能力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嬰幼兒在與父母的互動中,漸漸學習到因果關係與人際溝通的技巧,知道自己笑的時候,父母也會以笑臉相迎;伸出雙手,父母就會以擁抱回應。父母則可從孩子的一顰一笑及肢體動作中,了解孩子的情緒與需求。這些看似自然平常的事,對嬰幼兒都是重要的學習,也是建立緊密親子關係的關鍵。紐時專欄作者建議父母在做動作的同時,多與孩子說話,例如替幼兒穿衣襪時說:「我們現在要穿衣服、穿襪子。」走在路上可以教導孩子「這是汽車、這是紅花」。孩子雖然不會說話,但並不表示他們沒有學習的能力。父母應該隨時把握機會,提供豐富的感官刺激,建立彼此的信賴感與親密關係。
許多父母深信親職教育是需要經過教導學習的技能,反而忽略了最原始、有效的方法。其實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最需要的是父母適當的參與、陪伴、鼓勵、了解和關注。尤其對嬰幼兒,只要肯花時間陪伴互動、專心的注視孩子雙眼、含笑的與孩子碰碰頭、溫柔的說幾句話;當孩子開始說話時,專心、耐心的聆聽,適時的給予鼓勵讚賞的眼神及回應,對親子關係、孩子語言及社會適應力的發展都有助益。父母與其花費時間與金錢上親子課、參加親子活動,倒不如關閉手機、電腦、電視,在愉悅的環境中,專心的與孩子溝通互動,千萬不要讓孩子寂寞的長大。
文章分享:麵包大師傅 李家同
我一直很喜歡好吃的麵包,清大門口有好幾家麵包店,我每家都去過,哪一家有哪一種好吃的麵包,我都知道。
最近幾個月來,有不知名的人送麵包給我。
送的人是一位年輕人,我住的公寓管理員問他是誰,他不肯說,他說他的老闆是李老師的忠實讀者,風聞李老師喜歡吃麵包,所以就送來了。
這些麵包果真高級,就以法國麵包為例,送來的法國麵包非常地軟,可是皮都是棕色的,看上去好看,吃起來好香好軟,還有一種大型像蛋糕的麵包,也是相當地軟,口感奇佳,這種超軟麵包,有一層棕色的麵包皮,上面撒滿了糖粉,可以切成一片一片來吃,裡面的葡萄乾散佈得非常均勻。
切成厚片,或是薄片,都一樣好吃,我在全台灣各個麵包店去找,都沒有找到這種麵包。
有一天,我開車回家,看到那一位年輕人。正要騎機車離開,我偷偷地尾隨其後,好在他走的路沒有什麼車子,我居然一路上都盯住了他,也找到了那家麵包店。
我停了車,走出車子,迎面就是撲鼻而來的法國麵包的香味,當時是下午五點半,也是通常法國麵包出爐的時候。我進了店,正好看到一位大師傅拿了一大盤才烤好的麵包出來上架。
我猜他是大師傅,因為他身穿白衣,頭上還戴著一頂烘焙廚師專門戴的帽子,年紀很輕。廚房門又打開了,這回送出來的,是法國麵包,我看到有人將這些新烤好的麵包,小心地包裝進一家印有某某大飯店的紙袋裡,顯然這些是要送到那家大飯店去的。果真,店門口有一輛來自那家大飯店的車子,正在等著接收這批麵包。法國麵包運走了,大師傅忽然注意到我。他問我是不是李老師,我說是的,他說老闆關照,如果李老師來,就要接受特別照顧。他開了一扇門,叫我進去坐,我發現這間房間佈置得好舒服,各種布娃娃散在各地,中間有一張小圓桌,桌子上鋪了印有碎花的桌布,也有一瓶花,這位大師傅順手將花拿開,叫我等一下。
我坐在小圓桌旁邊,看到外面一棵樹的影子,正好斜斜地灑在窗子上,這扇窗是有格子的那一種,窗簾是瑞士白紗,看來這家店的老闆很有品味。大師傅拿了一個銀盤子進來了,原來他準備了一套下午茶來招待我。茶是約克夏紅茶,點心不是麵包,就是餅乾。茶壺、杯子和盤子都是歐洲來的瓷器,我真想拿起來看看是什麼牌子的。
大師傅陪我一起享受,因為這些食物才出爐,吃起來當然是滿口留香,但是大師傅說,還有更精采的在後面。精采的是什麼呢?是一種烤過的薄餅,捲起來的,裡面有餡,我一口咬下去,發現薄餅裡有餡的汁進去了,餡已經很好吃,因為餡汁進入了薄餅裡,餅本身也好吃得不得了,我問大師傅,這個餡究竟是什麼?他忽然賣起關子來,他說這是要保密的。可是他透露一件事,他幾乎每天都換餡,我雖然笨,也懂了,他用蔬菜和碎肉做餡,然後再放一些醬進去,我猜這些蔬菜,都是切得碎碎的,而且一定要有汁。他還告訴我一件事,他這一種餅是用炭烤的。
他說不用炭烤,決不會如此之香,烤的時間不能太長,以防太多餡汁浸入薄餅,這樣餅就太軟了。當我在又吃又喝的時候,我聽到外面人聲嘈雜,原來大批食客也在享受每天出爐一次的烤捲餅。
大師傅告訴他們,每天只出爐一次,現烤現賣,也不准外帶,因為這種餅冷了就不好吃了,每人只能買兩塊,但是老闆免費招待咖啡或紅茶,我都不敢問價錢,我想凡是免費招待茶或咖啡的食物,一定不會便宜。我看了一下這些食客,都是新竹科學園區工程師樣子的人,有一位還告訴別人,他吃了以後要趕回去加班,這些食客也很合作,吃了以後自動將店裡恢復得乾乾淨淨。我對這家店的老闆感到十分好奇,就問大師傅能不能見到他,大師傅說他一定肯,叫我在一張沙發上休息一下,他去找老闆來。老闆還沒有來,卻來了一個小伙子,他拿了一個大大的信封進來,說老闆要我看一下。我拆開信封,裡面全是算數的考卷,考的全是心算的題目,比方說,15×19,答案就寫在後面,學生不可以經過一般的乘法過程,而必須經由心算,直接算出答案出來
。我想起來了,十年前,我教過一個國小的學生,每一次教完了,他就要做心算習題,一開始他不太厲害,後來越來越厲害,數學成績也一直保持在九十五分左右,可惜得很,他小學畢業以後,就離開了新竹,我再也教不到他了。他家境十分不好,我也陸陸續續地聽到他不用功念書的消息。我雖然心急如焚,但鞭長莫及,毫無辦法。我曾經去看過他一次,還請他到一家飯館去飽餐一頓,那時他國一下學期。
我勸他好好念書,至少不可以抽菸,不可以打架,不可以喝酒,不可以嚼檳榔。他都點點頭,說實話,我只記得他當時叛逆得很厲害,一副對我不理不睬的模樣。這個孩子後來沒有升學,我聽到消息以後,曾經寫過一封信給他,第一勸他無論如何不要去KTV做事,第二勸他一定要學一種技術,這樣將來才能在社會立足。
我雖然寫了好幾封信給他,他卻都沒回。就在我回憶往事的時候,老闆走進來了,原來大師傅就是老闆,也是我當年教過的學生。他說他進入國中以後,因為家境非常不好,不僅沒有錢補習,有時連學雜費和營養午餐費用都交不起,他知道他絕對考不上公立中學,也絕對念不起私立高中,只好放棄升學了。他很坦白地告訴我,他是很想念書的,但是家境不好,使他無法安心念書,有一次他跑進清華大學去玩,看見那些大學生,心裡好生羨慕,回家居然在夢中夢見自己成了大學生,醒來大哭一場。
因為家境不好,後來又不想念書,他的確有一陣子很自暴自棄,還好他的導師一直很關心他,他才沒有變得太壞。但是國三的時候,眼見其他同學都在準備考高中,他卻絲毫不管。
表面上他假裝滿不在乎,心裡卻沮喪得厲害。就在這個時候,他收到我的信,他以為我會責備他放棄升學的,沒有想到我一句責備的話都沒有,我只是鼓勵他要有一技之長,他想起我曾帶他去一家飯館吃飯,吃完以後在架子上買了一大批麵包送他,他到現在還記得那批麵包有多好吃。
國中還沒有畢業,他就跑去那家餐廳找工作。也是運氣好,他一下子就找到工作了,從此以後,除了當兵的幾年以外,他就一心一意地學做麵包,兩年前,他自己創業,開了這家麵包店。他說他常常參加旅行團去國外旅遊,除了遊山玩水以外,他也注意外國人做麵包的技巧。
他在俄國發現了俄國人大而圓的麵包實在好吃,也好看,可是不知向誰拜師。後來他靈機一動到哈爾濱去拜師,那裡很多麵包店專門賣那些又大又圓的俄國麵包,那位大師傅知道他是遠從台灣來的,決定傾囊以授,所以他學會了做俄國麵包,前幾天有幾位俄國工程師來他的店,比手劃腳地讚美他的手藝。
他在哈爾濱也學會了不少俄國菜,他說他過一陣子會請我吃他做的真正的羅宋湯。至於烤捲餅,是他在土耳其學來的,在土耳其,這是街上小店裡供應的小吃,有錢人並不會對這種餅有什麼興趣,認為這種食味不登大雅之堂。他回來以後試做,發現中式的餡最適合國人的口味。
有一次他用雪裡紅和碎肉放在餅上烤,吃過的人都讚不絕口。他告訴我他今天的晚餐是法國麵包夾雪裡紅肉絲,這也是他自己發明的,他帶我去他的廚房看他燒的湯,羊腿洋蔥湯,我當場弄了一碗喝掉,他說這是在新疆學來的,我從來沒有想到羊腿湯如此好喝,一點騷味都沒有。我的學生雖然從來沒有回過我的信,卻始終對我未能忘情,他之所以不回信,是因為當時正好是青少年叛逆期。有一天他向他太太提起我,他太太建議他經常送麵包去給我。他也一直有一種預感,總有一天,我們兩人會見面的。
對我而言,這簡直是恍如隔世了,自從他畢業以後,我就和他失去了聯絡。我當然一直記掛他,怕他因為沒有念好書而三餐不繼。沒有想到他現在生活得如此之好。我當年勸他要學得一技隨身,他現在豈止一技隨身,他應該是絕技隨身了。在我要離開以前,我又考了他幾題心算的題目,他都答對了。
他送我上車的時候,問我:「李老師,你有好多博士學生,我可只有國中畢業,你肯不肯承認我也是你的學生呢?」我告訴他,他當然是我的學生,而且將永遠是我的得意高徒,我只擔心他不把我當老師,畢竟我只是他的家教老師而已。他知道我將他看成我的學生,露出一臉燦爛的笑容。這個笑容帶給了我無比的溫暖。
我其實什麼也沒有教他,只教了他兩件事,「不要學壞,總要有一技隨身」,沒有想到這兩句話如此有用。【2003/10/31 聯合報】
最近幾個月來,有不知名的人送麵包給我。
送的人是一位年輕人,我住的公寓管理員問他是誰,他不肯說,他說他的老闆是李老師的忠實讀者,風聞李老師喜歡吃麵包,所以就送來了。
這些麵包果真高級,就以法國麵包為例,送來的法國麵包非常地軟,可是皮都是棕色的,看上去好看,吃起來好香好軟,還有一種大型像蛋糕的麵包,也是相當地軟,口感奇佳,這種超軟麵包,有一層棕色的麵包皮,上面撒滿了糖粉,可以切成一片一片來吃,裡面的葡萄乾散佈得非常均勻。
切成厚片,或是薄片,都一樣好吃,我在全台灣各個麵包店去找,都沒有找到這種麵包。
有一天,我開車回家,看到那一位年輕人。正要騎機車離開,我偷偷地尾隨其後,好在他走的路沒有什麼車子,我居然一路上都盯住了他,也找到了那家麵包店。
我停了車,走出車子,迎面就是撲鼻而來的法國麵包的香味,當時是下午五點半,也是通常法國麵包出爐的時候。我進了店,正好看到一位大師傅拿了一大盤才烤好的麵包出來上架。
我猜他是大師傅,因為他身穿白衣,頭上還戴著一頂烘焙廚師專門戴的帽子,年紀很輕。廚房門又打開了,這回送出來的,是法國麵包,我看到有人將這些新烤好的麵包,小心地包裝進一家印有某某大飯店的紙袋裡,顯然這些是要送到那家大飯店去的。果真,店門口有一輛來自那家大飯店的車子,正在等著接收這批麵包。法國麵包運走了,大師傅忽然注意到我。他問我是不是李老師,我說是的,他說老闆關照,如果李老師來,就要接受特別照顧。他開了一扇門,叫我進去坐,我發現這間房間佈置得好舒服,各種布娃娃散在各地,中間有一張小圓桌,桌子上鋪了印有碎花的桌布,也有一瓶花,這位大師傅順手將花拿開,叫我等一下。
我坐在小圓桌旁邊,看到外面一棵樹的影子,正好斜斜地灑在窗子上,這扇窗是有格子的那一種,窗簾是瑞士白紗,看來這家店的老闆很有品味。大師傅拿了一個銀盤子進來了,原來他準備了一套下午茶來招待我。茶是約克夏紅茶,點心不是麵包,就是餅乾。茶壺、杯子和盤子都是歐洲來的瓷器,我真想拿起來看看是什麼牌子的。
大師傅陪我一起享受,因為這些食物才出爐,吃起來當然是滿口留香,但是大師傅說,還有更精采的在後面。精采的是什麼呢?是一種烤過的薄餅,捲起來的,裡面有餡,我一口咬下去,發現薄餅裡有餡的汁進去了,餡已經很好吃,因為餡汁進入了薄餅裡,餅本身也好吃得不得了,我問大師傅,這個餡究竟是什麼?他忽然賣起關子來,他說這是要保密的。可是他透露一件事,他幾乎每天都換餡,我雖然笨,也懂了,他用蔬菜和碎肉做餡,然後再放一些醬進去,我猜這些蔬菜,都是切得碎碎的,而且一定要有汁。他還告訴我一件事,他這一種餅是用炭烤的。
他說不用炭烤,決不會如此之香,烤的時間不能太長,以防太多餡汁浸入薄餅,這樣餅就太軟了。當我在又吃又喝的時候,我聽到外面人聲嘈雜,原來大批食客也在享受每天出爐一次的烤捲餅。
大師傅告訴他們,每天只出爐一次,現烤現賣,也不准外帶,因為這種餅冷了就不好吃了,每人只能買兩塊,但是老闆免費招待咖啡或紅茶,我都不敢問價錢,我想凡是免費招待茶或咖啡的食物,一定不會便宜。我看了一下這些食客,都是新竹科學園區工程師樣子的人,有一位還告訴別人,他吃了以後要趕回去加班,這些食客也很合作,吃了以後自動將店裡恢復得乾乾淨淨。我對這家店的老闆感到十分好奇,就問大師傅能不能見到他,大師傅說他一定肯,叫我在一張沙發上休息一下,他去找老闆來。老闆還沒有來,卻來了一個小伙子,他拿了一個大大的信封進來,說老闆要我看一下。我拆開信封,裡面全是算數的考卷,考的全是心算的題目,比方說,15×19,答案就寫在後面,學生不可以經過一般的乘法過程,而必須經由心算,直接算出答案出來
。我想起來了,十年前,我教過一個國小的學生,每一次教完了,他就要做心算習題,一開始他不太厲害,後來越來越厲害,數學成績也一直保持在九十五分左右,可惜得很,他小學畢業以後,就離開了新竹,我再也教不到他了。他家境十分不好,我也陸陸續續地聽到他不用功念書的消息。我雖然心急如焚,但鞭長莫及,毫無辦法。我曾經去看過他一次,還請他到一家飯館去飽餐一頓,那時他國一下學期。
我勸他好好念書,至少不可以抽菸,不可以打架,不可以喝酒,不可以嚼檳榔。他都點點頭,說實話,我只記得他當時叛逆得很厲害,一副對我不理不睬的模樣。這個孩子後來沒有升學,我聽到消息以後,曾經寫過一封信給他,第一勸他無論如何不要去KTV做事,第二勸他一定要學一種技術,這樣將來才能在社會立足。
我雖然寫了好幾封信給他,他卻都沒回。就在我回憶往事的時候,老闆走進來了,原來大師傅就是老闆,也是我當年教過的學生。他說他進入國中以後,因為家境非常不好,不僅沒有錢補習,有時連學雜費和營養午餐費用都交不起,他知道他絕對考不上公立中學,也絕對念不起私立高中,只好放棄升學了。他很坦白地告訴我,他是很想念書的,但是家境不好,使他無法安心念書,有一次他跑進清華大學去玩,看見那些大學生,心裡好生羨慕,回家居然在夢中夢見自己成了大學生,醒來大哭一場。
因為家境不好,後來又不想念書,他的確有一陣子很自暴自棄,還好他的導師一直很關心他,他才沒有變得太壞。但是國三的時候,眼見其他同學都在準備考高中,他卻絲毫不管。
表面上他假裝滿不在乎,心裡卻沮喪得厲害。就在這個時候,他收到我的信,他以為我會責備他放棄升學的,沒有想到我一句責備的話都沒有,我只是鼓勵他要有一技之長,他想起我曾帶他去一家飯館吃飯,吃完以後在架子上買了一大批麵包送他,他到現在還記得那批麵包有多好吃。
國中還沒有畢業,他就跑去那家餐廳找工作。也是運氣好,他一下子就找到工作了,從此以後,除了當兵的幾年以外,他就一心一意地學做麵包,兩年前,他自己創業,開了這家麵包店。他說他常常參加旅行團去國外旅遊,除了遊山玩水以外,他也注意外國人做麵包的技巧。
他在俄國發現了俄國人大而圓的麵包實在好吃,也好看,可是不知向誰拜師。後來他靈機一動到哈爾濱去拜師,那裡很多麵包店專門賣那些又大又圓的俄國麵包,那位大師傅知道他是遠從台灣來的,決定傾囊以授,所以他學會了做俄國麵包,前幾天有幾位俄國工程師來他的店,比手劃腳地讚美他的手藝。
他在哈爾濱也學會了不少俄國菜,他說他過一陣子會請我吃他做的真正的羅宋湯。至於烤捲餅,是他在土耳其學來的,在土耳其,這是街上小店裡供應的小吃,有錢人並不會對這種餅有什麼興趣,認為這種食味不登大雅之堂。他回來以後試做,發現中式的餡最適合國人的口味。
有一次他用雪裡紅和碎肉放在餅上烤,吃過的人都讚不絕口。他告訴我他今天的晚餐是法國麵包夾雪裡紅肉絲,這也是他自己發明的,他帶我去他的廚房看他燒的湯,羊腿洋蔥湯,我當場弄了一碗喝掉,他說這是在新疆學來的,我從來沒有想到羊腿湯如此好喝,一點騷味都沒有。我的學生雖然從來沒有回過我的信,卻始終對我未能忘情,他之所以不回信,是因為當時正好是青少年叛逆期。有一天他向他太太提起我,他太太建議他經常送麵包去給我。他也一直有一種預感,總有一天,我們兩人會見面的。
對我而言,這簡直是恍如隔世了,自從他畢業以後,我就和他失去了聯絡。我當然一直記掛他,怕他因為沒有念好書而三餐不繼。沒有想到他現在生活得如此之好。我當年勸他要學得一技隨身,他現在豈止一技隨身,他應該是絕技隨身了。在我要離開以前,我又考了他幾題心算的題目,他都答對了。
他送我上車的時候,問我:「李老師,你有好多博士學生,我可只有國中畢業,你肯不肯承認我也是你的學生呢?」我告訴他,他當然是我的學生,而且將永遠是我的得意高徒,我只擔心他不把我當老師,畢竟我只是他的家教老師而已。他知道我將他看成我的學生,露出一臉燦爛的笑容。這個笑容帶給了我無比的溫暖。
我其實什麼也沒有教他,只教了他兩件事,「不要學壞,總要有一技隨身」,沒有想到這兩句話如此有用。【2003/10/31 聯合報】
丹麥人的快樂秘訣
花一些時間認清自己要做什麼,那麼他們孩子的一生才會快樂。
假如一個孩子看完世界後回來跟父母說他要成為一名銀匠,丹麥的父母多數會尊重孩子的選擇,
因為他們相信只有自己有激情的工作,才能為人生帶來滿足感。
去年7月,在英國萊斯特大學教授懷特(Adrian White)發佈的《世界快樂地圖》報告裏,丹麥人的快樂在全球178個國家中,名列榜首。
或許有人直觀地認為,丹麥人快樂最大原因,就是人們收入富裕。誠然如是。
但或許也能轉過來說,是因為先擁有快樂心態,就更懂得發揮自己專長,因而生活也越來越富裕。 根據一項購買力評估,丹麥的人均國民所得為3萬4600美元。
其實,這在全球國家排行中只屬第七,並不是收入最高的國民,但為何快樂指數卻是最高呢? 清醒地知道位置在哪 相對來說,丹麥在歐洲仍屬幅員較小的國家。
但正因為清醒看清了這事實,丹麥人自古以來就很懂得以商貿來建立自己與 “大”國之間的經濟定位。首都哥本哈根國際機場執行長尼爾斯曾這樣說:“在維京時代,丹麥就是向大海討生活的人。
如果你觀察中國,沿海人文總是心胸更為開闊,也更容易接受並適應改變。” 丹麥人沒有“大”的心態,也沒有“搶第一”的虛榮。虛心學習,認清自己位置來適應萬變,使得他們的火腿、豬肉、貂皮、草地與草種、乳酪、加工肉品,是今天全球市場佔有率之冠。然而,整個丹麥今天其實已沒有傳統意義裏的農夫,有的多是悉心研究各種突破可能的科技農夫,難怪丹麥被喻為“沒有農夫的農業國”,但由此也就窺見它強盛的適應力。
從小培養尊重自我的心態 丹麥的教育,不斷培養擁有健康心智的新一代。他們教育孩子不要跟別人比較,而只是追求自己的天賦,他們要孩子從小發現“自己”並尊重“自己”。 他們的教育理念是每個人都會有其特長的一面,因此,學校裏不選模範生,更不會把學校拿來排名挑出什麼模範名校。 丹麥從幼童教育開始就是“人的教育”,不是空喊而是真正的實踐。
這樣的教育要兒童從小慣於開發自我,養成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因而他們的新一代充滿自信和快樂。有人說,丹麥人之所以快樂,也許答案之一,就在童年的心態教育裏。 其實有好些歐洲國家的人文觀念也是如此,像德國、瑞士、荷蘭、比利時、奧地利等。筆者以前背包旅行,遇到的背包青年多就是這幾個國家的年輕人。他們的特點,就是高中畢業後並不急著要進大學,而是花一段很長的時間去外面看世界長見識,並且從中思考自己真正的人生方向。
據說,丹麥人的父母不會擔心兒女會浪費時間,他們更加相信的是,花一些時間認清自己要做什麼,那麼他們孩子的一生才會快樂。假如一個孩子看完世界後回來跟父母說他要成為一名銀匠,丹麥的父母多數會尊重孩子的選擇,因為他們相信只有自己有激情的工作,才能為人生帶來滿足感。
“尊重平等”,所以快樂 尊重人性價值,主張人人平等,是丹麥人的大前提。 人懂得尊重自己的工作,社會懂得尊重人的工作,也許這就是一種真正和諧的境界。當人們覺得自己為社會所付出能得到應有的尊重,他就因為自己能力之被肯定而活得自信及滿足。 當這種和諧氛圍成為一個慣常的人文氣候,那麼社會上上下下都能漸漸培養出一份相互的信任與合作默契。
在丹麥,也許真正的平等還不是靠制度及條規“劃出來”的。社會真正有平等,那應是由一種人文普遍心態裏反映出來。 丹麥人可以說是“富裕”的,但這裡卻沒有法國、義大利那些追逐名牌與裝飾排場的虛浮習氣。最熱鬧的商店步行街上,歐洲街頭藝人不少,人文多元豐富,卻找不到多少穿戴LV、Gucci、Prada等名牌的丹麥人。
新國王廣場上,也少見巴黎街頭那樣多的馬賽地或寶馬。務實,在丹麥不只是求存于國際的“生存的哲學”,也是當地人“生活的哲學”。
難怪丹麥人在維持自己快樂的同時,也懂得如何去維持一個社會的整體快樂。或許,心態健康的丹麥人真有一句那樣的諺語:“社會快樂,人人有責”。
假如一個孩子看完世界後回來跟父母說他要成為一名銀匠,丹麥的父母多數會尊重孩子的選擇,
因為他們相信只有自己有激情的工作,才能為人生帶來滿足感。
去年7月,在英國萊斯特大學教授懷特(Adrian White)發佈的《世界快樂地圖》報告裏,丹麥人的快樂在全球178個國家中,名列榜首。
或許有人直觀地認為,丹麥人快樂最大原因,就是人們收入富裕。誠然如是。
但或許也能轉過來說,是因為先擁有快樂心態,就更懂得發揮自己專長,因而生活也越來越富裕。 根據一項購買力評估,丹麥的人均國民所得為3萬4600美元。
其實,這在全球國家排行中只屬第七,並不是收入最高的國民,但為何快樂指數卻是最高呢? 清醒地知道位置在哪 相對來說,丹麥在歐洲仍屬幅員較小的國家。
但正因為清醒看清了這事實,丹麥人自古以來就很懂得以商貿來建立自己與 “大”國之間的經濟定位。首都哥本哈根國際機場執行長尼爾斯曾這樣說:“在維京時代,丹麥就是向大海討生活的人。
如果你觀察中國,沿海人文總是心胸更為開闊,也更容易接受並適應改變。” 丹麥人沒有“大”的心態,也沒有“搶第一”的虛榮。虛心學習,認清自己位置來適應萬變,使得他們的火腿、豬肉、貂皮、草地與草種、乳酪、加工肉品,是今天全球市場佔有率之冠。然而,整個丹麥今天其實已沒有傳統意義裏的農夫,有的多是悉心研究各種突破可能的科技農夫,難怪丹麥被喻為“沒有農夫的農業國”,但由此也就窺見它強盛的適應力。
從小培養尊重自我的心態 丹麥的教育,不斷培養擁有健康心智的新一代。他們教育孩子不要跟別人比較,而只是追求自己的天賦,他們要孩子從小發現“自己”並尊重“自己”。 他們的教育理念是每個人都會有其特長的一面,因此,學校裏不選模範生,更不會把學校拿來排名挑出什麼模範名校。 丹麥從幼童教育開始就是“人的教育”,不是空喊而是真正的實踐。
這樣的教育要兒童從小慣於開發自我,養成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因而他們的新一代充滿自信和快樂。有人說,丹麥人之所以快樂,也許答案之一,就在童年的心態教育裏。 其實有好些歐洲國家的人文觀念也是如此,像德國、瑞士、荷蘭、比利時、奧地利等。筆者以前背包旅行,遇到的背包青年多就是這幾個國家的年輕人。他們的特點,就是高中畢業後並不急著要進大學,而是花一段很長的時間去外面看世界長見識,並且從中思考自己真正的人生方向。
據說,丹麥人的父母不會擔心兒女會浪費時間,他們更加相信的是,花一些時間認清自己要做什麼,那麼他們孩子的一生才會快樂。假如一個孩子看完世界後回來跟父母說他要成為一名銀匠,丹麥的父母多數會尊重孩子的選擇,因為他們相信只有自己有激情的工作,才能為人生帶來滿足感。
“尊重平等”,所以快樂 尊重人性價值,主張人人平等,是丹麥人的大前提。 人懂得尊重自己的工作,社會懂得尊重人的工作,也許這就是一種真正和諧的境界。當人們覺得自己為社會所付出能得到應有的尊重,他就因為自己能力之被肯定而活得自信及滿足。 當這種和諧氛圍成為一個慣常的人文氣候,那麼社會上上下下都能漸漸培養出一份相互的信任與合作默契。
在丹麥,也許真正的平等還不是靠制度及條規“劃出來”的。社會真正有平等,那應是由一種人文普遍心態裏反映出來。 丹麥人可以說是“富裕”的,但這裡卻沒有法國、義大利那些追逐名牌與裝飾排場的虛浮習氣。最熱鬧的商店步行街上,歐洲街頭藝人不少,人文多元豐富,卻找不到多少穿戴LV、Gucci、Prada等名牌的丹麥人。
新國王廣場上,也少見巴黎街頭那樣多的馬賽地或寶馬。務實,在丹麥不只是求存于國際的“生存的哲學”,也是當地人“生活的哲學”。
難怪丹麥人在維持自己快樂的同時,也懂得如何去維持一個社會的整體快樂。或許,心態健康的丹麥人真有一句那樣的諺語:“社會快樂,人人有責”。
华德福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介绍鲁道夫.史代纳教育(华德福教育)
黄晓星译
学校教育应该发挥的作用是把每一个儿童当作独立的个人来看待,允许孩子们自己去发现,正确地发挥潜能并加强孩子们的各种能力,并在相互依赖中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华德福教育在国际教育运动中不仅把教育当作自己的任务,并且付诸于行动了,这也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提倡的关于教育的基本方针相辅相成。
当全球性的教育危机之际,客观地要求教育团体进行比以前更多的交流和一致行动。一九九四年九月,在日内瓦举行的国际教育会议,这次的国际教育会议是两年举行一届,由各国教育部长参加该次的大会,在会议上各国都加强了对话与交流。配合该次会议也举行了国际教育展览会,华德福教育教育国际组织也在这次的展览上展示了教育成果,华德福教育引起所有与会者的强烈兴趣,联合国教科文组非常关重视华德福教育国际运动。
根据华德福教育的教育理念倡导的学校在各大洲的具体实施实例中,最吸引参观者注意力的莫过于华德福学校展示出的教学实况,他们给充满矛盾的现行教育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借鉴。他们每一个实例都是独一无二的,并且无法生搬硬套。这种直接接触现实生活的教育理念以及这种教育接触所带来的成果,对于那些被校园内外的暴力、故意破坏、失学等严重问题困扰的很多国家以及其教育行政人员来说,华德福教育的实际经验是非常有效的。
社会的种种变化和这些变化的节奏,多少说明了我们教育体系的困惑、不足和失败。在教育的危机之中,更需要发挥我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胆量。许多国家已经认识到了这点,并对教育实践进行了综合检查,在相当程度上提高了教育预算。教育投入和创新正是我们要为子孙在明天世界的生存铺平了道路。
世界各国的教育体系中,教与学的创新活动以及教育实践应融入教科文组织的"联合学校计划"的框架内进行的。现在,教科文组织的"联合学校计划",在全球的网络已包括了129个国家大约3700个教育机构,其中包括城市的、乡村的、公立的、私立的,还包括一些预备学校和教师培训中心。有几个国家的华德福学校同时也是教科文组织"联合学校计划"的成员。
"联合学校计划"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在亚洲尤其显著,它确保使其它地区所获得的教育经验能被全体共享,并通过比较、实践、相互帮助来促进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希望各个国家和各个地区都能用他们的文化来构筑和谐的未来。
面对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华德福学校提倡了一种全新的精神,那就是对于世界和人仅仅在物质层面的理解已不可能解决我们这个工业化社会的问题了。未来要求我们从根本上去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把每一个人都以一个独立的精神统一体来看待应当是更新社会的一切努力的出发点。建立在对人的本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的华德福教育(也称鲁道夫?史代纳教育)的基本理念可以概括如下:
l 人的智力、艺术和道德应该是平衡的发展:每一所学校的教学大纲都必须个性化,并总是理论和实践要平衡,艺术和自然科学都同等的重要。在中学阶段的社会实践课程应包括农业、森林学、社会调查、当学徒和社区服务等。
l教育工作应被当作一门艺术来进行:教师就象艺术家那样帮助孩子发现和热爱他们周围世界。他们的目的不是给孩子填塞知识,而是在适当的时刻唤醒孩子来自于灵魂和内在的某些能力。教学中问题并不是"什么是可能的?"或"什么进行的很好?",而是什么是具有挑战性的和什么会是最能适合孩子所处的发展阶段?"因此,同龄的孩子都在一起学习,没有特别挑选过的孩子,也没有提前的专业教育和留级等现象。每一个班级的多元化反应出了人性多元化成立了社会教育的基础。
l 教师的角色: 唤醒每一个儿童潜在的能力,允许孩子们广阔的个性自由地浮现和发展,他们因而帮助孩子的精神个性跟自己的身体、生活环境以及即将进入的社会生活之间建立起正确关系。正因确立了这种正确关系,才能恰当地行使他们的自由。年青人在社会生活上才不至于成为被动的旁观者,而是在我们这个世界的变迁中作为清醒和敏感的公民,有充分的准备积极参与接受现阶段的挑战。
华德福学校不设立校长或主任,实行独立自治,学校由教师们集体管理,教师都有平等的决策权执行学校的行政工作(包括教育的理念,教师聘任,基建和财务等)。教师与家长之间通过固定的联合会议建立起互相和谅解关系。家长也参与学校的教育的重要决策和配合学校的活动,这些都是给华德福学校孩子树立的民主榜样。
l 学校的组织和管理:华德福学校为私立学校,只部分资助来之政府和当地社区,以及家长的支持,以至很多底收入的家庭的子弟也可以上华德福学校。
1993年为止,全球有600多所华德福学校,1000多所华德福幼儿园,500矫正教育和社会治疗机构。其中有些华德福学校也是国际教育网络教科文组织联合学校计划的成员(International network of UNESCO'sAssociated Schools Preject)。在法国,可以到以下地址参观华徳福学校:The Federation desEcoles Steiner en France. 5# rue Georges Clemenceau, 78400 Chatou,France, Teephone no (33-1)39526917
l在恶劣的环境的教育:华德福教育坚持的教育理念和在全球的实践最近已经证明了,在如贫民窟、难民营和冲突地区等恶劣的环境下采用这种教育受到非常好的效果和引起的广泛的关注。在这种环境下,证实了引入另类教育常常比官方的教育体系更加有效。下面的一些实验项目中应用这种教育取得成果的杰出例子,也行对那些有相似环境的国家非常有益。
*华德福教育在南非的梭威托(SOWETO)和亚里桑大(ALEXANDRA)的各种黑人小镇上。
*在加沙地区的沙地难民营(SHATI):有一所为巴勒斯坦儿童设立的华德福幼儿园和矫正教育机构。
*克罗地亚的扎格巴(ZAGREB)华德福幼儿园。
*在巴西的圣保罗(FAVELA MONTE ZUL,学校采用华德福教育的基本理念来教育社会边缘人群和流浪街头的孩子。
*在北爱尔兰的贝尔法斯特(BELFAST),清教徒和天主徒的孩子一起学习。
*在美国的南达科达州印地安保护区(PINE RIGE RESEVATION),为印地安孩子办的华德福学校。
l 推荐阅读材料:
Carigen, F Eduquer vers la liberte , La pedagogie de Rudolf Steinerdans le mouvement intenational des ecoles Waldor Les Trols Arches,Paris 1992
Caremer, U Die Favela-Kinderr, Sozialarbeit am Rande der Gesellschaft, Stuttgart, 1987.
Edmunds, F Rudolf Steiner Education, The Waldorf Schools, R. Steiner Press, London, 1992.
Geraets, T Stars and Rainbows over Alexandra, Heidenheim, 1990
Kiersch, J, Die Waldorfpadagodik, Eine Einfuhrung in die Padagogik Rudolf Steiner, Stuttagart, 1992.
Krampe, I Sel-governed Schools, Case Studies, Efuchs(ed) Frankfurt,1992
Steier, R L'art de leducation, Methode et pratique,(confernces), Triades, Paris, 1993
Federico Mayor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任
1994年1月于巴黎
Section for Humanistic, Culture
a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UNESCO
Commision Secreatarlat
7, Place de Fontenoy
黄晓星译
学校教育应该发挥的作用是把每一个儿童当作独立的个人来看待,允许孩子们自己去发现,正确地发挥潜能并加强孩子们的各种能力,并在相互依赖中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华德福教育在国际教育运动中不仅把教育当作自己的任务,并且付诸于行动了,这也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提倡的关于教育的基本方针相辅相成。
当全球性的教育危机之际,客观地要求教育团体进行比以前更多的交流和一致行动。一九九四年九月,在日内瓦举行的国际教育会议,这次的国际教育会议是两年举行一届,由各国教育部长参加该次的大会,在会议上各国都加强了对话与交流。配合该次会议也举行了国际教育展览会,华德福教育教育国际组织也在这次的展览上展示了教育成果,华德福教育引起所有与会者的强烈兴趣,联合国教科文组非常关重视华德福教育国际运动。
根据华德福教育的教育理念倡导的学校在各大洲的具体实施实例中,最吸引参观者注意力的莫过于华德福学校展示出的教学实况,他们给充满矛盾的现行教育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借鉴。他们每一个实例都是独一无二的,并且无法生搬硬套。这种直接接触现实生活的教育理念以及这种教育接触所带来的成果,对于那些被校园内外的暴力、故意破坏、失学等严重问题困扰的很多国家以及其教育行政人员来说,华德福教育的实际经验是非常有效的。
社会的种种变化和这些变化的节奏,多少说明了我们教育体系的困惑、不足和失败。在教育的危机之中,更需要发挥我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胆量。许多国家已经认识到了这点,并对教育实践进行了综合检查,在相当程度上提高了教育预算。教育投入和创新正是我们要为子孙在明天世界的生存铺平了道路。
世界各国的教育体系中,教与学的创新活动以及教育实践应融入教科文组织的"联合学校计划"的框架内进行的。现在,教科文组织的"联合学校计划",在全球的网络已包括了129个国家大约3700个教育机构,其中包括城市的、乡村的、公立的、私立的,还包括一些预备学校和教师培训中心。有几个国家的华德福学校同时也是教科文组织"联合学校计划"的成员。
"联合学校计划"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在亚洲尤其显著,它确保使其它地区所获得的教育经验能被全体共享,并通过比较、实践、相互帮助来促进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希望各个国家和各个地区都能用他们的文化来构筑和谐的未来。
面对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华德福学校提倡了一种全新的精神,那就是对于世界和人仅仅在物质层面的理解已不可能解决我们这个工业化社会的问题了。未来要求我们从根本上去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把每一个人都以一个独立的精神统一体来看待应当是更新社会的一切努力的出发点。建立在对人的本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的华德福教育(也称鲁道夫?史代纳教育)的基本理念可以概括如下:
l 人的智力、艺术和道德应该是平衡的发展:每一所学校的教学大纲都必须个性化,并总是理论和实践要平衡,艺术和自然科学都同等的重要。在中学阶段的社会实践课程应包括农业、森林学、社会调查、当学徒和社区服务等。
l教育工作应被当作一门艺术来进行:教师就象艺术家那样帮助孩子发现和热爱他们周围世界。他们的目的不是给孩子填塞知识,而是在适当的时刻唤醒孩子来自于灵魂和内在的某些能力。教学中问题并不是"什么是可能的?"或"什么进行的很好?",而是什么是具有挑战性的和什么会是最能适合孩子所处的发展阶段?"因此,同龄的孩子都在一起学习,没有特别挑选过的孩子,也没有提前的专业教育和留级等现象。每一个班级的多元化反应出了人性多元化成立了社会教育的基础。
l 教师的角色: 唤醒每一个儿童潜在的能力,允许孩子们广阔的个性自由地浮现和发展,他们因而帮助孩子的精神个性跟自己的身体、生活环境以及即将进入的社会生活之间建立起正确关系。正因确立了这种正确关系,才能恰当地行使他们的自由。年青人在社会生活上才不至于成为被动的旁观者,而是在我们这个世界的变迁中作为清醒和敏感的公民,有充分的准备积极参与接受现阶段的挑战。
华德福学校不设立校长或主任,实行独立自治,学校由教师们集体管理,教师都有平等的决策权执行学校的行政工作(包括教育的理念,教师聘任,基建和财务等)。教师与家长之间通过固定的联合会议建立起互相和谅解关系。家长也参与学校的教育的重要决策和配合学校的活动,这些都是给华德福学校孩子树立的民主榜样。
l 学校的组织和管理:华德福学校为私立学校,只部分资助来之政府和当地社区,以及家长的支持,以至很多底收入的家庭的子弟也可以上华德福学校。
1993年为止,全球有600多所华德福学校,1000多所华德福幼儿园,500矫正教育和社会治疗机构。其中有些华德福学校也是国际教育网络教科文组织联合学校计划的成员(International network of UNESCO'sAssociated Schools Preject)。在法国,可以到以下地址参观华徳福学校:The Federation desEcoles Steiner en France. 5# rue Georges Clemenceau, 78400 Chatou,France, Teephone no (33-1)39526917
l在恶劣的环境的教育:华德福教育坚持的教育理念和在全球的实践最近已经证明了,在如贫民窟、难民营和冲突地区等恶劣的环境下采用这种教育受到非常好的效果和引起的广泛的关注。在这种环境下,证实了引入另类教育常常比官方的教育体系更加有效。下面的一些实验项目中应用这种教育取得成果的杰出例子,也行对那些有相似环境的国家非常有益。
*华德福教育在南非的梭威托(SOWETO)和亚里桑大(ALEXANDRA)的各种黑人小镇上。
*在加沙地区的沙地难民营(SHATI):有一所为巴勒斯坦儿童设立的华德福幼儿园和矫正教育机构。
*克罗地亚的扎格巴(ZAGREB)华德福幼儿园。
*在巴西的圣保罗(FAVELA MONTE ZUL,学校采用华德福教育的基本理念来教育社会边缘人群和流浪街头的孩子。
*在北爱尔兰的贝尔法斯特(BELFAST),清教徒和天主徒的孩子一起学习。
*在美国的南达科达州印地安保护区(PINE RIGE RESEVATION),为印地安孩子办的华德福学校。
l 推荐阅读材料:
Carigen, F Eduquer vers la liberte , La pedagogie de Rudolf Steinerdans le mouvement intenational des ecoles Waldor Les Trols Arches,Paris 1992
Caremer, U Die Favela-Kinderr, Sozialarbeit am Rande der Gesellschaft, Stuttgart, 1987.
Edmunds, F Rudolf Steiner Education, The Waldorf Schools, R. Steiner Press, London, 1992.
Geraets, T Stars and Rainbows over Alexandra, Heidenheim, 1990
Kiersch, J, Die Waldorfpadagodik, Eine Einfuhrung in die Padagogik Rudolf Steiner, Stuttagart, 1992.
Krampe, I Sel-governed Schools, Case Studies, Efuchs(ed) Frankfurt,1992
Steier, R L'art de leducation, Methode et pratique,(confernces), Triades, Paris, 1993
Federico Mayor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任
1994年1月于巴黎
Section for Humanistic, Culture
a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UNESCO
Commision Secreatarlat
7, Place de Fontenoy
行行出状元
接到育倩特意拨来的电话,兴奋地告诉我,她正学着做汤料了!此刻,我真的可以感受到电话那端传来的喜悦。
记得第一次认识育倩是这样子的。。。。那一天,尼查对我说:"看,又是一个问题孩子!""怎么了?" 我问。"看她,上课时,不是趴在桌上睡,就是无精打采。" 尼查回答说。"一个只会在课堂上睡觉的孩子,会学到什么,有什么前途可言?"
尼查所谓的问题孩子,正是育倩,外号叫“男人婆”。仔细地看,她的五官端正,长得眉清目秀,乌黑浓密的短发配在椭圆形脸蛋儿上,倒是达到了和谐的效果。只是,她走起路来粗鲁得很,有点像古代大官爷们走路的样。
育倩的家境不错,但叛逆的她,就是喜欢到餐馆打临时工,父母也拿她没办法。她喜爱烹饪,老板偶尔给她机会进入厨房帮忙时,她可以乐上大半天!但是,由于工作后的疲累,再加上本身不喜欢读书,造成育倩时常旷课,以及常倒睡在课室里,根本无心向学。校方曾多次召见父母,情况也不见得改善。父母的责骂,校方的再三警告,让育倩烦上加烦。最后,她决定停学。
她告诉我:"我的心不在这里,我想停学。" 我没劝她留下,只鼓励她看清自己的才华,朝向自己的梦想而走,并告诉她,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有机会的话就把它展示出来吧!结果,她真的停学了。
同事们很惊讶我没有劝育倩完成学业,他们认为我的作法,是在鼓吹不良风气,似乎鼓励学生辍学。而我个人则认为,学习的方式有很多种;有些人靠"读"学习,有些人靠"听"学习,有些人靠"动手" 。我知道育倩的兴趣与才华在于烹饪方面,她的梦想是当个出色的厨师。。。
虽然育倩是真的停学了,但她并不因此停下脚步,她去报读了某学院的烹饪课程。现在,可以看到她的改变,她学得很开心,过得很充实。
其实,学习技能也能攀向成功呀!我正期待着育倩有出人头地的一天,希望她会成为一位出色又开心的厨师。
ENG
记得第一次认识育倩是这样子的。。。。那一天,尼查对我说:"看,又是一个问题孩子!""怎么了?" 我问。"看她,上课时,不是趴在桌上睡,就是无精打采。" 尼查回答说。"一个只会在课堂上睡觉的孩子,会学到什么,有什么前途可言?"
尼查所谓的问题孩子,正是育倩,外号叫“男人婆”。仔细地看,她的五官端正,长得眉清目秀,乌黑浓密的短发配在椭圆形脸蛋儿上,倒是达到了和谐的效果。只是,她走起路来粗鲁得很,有点像古代大官爷们走路的样。
育倩的家境不错,但叛逆的她,就是喜欢到餐馆打临时工,父母也拿她没办法。她喜爱烹饪,老板偶尔给她机会进入厨房帮忙时,她可以乐上大半天!但是,由于工作后的疲累,再加上本身不喜欢读书,造成育倩时常旷课,以及常倒睡在课室里,根本无心向学。校方曾多次召见父母,情况也不见得改善。父母的责骂,校方的再三警告,让育倩烦上加烦。最后,她决定停学。
她告诉我:"我的心不在这里,我想停学。" 我没劝她留下,只鼓励她看清自己的才华,朝向自己的梦想而走,并告诉她,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有机会的话就把它展示出来吧!结果,她真的停学了。
同事们很惊讶我没有劝育倩完成学业,他们认为我的作法,是在鼓吹不良风气,似乎鼓励学生辍学。而我个人则认为,学习的方式有很多种;有些人靠"读"学习,有些人靠"听"学习,有些人靠"动手" 。我知道育倩的兴趣与才华在于烹饪方面,她的梦想是当个出色的厨师。。。
虽然育倩是真的停学了,但她并不因此停下脚步,她去报读了某学院的烹饪课程。现在,可以看到她的改变,她学得很开心,过得很充实。
其实,学习技能也能攀向成功呀!我正期待着育倩有出人头地的一天,希望她会成为一位出色又开心的厨师。
ENG
《转载》老师和家长必看!
这是我的FB友丽香的分享,我觉得很有意思,放在这里跟大家分享。
Ang Lee Siang 丽香 享:http://happyfamilyeu.blogspot.com/2010/08/jean-piaget.html http://happyfamilyeu.blogspot.com/search/label/Child%20Psychologist
我和朋友在上着学前教育课程,科目包括儿童心理学,它能让我们更了解孩子们的心理、心智、体能等个发展。每一个小孩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文化与教育背景。。然而,我们是否只能用“一种方法”来教导单纯的孩子吗? 我们时常会和教授“提议” ,不妨让现今未来妈妈和老师们(准备教育小孩的大人) 提供他们一个了解孩子的心理学系~ 读了心理学,就会明白为何不同的孩子,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共勉之~
以下是其中一位心理学家; Erik Erikson 把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指出每一阶段的特殊社会心理任务;井认为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矛盾,矛盾的顺利解决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艾氏认为,每个阶段心理、社会发展课题的完成、危机的解决,就会产生积极的品质,反之,就会产生消极的品质。
(一)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信任与不信任 婴儿时期:这是获得信任感而克服不信任感阶段。所谓信任,是婴儿的需要与外界对他需要的满足保持一致。这阶段的婴儿对母亲或其他养育者表示信任,婴儿感到所处的环境是个安全的地方,周围人们是可以信任的,由此就会扩展为对一般人的信任。婴儿如果得不到周围人们的关心与照顾,他就会对外界特别是对周围的人产生害怕与怀疑的心理,以致会影响到下一阶段的顺利发展。
(二)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 自主与羞怯、疑虑 婴儿后期:这是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阶段。个体在第一阶段处于依赖性较强的状态下,什么都由成人照顾。到了第二阶段,儿童开始有了独立自主的要求,如想要自己穿衣、吃饭、走路、拿玩具等,他们开始去探索周围的世界。这时候,如果父母及其他照顾他们的成人,允许他们独立地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且表扬他们完成的工作,就能培养他们的意志力,使他们获得一种自主感,能够自己控制自己。相反,如果成人过分爱护他们,处处包办代替,什么也不需要他们动手,或过分严厉,这也不准那也不许,稍有差错就粗暴地斥责,甚至采用体罚,就会使孩子产生自我怀疑与羞耻之感。
(三)主动感与内疚感(4—5岁) 主动与内疚 幼儿期:这是获得主动感受而克服内疚感阶段。个体在这阶段的肌肉运动与言语能力发展很快,能参加跑、跳、骑小车等运动,能说一些连贯的话,还能把自己的活动扩展到超出家庭的范围,除了模仿行为外,个体对周围的环境充满了好奇心,知道自己的性别,也知道动物是公是母,常常问问这,动动那。这时候,如果成人对于孩子的好奇心以及探索行为不横加阻挠,让他们有更多机会去自由参加各种活动,耐心地解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而不是指责,那么孩子的主动性就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表现出很大的积极性与进取心。反之,如果父母对儿童采取否定与压制的态度,就会使他们认为自己的游戏是不好的,自己提出的问题是笨拙的,自己在父母面前是讨厌的,致使孩子产生内疚感与失败感,这种内疚感与失败感还会影响下一阶段的发展。
(四)勤奋对自卑感(6—11岁) 儿童期:这是获得勤奋感避免自卑感阶段。儿童的智力不断地得到发展,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发展迅速,他们提出的问题很广泛,而且有一定的深度,他们的能力也日益发展,参加的活动已经扩展到学校以外的社会。这时候,对他们影响最大的已经不是父母,而是同伴或邻居,尤其是学校中的教师。他们很关心物品的构造、用途与性质,对于工具技术也很感兴趣。这些方面如果能得到成人的支持、帮助与赞扬,则能进一步加强他们的勤奋感,使之进一步对这些方面发生兴趣。
(五)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识记) 青年期:这一阶段的核心问题是自我意识的确立和自我角色的形成。青少年对周围世界有了新的观察与新的思考方法,他们经常考虑自己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他们从别人对他的态度中,从自己扮演的各种社会角色中,逐渐认清了自己。此时,他们逐渐疏远了自己的父母,从对父母的依赖关系中解脱出来,而与同伴们建立了亲密的友谊,从而进一步认识自己,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将来产生一种内在的连续之感,也认识自己与他人在外表上与性格上的相同与差别。认识自己的现在与未来在社会生活中的关系,这就是心理社会同一感。
(六)亲密感与孤独感(18—25岁) 成年早期:这是建立家庭生活的阶段,这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阶段。亲密感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包括友谊与爱情。亲密的社会意义,是个人能与他人同甘共苦、相互关怀。亲密感在危急情况下往往会发展为一种互相承担义务的感情,它是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如果一个人不能与他人分享快乐与痛苦,不能与他人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不相互关心与帮助,就会陷入孤独寂寞的苦恼情境之中。
(七)繁殖感对停滞感(25—65岁) 成年中期:这是获得创造力感,避免自我专注阶段。这一阶段有两种发展的可能性,一种可能是向积极方面发展,个人除关怀家庭成员外,还会扩展到关心社会上其他人,关心下一代以至子孙万代的幸福。他们在工作上勇于创造,追求事业的成功,而不仅是满足个人需要。另一种可能性是向消极方面发展,即所谓自我专注,就是只顾自己以及自己家庭的幸福,而不顾他人的困难与痛苦,即使有创造,其目的也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八)自我整合对绝望感(65岁以后) 成年晚期:自我完善——悲观失望,这是获得完美感,避免失望感阶段。如果前面七个阶段积极的成分多于消极的成分,就会在老年期汇集成完美感,回顾一生觉得这一辈子过得很有价值,生活得很有意义。相反,如果消极成分多于积极成分,就会产生失望感,感到自己的一生失去了许多机会,走错了方向,想要重新开始又感到为时已晚,痛不胜痛。于是产生了一种绝望的感觉,精神萎靡不振,马马虎虎混日子。 Study links: http://fac.hsu.edu/langlet/lectures/dev/Erikson/erik_erikson.htm
Ang Lee Siang 丽香 享:http://happyfamilyeu.blogspot.com/2010/08/jean-piaget.html http://happyfamilyeu.blogspot.com/search/label/Child%20Psychologist
我和朋友在上着学前教育课程,科目包括儿童心理学,它能让我们更了解孩子们的心理、心智、体能等个发展。每一个小孩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文化与教育背景。。然而,我们是否只能用“一种方法”来教导单纯的孩子吗? 我们时常会和教授“提议” ,不妨让现今未来妈妈和老师们(准备教育小孩的大人) 提供他们一个了解孩子的心理学系~ 读了心理学,就会明白为何不同的孩子,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共勉之~
以下是其中一位心理学家; Erik Erikson 把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指出每一阶段的特殊社会心理任务;井认为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矛盾,矛盾的顺利解决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艾氏认为,每个阶段心理、社会发展课题的完成、危机的解决,就会产生积极的品质,反之,就会产生消极的品质。
(一)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信任与不信任 婴儿时期:这是获得信任感而克服不信任感阶段。所谓信任,是婴儿的需要与外界对他需要的满足保持一致。这阶段的婴儿对母亲或其他养育者表示信任,婴儿感到所处的环境是个安全的地方,周围人们是可以信任的,由此就会扩展为对一般人的信任。婴儿如果得不到周围人们的关心与照顾,他就会对外界特别是对周围的人产生害怕与怀疑的心理,以致会影响到下一阶段的顺利发展。
(二)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 自主与羞怯、疑虑 婴儿后期:这是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阶段。个体在第一阶段处于依赖性较强的状态下,什么都由成人照顾。到了第二阶段,儿童开始有了独立自主的要求,如想要自己穿衣、吃饭、走路、拿玩具等,他们开始去探索周围的世界。这时候,如果父母及其他照顾他们的成人,允许他们独立地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且表扬他们完成的工作,就能培养他们的意志力,使他们获得一种自主感,能够自己控制自己。相反,如果成人过分爱护他们,处处包办代替,什么也不需要他们动手,或过分严厉,这也不准那也不许,稍有差错就粗暴地斥责,甚至采用体罚,就会使孩子产生自我怀疑与羞耻之感。
(三)主动感与内疚感(4—5岁) 主动与内疚 幼儿期:这是获得主动感受而克服内疚感阶段。个体在这阶段的肌肉运动与言语能力发展很快,能参加跑、跳、骑小车等运动,能说一些连贯的话,还能把自己的活动扩展到超出家庭的范围,除了模仿行为外,个体对周围的环境充满了好奇心,知道自己的性别,也知道动物是公是母,常常问问这,动动那。这时候,如果成人对于孩子的好奇心以及探索行为不横加阻挠,让他们有更多机会去自由参加各种活动,耐心地解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而不是指责,那么孩子的主动性就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表现出很大的积极性与进取心。反之,如果父母对儿童采取否定与压制的态度,就会使他们认为自己的游戏是不好的,自己提出的问题是笨拙的,自己在父母面前是讨厌的,致使孩子产生内疚感与失败感,这种内疚感与失败感还会影响下一阶段的发展。
(四)勤奋对自卑感(6—11岁) 儿童期:这是获得勤奋感避免自卑感阶段。儿童的智力不断地得到发展,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发展迅速,他们提出的问题很广泛,而且有一定的深度,他们的能力也日益发展,参加的活动已经扩展到学校以外的社会。这时候,对他们影响最大的已经不是父母,而是同伴或邻居,尤其是学校中的教师。他们很关心物品的构造、用途与性质,对于工具技术也很感兴趣。这些方面如果能得到成人的支持、帮助与赞扬,则能进一步加强他们的勤奋感,使之进一步对这些方面发生兴趣。
(五)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识记) 青年期:这一阶段的核心问题是自我意识的确立和自我角色的形成。青少年对周围世界有了新的观察与新的思考方法,他们经常考虑自己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他们从别人对他的态度中,从自己扮演的各种社会角色中,逐渐认清了自己。此时,他们逐渐疏远了自己的父母,从对父母的依赖关系中解脱出来,而与同伴们建立了亲密的友谊,从而进一步认识自己,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将来产生一种内在的连续之感,也认识自己与他人在外表上与性格上的相同与差别。认识自己的现在与未来在社会生活中的关系,这就是心理社会同一感。
(六)亲密感与孤独感(18—25岁) 成年早期:这是建立家庭生活的阶段,这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阶段。亲密感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包括友谊与爱情。亲密的社会意义,是个人能与他人同甘共苦、相互关怀。亲密感在危急情况下往往会发展为一种互相承担义务的感情,它是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如果一个人不能与他人分享快乐与痛苦,不能与他人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不相互关心与帮助,就会陷入孤独寂寞的苦恼情境之中。
(七)繁殖感对停滞感(25—65岁) 成年中期:这是获得创造力感,避免自我专注阶段。这一阶段有两种发展的可能性,一种可能是向积极方面发展,个人除关怀家庭成员外,还会扩展到关心社会上其他人,关心下一代以至子孙万代的幸福。他们在工作上勇于创造,追求事业的成功,而不仅是满足个人需要。另一种可能性是向消极方面发展,即所谓自我专注,就是只顾自己以及自己家庭的幸福,而不顾他人的困难与痛苦,即使有创造,其目的也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八)自我整合对绝望感(65岁以后) 成年晚期:自我完善——悲观失望,这是获得完美感,避免失望感阶段。如果前面七个阶段积极的成分多于消极的成分,就会在老年期汇集成完美感,回顾一生觉得这一辈子过得很有价值,生活得很有意义。相反,如果消极成分多于积极成分,就会产生失望感,感到自己的一生失去了许多机会,走错了方向,想要重新开始又感到为时已晚,痛不胜痛。于是产生了一种绝望的感觉,精神萎靡不振,马马虎虎混日子。 Study links: http://fac.hsu.edu/langlet/lectures/dev/Erikson/erik_erikson.htm
成长的觉察(五):安全感
安全感就是内心的依赖。
小孩子的安全感开始来自内心对父母的依赖。如果父母和小孩子的关系可以让小孩子感觉信任和被接纳,小孩子跟着也会感觉到自己是值得被爱和重要的,慢慢地,小孩子跟着也会自己开始对自己信任,自己开始建立自己的自信。安全感就是这样从父母的依赖,转换成对自己的自信而来。
但是,控制型的父母却常常不知觉的利用小孩子的这个过程,践踏和停止小孩子的安全感建立,满足了父母自己潜意识的权力需要。控制型的父母故意贬低小孩子的能力,让小孩子无法自己建立自信。从此,小孩子的长期依赖满足了父母过度控制的欲望,也因如此,小孩子的安全感也只囚困在父母过度的控制关系里。
延伸阅读:
http://www.facebook.com/pages/zi-wo-cheng-zhang-xue-xi-zhong-xin/105848379453612
小孩子的安全感开始来自内心对父母的依赖。如果父母和小孩子的关系可以让小孩子感觉信任和被接纳,小孩子跟着也会感觉到自己是值得被爱和重要的,慢慢地,小孩子跟着也会自己开始对自己信任,自己开始建立自己的自信。安全感就是这样从父母的依赖,转换成对自己的自信而来。
但是,控制型的父母却常常不知觉的利用小孩子的这个过程,践踏和停止小孩子的安全感建立,满足了父母自己潜意识的权力需要。控制型的父母故意贬低小孩子的能力,让小孩子无法自己建立自信。从此,小孩子的长期依赖满足了父母过度控制的欲望,也因如此,小孩子的安全感也只囚困在父母过度的控制关系里。
延伸阅读:
http://www.facebook.com/pages/zi-wo-cheng-zhang-xue-xi-zhong-xin/105848379453612
精神粮食
电话响了,是副校长拨来的紧急电话。
来到副校长室,只见一位泪水盈盈、眉头深锁的妈妈呆坐在那儿。副校长递过一张纸条让我看,不得了,原来是孩子离家出走的留书。
她,只有十五岁。
平时忙于赚钱的妈妈,这次因女儿突然不告而别,才猛然惊觉自己和孩子之间存有很大的隔阂。她完全不能掌握孩子的行踪,根本不认识孩子所结交的朋友,不知道她的兴趣与爱好,更不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结果,在茫然中,只好硬着头皮到学校来寻求协助,希望能从同学们口中获取孩子的信息。
副校长向同学们录取"口供"后,终于套出一些"料"。原来这个缺乏父母关爱的书芳,因为寂寞而常上网结交朋友,结果让白马王子乘虚而入了。白马王子以爱心及甜言蜜语,俘虏了少女的心,让她心甘情愿为爱郎离家出走,双双对对去寻找快乐。
接着,我们也利用同学们的手提电话,传送出了几则短讯给书芳。幸好,终于有回音,但她已置身在几百公里以外的槟城了。一直联络不上书芳的妈妈,异常惊讶她这个留书交代不必寻找她的女儿,竟然还有一个不为她所知的电话号码。她伤感地说:她要什么,我都尽量满足她。她不愁吃,不愁穿啊!为什么会这样?
很多父母常为了生计而奔波忙碌,没能真正给予孩子们关爱与温暖。这样,是有可能造成孩子产生被遗弃的感觉,在孤独中感受亲情的失落,进而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发展。钱,虽然能满足物质上的需求,但孩子更需要的,正是那心灵的养分 ,那精神食粮啊!
忙碌的父母,你们可曾关注孩子们的精神需求?记得呀,要百忙抽空,拨出一点点时间,融入孩子的世界,陪他们学习,陪他们成长,并有效地当他们的引路人。
ENG
来到副校长室,只见一位泪水盈盈、眉头深锁的妈妈呆坐在那儿。副校长递过一张纸条让我看,不得了,原来是孩子离家出走的留书。
她,只有十五岁。
平时忙于赚钱的妈妈,这次因女儿突然不告而别,才猛然惊觉自己和孩子之间存有很大的隔阂。她完全不能掌握孩子的行踪,根本不认识孩子所结交的朋友,不知道她的兴趣与爱好,更不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结果,在茫然中,只好硬着头皮到学校来寻求协助,希望能从同学们口中获取孩子的信息。
副校长向同学们录取"口供"后,终于套出一些"料"。原来这个缺乏父母关爱的书芳,因为寂寞而常上网结交朋友,结果让白马王子乘虚而入了。白马王子以爱心及甜言蜜语,俘虏了少女的心,让她心甘情愿为爱郎离家出走,双双对对去寻找快乐。
接着,我们也利用同学们的手提电话,传送出了几则短讯给书芳。幸好,终于有回音,但她已置身在几百公里以外的槟城了。一直联络不上书芳的妈妈,异常惊讶她这个留书交代不必寻找她的女儿,竟然还有一个不为她所知的电话号码。她伤感地说:她要什么,我都尽量满足她。她不愁吃,不愁穿啊!为什么会这样?
很多父母常为了生计而奔波忙碌,没能真正给予孩子们关爱与温暖。这样,是有可能造成孩子产生被遗弃的感觉,在孤独中感受亲情的失落,进而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发展。钱,虽然能满足物质上的需求,但孩子更需要的,正是那心灵的养分 ,那精神食粮啊!
忙碌的父母,你们可曾关注孩子们的精神需求?记得呀,要百忙抽空,拨出一点点时间,融入孩子的世界,陪他们学习,陪他们成长,并有效地当他们的引路人。
ENG
看看态度的魔力有多大!!
态度是一件奇妙的东西,它会产生神奇的力量。美国哈佛大学的一项实验,证实了态度的魔力。
若干年前,罗伯特博士在哈佛大学主持一项为期六周老鼠通过迷阵吃干酪的实验,其对象是三组学生与三组老鼠。
他对第一组学生说:"你们太幸运了,因为你们将跟一群天才老鼠在一起。这群聪明的老鼠将迅速通过迷阵抵达终点,然后吃许多干酪,所以你们必须多准备些干酪放在终站。"
他对第二组学生说:"你们将跟一群普通的老鼠在一起。这群平庸的老鼠最后还是会通过迷障抵达终点,然后吃一些干酪。因为它们智能平平,所以期望不要太高。"
他对第三组学生说:"很抱歉,你们将跟一群笨老鼠在一起。这群笨老鼠的表现会很差,不太可能通过迷障到达终点,因此你们根本不用准备干酪。"
六个星期之后,实验结果出来了。天才老鼠迅速通过迷阵,很快就抵达终点:普通老鼠也到达终点,不过速度很慢:至于愚笨的老鼠,只有一只通过迷障抵达终点。
有趣的是,其实根本没有什么天才老鼠与笨老鼠,它们全都是同一窝的普通老鼠。这些老鼠之所以表现有天壤之别,完全是因为实验的学生受了罗伯特博士的影响,对他们态度不同所产生的结果,学生们当然不懂老鼠的语言,然而老鼠知道学生对它们的态度。
此一实验证明了态度的神奇力量。因此,一个人要成功,除了努力之外,必须具备正确的态度。
若干年前,罗伯特博士在哈佛大学主持一项为期六周老鼠通过迷阵吃干酪的实验,其对象是三组学生与三组老鼠。
他对第一组学生说:"你们太幸运了,因为你们将跟一群天才老鼠在一起。这群聪明的老鼠将迅速通过迷阵抵达终点,然后吃许多干酪,所以你们必须多准备些干酪放在终站。"
他对第二组学生说:"你们将跟一群普通的老鼠在一起。这群平庸的老鼠最后还是会通过迷障抵达终点,然后吃一些干酪。因为它们智能平平,所以期望不要太高。"
他对第三组学生说:"很抱歉,你们将跟一群笨老鼠在一起。这群笨老鼠的表现会很差,不太可能通过迷障到达终点,因此你们根本不用准备干酪。"
六个星期之后,实验结果出来了。天才老鼠迅速通过迷阵,很快就抵达终点:普通老鼠也到达终点,不过速度很慢:至于愚笨的老鼠,只有一只通过迷障抵达终点。
有趣的是,其实根本没有什么天才老鼠与笨老鼠,它们全都是同一窝的普通老鼠。这些老鼠之所以表现有天壤之别,完全是因为实验的学生受了罗伯特博士的影响,对他们态度不同所产生的结果,学生们当然不懂老鼠的语言,然而老鼠知道学生对它们的态度。
此一实验证明了态度的神奇力量。因此,一个人要成功,除了努力之外,必须具备正确的态度。
嘿比妈咪爸比笔记
美国儿童心理学博士乔尼克,为了弄清3-6个月的儿童是如何调节自己的感情的,
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先让母亲对着自己的孩子微笑,然后表情突然变得严厉起来,
并将视线转向其他方向。不管孩子怎么向着妈妈看,妈妈始终不和他对眼神,只是表现出一幅很生气的样子。
这些还不会说话的孩子们,先是把眼睛睁得圆圆的,脸上显得非常吃惊。然后脸上就变得毫无表情,
并竭力回避别人投来的目光。三分钟后,妈妈又重新对孩子笑了,可是孩子毫无表情的脸孔却要一直持续好几个小时。
可见,虽然孩子天生有一个在构造上和成年人相同的大脑,
可是如果母亲不帮助他调节情绪的话,他很容易地就把这种生气的表情学会了,其程度之深有时会达到不可逆转的地步。
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先让母亲对着自己的孩子微笑,然后表情突然变得严厉起来,
并将视线转向其他方向。不管孩子怎么向着妈妈看,妈妈始终不和他对眼神,只是表现出一幅很生气的样子。
这些还不会说话的孩子们,先是把眼睛睁得圆圆的,脸上显得非常吃惊。然后脸上就变得毫无表情,
并竭力回避别人投来的目光。三分钟后,妈妈又重新对孩子笑了,可是孩子毫无表情的脸孔却要一直持续好几个小时。
可见,虽然孩子天生有一个在构造上和成年人相同的大脑,
可是如果母亲不帮助他调节情绪的话,他很容易地就把这种生气的表情学会了,其程度之深有时会达到不可逆转的地步。
Friday, August 13, 2010
一个国家未来主人翁
一张粗野的外貌, 黝黑的脸上目光凶恶、有着显眼的肥厚嘴唇及大大的鼻子;魁梧的身材却挺着一个啤酒肚。他就是校园里被公认的坏学生 -- 阿鸿。
阿鸿是个粗鲁、满口粗言的大坏蛋。他曾因屡次犯校规而被令停学,后来上诉复学得直,再被派回本校来。其实他并没兴趣读书,也被公认不是块读书的料,但他却有个心愿,就是一心想完成中五的学业,其实他只是想完成父母的心愿。。。他曾告诉我他是为了家里的两樽神,即是关帝爷(父亲),及观音菩萨(母亲),所以才回到学校来混。
曾误交损友的阿鸿也是私会党党员,好打抱不平,凡事敢做敢当。他说话时声音响亮,常被老师们认为无礼。但对于那些能与他“老友鬼鬼”的老师,他却又能表现出自己的尊师重道,不但能与他们和平共处,也能低声说话,斯文有礼。他是个工读生,曾当过拖车佬跑腿、收烂账、打手。。。他的啤酒肚就是陪大哥们进出酒廊而养出来的。生活的环境,让阿鸿年纪轻轻就过着如此不健康生活,除了感叹,还能说什么?其实,阿鸿在外的一切活动,父母都被蒙在鼓里。当然,叛逆的他犹如一匹脱疆的马匹,父母也无从管制或干涉他的自由,可悲!
虽然如此,阿鸿也有他美好的一面。他乐于助人,乐善好施。在学校的任何行善或乐捐活动,他总是第一个跳出来帮忙,也是捐钱捐得最爽快的那一个。他辛苦赚来的血汗钱,扣除个人开销,其他的一律奉献给父母供屋期,为家庭出一份力。一向爱钱如命的父母认为那是一种本事,所以也乐在其中。
其实,校长也曾在我面前夸起阿鸿来。原来她在购物中心看见阿鸿穿着圣约翰制服向公众人士要求捐款的情形,他做起善事来是那么地卖力,对待公众人士是那么地斯文有礼,与在学校的他,简直是判若两人。
人之初,性本善,孩子的本性是善良的,其实阿鸿也是拥有优点,他有孝心、爱心与善心。但是他的坏,总是盖过他的好,所以很少人察觉到。
这些都是谁的过错?为人父母,为人师表仰或社会?
阿鸿是个粗鲁、满口粗言的大坏蛋。他曾因屡次犯校规而被令停学,后来上诉复学得直,再被派回本校来。其实他并没兴趣读书,也被公认不是块读书的料,但他却有个心愿,就是一心想完成中五的学业,其实他只是想完成父母的心愿。。。他曾告诉我他是为了家里的两樽神,即是关帝爷(父亲),及观音菩萨(母亲),所以才回到学校来混。
曾误交损友的阿鸿也是私会党党员,好打抱不平,凡事敢做敢当。他说话时声音响亮,常被老师们认为无礼。但对于那些能与他“老友鬼鬼”的老师,他却又能表现出自己的尊师重道,不但能与他们和平共处,也能低声说话,斯文有礼。他是个工读生,曾当过拖车佬跑腿、收烂账、打手。。。他的啤酒肚就是陪大哥们进出酒廊而养出来的。生活的环境,让阿鸿年纪轻轻就过着如此不健康生活,除了感叹,还能说什么?其实,阿鸿在外的一切活动,父母都被蒙在鼓里。当然,叛逆的他犹如一匹脱疆的马匹,父母也无从管制或干涉他的自由,可悲!
虽然如此,阿鸿也有他美好的一面。他乐于助人,乐善好施。在学校的任何行善或乐捐活动,他总是第一个跳出来帮忙,也是捐钱捐得最爽快的那一个。他辛苦赚来的血汗钱,扣除个人开销,其他的一律奉献给父母供屋期,为家庭出一份力。一向爱钱如命的父母认为那是一种本事,所以也乐在其中。
其实,校长也曾在我面前夸起阿鸿来。原来她在购物中心看见阿鸿穿着圣约翰制服向公众人士要求捐款的情形,他做起善事来是那么地卖力,对待公众人士是那么地斯文有礼,与在学校的他,简直是判若两人。
人之初,性本善,孩子的本性是善良的,其实阿鸿也是拥有优点,他有孝心、爱心与善心。但是他的坏,总是盖过他的好,所以很少人察觉到。
这些都是谁的过错?为人父母,为人师表仰或社会?
如果父母离婚,我选谁?
一天,当我在协助孩子做功课时,在一旁的她,有一点神不守舍,"老师,我该不该说?"小孩怎么会守秘呢?(请家长不要告诉小孩秘密,他们不知如何是好!)其实这个问题困扰了她许多,她快受不了,也不只一次她与我及老师们提起。想说就说吧,也许我们可以帮她解开。
她想了想,说:"老师,如果父母离婚,我该怎么选择呢?选爸爸,伤了妈妈的心;选妈妈呢,伤了爸爸的心。"我顿了一顿,深深吸了一口气,这个抉择太为难小孩了吧? 我说,以我所知一般法官会让孩子选卡片,由颜色代表父母,这样就不会尴尬吧! 有时也轮不到你的决定,以父母的经济条件而考虑,而女生呢或还须母亲照顾的孩子,会判给母亲!
我似乎没有回答得贴切。唉呀,我该怎么安慰你?我当然也希望这不是真的。不会的,直觉告诉我,孩子永远那么真,不会把这种事情当儿戏!她藏在心口的秘密已许久了….
孩子,你须要勇敢面对哦。
另一位年龄较大的女生,在一旁开腔:"老师,如果是我,我不管了,先痛哭一顿再说。"唉呀,你又哭什么了呢?你又没做错什么啦?那一位女生接着说,"是不是我们不乖父母才闹着离婚?"不是啦,傻冬瓜,大人的事与你无关。"老师,我以后不再为父母添麻烦,他们会不会和好如初?"
我的心在淌血,我们都忽略了孩子的感受!谢谢你的提醒,一位可爱又懂事的小女孩。小孩常常是 ‘老灵魂’的化身,,他们点醒了我们的执迷不悟。
大人们,当您决定离婚,或者有外遇的一刻有想过您的孩子?
我遇过另一个类似的案件。
有一天,我听见老师对一位学生问道:"你说你家里只有两个人,那个每天接送你回家的爸爸是谁?” 查问下,哦,原来, 妈妈是再婚啦,不好意思告诉别人。怎么会写作时只写家中只有两个人?爸爸,妈妈和他,不是3个
吗?
女人啊,人,孔子学说,儒家思想暂在这不派上场。 再婚,离婚不是件丢脸的事,当务之急,孩子要有正确的概念。
你叫孩子不去外边说,孩子不能分辨何时可说,何时不可。说错了又挨骂,多为难孩子?孩子会变得早熟,说不说?好朋友,说不说?他戴了面具做人啊,久了,自然封闭起来,人际关系也不好。久而久之,累积太多问题(心理),觉得自己说谎,开始自卑,学习也麻麻了。
所以,父母们,您得坦然面对自己的婚姻。告诉孩子,问题所在,让他们知道真正的原因。 分开了,爸爸还爸爸,千万别说伴侣太多的坏话,否则,孩子则左右为难。
离婚,一点也不难。可是,以后还得与前夫或前妻商量一些事务,尤其:教育等问题,必放下种种个人的因素,一点也不容易办到。如果您办到,恭贺您,孩子会在您们联手教育下,全程似锦。
小梅(假名,以保护其身份),是一位与众不同的妈妈。她为孩子报名之刻,也向我坦承她婚姻路上曾跌过,好一位新时代女性,她说她孩子原先与婆婆住,现在她再婚,也有一个宝宝,她觉得是时候把这位与前夫所生的孩子接过来一起住。打从心里,就觉得她把事情处理的很好,她的孩子好有福气。
我们观察了一段时期,他与其他孩子一样:朝气,开朗,天真。他也非常清楚自已的’特殊身份’,对他来说他与其他孩子是一样的!
爱是个奇迹。告诉孩子,您还是像以前那么爱他。
她想了想,说:"老师,如果父母离婚,我该怎么选择呢?选爸爸,伤了妈妈的心;选妈妈呢,伤了爸爸的心。"我顿了一顿,深深吸了一口气,这个抉择太为难小孩了吧? 我说,以我所知一般法官会让孩子选卡片,由颜色代表父母,这样就不会尴尬吧! 有时也轮不到你的决定,以父母的经济条件而考虑,而女生呢或还须母亲照顾的孩子,会判给母亲!
我似乎没有回答得贴切。唉呀,我该怎么安慰你?我当然也希望这不是真的。不会的,直觉告诉我,孩子永远那么真,不会把这种事情当儿戏!她藏在心口的秘密已许久了….
孩子,你须要勇敢面对哦。
另一位年龄较大的女生,在一旁开腔:"老师,如果是我,我不管了,先痛哭一顿再说。"唉呀,你又哭什么了呢?你又没做错什么啦?那一位女生接着说,"是不是我们不乖父母才闹着离婚?"不是啦,傻冬瓜,大人的事与你无关。"老师,我以后不再为父母添麻烦,他们会不会和好如初?"
我的心在淌血,我们都忽略了孩子的感受!谢谢你的提醒,一位可爱又懂事的小女孩。小孩常常是 ‘老灵魂’的化身,,他们点醒了我们的执迷不悟。
大人们,当您决定离婚,或者有外遇的一刻有想过您的孩子?
我遇过另一个类似的案件。
有一天,我听见老师对一位学生问道:"你说你家里只有两个人,那个每天接送你回家的爸爸是谁?” 查问下,哦,原来, 妈妈是再婚啦,不好意思告诉别人。怎么会写作时只写家中只有两个人?爸爸,妈妈和他,不是3个
吗?
女人啊,人,孔子学说,儒家思想暂在这不派上场。 再婚,离婚不是件丢脸的事,当务之急,孩子要有正确的概念。
你叫孩子不去外边说,孩子不能分辨何时可说,何时不可。说错了又挨骂,多为难孩子?孩子会变得早熟,说不说?好朋友,说不说?他戴了面具做人啊,久了,自然封闭起来,人际关系也不好。久而久之,累积太多问题(心理),觉得自己说谎,开始自卑,学习也麻麻了。
所以,父母们,您得坦然面对自己的婚姻。告诉孩子,问题所在,让他们知道真正的原因。 分开了,爸爸还爸爸,千万别说伴侣太多的坏话,否则,孩子则左右为难。
离婚,一点也不难。可是,以后还得与前夫或前妻商量一些事务,尤其:教育等问题,必放下种种个人的因素,一点也不容易办到。如果您办到,恭贺您,孩子会在您们联手教育下,全程似锦。
小梅(假名,以保护其身份),是一位与众不同的妈妈。她为孩子报名之刻,也向我坦承她婚姻路上曾跌过,好一位新时代女性,她说她孩子原先与婆婆住,现在她再婚,也有一个宝宝,她觉得是时候把这位与前夫所生的孩子接过来一起住。打从心里,就觉得她把事情处理的很好,她的孩子好有福气。
我们观察了一段时期,他与其他孩子一样:朝气,开朗,天真。他也非常清楚自已的’特殊身份’,对他来说他与其他孩子是一样的!
爱是个奇迹。告诉孩子,您还是像以前那么爱他。
您们听见我的哭泣声吗?
下课时,伶茵躲在墙角哭泣,一个男同学像是正在百般安慰她。他俩的一举一动被副校长看在眼里,误以为他们正搞着暧昧关系,也怀疑或者是男生正欺负女生,所以请我过去关心一下。原来,那哭泣声的背后有着一段这样的故事。。。。
伶茵的父母早在她八岁时已离异,当时,她的抚养权归母亲,父亲则远离家乡到沙巴州去谋生。家庭生活也因父亲的突然离去而变得单调,让常黏着父亲的伶茵一时无所适从,伤心欲绝。在这几年里,父亲偶尔会来带她过去相聚几天,但是当她留在父亲身边时,却又遗憾身边找不到母亲的影子,这种不能同时拥有父母的情况让她痛苦无比。
父母离婚意味着她已失去一个美满与完整的家庭,每当忆起父母离异的那一刻,很是难受,泪水便会如泉源般流不止。
更令伶茵心痛的是,后来父母都各自另组家庭及拥有孩子,而不再疼爱她了。有时候,母亲生气她时,总喜欢用恐吓的口吻说要把她送去父亲那儿,不再让她回来;而当她处在父亲身边时,则感觉到自己与父亲的距离越来越远。父亲仿佛已把对她的爱,瓜分给同父异母的弟妹们了。
七年了,对于父母的离异,伶茵还是不能释怀。她的心是寂寞的,当她伤心时,唯一的发泄方法除了流泪,还是流泪。。。她想问:爸,妈,您们听见我的哭泣声吗?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麦克尔做出如此断言:“父母离异对子女的打击仅次于死亡。”(环球慈善)可见,家庭的破裂对孩子来说是一项沉重的打击,而且心灵上的创伤也可能会致使他们出现心理问题。如果,在离婚前后,父母都能一如既往地与子女们保持亲密、良好的关系,以及尽职责照顾与关怀子女们,这样是不是能减轻对孩子的伤害呢?
伶茵的父母早在她八岁时已离异,当时,她的抚养权归母亲,父亲则远离家乡到沙巴州去谋生。家庭生活也因父亲的突然离去而变得单调,让常黏着父亲的伶茵一时无所适从,伤心欲绝。在这几年里,父亲偶尔会来带她过去相聚几天,但是当她留在父亲身边时,却又遗憾身边找不到母亲的影子,这种不能同时拥有父母的情况让她痛苦无比。
父母离婚意味着她已失去一个美满与完整的家庭,每当忆起父母离异的那一刻,很是难受,泪水便会如泉源般流不止。
更令伶茵心痛的是,后来父母都各自另组家庭及拥有孩子,而不再疼爱她了。有时候,母亲生气她时,总喜欢用恐吓的口吻说要把她送去父亲那儿,不再让她回来;而当她处在父亲身边时,则感觉到自己与父亲的距离越来越远。父亲仿佛已把对她的爱,瓜分给同父异母的弟妹们了。
七年了,对于父母的离异,伶茵还是不能释怀。她的心是寂寞的,当她伤心时,唯一的发泄方法除了流泪,还是流泪。。。她想问:爸,妈,您们听见我的哭泣声吗?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麦克尔做出如此断言:“父母离异对子女的打击仅次于死亡。”(环球慈善)可见,家庭的破裂对孩子来说是一项沉重的打击,而且心灵上的创伤也可能会致使他们出现心理问题。如果,在离婚前后,父母都能一如既往地与子女们保持亲密、良好的关系,以及尽职责照顾与关怀子女们,这样是不是能减轻对孩子的伤害呢?
极度浪漫的一堂课
雨后清凉的19号:
婷婷发烧缺席, 她错过了今晚的绘本《Rainbow of My Own》, 嘻嘻。
书中讲述小男孩如何发掘雨后彩虹的美丽和魅力。
小瓜们都很开心, 期待到忍不住动手要替我翻开下一页。
课堂完毕, 我关上灯火, 整个环境除了路灯就是黑漆漆的。
兴起玩《数星星》的玩意儿, 我问: “天上有彩虹吗?”
拉拉和文文说: “没有, 都没有下雨!”
丁丁说: “不过有星星!”
我一副[哇]的样子, 问道: “在哪?”
三个小瓜你指我指, 结果只有两粒星星, 有点无奈。
”那颗最大的星星是谁的?” 文文抢说是我的!
拉拉也紧接着说小粒的星星非她莫属。
然后拉拉和文文问: ”那丁丁呢?”
我脑袋一转: “不是有月亮吗?”
然后到我哀愁了: “你们每人都有, 可惜我没有, 唉~”
丁丁笑着说: “那些云不就是老师你的吗? 那么多, 可能有rainbow躲在里面耶。”
昨晚浪漫指数飙升奇高, 我再次感受到生命的力量了。
~杂草老师陷入昏沉状态,哈。
婷婷发烧缺席, 她错过了今晚的绘本《Rainbow of My Own》, 嘻嘻。
书中讲述小男孩如何发掘雨后彩虹的美丽和魅力。
小瓜们都很开心, 期待到忍不住动手要替我翻开下一页。
课堂完毕, 我关上灯火, 整个环境除了路灯就是黑漆漆的。
兴起玩《数星星》的玩意儿, 我问: “天上有彩虹吗?”
拉拉和文文说: “没有, 都没有下雨!”
丁丁说: “不过有星星!”
我一副[哇]的样子, 问道: “在哪?”
三个小瓜你指我指, 结果只有两粒星星, 有点无奈。
”那颗最大的星星是谁的?” 文文抢说是我的!
拉拉也紧接着说小粒的星星非她莫属。
然后拉拉和文文问: ”那丁丁呢?”
我脑袋一转: “不是有月亮吗?”
然后到我哀愁了: “你们每人都有, 可惜我没有, 唉~”
丁丁笑着说: “那些云不就是老师你的吗? 那么多, 可能有rainbow躲在里面耶。”
昨晚浪漫指数飙升奇高, 我再次感受到生命的力量了。
~杂草老师陷入昏沉状态,哈。
面子与孩子
彷徨无助的刘子,漫无目标地在路上走着,脑海又再出现父亲的谩骂声:如果再考不好,我就敲破你的头!没用的家伙,不要再看到你,你给我滚。。。。。想着想着,刘子的视线开始模糊了,虽然他知道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泪水已不听使唤了。
每当父亲叫他滚的时候,他就会赌气跑出外,然后茫然地在路上徘徊。天黑了,可怜的妈妈就会慌张地四处找他,然后哭着求他回家。
“如果不是因为妈咪,我老早想离家出走。” 刘子愤愤地说。
刘爸爸是个大公司经理,对孩子的期望很高。他常说:“我公司里的一个小小文员,孩子也能考好SPM,还申请到公司的奖学金出国深造,我的孩子没有理由会输给他呀!孩子,你最好不要丢我的脸!” 面子问题让刘爸爸深感压力,所以每次月考、年中或年终考试时,他一定紧张兮兮的。只要孩子在某个科目的成绩达不到他的要求,他就会大发雷霆,重复他那句口头禅:“我要敲破你的头。。。。。你给我滚!”
虽然刘爸爸还不曾敲破刘子的头,但这句口头禅已令刘子觉得反感与伤感。
有时候,父母会因为各种压力,产生不满和焦虑的情绪困扰,而把孩子当“出气筒”,无意间说出许多不恰当或刺伤孩子的话。这样不仅会令孩子不快,也严重伤害到孩子。长期性对孩子的负面评价,会像毒药般埋藏在孩子心灵深处,造成心理阴影,而影响孩子们自我评价的标准,无法好好表现自己。
孩子能在骂声中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吗?心理专家认为,当孩子犯错时,父母有责任选择适合的批评与管教方式。既不伤害孩子,又能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批评与管教,才能达到教育的作用。
每当父亲叫他滚的时候,他就会赌气跑出外,然后茫然地在路上徘徊。天黑了,可怜的妈妈就会慌张地四处找他,然后哭着求他回家。
“如果不是因为妈咪,我老早想离家出走。” 刘子愤愤地说。
刘爸爸是个大公司经理,对孩子的期望很高。他常说:“我公司里的一个小小文员,孩子也能考好SPM,还申请到公司的奖学金出国深造,我的孩子没有理由会输给他呀!孩子,你最好不要丢我的脸!” 面子问题让刘爸爸深感压力,所以每次月考、年中或年终考试时,他一定紧张兮兮的。只要孩子在某个科目的成绩达不到他的要求,他就会大发雷霆,重复他那句口头禅:“我要敲破你的头。。。。。你给我滚!”
虽然刘爸爸还不曾敲破刘子的头,但这句口头禅已令刘子觉得反感与伤感。
有时候,父母会因为各种压力,产生不满和焦虑的情绪困扰,而把孩子当“出气筒”,无意间说出许多不恰当或刺伤孩子的话。这样不仅会令孩子不快,也严重伤害到孩子。长期性对孩子的负面评价,会像毒药般埋藏在孩子心灵深处,造成心理阴影,而影响孩子们自我评价的标准,无法好好表现自己。
孩子能在骂声中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吗?心理专家认为,当孩子犯错时,父母有责任选择适合的批评与管教方式。既不伤害孩子,又能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批评与管教,才能达到教育的作用。
早餐
校方屡次抓到一些喜欢越过学校围墙,跳出校外的学生。虽然再三的警告,他们仍然知法犯法。为了什么?原来是为了一餐温饱。这些小瓜总是认为吃饭大过天,所以理直气壮地说:肚子饿呀,怎么忍?学校食堂又贵又难吃啊!老妈子懒得起来煮给我吃。。。。
经过调查,发现本校大多数的家长都没有为孩子们准备早餐的习惯。有些因忙于工作,有些因轮值夜班的,早上正是他们睡眠时间,也有一些是永远不能早起的全职妈妈。
或许这些妈妈们并不晓得,他们的孩子会为了早餐而犯校规。
俗语说:“早餐吃得好,午餐吃得饱,晚餐吃得少”。能摄取营养的早餐,有助于头脑的清醒,也有益健康。忽略了早餐不但伤胃,而且也会使我们出现疲倦,精力不集中,及记忆力衰退的现象,对于思考与反应都会有影响。
亚历山大医院饮食与营养部门主任黄女士说:“我们发现不吃早餐的学生,除了集中力比较低之外,反应也慢。美国专家也特别为学生进行研究,学生到学校后,一批给他们早餐吃,另一批没吃,结果发现没吃早餐的学生,对数学的反应能力较差,尤其是如果第一节课是数学的话,这反应更明显。有吃早餐的孩子,对数字的敏感度更高( 联合早报)
妈咪爸比,你们是否愿意牺牲一点睡眠时间,为孩子准备一顿营养的早餐呢?
经过调查,发现本校大多数的家长都没有为孩子们准备早餐的习惯。有些因忙于工作,有些因轮值夜班的,早上正是他们睡眠时间,也有一些是永远不能早起的全职妈妈。
或许这些妈妈们并不晓得,他们的孩子会为了早餐而犯校规。
俗语说:“早餐吃得好,午餐吃得饱,晚餐吃得少”。能摄取营养的早餐,有助于头脑的清醒,也有益健康。忽略了早餐不但伤胃,而且也会使我们出现疲倦,精力不集中,及记忆力衰退的现象,对于思考与反应都会有影响。
亚历山大医院饮食与营养部门主任黄女士说:“我们发现不吃早餐的学生,除了集中力比较低之外,反应也慢。美国专家也特别为学生进行研究,学生到学校后,一批给他们早餐吃,另一批没吃,结果发现没吃早餐的学生,对数学的反应能力较差,尤其是如果第一节课是数学的话,这反应更明显。有吃早餐的孩子,对数字的敏感度更高( 联合早报)
妈咪爸比,你们是否愿意牺牲一点睡眠时间,为孩子准备一顿营养的早餐呢?
自己的孩子自己教养
每次新认识的朋友知道我有两个孩子的时候,总是习惯性的问我:孩子谁顾?我的回答是这样的:奇怪了,我生的孩子当然我顾啦,要不然给谁顾?
这个时代,做母亲的自己带孩子变得很奇怪,把孩子交给别人带才是正常,连我家隔壁的小女孩都会问:为什么阿为和阿雍没有KAKAK的?我回她:为什么要 KAKAK看顾我的孩子?我自己不是看顾孩子的最好人选吗?她们还是不明白,因为她们身边大部分的人都不是妈妈亲手带大的。
在现代双薪时代,妈妈的类别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分职业妈妈和全职妈妈,我经过这几年来的观察发现,分类不应该以是否上班来分,而是以妈妈的心态来分:一种是享受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光的妈妈,另一种则是找各种理由来逃避与孩子相处的时光的妈妈。
前者就算是职业妈妈,都会把下班后和周末留给孩子,后者就算是全职妈妈也会用打麻将/购物/与朋友外出散心,把孩子交给女佣/保姆/妈妈/家婆去照顾。
单身时代和我一起混日子的朋友都不相信我这样的人真的能那么享受育儿生活,他们都好心劝我:找个女佣来帮你照顾孩子吧,这样你就自由多了,能有自己的时间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
我回答:不,我想陪亲自陪孩子成长。他们听我这样说就更惊讶了:啊,你不陪孩子,孩子也一样会成长啊。
说的也是,想来成长的应该是我。
所以每次有人说:‘快快把孩子生玩,一次过一起带大。’我就会很纳闷,不是应该说:慢慢生,慢慢带,这样照顾孩子的乐趣才能拉长来享受的吗?
我四年生一个,老大四岁上幼儿园了,有老二陪我玩多四年,两个孩子各得到我全神的关注四年,我前后能和孩子亲密八年,多享受。
如果我一年生一个,五年后两个都上学了,只能享受五年,而且其中两三年应该过得手忙脚乱,照顾一个稍微懂事,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当然比照顾两个不懂事的孩子容易且从容得多。
话说回来,自己教养孩子的好处是,有一天你的孩子有成就,大家都会是说他的母亲的功劳,坏处是,如果一天孩子在外当攫夺匪抢银行杀人放火,全都是你的错。
刊登于《妈咪宝贝》三月,2010
这个时代,做母亲的自己带孩子变得很奇怪,把孩子交给别人带才是正常,连我家隔壁的小女孩都会问:为什么阿为和阿雍没有KAKAK的?我回她:为什么要 KAKAK看顾我的孩子?我自己不是看顾孩子的最好人选吗?她们还是不明白,因为她们身边大部分的人都不是妈妈亲手带大的。
在现代双薪时代,妈妈的类别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分职业妈妈和全职妈妈,我经过这几年来的观察发现,分类不应该以是否上班来分,而是以妈妈的心态来分:一种是享受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光的妈妈,另一种则是找各种理由来逃避与孩子相处的时光的妈妈。
前者就算是职业妈妈,都会把下班后和周末留给孩子,后者就算是全职妈妈也会用打麻将/购物/与朋友外出散心,把孩子交给女佣/保姆/妈妈/家婆去照顾。
单身时代和我一起混日子的朋友都不相信我这样的人真的能那么享受育儿生活,他们都好心劝我:找个女佣来帮你照顾孩子吧,这样你就自由多了,能有自己的时间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
我回答:不,我想陪亲自陪孩子成长。他们听我这样说就更惊讶了:啊,你不陪孩子,孩子也一样会成长啊。
说的也是,想来成长的应该是我。
所以每次有人说:‘快快把孩子生玩,一次过一起带大。’我就会很纳闷,不是应该说:慢慢生,慢慢带,这样照顾孩子的乐趣才能拉长来享受的吗?
我四年生一个,老大四岁上幼儿园了,有老二陪我玩多四年,两个孩子各得到我全神的关注四年,我前后能和孩子亲密八年,多享受。
如果我一年生一个,五年后两个都上学了,只能享受五年,而且其中两三年应该过得手忙脚乱,照顾一个稍微懂事,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当然比照顾两个不懂事的孩子容易且从容得多。
话说回来,自己教养孩子的好处是,有一天你的孩子有成就,大家都会是说他的母亲的功劳,坏处是,如果一天孩子在外当攫夺匪抢银行杀人放火,全都是你的错。
刊登于《妈咪宝贝》三月,2010
《张文亮》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得太快,蜗牛已经尽力爬了,
每次总是往前挪那么一点点。
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
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
仿佛说:“人家已经尽力了!"
我拉它,我扯它,我甚至想踢它,
蜗牛受了伤,它流着汗,喘着气,往前爬。。。
真奇怪,为什么上帝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上帝啊!为什么?”
天上一片安静
”唉,也许上帝捉蜗牛去了!"
好吧!松手吧!反正上帝不管了,我还管什么?
让蜗牛往前爬,我在后面生闷气。
咦?我闻到花香,原来这边有个花园。
我感到微风吹来,原来夜里的微风那么温柔。
慢着!我听到鸟叫,我听到虫鸣。
我看到满天的星斗多亮丽。
咦?以前怎么没有这体会?
我忽然想起来了,莫非是我错了!
原来是上帝叫蜗牛牵我去散步。
宽柔中学古来分校。家长日特讯
我不能走得太快,蜗牛已经尽力爬了,
每次总是往前挪那么一点点。
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
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
仿佛说:“人家已经尽力了!"
我拉它,我扯它,我甚至想踢它,
蜗牛受了伤,它流着汗,喘着气,往前爬。。。
真奇怪,为什么上帝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上帝啊!为什么?”
天上一片安静
”唉,也许上帝捉蜗牛去了!"
好吧!松手吧!反正上帝不管了,我还管什么?
让蜗牛往前爬,我在后面生闷气。
咦?我闻到花香,原来这边有个花园。
我感到微风吹来,原来夜里的微风那么温柔。
慢着!我听到鸟叫,我听到虫鸣。
我看到满天的星斗多亮丽。
咦?以前怎么没有这体会?
我忽然想起来了,莫非是我错了!
原来是上帝叫蜗牛牵我去散步。
宽柔中学古来分校。家长日特讯
拒绝垃圾食物
一个妈妈说:这个年代居然还有没得吃零食和快餐的孩子。
是,她是在讲我的两个孩子,我不给孩子吃零食和快餐,特定节日和特定场合除外,而且分量控制得很严。
她为我的孩子觉得难过,她觉得零食是孩子的恩物,她认为我剥夺了孩子快乐的权力。
我不明白孩子们为什么要靠零食和快餐来得到快乐,我觉得孩子得到快乐的方法是有父母优质的时间陪伴,能到大自然奔跑,能快乐的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能在伤心的时候有人关心和鼓励。
另一方面,当我看到她的孩子快乐的吃着包装精美的零食,而且每天吃上三四包,当我知道每个星期六和星期天都是她的孩子在快餐店大快朵颐的快乐时光(平日晚餐没煮,也到快餐店去吃),当我听说她的孩子每两个月左右就要向学校拿一次病假,我也为她的孩子觉得难过。
当父母知道组成零食和快餐的成分是什么,且充分了解这些成分对孩子健康的坏处时,我不相信还有做父母的人敢给孩子吃大量的零食和快餐。
防腐剂,色素,高脂肪,高热量,低纤维,随便列出几个这些垃圾食物一定包含的成分,有点常识者会闻之色变。
也许你觉得这没有什么大不了,但当你知道这些成分可能就是致癌物质,你还会因为孩子喜欢吃零食而不节制的让他吃吗?
如果你知道高热量和高脂肪的食品会让孩子肥胖,你还会因为孩子要求而买给他吃吗?当你知道这些垃圾食品多吃会导致抵抗力弱,容易生病,你还会因为想看他们满足的笑脸让他们吃吗?
多找这方面的资讯来认真研究之后,我不认为你还会认为零食和快餐是孩子们的恩物。
刊登于妈咪宝贝专栏 JAN 2010
是,她是在讲我的两个孩子,我不给孩子吃零食和快餐,特定节日和特定场合除外,而且分量控制得很严。
她为我的孩子觉得难过,她觉得零食是孩子的恩物,她认为我剥夺了孩子快乐的权力。
我不明白孩子们为什么要靠零食和快餐来得到快乐,我觉得孩子得到快乐的方法是有父母优质的时间陪伴,能到大自然奔跑,能快乐的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能在伤心的时候有人关心和鼓励。
另一方面,当我看到她的孩子快乐的吃着包装精美的零食,而且每天吃上三四包,当我知道每个星期六和星期天都是她的孩子在快餐店大快朵颐的快乐时光(平日晚餐没煮,也到快餐店去吃),当我听说她的孩子每两个月左右就要向学校拿一次病假,我也为她的孩子觉得难过。
当父母知道组成零食和快餐的成分是什么,且充分了解这些成分对孩子健康的坏处时,我不相信还有做父母的人敢给孩子吃大量的零食和快餐。
防腐剂,色素,高脂肪,高热量,低纤维,随便列出几个这些垃圾食物一定包含的成分,有点常识者会闻之色变。
也许你觉得这没有什么大不了,但当你知道这些成分可能就是致癌物质,你还会因为孩子喜欢吃零食而不节制的让他吃吗?
如果你知道高热量和高脂肪的食品会让孩子肥胖,你还会因为孩子要求而买给他吃吗?当你知道这些垃圾食品多吃会导致抵抗力弱,容易生病,你还会因为想看他们满足的笑脸让他们吃吗?
多找这方面的资讯来认真研究之后,我不认为你还会认为零食和快餐是孩子们的恩物。
刊登于妈咪宝贝专栏 JAN 2010
祝福她
“你可以选择叫我阿姨或auntie。” 听到这一句话,心在滴血的阿诗,强忍着在眼眶打转的泪水,小小声叫了一声阿姨,便钻进房里。但心里却不停呐喊着:为什么? 为什么不可以叫妈妈?
当晚,阿诗在哭泣中睡去,泪水弄湿了半边枕头。
从小与外婆相依为命的诗,父母早已离异,父亲不知所踪,听说母亲改嫁到远方去了。直到几年前,这个偶尔会在农历新年期间,到来探望外婆的阿姨,突然承认自己是她的亲生母亲。
一直渴望有个妈妈的阿诗,顿时感到雀跃万分,以为是自己的祈祷显灵,上天终于送她一个妈妈。可惜,那只是短暂的快乐。由于这个妈妈已另组家庭,所以仍然不允许阿诗在大庭广众,呼唤她一声妈妈。
哭得两眼红肿的阿诗疑惑地问道:要让我知道真相,为何还不敢认我?不敢认我,不要我,为何还要生下我,我这一辈子都不会原谅她。。。
从此,阿诗常常情绪低落,意志消沉、心事重重、多疑和寂寞。而且,还有过分的自我防卫意识,表现得比较孤僻。这三年里,在老师们无限的关怀下,阿诗总算肯敞开自己的心灵,与师友分享她的忧伤、困惑与痛苦,并学会用平常心看待自己的遭遇。师长及朋友们所给予的鼓励与扶持,让她感受到人间温情。这份温情抚平了她的创伤,融化了痛苦,也化解了压力。
老师们奉献的爱心,及一路上给予正面的引导,造就了今天坚强的阿诗。今天,她已经不再是我眼中的哭包了。她不只是个活跃及充满爱心的圣约翰会员,而且还是校内的学长。虽然她的成绩平平,但却有杰出的领导能力。不幸的家庭背景,并没有抹煞掉她的爱心,信心,耐心与热心。
三年前,她嘴里曾说的这一句话:我这一辈子都不会原谅她。。。不再重现。如今的她,已能够坦然地谈起这个女人。她告诉我:她会原谅妈妈,因为她毕竟是妈妈。她也相信妈妈所做的一切,都是有苦衷的。学会宽容,让她自己也获得解脱。
看着她从早期的怨天尤人,到学会用平常心看待自己的遭遇,放松自己,我发现她已长大了。。。
祝福她。
当晚,阿诗在哭泣中睡去,泪水弄湿了半边枕头。
从小与外婆相依为命的诗,父母早已离异,父亲不知所踪,听说母亲改嫁到远方去了。直到几年前,这个偶尔会在农历新年期间,到来探望外婆的阿姨,突然承认自己是她的亲生母亲。
一直渴望有个妈妈的阿诗,顿时感到雀跃万分,以为是自己的祈祷显灵,上天终于送她一个妈妈。可惜,那只是短暂的快乐。由于这个妈妈已另组家庭,所以仍然不允许阿诗在大庭广众,呼唤她一声妈妈。
哭得两眼红肿的阿诗疑惑地问道:要让我知道真相,为何还不敢认我?不敢认我,不要我,为何还要生下我,我这一辈子都不会原谅她。。。
从此,阿诗常常情绪低落,意志消沉、心事重重、多疑和寂寞。而且,还有过分的自我防卫意识,表现得比较孤僻。这三年里,在老师们无限的关怀下,阿诗总算肯敞开自己的心灵,与师友分享她的忧伤、困惑与痛苦,并学会用平常心看待自己的遭遇。师长及朋友们所给予的鼓励与扶持,让她感受到人间温情。这份温情抚平了她的创伤,融化了痛苦,也化解了压力。
老师们奉献的爱心,及一路上给予正面的引导,造就了今天坚强的阿诗。今天,她已经不再是我眼中的哭包了。她不只是个活跃及充满爱心的圣约翰会员,而且还是校内的学长。虽然她的成绩平平,但却有杰出的领导能力。不幸的家庭背景,并没有抹煞掉她的爱心,信心,耐心与热心。
三年前,她嘴里曾说的这一句话:我这一辈子都不会原谅她。。。不再重现。如今的她,已能够坦然地谈起这个女人。她告诉我:她会原谅妈妈,因为她毕竟是妈妈。她也相信妈妈所做的一切,都是有苦衷的。学会宽容,让她自己也获得解脱。
看着她从早期的怨天尤人,到学会用平常心看待自己的遭遇,放松自己,我发现她已长大了。。。
祝福她。
寶貝生活123趣事~
今早收到一位家长A的短讯。
原来我借给她儿子和朋友B的女儿的绘本被撕烂了,哦!是我喜欢的绘本啊!(刚买不久,心痛)
我回复家长A说:“试试把撕烂的面页找回来,然后我在下一堂课教他们如何补书。
放松。” 家长B打电话来赔不是,说她女儿回家一副无辜样,说我的绘本很闷,不想看。
(可是女孩昨晚听我讲绘本时却非常兴奋)这时家长A告知她在车后找到破落的面页。
我听了笑得很大声,赶紧寄一封短讯给家长A。
短讯是这样写的:[把找到的面页收起来,包好来,别让孩子们知道。下个星期交给我。女孩因为知道自己闯了祸,所以撒谎。我就会在当天向他们表达我的不满和伤心,顺便观察他们是否会内疚吗?物件遗失事小,人性变质事大。] 会抓紧这个机会教育,好好地让他们知道我的想法。让孩子们有保护心首先必须培养同理心。
你说呢?
~杂草老师想念着被撕破的绘本。
早上的气色异常诡异,家长B传信告诉我:我女儿说是你叫他们把书本给撕下拿来做撕纸艺术。
咦?撕纸艺术不是5月时的某一堂课吗?理由太牵强了。
家长B又告知我说这两名孩子今天会在下午班的珠心算碰面,孩子想见见对方,说“有东西要谈。
” 哇!这两名五岁的孩子那么小就已经懂得策划和统合口供,搞到我和家长A和B变得紧张刺激。
我从来就没有遇过这么厉害的小瓜!好,看来杂草老师要跟孩子们斗智斗心理了。
这场战争不易打,因为我们还不确定到底为何这两名小孩不敢直接承认是自己干下,还巧辩理由化自己的行为。
真的要小心处理。他们等下就会meeting了。我必须频密联络家长A和B,因为发觉她们被我这两名学生拉着兜圈。
为了孩子,我们3个人尽管演好一场戏,看看小主人的反应后才决定如何对策。~
杂草老师想起被撕破的绘本(二)。
(家长A没想到儿子会是第一个撕烂绘本的人。她和我原以为是家长B的女儿先开始撕书活动。不过我还是要保持中立,不到最后一分钟都不能轻易相信任何一个人。
家长B告诉这是她第一次听到孩子撕烂书本的消息。她说女儿在她面前非常乖巧。而家长B的儿子看起来也那么乖顺。
或许是因为我的关系,现在她俩开始怀疑自己的孩子。事发在家长A的车子,当时候并没有人看到这两名孩子如何撕烂书本。简单来说:现场没有任何有力的人证。是家长A转告我说她发觉2个孩子在后座玩着书本,说什么”我们不喜欢这本书“。
...
挺复杂的,哈哈。)
(最新消息 - 家长A的儿子亲口说是他带头撕烂绘本,因为【不喜欢】,所以撕了。不是每个孩子都像你口中说得那么纯粹,忘了我儿时的故事吗?芸乐这里有很多机灵的孩子,哈哈,或许是上天派下来考验我的,当像你这种老师遇上像我小时这样的孩子就会有不一样的对策。 :)你让我体验整个种菜到耕种过程可是我还是偏偏挑食,没有人能奈何得了我。正面有很多方式,千万不要把媒体和现代一贯推广的爱的教育滥用,就好像法师不会对每个人都温文客气,遇到什么样的人就会有不一样的语气,重要的是回到去人本教育。方法要用的对,也要用在对的时间和对的人。)
家长A的儿子,文文和家长B的女儿,拉拉,都到了,还来了一位新学生,丁丁。
饭碗的发型好可爱,加上另外一个Junior元老六岁的婷婷,我们五人互相望了一下,好像各怀鬼胎似的,呵呵。
我‘技巧性地把眼睛望着文文和拉拉,他们没有正视我的眼睛。
我放了一首海浪的轻音乐,然后假装若无其事地问:我的绘本呢?文文和拉拉开始胡闹,借口纷飞,刀光剑影。原来是文文开始撕书,6页,另一页是拉拉(她说不小心)干的。
我一直双手交叉,嘟着嘴巴,语带不欢地说他们这样撕烂让我很不高兴,我无法不生气,然后沉默10分钟。
见此,他俩向我和’那本绘本‘道歉了(他们也不知道被撕烂的书被家长A包得紧密,在我手中)过后我再次分享另一本绘本《The Tale of Mucky Mabl...e》, 决定再把信任交给他们,结果这次家长们反映文文和拉拉都非常小心,因为不想我伤心。—— 杂草老师想起被撕破的绘本
加上在路途中有那位可爱的丁丁全程替我监护,丁丁很大声地对我们说:我会保护这些书本的!
拉拉就把绘本抱在胸口,紧紧的,家长A寄短讯给我:拉拉变得很保护那本绘本了!
我知道以上的绘本里的故事性很强 - 一名不知礼节的女孩在后来居然被过街小猪猪取代了她在父母心中的地位。
这对幼小的孩子有一种深层的警惕。
(刚才家长B打电话说拉拉几乎每一天都一直重读我借她回家的绘本,有点夸张,原来我又多了一位小粉丝,哈哈!)
来到今天, 面对曾经撕烂我绘本, 高低不一的小瓜们, 看着他们争先恐后要把我说的绘本带回家, 而且对书本开始表现出一幅慈母慈父的样子, 欣慰。 关于这四位我旗下最幼小的学生虽然有说不完的趣事, 但是也只能点到仅此。以后有任何值得回味的点滴, 我当然愿意与大家分享。晚安。~ 杂草老师
原来我借给她儿子和朋友B的女儿的绘本被撕烂了,哦!是我喜欢的绘本啊!(刚买不久,心痛)
我回复家长A说:“试试把撕烂的面页找回来,然后我在下一堂课教他们如何补书。
放松。” 家长B打电话来赔不是,说她女儿回家一副无辜样,说我的绘本很闷,不想看。
(可是女孩昨晚听我讲绘本时却非常兴奋)这时家长A告知她在车后找到破落的面页。
我听了笑得很大声,赶紧寄一封短讯给家长A。
短讯是这样写的:[把找到的面页收起来,包好来,别让孩子们知道。下个星期交给我。女孩因为知道自己闯了祸,所以撒谎。我就会在当天向他们表达我的不满和伤心,顺便观察他们是否会内疚吗?物件遗失事小,人性变质事大。] 会抓紧这个机会教育,好好地让他们知道我的想法。让孩子们有保护心首先必须培养同理心。
你说呢?
~杂草老师想念着被撕破的绘本。
早上的气色异常诡异,家长B传信告诉我:我女儿说是你叫他们把书本给撕下拿来做撕纸艺术。
咦?撕纸艺术不是5月时的某一堂课吗?理由太牵强了。
家长B又告知我说这两名孩子今天会在下午班的珠心算碰面,孩子想见见对方,说“有东西要谈。
” 哇!这两名五岁的孩子那么小就已经懂得策划和统合口供,搞到我和家长A和B变得紧张刺激。
我从来就没有遇过这么厉害的小瓜!好,看来杂草老师要跟孩子们斗智斗心理了。
这场战争不易打,因为我们还不确定到底为何这两名小孩不敢直接承认是自己干下,还巧辩理由化自己的行为。
真的要小心处理。他们等下就会meeting了。我必须频密联络家长A和B,因为发觉她们被我这两名学生拉着兜圈。
为了孩子,我们3个人尽管演好一场戏,看看小主人的反应后才决定如何对策。~
杂草老师想起被撕破的绘本(二)。
(家长A没想到儿子会是第一个撕烂绘本的人。她和我原以为是家长B的女儿先开始撕书活动。不过我还是要保持中立,不到最后一分钟都不能轻易相信任何一个人。
家长B告诉这是她第一次听到孩子撕烂书本的消息。她说女儿在她面前非常乖巧。而家长B的儿子看起来也那么乖顺。
或许是因为我的关系,现在她俩开始怀疑自己的孩子。事发在家长A的车子,当时候并没有人看到这两名孩子如何撕烂书本。简单来说:现场没有任何有力的人证。是家长A转告我说她发觉2个孩子在后座玩着书本,说什么”我们不喜欢这本书“。
...
挺复杂的,哈哈。)
(最新消息 - 家长A的儿子亲口说是他带头撕烂绘本,因为【不喜欢】,所以撕了。不是每个孩子都像你口中说得那么纯粹,忘了我儿时的故事吗?芸乐这里有很多机灵的孩子,哈哈,或许是上天派下来考验我的,当像你这种老师遇上像我小时这样的孩子就会有不一样的对策。 :)你让我体验整个种菜到耕种过程可是我还是偏偏挑食,没有人能奈何得了我。正面有很多方式,千万不要把媒体和现代一贯推广的爱的教育滥用,就好像法师不会对每个人都温文客气,遇到什么样的人就会有不一样的语气,重要的是回到去人本教育。方法要用的对,也要用在对的时间和对的人。)
家长A的儿子,文文和家长B的女儿,拉拉,都到了,还来了一位新学生,丁丁。
饭碗的发型好可爱,加上另外一个Junior元老六岁的婷婷,我们五人互相望了一下,好像各怀鬼胎似的,呵呵。
我‘技巧性地把眼睛望着文文和拉拉,他们没有正视我的眼睛。
我放了一首海浪的轻音乐,然后假装若无其事地问:我的绘本呢?文文和拉拉开始胡闹,借口纷飞,刀光剑影。原来是文文开始撕书,6页,另一页是拉拉(她说不小心)干的。
我一直双手交叉,嘟着嘴巴,语带不欢地说他们这样撕烂让我很不高兴,我无法不生气,然后沉默10分钟。
见此,他俩向我和’那本绘本‘道歉了(他们也不知道被撕烂的书被家长A包得紧密,在我手中)过后我再次分享另一本绘本《The Tale of Mucky Mabl...e》, 决定再把信任交给他们,结果这次家长们反映文文和拉拉都非常小心,因为不想我伤心。—— 杂草老师想起被撕破的绘本
加上在路途中有那位可爱的丁丁全程替我监护,丁丁很大声地对我们说:我会保护这些书本的!
拉拉就把绘本抱在胸口,紧紧的,家长A寄短讯给我:拉拉变得很保护那本绘本了!
我知道以上的绘本里的故事性很强 - 一名不知礼节的女孩在后来居然被过街小猪猪取代了她在父母心中的地位。
这对幼小的孩子有一种深层的警惕。
(刚才家长B打电话说拉拉几乎每一天都一直重读我借她回家的绘本,有点夸张,原来我又多了一位小粉丝,哈哈!)
来到今天, 面对曾经撕烂我绘本, 高低不一的小瓜们, 看着他们争先恐后要把我说的绘本带回家, 而且对书本开始表现出一幅慈母慈父的样子, 欣慰。 关于这四位我旗下最幼小的学生虽然有说不完的趣事, 但是也只能点到仅此。以后有任何值得回味的点滴, 我当然愿意与大家分享。晚安。~ 杂草老师
对孩子的教育,我这样做对了吗?
阿为上小学满五个月了,这几个月我对现有的教育制度做了很多的思考。
我看到有家长让孩子补习补习补习,一个星期补足十五个小时,同样的课程内容,老师在学校教了后回家再复习一遍,然后去补习中心重温一遍。
有的家长让孩子去上校外教育班,以便孩子一直赢在起跑线上。有的家长一直在骂孩子成绩为什么考得没有他的姐姐这么好。
大家的目标都在怎样让孩子在学业上拿高分。
我一直在想,一百分真的这么重要吗?重要过孩子的身心发展吗?重要过孩子的快乐吗?值得花这么多时间去争取吗?我一直觉得孩子在书桌上获取的知识并不稳固,孩子必须有好奇心,有探索知识的热情,还有得到知识的方法,这样他们才能快乐的获取知识。
我没有很高深教育孩子的方法,阿为放学后除了做功课,我不让他碰学校的课本。我会叫他去玩,去看其他的书,去画画,去装他的模型,去玩他的火车,去找他的朋友
我认为孩子的教育不应该在孩子七岁上小学时才开始,而是应该在更早之前,我在阿为八个月大开始教他怎样喜欢书本,我买了很多书本陪他一起读。我陪他去旅行,带他搭各式各样的交通工具,带他去看不同的世界,我让他去学点技巧,画画的,音乐的,沟通的,我支持他喜爱的所有活动,我一直找那把可以给他发挥自己的潜在才能的钥匙,我想找出他真正喜爱,真正有热情的事物到底是什么。
我还在摸索,不知道我走的这个方向是否正确。
但我深信孩子的未来不能只靠很多的一百分走下去,他必须要靠他热爱的事物开创他的人生。
我看到有家长让孩子补习补习补习,一个星期补足十五个小时,同样的课程内容,老师在学校教了后回家再复习一遍,然后去补习中心重温一遍。
有的家长让孩子去上校外教育班,以便孩子一直赢在起跑线上。有的家长一直在骂孩子成绩为什么考得没有他的姐姐这么好。
大家的目标都在怎样让孩子在学业上拿高分。
我一直在想,一百分真的这么重要吗?重要过孩子的身心发展吗?重要过孩子的快乐吗?值得花这么多时间去争取吗?我一直觉得孩子在书桌上获取的知识并不稳固,孩子必须有好奇心,有探索知识的热情,还有得到知识的方法,这样他们才能快乐的获取知识。
我没有很高深教育孩子的方法,阿为放学后除了做功课,我不让他碰学校的课本。我会叫他去玩,去看其他的书,去画画,去装他的模型,去玩他的火车,去找他的朋友
我认为孩子的教育不应该在孩子七岁上小学时才开始,而是应该在更早之前,我在阿为八个月大开始教他怎样喜欢书本,我买了很多书本陪他一起读。我陪他去旅行,带他搭各式各样的交通工具,带他去看不同的世界,我让他去学点技巧,画画的,音乐的,沟通的,我支持他喜爱的所有活动,我一直找那把可以给他发挥自己的潜在才能的钥匙,我想找出他真正喜爱,真正有热情的事物到底是什么。
我还在摸索,不知道我走的这个方向是否正确。
但我深信孩子的未来不能只靠很多的一百分走下去,他必须要靠他热爱的事物开创他的人生。
沟通方程式,谁来解?
大清早,老泪纵横的妈妈见到训导主任,劈头第一句话就是:“我要来投诉,昨晚我那不肖女儿把我推倒在地上,我好心痛呀!” 然后, 一面展示膝盖上的淤伤,一面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接着说:“你说你说,她身为儿女的这样做应该吗?我千辛万苦把她养大,她竟如此对待我。老师啊,你一定要把她叫出来,好好骂骂她、处罚她!”
接着,她又从裤袋里掏出手提电话,要训导主任看一则简讯。拉祖看不懂中文,拉我过来帮忙翻译。简讯上这样写着:你不是我妈妈。。。。我恨你。
看了这则简讯有点错愕,传送者竟然是小科。小科在学校成绩只属中等,但却是老师们口中用功及有礼貌的孩子呀!
找了个机会与小科谈天,其实是想多了解一下情况。当话题转呀转,转到母亲大人身上时,她突然泣不成声,蓬勃的泪水如断了线的珠子夺眶而出。“为什么别人有妈妈爱,妈妈疼? 而我却没有,为什么?” 小科哭着说。 看着她的泪水如雨, 一颗挨着一颗地流下,忍不住把她抱进怀里。但是,我的拥抱竟让她哭得更凄惨,她在我怀里抽泣着:“我每晚都是在哭泣中睡去。。。”
噢,一个可怜及渴望爱的孩子,一定是妈妈好久没抱她了!
这时的我,脑海里闪出许多问号,这对母女,到底谁是谁非?
小科的妈妈是个裁缝师。每天放学回家,小科必须步行到离家不远的店里帮忙,而比她大一岁的哥哥却什么也不用做,只是饭来张口。小科在店里忙完打杂,就帮忙缝衣纽。妈妈总爱嫌她的手工不够巧,拆线动作缓慢。傍晚时分,回家吃过晚饭后,她又得为家务而忙。有时因为想先做完功课,而暂把家务放一边,就被当着耍性子或懒惰,随时得吃棍子。小科觉得妈妈大人常看她不顺眼,但却不曾尝试与她沟通。
父母感情不和,金钱常是主要导火线。当妈妈心情不好时,小科就沦为她怒气下的牺牲品,她常因为一些鸡毛蒜皮小事,如碗碟洗得不够干净、抹得不够干、衣服折叠得不够好,而须饱受耳根之苦或皮肉之痛。自从妈妈的唠叨逼走大姐往外搬之后,小科就失去了谈天与倾诉的对象。每当被妈妈打骂而感到委屈时,她就躲在房里哭。
一个晚上,妈妈又再因为正准备考试的小科,没把家务做好而唠叨不停,她觉得很烦,就随口顶撞两句。 妈妈发火了,生气地随手拿了一支棍子,就往她脸上打过来。为了自卫,小科从妈妈手上抢过棍子,然后随手一推,竟然把妈妈推倒了。。此刻,坐在地上的妈妈伤心地号啕大哭,她万万想不到平时任油她谩骂的女儿,竟然反抗还手了。
当时,小科也被自己的反应吓呆了,她解释说:“我如果不阻止她,肯定会被打伤,以后怎样见人?我不想让别人知道我有一个这样的妈妈呀!” 伤心的小科奔回房里,痛心为何妈妈常忍心用棍子打她,越想越伤心,越想越气愤。。。然后就激动地传了一则简讯:你不是我妈妈。。。。我恨你。
俗语说:“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在家庭教育上,“打” 往往被当成是教育孩子的一部分,打孩子可能是因恨铁不成钢。但是,这是正确的教育方法吗?打,会在孩子的心里留下阴影,造成的伤害可能无法弥补啊!
话说回来,俗语也有说:“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其实,现今的孩子,也因为缺少与父母沟通,所以很多时候,他们不但不理解父母,也未能体会父母的一片苦心。
大家都知道通过亲子沟通,才能帮助父母建立和谐亲子关系,及实施有效的教育指导的基础。但是,如果亲子之间发生难以沟通的现象,谁该先采取行动来拆下这一道墙呢?
接着,她又从裤袋里掏出手提电话,要训导主任看一则简讯。拉祖看不懂中文,拉我过来帮忙翻译。简讯上这样写着:你不是我妈妈。。。。我恨你。
看了这则简讯有点错愕,传送者竟然是小科。小科在学校成绩只属中等,但却是老师们口中用功及有礼貌的孩子呀!
找了个机会与小科谈天,其实是想多了解一下情况。当话题转呀转,转到母亲大人身上时,她突然泣不成声,蓬勃的泪水如断了线的珠子夺眶而出。“为什么别人有妈妈爱,妈妈疼? 而我却没有,为什么?” 小科哭着说。 看着她的泪水如雨, 一颗挨着一颗地流下,忍不住把她抱进怀里。但是,我的拥抱竟让她哭得更凄惨,她在我怀里抽泣着:“我每晚都是在哭泣中睡去。。。”
噢,一个可怜及渴望爱的孩子,一定是妈妈好久没抱她了!
这时的我,脑海里闪出许多问号,这对母女,到底谁是谁非?
小科的妈妈是个裁缝师。每天放学回家,小科必须步行到离家不远的店里帮忙,而比她大一岁的哥哥却什么也不用做,只是饭来张口。小科在店里忙完打杂,就帮忙缝衣纽。妈妈总爱嫌她的手工不够巧,拆线动作缓慢。傍晚时分,回家吃过晚饭后,她又得为家务而忙。有时因为想先做完功课,而暂把家务放一边,就被当着耍性子或懒惰,随时得吃棍子。小科觉得妈妈大人常看她不顺眼,但却不曾尝试与她沟通。
父母感情不和,金钱常是主要导火线。当妈妈心情不好时,小科就沦为她怒气下的牺牲品,她常因为一些鸡毛蒜皮小事,如碗碟洗得不够干净、抹得不够干、衣服折叠得不够好,而须饱受耳根之苦或皮肉之痛。自从妈妈的唠叨逼走大姐往外搬之后,小科就失去了谈天与倾诉的对象。每当被妈妈打骂而感到委屈时,她就躲在房里哭。
一个晚上,妈妈又再因为正准备考试的小科,没把家务做好而唠叨不停,她觉得很烦,就随口顶撞两句。 妈妈发火了,生气地随手拿了一支棍子,就往她脸上打过来。为了自卫,小科从妈妈手上抢过棍子,然后随手一推,竟然把妈妈推倒了。。此刻,坐在地上的妈妈伤心地号啕大哭,她万万想不到平时任油她谩骂的女儿,竟然反抗还手了。
当时,小科也被自己的反应吓呆了,她解释说:“我如果不阻止她,肯定会被打伤,以后怎样见人?我不想让别人知道我有一个这样的妈妈呀!” 伤心的小科奔回房里,痛心为何妈妈常忍心用棍子打她,越想越伤心,越想越气愤。。。然后就激动地传了一则简讯:你不是我妈妈。。。。我恨你。
俗语说:“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在家庭教育上,“打” 往往被当成是教育孩子的一部分,打孩子可能是因恨铁不成钢。但是,这是正确的教育方法吗?打,会在孩子的心里留下阴影,造成的伤害可能无法弥补啊!
话说回来,俗语也有说:“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其实,现今的孩子,也因为缺少与父母沟通,所以很多时候,他们不但不理解父母,也未能体会父母的一片苦心。
大家都知道通过亲子沟通,才能帮助父母建立和谐亲子关系,及实施有效的教育指导的基础。但是,如果亲子之间发生难以沟通的现象,谁该先采取行动来拆下这一道墙呢?
Sunday, June 27, 2010
关于绘本~~
接触过图画书真正魅力的人,一定会认同,图画书绝对不是单纯给孩子看的低幼读物,优秀的图画书能使孩子莫名的小情绪得到缓解或找到出口,更能使大人从书中读到更多书之外的东西。
宝贝喜欢;妈咪爸比更爱~
亲亲绘本
http://www.facebook.com/pages/qin-qin-hui-ben/120286491318507?ref=search&v=wall
Hornbill 咕噜酷
http://www.facebook.com/hornbill.guruku
storytelling...
故事总动兵 Story TicTacToe
http://www.facebook.com/group.php?gid=116983138342887
宝贝喜欢;妈咪爸比更爱~
亲亲绘本
http://www.facebook.com/pages/qin-qin-hui-ben/120286491318507?ref=search&v=wall
Hornbill 咕噜酷
http://www.facebook.com/hornbill.guruku
storytelling...
故事总动兵 Story TicTacToe
http://www.facebook.com/group.php?gid=116983138342887
Wednesday, June 23, 2010
看看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不足五尺高的凯一进门就嚷道:“我不知哪里得罪了矮冬瓜老师,一直送我penalty分,害我要被罚停学啦,气死我了!” 哈,第一次听到“矮冬瓜”骂“矮冬瓜”,我忍不住扑哧一笑。
敏感的凯马上停止谩骂,一脸正经地问道:“老师,我也很矮,是吗?”
我笑着说:“放心吧,你肯定还有增高的空间。想当年,我班上有个男同学还矮过我半个人头,到了中五,倒高过我半个人头。。。”
没等我把话说完,他就打岔:“是吗?我真的还有机会啊?” 他一面说一面走近挂在墙角的壁镜,然后提起脚跟,开始欣赏着出现在镜子中,已高了整十公分的自己。
一点点的肯定,就让他看到希望了。
“陶醉在自己的英姿中,不生气了啊!” 我取笑他。
他听后如梦初醒,腼腆地说:“没有啦!老师,我。。我要回去上课了。下课时,请让我帮你扫地抹地,然后送我一些奖励分数,好让我用merit分“抵帐”,就这么说定啊。。” 还没来得及回答,他就一溜烟不见人影了。
下课时,他真的来报到了。另一个爱心管家看了说:“就让他做吧!” 还没等我开口,凯就兴高采烈地自个儿拿起扫把,很熟练地扫起地来。扫完后,他又脱下袜子,像日本妹一样,两膝跪地,很用心地抹地。真想不到平时有点顽皮的凯,干起家务事还不输给女生哦!相信他一定深得老妈子的欢心,于是与爱心管家开始赞他能干。
听我们这么一赞,凯不但没有开心,反而道出许多不满。
“才不。。。。我每次都很用心地帮妈妈,但 她只会嫌我这个做不好,那个不如人,帮做家务后还要挨骂,很不开心哪!” “她还常骂我笨,成绩不如人。是咯,我又不是读书的料”“我是跆拳道黑带,我以后想当跆拳道教练,老妈子竟然笑我矮冬瓜,叫我别妄想,要我先搞好成绩。”“我说我喜欢形象设计,老妈子破口大骂我不男不女,只会胡思乱想。反正我做什么,说什么,要什么,她都会泼我冷水!唉,鼓励我或称赞我一下会死咩?”
疏忽的父母往往只看到孩子学习的成功与否,而忽略了自信心的培养,甚至打击孩子的自信。他们会经常贬斥孩子,伤害自尊,降低孩子自信,是因为他们没有以全面的眼光看待孩子,只看一点,不计其余。
其实,任何微小的成功,都能增强人的自信。一个孩子,能帮忙煎出一个蛋,把碗碟洗干净,或擦净地板时,家长应给予赞赏,让他有点滴的成功体验,积累一分一分的自信。有自信的家长会相信孩子,说出鼓励、肯定孩子的话。孩子能从父母肯定的目光中成功建立信心,继而发展出自尊与自爱。先肯定或接受孩子,孩子才会接受你,这也是一种亲子教育技巧。
孩子成长的道路犹如赛场,愿您能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为他们呐喊加油!
疑惑的天空 ENG
敏感的凯马上停止谩骂,一脸正经地问道:“老师,我也很矮,是吗?”
我笑着说:“放心吧,你肯定还有增高的空间。想当年,我班上有个男同学还矮过我半个人头,到了中五,倒高过我半个人头。。。”
没等我把话说完,他就打岔:“是吗?我真的还有机会啊?” 他一面说一面走近挂在墙角的壁镜,然后提起脚跟,开始欣赏着出现在镜子中,已高了整十公分的自己。
一点点的肯定,就让他看到希望了。
“陶醉在自己的英姿中,不生气了啊!” 我取笑他。
他听后如梦初醒,腼腆地说:“没有啦!老师,我。。我要回去上课了。下课时,请让我帮你扫地抹地,然后送我一些奖励分数,好让我用merit分“抵帐”,就这么说定啊。。” 还没来得及回答,他就一溜烟不见人影了。
下课时,他真的来报到了。另一个爱心管家看了说:“就让他做吧!” 还没等我开口,凯就兴高采烈地自个儿拿起扫把,很熟练地扫起地来。扫完后,他又脱下袜子,像日本妹一样,两膝跪地,很用心地抹地。真想不到平时有点顽皮的凯,干起家务事还不输给女生哦!相信他一定深得老妈子的欢心,于是与爱心管家开始赞他能干。
听我们这么一赞,凯不但没有开心,反而道出许多不满。
“才不。。。。我每次都很用心地帮妈妈,但 她只会嫌我这个做不好,那个不如人,帮做家务后还要挨骂,很不开心哪!” “她还常骂我笨,成绩不如人。是咯,我又不是读书的料”“我是跆拳道黑带,我以后想当跆拳道教练,老妈子竟然笑我矮冬瓜,叫我别妄想,要我先搞好成绩。”“我说我喜欢形象设计,老妈子破口大骂我不男不女,只会胡思乱想。反正我做什么,说什么,要什么,她都会泼我冷水!唉,鼓励我或称赞我一下会死咩?”
疏忽的父母往往只看到孩子学习的成功与否,而忽略了自信心的培养,甚至打击孩子的自信。他们会经常贬斥孩子,伤害自尊,降低孩子自信,是因为他们没有以全面的眼光看待孩子,只看一点,不计其余。
其实,任何微小的成功,都能增强人的自信。一个孩子,能帮忙煎出一个蛋,把碗碟洗干净,或擦净地板时,家长应给予赞赏,让他有点滴的成功体验,积累一分一分的自信。有自信的家长会相信孩子,说出鼓励、肯定孩子的话。孩子能从父母肯定的目光中成功建立信心,继而发展出自尊与自爱。先肯定或接受孩子,孩子才会接受你,这也是一种亲子教育技巧。
孩子成长的道路犹如赛场,愿您能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为他们呐喊加油!
疑惑的天空 ENG
【好文章分享】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的孩子

下面的这些价值观和人文精神,是全人类共同的,也是我们最需要帮助孩子培养的:
自尊自爱
我们要让孩子明白,不管你是女孩还是男孩,不管你长得漂亮还是平凡,不管你是聪明还是迟钝,身体健康还是虚弱,家里贫穷还是富裕,都可以得到父母、老师和周围的人同样的爱。人人都有同等的权利,要学会爱自己、爱别人,学会自己做选择和做决定,学会帮助别人和接受别人的帮助,学会自尊自爱、努力进取,把握自己的命运。
平等和尊重
要让孩子学会平等地待人,不管对方是什么身份什么地位,我们都要尊重他。让孩子从小就知道,清洁工、搬运工和其它职业一样,都是靠自己的劳动获得报酬,只是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特点而已,这不应该成为我们衡量一个人的价值的理由,他们都应该获得同等的尊重。当然,也要让孩子明白,不管爸爸妈妈是什么职业什么身份,他们都是用自己辛苦劳动得到的报酬养家,所以都值得尊重,他们不偷不抢,诚实做人,应该为他们感到自豪。不管是出生在贫穷还是富裕的家庭里,每一个人都应该而且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拥有精彩人生。
简朴而快乐
教会孩子享受简朴而快乐的生活,不和别人比吃比穿比有钱,而是好好地享受生活给予我们的快乐。要让孩子明白,一个人其实不需要很有钱,也不需要出类拔萃、光芒四射,只要用心去生活,用心去体会,每一天的生活都会是快乐而精彩的。比如每天都能够和家人和睦温馨地度过,这是多么的快乐!每天都能看见日出日落,意味着你拥有健康和平安,这是多么值得高兴的事!还有每一顿都拥有美味而充足的食物,这是多么可贵的快乐!我们要让孩子学会从一朵花、一颗糖、一杯果汁,甚至一本书、一件生活小事中,感受到生活带给我们的快乐,教孩子享受生活的简单快乐,让孩子从小就热爱生活,使自己的人生简简单单、快快乐乐。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也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和社会均有责任帮助孩子从小树立环保意识和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比如让孩子学习垃圾分类,选择简单包装的商品,使用可以循环使用的东西,在水龙头、电灯开关等地方贴“请节约……”的提示,提醒孩子减少浪费,并且和孩子一起拒绝使用一次性餐具等伤害生态环境的产品等。经常持之以恒地给孩子一些保护环境的具体建议,让孩子从小学会“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热爱和平
和平也应该是你和孩子关心的重要主题之一。和平并不是只作为虚空的口号,应该细化到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当别的孩子抢了孩子的东西时,不要喊着“别让他抢走,谁也别想欺负你”,而是让孩子学会跟他说“小手是用来拥抱的,不是用来抢东西的”;当孩子和别人发生冲突时,教他学会用商量、协商等和平的方式来解决,而不是纵恿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教会孩子在生气愤怒的时候克制自己,找到合适的方式发泄。当然,最重要的是大人自己在家里保持和平的气氛,夫妻间不吵架不打架,有话好好说,等等,这些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合适的时候也可以和孩子谈谈战争,用简单易懂的方式帮助孩子了解战争的危害,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种下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种子。
人文关爱
爱的教育是永恒的主题。当灾难发生的时候,比如汶川大地震,以及东南亚海啸等自然灾害,要让孩子学会去关爱那些身处灾难中的人们,除了力所能及的捐钱、捐物外,还可以关注灾区的消息,为他们祈福等等,让孩子幼小的心灵学会同情和关爱。另外,还应该帮助孩子认识爱滋病、癌症等疾病,让孩子学会不歧视患有这类病症的人,努力为那些没钱治病的人做点事,比如每天少吃一根冰棍,把存下来的钱捐给他们。因为每一个人都出一点力,就能汇聚起巨大的力量;教孩子学会关爱周围的人,关爱老弱病残,在公交车上主动让座,带孩子做义工,参加慈善活动等,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善心,让孩子明白即使一点点的努力,也能帮助有需要的人。当然,关爱更应该从家庭做起,让孩子学习关心自己的父母,帮妈妈做些家务,为爸爸端杯热茶;关爱家里的长辈,为爷爷准备生日礼物,陪奶奶出去散步等。让孩子明白,有了爱的行动,就能一辈子活得充实而有价值。
学会感恩和珍惜
学会感恩,这是最基本的“为人之道”。感谢父母,感激他们每天的照顾;感谢周围帮助我们的人,感谢医生、老师、警察、清洁工人等,感激他们每天的辛勤工作,因为他们,我们才可以平安健康有序地一起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里。要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朋友、同学、师长,还有我们的社区、我们生活的环境以及周围的大自然,等等,一切一切,都值得我们感恩和珍惜!
以上的这些人文素养,通过我们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通过家庭、学校以及社会教育,传递给孩子,这才是影响孩子一生的教育,是教育所应该追求的永恒目标!
转载于:http://2006chen33.blog.163.com/blog/static/968208720104157171922/
爸比陪伴 對小孩有神奇療效
自由 更新日期:2010/06/03 04:11
文/陳煥昭
在台灣的兒童心智科門診中,大概有3/4是媽媽單獨帶孩子來看診,少見爸媽一起來、或爸爸單獨帶孩子來。我想這應該跟男性賺錢、女性顧家的傳統角色設定有關,很多爸爸都是很忙碌的。
但是在照顧整個家庭的心理需求時,不管是平日的相處,或是有問題要去看醫師時,如果爸爸很忙碌,他要扮演什麼角色?很多來看診的小朋友,偷偷告訴我:「爸爸至少要這樣做。」那就是爸爸支持媽媽,一起出來面對問題,對孩子就有神奇的療癒效果。
再忙碌的爸爸,只要回家跟媽媽說一聲:「你辛苦了!」對孩子問一聲:「你們今天有沒有聽媽媽的話?」其實就是對媽媽最大的支持,並且讓孩子知道:「不管爸爸再怎麼忙,都站在媽媽那邊,持續關心你們。」
小妮(化名)是個很可愛的小女孩,媽媽會帶她來看診,不只是因為她在學校有很多行為問題,媽媽也為了照顧這個獨生女,辭掉工作,當全職家庭主婦,但依舊疲於奔命。
小妮在初診時,出現很多讓我擔心的症狀:她像常見的過動兒一樣「暴走」,又像自閉兒一樣,不理會任何人,不碰玩具,眼神也沒有對焦在任何地方。
我憂心忡忡地告訴小妮的媽媽,下次請她的爸爸一起來,因為我要很嚴肅地告訴他們:「照顧小妮,將會是長期抗戰!」
沒想到隔週小妮在爸媽陪伴下回診,卻讓我跌破眼鏡。小妮的爸爸牽著媽媽的手走進診間,小妮手上抱著一個可愛的洋娃娃,乖乖地坐在位置上玩,並且在我的邀請下,介紹洋娃娃讓我認識,並告訴我,洋娃娃的生活故事。只是簡單的:「爸爸支持媽媽、一起陪伴孩子」,小妮竟然就呈現完全不同的風貌,可見父親的關心非常重要。
(作者為台北縣三重市美麗心診所醫師)
原文: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603/78/26s4u.html
文/陳煥昭
在台灣的兒童心智科門診中,大概有3/4是媽媽單獨帶孩子來看診,少見爸媽一起來、或爸爸單獨帶孩子來。我想這應該跟男性賺錢、女性顧家的傳統角色設定有關,很多爸爸都是很忙碌的。
但是在照顧整個家庭的心理需求時,不管是平日的相處,或是有問題要去看醫師時,如果爸爸很忙碌,他要扮演什麼角色?很多來看診的小朋友,偷偷告訴我:「爸爸至少要這樣做。」那就是爸爸支持媽媽,一起出來面對問題,對孩子就有神奇的療癒效果。
再忙碌的爸爸,只要回家跟媽媽說一聲:「你辛苦了!」對孩子問一聲:「你們今天有沒有聽媽媽的話?」其實就是對媽媽最大的支持,並且讓孩子知道:「不管爸爸再怎麼忙,都站在媽媽那邊,持續關心你們。」
小妮(化名)是個很可愛的小女孩,媽媽會帶她來看診,不只是因為她在學校有很多行為問題,媽媽也為了照顧這個獨生女,辭掉工作,當全職家庭主婦,但依舊疲於奔命。
小妮在初診時,出現很多讓我擔心的症狀:她像常見的過動兒一樣「暴走」,又像自閉兒一樣,不理會任何人,不碰玩具,眼神也沒有對焦在任何地方。
我憂心忡忡地告訴小妮的媽媽,下次請她的爸爸一起來,因為我要很嚴肅地告訴他們:「照顧小妮,將會是長期抗戰!」
沒想到隔週小妮在爸媽陪伴下回診,卻讓我跌破眼鏡。小妮的爸爸牽著媽媽的手走進診間,小妮手上抱著一個可愛的洋娃娃,乖乖地坐在位置上玩,並且在我的邀請下,介紹洋娃娃讓我認識,並告訴我,洋娃娃的生活故事。只是簡單的:「爸爸支持媽媽、一起陪伴孩子」,小妮竟然就呈現完全不同的風貌,可見父親的關心非常重要。
(作者為台北縣三重市美麗心診所醫師)
原文: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603/78/26s4u.html
早恋的罗曼悲歌
下课钟声响了,手里提着一包饭的张同学,神采飞扬地往食堂跑去,然后耐心地坐在老地方等待心中的女神。不久,女神出现了,两人甜蜜地你一口,我一口,共吃一包爱心鸡饭。上课钟一响,张也会体贴地护送小他一年的女神回课室去。这一幕,每天风雨不改。
好景不常在,这一对让人以为暴风雨也打不散的情侣,最后因为某种原因而分手了。被失恋击倒的张,感觉犹如面对世界末日,痛不欲生,颓丧极了。痛楚在他的心理蔓延着,他夜夜辗转难眠,天天红着眼眶,常常无力说话,上课时也无精打采,频频被老师投诉不做功课。他的行为也开始反常,会考时,面不改色地把试卷揉成一团,从二楼的课室窗口丢出,不然就在试卷上写满粗话。
身边的同学们都说他变了,他开始抽烟,喜欢找人打架,不注重仪表,衣冠不整,披头散发。。。。
* * * *
蔡同学外表俊俏, 很有美术天分,与一个一样热爱美术的女同学走在一起。下课时,两人总是形影不离,喜欢从校园的这端,一起散步到校园的另一端,可说是有情饮水饱,甜蜜程度羡煞旁人。
可惜如此甜蜜的岁月,只维持了五个月。女友因移情别恋而把他“飞”掉,为这段情点了一个句号。这个打击对蔡来说,是一场不亚于山崩地裂的灾难。一瞬间,他的情感天空布满了乌云,一种锥心的痛无情地向他袭来。他那颗受创的心,常在漫长的夜晚隐隐作痛。他常悲伤地思念着伊,为伊消瘦憔悴、不想见人、不想说话、不想做功课、也开始逃学,最后决定要停学。
蔡伤感地说有钱能使鬼推磨,所以要出外打拼天下。相信他已体会到,没有经济能力是无法满足心中女神的虚荣心。情伤让他选择逃避,完成中五课程,对他已不重要了。师长的百般劝解,他也无动于衷,让束手无策的父母心里好沉重。
* * * *
阿伦与小仙女长得郎才女貌,大家都赞他们是天生的一对。无论上学或放学,阿伦常体贴地为伊人提书包,而小仙女也曾为爱郎折了一千只纸鹤,以示爱意,两人分分秒秒都在感受恋爱的甜蜜和幸福。
一段日子过去了,小仙女因不能忍受阿伦这个醋缸子,而渐渐疏远他,最后还决定跟他一刀两断。听到这个晴天霹雳的消息,阿伦感觉一种无力感忽袭着他,令他全身的力量消失。接下来的日子,他仿佛只剩下空空的躯壳,在上课时分心走神、精神恍惚,而且情绪起伏大 。夜深时,他总是合不了眼。无处发泄的痛苦,压抑在心头无人诉苦,最后,他选择自残,用刀片割自己的手。
当阿伦挽起自己的袖子时,依希可见他手上有几道旧伤痕,看了心里好难受。这孩子正以以身体的痛觉来转移心灵上无法忍受的痛苦,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给他的心理带来某种的平衡。
* * * *
哪个少年不多情? 哪个少女不怀春?
随着生理的逐步成熟,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的心会充满对异性的憧憬,急于寻觅恋爱对象。但是,由于他们尚未拥有成熟的思想与心理、以及没有经济上的独立,过早谈恋爱,可能对他们的身心发展、理想前途会造成负面的影响。
心理专家认为, 13 到 15 岁的孩子,在心理、生理的发展还不健全,还属于弱势群体,在理智和抑制力方面都相当有限。早恋的成功率极低,假如这些孩子陷进“早恋” 的泥潭, 你会怎样看待?
疑惑的天空 ENG
延伸閱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3740940100h3fz.html
父母应该如何看待孩子早恋
处在青春期的孩子,在同性同年龄人中形成亲密朋友关系的同时,由于性的萌动而导致对异性的关注和恋爱的感情,而且,这种关注会不断增强,以致对特定的异性萌发出爱慕之情是很自然的。家长应该信赖孩子,以朋友的身份,平等的地位与孩子谈心,帮助孩子处理情感波动的问题,是可以培育孩子自觉地去约束自己的行动和生活的。
在对待青春期少男少女“早恋”的问题上,家长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1)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同时,要进行一些适当的性、恋爱、婚姻教育,先打打早恋的预防针。当发现孩子有早恋的苗头时,家长不要惊慌失措,如临大敌,要对孩子进行热情的帮助,可以告诉孩子:德国伟大诗人歌德曾经说过:“英俊少年哪个不善钟情,妙龄少女谁个不善怀春”,喜欢心目中特定的异性是这个阶段的孩子都会发生的,但这种喜欢只能保持在友谊的层面,不能成为“恋爱”,因为你们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年龄阶段,生理、心理发展尚不成熟。如果因为早恋而荒废学业、前途也非常可惜的。
(2)如果发现孩子陷入早恋,孩子对所爱慕的对象魂不守舍时,家长不能用讥讽、责骂甚至惩罚的方式来对待孩子,更不能冲向学校、对方家中,或向邻里诉苦,弄得满城风雨。最好的办法是理解孩子,体贴孩子,运用“冷处理”的办法。因为当孩子产生恋爱情感时,随着憧憬产激动也会为伤感、社会环境压力、甚至性欲的纠缠而苦恼,父母不但要洞察孩子这种内心情感,而且还要从旁加以引导,要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诉说,并给孩子以热情、严肃的忠告。要教孩子自尊自爱,区分友谊与爱情的关系,适当地向孩子讲讲爱情的社会道德性和爱情的权力责任,使孩子对恋爱、婚姻有更进一步的认识。要告诉孩子初、高中生谈恋爱最后“终成眷属”的还不到3%,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小,早恋对中学生学业有影响,如果因谈恋爱影响到不能继续求学深造,即使两人结婚了,生活也必将充满坎坷与矛盾冲突,因为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对孩子早恋问题,家长的教育要和风细雨,又要有一定严肃态度,不能埋怨、责备,帮助孩子走出“早恋”的困惑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
(3)家长应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对身心健康有益的活动,以转移其注意力,发泄其充沛的精力。校内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校外的旅游、交友、公益劳动等既可锻炼身体,又可益智、养性。同时,鼓励孩子根据个人兴趣,发展个人爱好,如进行集邮、读世界名著、练习写作投稿,使课余的时间充满情趣,充满快乐,也许, “早恋”的情感会适当减弱和转移。对于中学生“早恋”问题,笔者想多说几句。因为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儿童营养供给充分,加之社会环境有形无形的“性”刺激,儿童性成熟年龄明显提前,这也导致了现在中学生谈恋爱年龄普遍提前,甚至有报道说小学高年级中也出现了谈恋爱现象。对此,家长应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不能视中小学生早恋低龄化和早恋者数量激增如洪水猛兽,同时也不能如有些文章所说的“自然教育”,任其发展。在这个问题上,家长应学习一些有关儿童心理学特别是青春期心理学、教育学知识,提高素养。平时要对孩子多留意观察,多和孩子谈心,预防青少年早恋的发生。
下面是孩子可能早恋的10种信号,供家长参考:
(1)孩子变得特别爱打扮,注意修饰自己,常对着镜子左顾右盼。
(2)成绩突然下降,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3)活泼好动的孩子突然变得沉默,不愿和父母多说话。
(4)在家坐不住,经常找借口外出,瞒着父母在公园、歌厅等场所,有时不还说谎。
(5)放学回家喜欢一个人躲在房间里,或呆在一边想心事,时常走神发呆。
(6)情绪起伏大,有时兴奋,有时忧郁,有时烦燥不安,做事无耐心。
(7)突然对描写爱情的文艺作品、电影、电视感兴趣。
(8)突然喜欢谈论男女之间的事。
(9)背着家长偷偷写信,写日记,看到别人赶忙掩饰。
(10)常有异性打来电话,经常收到发信人地址“内详”的信。
处于早恋之中的中学生,往往表现出一些反常现象。比如上课分心走神、精神恍惚,学习成绩突然下降;情绪起伏大,心神不宁;开始注意打扮,突然大手大脚花钱,善于在某个异性面前表现自己;突然有人寄信、打电话来,但寄信人、打电话人不留地址、姓名;经常与某一异性交往,甚至发生各种越轨行为。
随着社会的进步,青少年早恋已成为现代社会面临的新问题。促成早恋的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青春期性生理和性心理发育的自然本能作用。进人青春期的青少年随着生理的发展开始产生性意识。他们开始敏感地看待男女同学间的交往,他们注视着异性同学有关自己的一举一动。逐渐地,在众多的男女共同交往中逐渐由对群体异性的好感转向对个别异性的依恋,形成一对一交往的行动,即进行早恋。
2 、青春期教育的缺乏。青春期如何进行健康的异性交往,如何正确区分友情与爱情,与异性交往的行为规范如何……青少年缺乏这些知识,又无行为规范训练,客观条件往往也造成与异性交往的阻力,缺乏与异性朋友建立纯真友谊的条件。
3 、青少年独立意识的作用。他们对成人世界盲目向往和追求,以为能恋爱就代表自己的成熟,而忽视了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锻炼和提高,是缺乏理智的表现。
4 、学校中一些因素的影响。例如:班干部因工作上接触的机会多,被双方的工作能力和性格所吸引;有些同学的学习压力大,为了寻求刺激;有些同学对学习失去兴趣,把精力转移到对异性的追求上,以填补精神上的空虚;校园里一些同学公开早恋的诱惑等,都是促成中学生早恋的因素。
5 、家庭因素。中学生早恋与家庭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父母离异,孩子缺乏家庭的温暖;父母缺乏对孩子进行性知识教育,使孩子不能正确处理异性之间的关系;父母在孩子面前过分亲昵;对孩子所看的书籍、影视录像等不加限制;有的家长对孩子的异性交往不加以指导等,都是促成中学生早恋的因素。
6 、社会因素。 中学生接触的一些不健康的影视书刊、淫秽录像以及黄色网站的影响。
家长在了解到孩子的早恋情况以后,要做好自我心理调适,要加强对孩子的指导。做到沉着审慎,不急躁训斥;能够正视早恋,以冷静的心态分析孩子早恋的原因;要以平等、真诚、信任的态度对待孩子,多尊重、关心、理解孩子。如果家长产生了恼怒、发火、气愤等心理状态,千万不要把它发泄在孩子身上。应多了解一些青春期教育的知识,以提高认识,调整自己的不良心态。
l 、尊重、关心、理解孩子,加强情感沟通
家长首先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和感情,尊重他们在生活中的合理要求,这是取得孩子尊敬和信任的前提。在尊重的同时,要倍加关心孩子,对他们在学习中出现的失误,应及时地帮助孩子找出原因,总结教训,耐心地做好疏导工作。此外,家长要从各方面理解孩子,尤其要理解孩子在青春期生理及心理的一系列变化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只有家长以平等、真诚、信任地态度出现,孩子才会敞开心扉,才便于找出问题地症结。真正地教育并不是口头上地说教,而是人与人之间地相互接触和交流。
2 、帮助孩子提高认识,正视早恋
为了帮助早恋孩子真正“回心转意”,家长可以向涉世不深地孩子恰到好处地灌输一些正确地观点,推荐给他们一些青少年修养丛书,如“中学生心理和健康读本”等,从中使孩子理解到爱情并不是单纯的异性相吸,它包含高尚的情操和充实的精神生活,从而对已有的恋情进行冷静地分析,如果是被对方地优点和长处所吸引,应当把这种美好地情感深藏心理,变为促进自己前进的动力;如果是被对方漂亮的外表或优越的家庭所吸引,则说明这种感情是很肤浅的。同时,也可以使孩子认识到青少年可塑性强,个人的理想、兴趣、志趣的变化都会引起恋情的变化和发展,早恋的成功率极低,所以,应把精力放在追求远大理想和实现人生价值上,而不宜过早恋爱,空耗精力,消磨时光。
3 、及时与老师联系,共同指导孩子多参加各种活动,转移情感
青少年好动好胜,对文体活动、科技活动和各种比赛活动有着广泛的爱好了和兴趣。 家长和 老师都鼓励早恋中的孩子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丰富他 ( 她 ) 的精神生活,把兴致、注意、精力都转移到活动中,转移到竞争中,转向渴求知识、发展智力、增强体质方面,转移到追求崇高的精神生活方面上来。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一方面可以培养孩子对科技、文艺、体育等方面的浓厚兴趣和高尚情趣;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活动中健康、宽松的男女交往环境,在集体活动中进行正常的情感交流,增加孩子对多个异性的了解,逐步培养对异性的正确态度和纯真的关系,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分寸,锻炼理智分析和冷静控制情感的能力。
4 、优化家庭环境
家长在对青少年早恋现象的教育、引导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长一方面要控制自己在子女面前某些过分亲昵的行为,以及有意无意之中对男女问题的津津乐道;另一方面,要利用家庭教育在伦理道德、家庭责任、社会义务等方面的特殊优势,让子女从自己的社会地位、社会责任、家庭义务、家庭责任中,认识到人在生理、心理、思想成熟之前,由于早恋而有可能带来的困惑、不适应和艰难,从而使青少年心目中的盲目幼稚的异性憧憬加入现实成份,从而使他们逐步地成熟起来,早恋现象也就从他们的内心深处自觉地得到遏止。对于有特殊家庭背景的学生,家长应更多地关爱孩子,使孩子感受到家庭是最温暖的地方,是自己避风的港湾,以减少孩子从异性那里得到关爱的机会。
5 、鼓励孩子勇敢地去面对现实,去解决问题
面对早恋之中的孩子,或许父母已经做了很多,但是,这些都是外在的因素。要帮助孩子真正解决早恋问题,还需要家长相信孩子,鼓励孩子去面对问题,去解决问题。父母在做好以上几方面的同时,还要给孩子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其去思考、去面对、去解决,使其自身内在的因素发生转变,这一环节在解决孩子的早恋问题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长禁忌:对孩子冷嘲热讽,说一些过激的语言;以粗暴的态度训斥孩子,只禁不导,限制孩子的交往活动和范围;体罚、压制孩子;家长对孩子的早恋行为不要不予理睬、听之任之,更不能支持孩子早恋。如果是那样的话,会害了孩子。
下面这一例子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
高二男生, 17 岁,性格内向。自上高二以来,就对同班一女生产生了一种朦胧的情感。每天学习心不在焉,目光不受控制地追逐她的身影,不管她在教室的任何一个角落,他都能感受到她的存在。在他心中,那女孩就是“女神”,他身不由己地陷入情感泥沼,不可遏止地嫉妒与她接近的那些人,可自己偏又鼓不起勇气告白。为此,心神恍惚,成绩急转直下。
基于他的情况,家长在调整好心态的基础上对他进行了指导,具体步骤如下:
1 、指导孩子提高认识,正视早恋
有意识地创造条件,让孩子多阅读青春期刊物,了解青春期的躁动是一种正常现象,是青春期性生理和性心理发育的自然本能导致的,因此,不必有负罪感。再有,所谓早恋,不过是在青春期对异性身体的一种朦胧的好奇与向往,所以,要通过心理卫生教材多了解异性性生理发育的过程,以打破神秘感。
2 、鼓励孩子尽量多与那女生正常交往。
俗话说:“距离产生美。”打破神秘感的方法之一,就是拉近距离。通过正常的同学交往,使“神”还原为“人”。
3 、帮助孩子展望未来,权衡利弊
他的志向是要考北京理工大学,所以当务之急就是搞好学习。这种情感严重影响了学习情绪。试想没有前程怎会有美满的情感生活 ? 更何况,目前的这种情感恰恰是罪魁祸首。
4 、强化“高尚的友谊比爱情更伟大”意识
将暗恋的情感升华为纯洁的友谊,为自己留一段美好的青春回忆。
5 、鼓励孩子多参加课余活动,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将过剩的精力发泄在有意义的竞争和比赛中
6 、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必要时现身说法。如果家长能将亲身经历和对爱情的处理方式告诉孩子,必会赢得好感与共鸣,一定能帮助孩子顺利走过“雷区”
通过以上的指导,孩子逐渐地把心思放在学习上了。虽然调理时间稍长,并经历了一次反复,但最终还是调整好了心态。现在,他参加了年级乒乓球队,坚持每周两次训练并在校乒乓球比赛中取得了名次。另外,他对那女孩的感情降温,将她视为一般的同学,并真正与她建立了友谊关系。迷惘情感的回归,课余生活的丰富,使他不再烦恼,学习成绩也有回升趋势。可见,及时、必要的心态调整,是健康成长的保证。
参考资料:早恋的定义
关于多早才是早恋,目前对于这个问题没有普遍的认识,亦没有令人信服的专业界定。各个国家的情况更是不一样。而在中国,一般认为早于大学时期(约18岁)的恋爱应算作早恋,或在第二性征出现(约12~14岁)之前发生的恋爱才算早恋。
关于怎么样的程度才算早恋,也没有广泛的共识。一般认为,产生对异性的爱慕就算是早恋。但在这种意识下看,青少年由于正常生理和心理发展造成的对异性的爱慕则被归为“早恋”,显然不科学。
好景不常在,这一对让人以为暴风雨也打不散的情侣,最后因为某种原因而分手了。被失恋击倒的张,感觉犹如面对世界末日,痛不欲生,颓丧极了。痛楚在他的心理蔓延着,他夜夜辗转难眠,天天红着眼眶,常常无力说话,上课时也无精打采,频频被老师投诉不做功课。他的行为也开始反常,会考时,面不改色地把试卷揉成一团,从二楼的课室窗口丢出,不然就在试卷上写满粗话。
身边的同学们都说他变了,他开始抽烟,喜欢找人打架,不注重仪表,衣冠不整,披头散发。。。。
* * * *
蔡同学外表俊俏, 很有美术天分,与一个一样热爱美术的女同学走在一起。下课时,两人总是形影不离,喜欢从校园的这端,一起散步到校园的另一端,可说是有情饮水饱,甜蜜程度羡煞旁人。
可惜如此甜蜜的岁月,只维持了五个月。女友因移情别恋而把他“飞”掉,为这段情点了一个句号。这个打击对蔡来说,是一场不亚于山崩地裂的灾难。一瞬间,他的情感天空布满了乌云,一种锥心的痛无情地向他袭来。他那颗受创的心,常在漫长的夜晚隐隐作痛。他常悲伤地思念着伊,为伊消瘦憔悴、不想见人、不想说话、不想做功课、也开始逃学,最后决定要停学。
蔡伤感地说有钱能使鬼推磨,所以要出外打拼天下。相信他已体会到,没有经济能力是无法满足心中女神的虚荣心。情伤让他选择逃避,完成中五课程,对他已不重要了。师长的百般劝解,他也无动于衷,让束手无策的父母心里好沉重。
* * * *
阿伦与小仙女长得郎才女貌,大家都赞他们是天生的一对。无论上学或放学,阿伦常体贴地为伊人提书包,而小仙女也曾为爱郎折了一千只纸鹤,以示爱意,两人分分秒秒都在感受恋爱的甜蜜和幸福。
一段日子过去了,小仙女因不能忍受阿伦这个醋缸子,而渐渐疏远他,最后还决定跟他一刀两断。听到这个晴天霹雳的消息,阿伦感觉一种无力感忽袭着他,令他全身的力量消失。接下来的日子,他仿佛只剩下空空的躯壳,在上课时分心走神、精神恍惚,而且情绪起伏大 。夜深时,他总是合不了眼。无处发泄的痛苦,压抑在心头无人诉苦,最后,他选择自残,用刀片割自己的手。
当阿伦挽起自己的袖子时,依希可见他手上有几道旧伤痕,看了心里好难受。这孩子正以以身体的痛觉来转移心灵上无法忍受的痛苦,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给他的心理带来某种的平衡。
* * * *
哪个少年不多情? 哪个少女不怀春?
随着生理的逐步成熟,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的心会充满对异性的憧憬,急于寻觅恋爱对象。但是,由于他们尚未拥有成熟的思想与心理、以及没有经济上的独立,过早谈恋爱,可能对他们的身心发展、理想前途会造成负面的影响。
心理专家认为, 13 到 15 岁的孩子,在心理、生理的发展还不健全,还属于弱势群体,在理智和抑制力方面都相当有限。早恋的成功率极低,假如这些孩子陷进“早恋” 的泥潭, 你会怎样看待?
疑惑的天空 ENG
延伸閱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3740940100h3fz.html
父母应该如何看待孩子早恋
处在青春期的孩子,在同性同年龄人中形成亲密朋友关系的同时,由于性的萌动而导致对异性的关注和恋爱的感情,而且,这种关注会不断增强,以致对特定的异性萌发出爱慕之情是很自然的。家长应该信赖孩子,以朋友的身份,平等的地位与孩子谈心,帮助孩子处理情感波动的问题,是可以培育孩子自觉地去约束自己的行动和生活的。
在对待青春期少男少女“早恋”的问题上,家长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1)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同时,要进行一些适当的性、恋爱、婚姻教育,先打打早恋的预防针。当发现孩子有早恋的苗头时,家长不要惊慌失措,如临大敌,要对孩子进行热情的帮助,可以告诉孩子:德国伟大诗人歌德曾经说过:“英俊少年哪个不善钟情,妙龄少女谁个不善怀春”,喜欢心目中特定的异性是这个阶段的孩子都会发生的,但这种喜欢只能保持在友谊的层面,不能成为“恋爱”,因为你们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年龄阶段,生理、心理发展尚不成熟。如果因为早恋而荒废学业、前途也非常可惜的。
(2)如果发现孩子陷入早恋,孩子对所爱慕的对象魂不守舍时,家长不能用讥讽、责骂甚至惩罚的方式来对待孩子,更不能冲向学校、对方家中,或向邻里诉苦,弄得满城风雨。最好的办法是理解孩子,体贴孩子,运用“冷处理”的办法。因为当孩子产生恋爱情感时,随着憧憬产激动也会为伤感、社会环境压力、甚至性欲的纠缠而苦恼,父母不但要洞察孩子这种内心情感,而且还要从旁加以引导,要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诉说,并给孩子以热情、严肃的忠告。要教孩子自尊自爱,区分友谊与爱情的关系,适当地向孩子讲讲爱情的社会道德性和爱情的权力责任,使孩子对恋爱、婚姻有更进一步的认识。要告诉孩子初、高中生谈恋爱最后“终成眷属”的还不到3%,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小,早恋对中学生学业有影响,如果因谈恋爱影响到不能继续求学深造,即使两人结婚了,生活也必将充满坎坷与矛盾冲突,因为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对孩子早恋问题,家长的教育要和风细雨,又要有一定严肃态度,不能埋怨、责备,帮助孩子走出“早恋”的困惑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
(3)家长应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对身心健康有益的活动,以转移其注意力,发泄其充沛的精力。校内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校外的旅游、交友、公益劳动等既可锻炼身体,又可益智、养性。同时,鼓励孩子根据个人兴趣,发展个人爱好,如进行集邮、读世界名著、练习写作投稿,使课余的时间充满情趣,充满快乐,也许, “早恋”的情感会适当减弱和转移。对于中学生“早恋”问题,笔者想多说几句。因为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儿童营养供给充分,加之社会环境有形无形的“性”刺激,儿童性成熟年龄明显提前,这也导致了现在中学生谈恋爱年龄普遍提前,甚至有报道说小学高年级中也出现了谈恋爱现象。对此,家长应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不能视中小学生早恋低龄化和早恋者数量激增如洪水猛兽,同时也不能如有些文章所说的“自然教育”,任其发展。在这个问题上,家长应学习一些有关儿童心理学特别是青春期心理学、教育学知识,提高素养。平时要对孩子多留意观察,多和孩子谈心,预防青少年早恋的发生。
下面是孩子可能早恋的10种信号,供家长参考:
(1)孩子变得特别爱打扮,注意修饰自己,常对着镜子左顾右盼。
(2)成绩突然下降,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3)活泼好动的孩子突然变得沉默,不愿和父母多说话。
(4)在家坐不住,经常找借口外出,瞒着父母在公园、歌厅等场所,有时不还说谎。
(5)放学回家喜欢一个人躲在房间里,或呆在一边想心事,时常走神发呆。
(6)情绪起伏大,有时兴奋,有时忧郁,有时烦燥不安,做事无耐心。
(7)突然对描写爱情的文艺作品、电影、电视感兴趣。
(8)突然喜欢谈论男女之间的事。
(9)背着家长偷偷写信,写日记,看到别人赶忙掩饰。
(10)常有异性打来电话,经常收到发信人地址“内详”的信。
处于早恋之中的中学生,往往表现出一些反常现象。比如上课分心走神、精神恍惚,学习成绩突然下降;情绪起伏大,心神不宁;开始注意打扮,突然大手大脚花钱,善于在某个异性面前表现自己;突然有人寄信、打电话来,但寄信人、打电话人不留地址、姓名;经常与某一异性交往,甚至发生各种越轨行为。
随着社会的进步,青少年早恋已成为现代社会面临的新问题。促成早恋的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青春期性生理和性心理发育的自然本能作用。进人青春期的青少年随着生理的发展开始产生性意识。他们开始敏感地看待男女同学间的交往,他们注视着异性同学有关自己的一举一动。逐渐地,在众多的男女共同交往中逐渐由对群体异性的好感转向对个别异性的依恋,形成一对一交往的行动,即进行早恋。
2 、青春期教育的缺乏。青春期如何进行健康的异性交往,如何正确区分友情与爱情,与异性交往的行为规范如何……青少年缺乏这些知识,又无行为规范训练,客观条件往往也造成与异性交往的阻力,缺乏与异性朋友建立纯真友谊的条件。
3 、青少年独立意识的作用。他们对成人世界盲目向往和追求,以为能恋爱就代表自己的成熟,而忽视了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锻炼和提高,是缺乏理智的表现。
4 、学校中一些因素的影响。例如:班干部因工作上接触的机会多,被双方的工作能力和性格所吸引;有些同学的学习压力大,为了寻求刺激;有些同学对学习失去兴趣,把精力转移到对异性的追求上,以填补精神上的空虚;校园里一些同学公开早恋的诱惑等,都是促成中学生早恋的因素。
5 、家庭因素。中学生早恋与家庭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父母离异,孩子缺乏家庭的温暖;父母缺乏对孩子进行性知识教育,使孩子不能正确处理异性之间的关系;父母在孩子面前过分亲昵;对孩子所看的书籍、影视录像等不加限制;有的家长对孩子的异性交往不加以指导等,都是促成中学生早恋的因素。
6 、社会因素。 中学生接触的一些不健康的影视书刊、淫秽录像以及黄色网站的影响。
家长在了解到孩子的早恋情况以后,要做好自我心理调适,要加强对孩子的指导。做到沉着审慎,不急躁训斥;能够正视早恋,以冷静的心态分析孩子早恋的原因;要以平等、真诚、信任的态度对待孩子,多尊重、关心、理解孩子。如果家长产生了恼怒、发火、气愤等心理状态,千万不要把它发泄在孩子身上。应多了解一些青春期教育的知识,以提高认识,调整自己的不良心态。
l 、尊重、关心、理解孩子,加强情感沟通
家长首先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和感情,尊重他们在生活中的合理要求,这是取得孩子尊敬和信任的前提。在尊重的同时,要倍加关心孩子,对他们在学习中出现的失误,应及时地帮助孩子找出原因,总结教训,耐心地做好疏导工作。此外,家长要从各方面理解孩子,尤其要理解孩子在青春期生理及心理的一系列变化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只有家长以平等、真诚、信任地态度出现,孩子才会敞开心扉,才便于找出问题地症结。真正地教育并不是口头上地说教,而是人与人之间地相互接触和交流。
2 、帮助孩子提高认识,正视早恋
为了帮助早恋孩子真正“回心转意”,家长可以向涉世不深地孩子恰到好处地灌输一些正确地观点,推荐给他们一些青少年修养丛书,如“中学生心理和健康读本”等,从中使孩子理解到爱情并不是单纯的异性相吸,它包含高尚的情操和充实的精神生活,从而对已有的恋情进行冷静地分析,如果是被对方地优点和长处所吸引,应当把这种美好地情感深藏心理,变为促进自己前进的动力;如果是被对方漂亮的外表或优越的家庭所吸引,则说明这种感情是很肤浅的。同时,也可以使孩子认识到青少年可塑性强,个人的理想、兴趣、志趣的变化都会引起恋情的变化和发展,早恋的成功率极低,所以,应把精力放在追求远大理想和实现人生价值上,而不宜过早恋爱,空耗精力,消磨时光。
3 、及时与老师联系,共同指导孩子多参加各种活动,转移情感
青少年好动好胜,对文体活动、科技活动和各种比赛活动有着广泛的爱好了和兴趣。 家长和 老师都鼓励早恋中的孩子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丰富他 ( 她 ) 的精神生活,把兴致、注意、精力都转移到活动中,转移到竞争中,转向渴求知识、发展智力、增强体质方面,转移到追求崇高的精神生活方面上来。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一方面可以培养孩子对科技、文艺、体育等方面的浓厚兴趣和高尚情趣;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活动中健康、宽松的男女交往环境,在集体活动中进行正常的情感交流,增加孩子对多个异性的了解,逐步培养对异性的正确态度和纯真的关系,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分寸,锻炼理智分析和冷静控制情感的能力。
4 、优化家庭环境
家长在对青少年早恋现象的教育、引导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长一方面要控制自己在子女面前某些过分亲昵的行为,以及有意无意之中对男女问题的津津乐道;另一方面,要利用家庭教育在伦理道德、家庭责任、社会义务等方面的特殊优势,让子女从自己的社会地位、社会责任、家庭义务、家庭责任中,认识到人在生理、心理、思想成熟之前,由于早恋而有可能带来的困惑、不适应和艰难,从而使青少年心目中的盲目幼稚的异性憧憬加入现实成份,从而使他们逐步地成熟起来,早恋现象也就从他们的内心深处自觉地得到遏止。对于有特殊家庭背景的学生,家长应更多地关爱孩子,使孩子感受到家庭是最温暖的地方,是自己避风的港湾,以减少孩子从异性那里得到关爱的机会。
5 、鼓励孩子勇敢地去面对现实,去解决问题
面对早恋之中的孩子,或许父母已经做了很多,但是,这些都是外在的因素。要帮助孩子真正解决早恋问题,还需要家长相信孩子,鼓励孩子去面对问题,去解决问题。父母在做好以上几方面的同时,还要给孩子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其去思考、去面对、去解决,使其自身内在的因素发生转变,这一环节在解决孩子的早恋问题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长禁忌:对孩子冷嘲热讽,说一些过激的语言;以粗暴的态度训斥孩子,只禁不导,限制孩子的交往活动和范围;体罚、压制孩子;家长对孩子的早恋行为不要不予理睬、听之任之,更不能支持孩子早恋。如果是那样的话,会害了孩子。
下面这一例子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
高二男生, 17 岁,性格内向。自上高二以来,就对同班一女生产生了一种朦胧的情感。每天学习心不在焉,目光不受控制地追逐她的身影,不管她在教室的任何一个角落,他都能感受到她的存在。在他心中,那女孩就是“女神”,他身不由己地陷入情感泥沼,不可遏止地嫉妒与她接近的那些人,可自己偏又鼓不起勇气告白。为此,心神恍惚,成绩急转直下。
基于他的情况,家长在调整好心态的基础上对他进行了指导,具体步骤如下:
1 、指导孩子提高认识,正视早恋
有意识地创造条件,让孩子多阅读青春期刊物,了解青春期的躁动是一种正常现象,是青春期性生理和性心理发育的自然本能导致的,因此,不必有负罪感。再有,所谓早恋,不过是在青春期对异性身体的一种朦胧的好奇与向往,所以,要通过心理卫生教材多了解异性性生理发育的过程,以打破神秘感。
2 、鼓励孩子尽量多与那女生正常交往。
俗话说:“距离产生美。”打破神秘感的方法之一,就是拉近距离。通过正常的同学交往,使“神”还原为“人”。
3 、帮助孩子展望未来,权衡利弊
他的志向是要考北京理工大学,所以当务之急就是搞好学习。这种情感严重影响了学习情绪。试想没有前程怎会有美满的情感生活 ? 更何况,目前的这种情感恰恰是罪魁祸首。
4 、强化“高尚的友谊比爱情更伟大”意识
将暗恋的情感升华为纯洁的友谊,为自己留一段美好的青春回忆。
5 、鼓励孩子多参加课余活动,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将过剩的精力发泄在有意义的竞争和比赛中
6 、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必要时现身说法。如果家长能将亲身经历和对爱情的处理方式告诉孩子,必会赢得好感与共鸣,一定能帮助孩子顺利走过“雷区”
通过以上的指导,孩子逐渐地把心思放在学习上了。虽然调理时间稍长,并经历了一次反复,但最终还是调整好了心态。现在,他参加了年级乒乓球队,坚持每周两次训练并在校乒乓球比赛中取得了名次。另外,他对那女孩的感情降温,将她视为一般的同学,并真正与她建立了友谊关系。迷惘情感的回归,课余生活的丰富,使他不再烦恼,学习成绩也有回升趋势。可见,及时、必要的心态调整,是健康成长的保证。
参考资料:早恋的定义
关于多早才是早恋,目前对于这个问题没有普遍的认识,亦没有令人信服的专业界定。各个国家的情况更是不一样。而在中国,一般认为早于大学时期(约18岁)的恋爱应算作早恋,或在第二性征出现(约12~14岁)之前发生的恋爱才算早恋。
关于怎么样的程度才算早恋,也没有广泛的共识。一般认为,产生对异性的爱慕就算是早恋。但在这种意识下看,青少年由于正常生理和心理发展造成的对异性的爱慕则被归为“早恋”,显然不科学。
【文章分享】表扬:亲子交往的最关键
在一个孩子成长的历程中,令他们记忆最深刻的不是长辈的批评,而是那些难得的表扬。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孩子们也不例外。
表扬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它的作用常常要比批评大得多,效果也要好得多。一次小小的表扬和鼓励,对孩子的影响有时是终生的。
表扬是父母和孩子交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父母教育培养孩子的一个重要手段。表扬能够促进孩子良好行为的持续发展,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道德规范和自我认识。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有些父母在表扬孩子时,往往把握不住分寸,不是过多就是过少。无论哪一种做法,对孩子的成长都是不利的。
“妈妈,妈妈,我考了我们班第一名!”小明兴冲冲地一边往家跑一边喊道。哪想到母亲却冷冰冰地对他说:“你能在全年级排第几?这次考第一名,不等于永远考第一名,你可不要骄傲!骄傲了,你下一次肯定要退步。”当时小明感到特别伤心,觉得母亲很不近人情。
有些父母从来不愿意当着孩子的面赞美和夸奖孩子,也许是担心会产生副作用,让孩子滋生出骄傲自满的情绪。于是,为了让孩子具有谦虚谨慎的态度,父母便经常不断地在孩子身上挑缺点、找毛病。父母们认为优点不说不会出什么问题,缺点不指出就是对孩子不负责任。对于孩子的良好表现,则认为这是应该做的,是正常现象。其实,在孩子们的生活中,如果只有批评,缺少表扬,会使孩子变得自卑,缺乏自信心,有时甚至会自暴自弃,任何意见也听不进去。所以,做父母的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孩子,这是送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
事实上,如果没有赞扬和鼓励,任何人都会丧失自信。孩子更加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真诚而恰到好处的表扬,不但会使孩子快乐,而且会成为他们积极向上的动力,甚至会影响其个性的发展……既然表扬有这么重要的作用,做父母的又何必吝啬呢?
与有些父母对孩子表扬过少相反,有的父母对孩子的表扬就过多了。“与其责骂,不如夸奖”。受当前赏识教育和激励教育的影响,这种教育方法目前已为许多父母所重视,对孩子进行表扬和鼓励已具体到了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吝惜对孩子的称赞,这对于父母来说似乎并不是一件难以做到的事。的确,根据许多心理学家研究的结果,夸奖能增加孩子的信心,并且能使他们积极地去行动。但是,随着赏识教育的日渐深入人心,有些父母又开始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们每天将对孩子的表扬挂在嘴边,似乎这样就可以让孩子顺利成长。无奈事与愿违,因为孩子一旦养成了只喜欢听表扬、不能接受批评的坏习惯,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
王女士的女儿上小学三年级,为了让她在各方面都有很好的表现,王女士就不断地对女儿进行表扬。在家里,无论女儿做了什么事情,哪怕她只做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或者是取得了芝麻大点的成绩,王女士也要及时地对女儿大加表扬一番。在和她下棋、玩扑克或者做游戏时,都要故意输给她,而且还不停地给予热情的表扬:“你真棒”、“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等等,反正什么最好听,什么最让女儿高兴就说什么。当然,在王女士的不断表扬下,女儿的表现也着实进步了不少。
但是时间长了,王女士发现,如果她和丈夫不及时表扬女儿,或者说表扬不能让女儿满意,女儿就会非常不高兴,甚至发脾气。令人担忧的是,习惯了表扬的女儿,根本无法接受他们一点点善意的批评。有时候,当她在学习上或者是在生活中有做得不好的地方,王女士耐心地提醒她,也会惹得她老大不乐意。后来听老师说,她在学校里也如此。明明是她粗心做错了题,老师点名提醒她,她的反应异乎寻常地激烈,有时候甚至还会哭鼻子。
俗话说,“人无完人”、“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事实上,父母对孩子表扬的目的在于激励孩子向更好的方向发展。适当的表扬有利于孩子树立自信心,但有些父母过分表扬孩子,孩子对表扬就形成了过分的依赖,而对批评,哪怕是善意的批评也会产生无原则的抵触心理。这样的孩子往往缺少自我意识,他们做一点小事都希望得到表扬,否则就不做。
文章来源: 湖南亲子教育
表扬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它的作用常常要比批评大得多,效果也要好得多。一次小小的表扬和鼓励,对孩子的影响有时是终生的。
表扬是父母和孩子交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父母教育培养孩子的一个重要手段。表扬能够促进孩子良好行为的持续发展,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道德规范和自我认识。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有些父母在表扬孩子时,往往把握不住分寸,不是过多就是过少。无论哪一种做法,对孩子的成长都是不利的。
“妈妈,妈妈,我考了我们班第一名!”小明兴冲冲地一边往家跑一边喊道。哪想到母亲却冷冰冰地对他说:“你能在全年级排第几?这次考第一名,不等于永远考第一名,你可不要骄傲!骄傲了,你下一次肯定要退步。”当时小明感到特别伤心,觉得母亲很不近人情。
有些父母从来不愿意当着孩子的面赞美和夸奖孩子,也许是担心会产生副作用,让孩子滋生出骄傲自满的情绪。于是,为了让孩子具有谦虚谨慎的态度,父母便经常不断地在孩子身上挑缺点、找毛病。父母们认为优点不说不会出什么问题,缺点不指出就是对孩子不负责任。对于孩子的良好表现,则认为这是应该做的,是正常现象。其实,在孩子们的生活中,如果只有批评,缺少表扬,会使孩子变得自卑,缺乏自信心,有时甚至会自暴自弃,任何意见也听不进去。所以,做父母的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孩子,这是送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
事实上,如果没有赞扬和鼓励,任何人都会丧失自信。孩子更加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真诚而恰到好处的表扬,不但会使孩子快乐,而且会成为他们积极向上的动力,甚至会影响其个性的发展……既然表扬有这么重要的作用,做父母的又何必吝啬呢?
与有些父母对孩子表扬过少相反,有的父母对孩子的表扬就过多了。“与其责骂,不如夸奖”。受当前赏识教育和激励教育的影响,这种教育方法目前已为许多父母所重视,对孩子进行表扬和鼓励已具体到了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吝惜对孩子的称赞,这对于父母来说似乎并不是一件难以做到的事。的确,根据许多心理学家研究的结果,夸奖能增加孩子的信心,并且能使他们积极地去行动。但是,随着赏识教育的日渐深入人心,有些父母又开始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们每天将对孩子的表扬挂在嘴边,似乎这样就可以让孩子顺利成长。无奈事与愿违,因为孩子一旦养成了只喜欢听表扬、不能接受批评的坏习惯,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
王女士的女儿上小学三年级,为了让她在各方面都有很好的表现,王女士就不断地对女儿进行表扬。在家里,无论女儿做了什么事情,哪怕她只做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或者是取得了芝麻大点的成绩,王女士也要及时地对女儿大加表扬一番。在和她下棋、玩扑克或者做游戏时,都要故意输给她,而且还不停地给予热情的表扬:“你真棒”、“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等等,反正什么最好听,什么最让女儿高兴就说什么。当然,在王女士的不断表扬下,女儿的表现也着实进步了不少。
但是时间长了,王女士发现,如果她和丈夫不及时表扬女儿,或者说表扬不能让女儿满意,女儿就会非常不高兴,甚至发脾气。令人担忧的是,习惯了表扬的女儿,根本无法接受他们一点点善意的批评。有时候,当她在学习上或者是在生活中有做得不好的地方,王女士耐心地提醒她,也会惹得她老大不乐意。后来听老师说,她在学校里也如此。明明是她粗心做错了题,老师点名提醒她,她的反应异乎寻常地激烈,有时候甚至还会哭鼻子。
俗话说,“人无完人”、“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事实上,父母对孩子表扬的目的在于激励孩子向更好的方向发展。适当的表扬有利于孩子树立自信心,但有些父母过分表扬孩子,孩子对表扬就形成了过分的依赖,而对批评,哪怕是善意的批评也会产生无原则的抵触心理。这样的孩子往往缺少自我意识,他们做一点小事都希望得到表扬,否则就不做。
文章来源: 湖南亲子教育
【文章分享】信手涂鸦中的心理学
文章来源:《北京科技报》 文章作者:编译:粟周熊
波恩心理学研究所的德国专家们用了一年时间来观察人们在打电话和开会时的多余举动,结果看出:有三分之二打电话和一半开会的人都有在小纸片上信手涂鸦———画一些小图形的习惯。心理学家还对一些“画家”进行了测试,发现他们在纸上胡乱涂画的东西还果真反映了他们的性格和习惯。
俄罗斯人类发展中心研究人员、心理学博士列纳塔•贝尔科娃对此发表评论说,那些抽象画确实很能反映一个人的内心想法。就其实质而言,这是一些潜意识的表征。当一个人在用铅笔不假思索地在纸上乱涂乱画时,这些潜意识便不由自主地宣泄出来。不过,研究类似现象的心理学家已经学会破解它们的潜在意思。列纳塔•贝尔科娃断言,研究自己画的“画”,实为自我认识之路,只不过不是通过言辞,而是通过形象。一个满腹心事的人,很可能外表上没有丝毫表露,但是那些下意识画出来的“画”会将他对周围人以及自己所隐瞒的心思暴露无遗。
八种涂鸦类型反映八种心态
心理学家们现已弄清,人们涂鸦的题材并不是太多,常见的也就8种类型,而且每种都有自己的一套说法。
“
螺旋线”、“圆圈”、“波纹线”
表示忧郁和孤独。画这些图形的人对别的问题并不太关心,或者甚至觉得这些问题对自己是种干扰。他们如果不得不干些别的事,就得尽量早些结束,因为此时的注意力已经集中到自家身上。他们还有可能是在经历一场小小的危机。如果发现自己已在开始画螺旋线,那就可得注意了,不能让自己发火。如果是画很多圆圈,这是表示忧郁和孤独。
“花”、“太阳”
表示个性都比较脆弱,却有着丰富的想象力。爱画这种图形的人个性都比较脆弱,却有着丰富的想象力。但是他们的内心里并不像表现出来的那么快活,而且多半还恰恰相反。他们多在想望友谊与爱情,于是脑子里想的便不由自主地表现在纸上,那意思是说:“你们不要忘了我啊!”碰到这种情况,就得快去看自己的好友,或最起码得争取在最近一段时间到人们中间去待一阵子。别人都不当一回事的那些生活琐事很有可能会成为他们痛心、烦躁和不安的理由。
“格子”
很可能是自己陷入了一种有些不体面和尴尬的境地。“画家”觉得自己陷入了一种有些不体面和尴尬的境地。每一条下笔很重的粗线表示他们将采取进攻策略。如果最后画一条线将画圈上,这表示问题起码是从表面上已经解决。他们经常是倾向于把委屈和忿恨咽下,可这却潜伏着更大的危险:心中聚集越来越多的失望,就会更觉得自己倒霉。这种人往往缺乏自信心。
锐角和匀整的椭圆形无休止地交织在一起
说明很无聊。锐角和匀整的椭圆形无休止地交织在一起。这样的图案说明“画家”很无聊,听电话听腻了,或对开会没有一点儿兴趣,也有可能是对整个生活方式已经兴味索然。可以从一件小事开始,比如说做出一个古怪行为,这种事他过去也只有想过可没有做过,这样才能终结那种百无聊赖的单调生活。
“十字”
表示很苦恼,或是自责,或是受到对方的责难。女人常用来做点缀物,男人却赋予它某种严谨的意义。不过男女都用来表达一种多半是在打电话过程中所产生的过失感。“画家”觉得很苦恼,或是自责,或是受到对方的责难。很有必要在心里掂量一下原因,当然不一定马上办这件事,不过时间一长会长时间地感到痛苦。
非常简单的小人儿
表示无助或逃避某种责任。画这种“画”是表示无助或逃避某种责任。人们一般都是在需要坚决说“不”,但又说不出来的时候画这种小人儿。所以,这种小人儿应该看作是一种警告,在告诫自己:“可不能认输啊!该拒绝还得拒绝,否则你会为自己的软弱而后悔一辈子!”
“
国际象棋棋盘”
表示陷入很不愉快或很为难的境地。很显然,画这种“画”的人已陷入很不愉快或很为难的境地,向往能有一条光明而可靠的大道带他走出这种困境。在这种时候可别什么事都闷着不说。如果这种“画”经常出现,那“画家”大多是脑子有点儿那个。
“
方形”、“三角形”
和别的几何图形表示有明确的目的和信念。这样的人绝不会轻易受骗上当。他们都有明确的目的和信念,几乎任何时候都不会隐瞒自己的观点,很少在自己的敌人、竞争对手和上级首长面前发憷。所画的几何图形越有棱角,他们就更越是对人颐指气使,但外表上并不总是看得出来。不过这种霸气束缚了他们的想象力,不让他们稍有放松。建议这些人看问题别太复杂,不要在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太较真,得想法克制一下自己的野心。
儿童涂鸦画反映孩子情绪
没耳朵的卡通小人、黑色的太阳、画满横线的蟑螂、形象凶恶的妈妈……各式各样的奇怪图案跃然纸上。8月份,在2006上海书展上一场解读“儿童涂鸦画心理”活动的咨询现场,不少孩子跃跃欲试,也让家长发现了孩子内心世界的“秘密”。
笔下人物没耳朵内心抗拒情绪多
周女士带着7岁女儿圆圆(化名)早早来到活动现场,“女儿在家不愿和我多说话,即使我对她说话,一遍两遍她都没反应。她就喜欢自己在书桌上画画,我们又看不懂。”周女士无奈地说。在现场,圆圆画了一个背向太阳的卡通人物,线条、颜色都正常,但她画的所有人物都是没耳朵的。周女士还特地随身携带了圆圆日常涂鸦作品,果然上面的人物都是没耳朵的。
“所有的人物都没耳朵,说明她心理上有些抗拒家长命令式的话语。而人物又是侧面像,一定程度上还表明孩子不够自信。”林紫心理咨询中心儿童分部主任安秋霖一眼便看出问题所在。
太阳涂成黑色内心有压抑情绪
两小时的咨询现场,将近200名家长带着孩子前来,一位6岁小男孩画了一个黑色太阳。另一位小男孩的涂鸦只有单调的黑色和红色两种,图纸上的所有物体都是黑色的,惟独画中央的一只玩具是红色的。对此,安秋霖主任表示:一般太阳都是红色的,而这个孩子却画成黑色的,说明他心理上有一定的压抑情绪。此外,画中下笔都比较粗,而且还有来回反复涂抹的痕迹。也许男孩喜欢看枪战片,这其实反映了孩子有一定暴力、好斗倾向。同样,黑色画面中的惟一红色玩具,也
有类似心理情绪。
随手涂鸦更能表达心理情绪
“涂鸦和画画的性质是有区别的!”林紫心理咨询中心儿童分部副主任庞美云解释道:“游戏性的涂鸦是儿童自己的创意,表现的是儿童真实的内心世界;而凡是以成人意志为主导的简笔画、卡通画和临摹画等,都不能流露出儿童内心世界的秘密。”此外,她还补充道:“由于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不是很发达,相对来说,随手涂鸦能更准确地展示出孩子的内心世界。”
《从涂鸦看孩子内心世界》一书责任编辑、上海画报出版社编辑戴欣倍表示:“对于孩子的信手涂鸦,最忌讳的就是家长上前阻止。有些家长看到孩子随手乱画就大声呵斥。其实,这是错误的,不仅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还失去了透视儿童心理的机会。”
据说,俄罗斯首任总统叶利钦在同下属谈话时爱画一些交叉的直线,这说明他是个性格直爽,固执,容易招惹周围的人忿狠,还常爱不仅跟别人、还跟自己发生冲突的人。
普希金爱在稿纸页边画些人像,这最能说明他是个好与人交往,容易相处,易于共事和活泼好动的人,这跟普希金同时代人所谈到他的性格特点完全吻合。
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通常爱在一小片纸上画一些尖头帆船。据一些专家称,这反映了这位美国前总统是个精力充沛、有着自强不息性格和很强性欲求的人,实际上肯尼迪确实是这样。
波恩心理学研究所的德国专家们用了一年时间来观察人们在打电话和开会时的多余举动,结果看出:有三分之二打电话和一半开会的人都有在小纸片上信手涂鸦———画一些小图形的习惯。心理学家还对一些“画家”进行了测试,发现他们在纸上胡乱涂画的东西还果真反映了他们的性格和习惯。
俄罗斯人类发展中心研究人员、心理学博士列纳塔•贝尔科娃对此发表评论说,那些抽象画确实很能反映一个人的内心想法。就其实质而言,这是一些潜意识的表征。当一个人在用铅笔不假思索地在纸上乱涂乱画时,这些潜意识便不由自主地宣泄出来。不过,研究类似现象的心理学家已经学会破解它们的潜在意思。列纳塔•贝尔科娃断言,研究自己画的“画”,实为自我认识之路,只不过不是通过言辞,而是通过形象。一个满腹心事的人,很可能外表上没有丝毫表露,但是那些下意识画出来的“画”会将他对周围人以及自己所隐瞒的心思暴露无遗。
八种涂鸦类型反映八种心态
心理学家们现已弄清,人们涂鸦的题材并不是太多,常见的也就8种类型,而且每种都有自己的一套说法。
“
螺旋线”、“圆圈”、“波纹线”
表示忧郁和孤独。画这些图形的人对别的问题并不太关心,或者甚至觉得这些问题对自己是种干扰。他们如果不得不干些别的事,就得尽量早些结束,因为此时的注意力已经集中到自家身上。他们还有可能是在经历一场小小的危机。如果发现自己已在开始画螺旋线,那就可得注意了,不能让自己发火。如果是画很多圆圈,这是表示忧郁和孤独。
“花”、“太阳”
表示个性都比较脆弱,却有着丰富的想象力。爱画这种图形的人个性都比较脆弱,却有着丰富的想象力。但是他们的内心里并不像表现出来的那么快活,而且多半还恰恰相反。他们多在想望友谊与爱情,于是脑子里想的便不由自主地表现在纸上,那意思是说:“你们不要忘了我啊!”碰到这种情况,就得快去看自己的好友,或最起码得争取在最近一段时间到人们中间去待一阵子。别人都不当一回事的那些生活琐事很有可能会成为他们痛心、烦躁和不安的理由。
“格子”
很可能是自己陷入了一种有些不体面和尴尬的境地。“画家”觉得自己陷入了一种有些不体面和尴尬的境地。每一条下笔很重的粗线表示他们将采取进攻策略。如果最后画一条线将画圈上,这表示问题起码是从表面上已经解决。他们经常是倾向于把委屈和忿恨咽下,可这却潜伏着更大的危险:心中聚集越来越多的失望,就会更觉得自己倒霉。这种人往往缺乏自信心。
锐角和匀整的椭圆形无休止地交织在一起
说明很无聊。锐角和匀整的椭圆形无休止地交织在一起。这样的图案说明“画家”很无聊,听电话听腻了,或对开会没有一点儿兴趣,也有可能是对整个生活方式已经兴味索然。可以从一件小事开始,比如说做出一个古怪行为,这种事他过去也只有想过可没有做过,这样才能终结那种百无聊赖的单调生活。
“十字”
表示很苦恼,或是自责,或是受到对方的责难。女人常用来做点缀物,男人却赋予它某种严谨的意义。不过男女都用来表达一种多半是在打电话过程中所产生的过失感。“画家”觉得很苦恼,或是自责,或是受到对方的责难。很有必要在心里掂量一下原因,当然不一定马上办这件事,不过时间一长会长时间地感到痛苦。
非常简单的小人儿
表示无助或逃避某种责任。画这种“画”是表示无助或逃避某种责任。人们一般都是在需要坚决说“不”,但又说不出来的时候画这种小人儿。所以,这种小人儿应该看作是一种警告,在告诫自己:“可不能认输啊!该拒绝还得拒绝,否则你会为自己的软弱而后悔一辈子!”
“
国际象棋棋盘”
表示陷入很不愉快或很为难的境地。很显然,画这种“画”的人已陷入很不愉快或很为难的境地,向往能有一条光明而可靠的大道带他走出这种困境。在这种时候可别什么事都闷着不说。如果这种“画”经常出现,那“画家”大多是脑子有点儿那个。
“
方形”、“三角形”
和别的几何图形表示有明确的目的和信念。这样的人绝不会轻易受骗上当。他们都有明确的目的和信念,几乎任何时候都不会隐瞒自己的观点,很少在自己的敌人、竞争对手和上级首长面前发憷。所画的几何图形越有棱角,他们就更越是对人颐指气使,但外表上并不总是看得出来。不过这种霸气束缚了他们的想象力,不让他们稍有放松。建议这些人看问题别太复杂,不要在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太较真,得想法克制一下自己的野心。
儿童涂鸦画反映孩子情绪
没耳朵的卡通小人、黑色的太阳、画满横线的蟑螂、形象凶恶的妈妈……各式各样的奇怪图案跃然纸上。8月份,在2006上海书展上一场解读“儿童涂鸦画心理”活动的咨询现场,不少孩子跃跃欲试,也让家长发现了孩子内心世界的“秘密”。
笔下人物没耳朵内心抗拒情绪多
周女士带着7岁女儿圆圆(化名)早早来到活动现场,“女儿在家不愿和我多说话,即使我对她说话,一遍两遍她都没反应。她就喜欢自己在书桌上画画,我们又看不懂。”周女士无奈地说。在现场,圆圆画了一个背向太阳的卡通人物,线条、颜色都正常,但她画的所有人物都是没耳朵的。周女士还特地随身携带了圆圆日常涂鸦作品,果然上面的人物都是没耳朵的。
“所有的人物都没耳朵,说明她心理上有些抗拒家长命令式的话语。而人物又是侧面像,一定程度上还表明孩子不够自信。”林紫心理咨询中心儿童分部主任安秋霖一眼便看出问题所在。
太阳涂成黑色内心有压抑情绪
两小时的咨询现场,将近200名家长带着孩子前来,一位6岁小男孩画了一个黑色太阳。另一位小男孩的涂鸦只有单调的黑色和红色两种,图纸上的所有物体都是黑色的,惟独画中央的一只玩具是红色的。对此,安秋霖主任表示:一般太阳都是红色的,而这个孩子却画成黑色的,说明他心理上有一定的压抑情绪。此外,画中下笔都比较粗,而且还有来回反复涂抹的痕迹。也许男孩喜欢看枪战片,这其实反映了孩子有一定暴力、好斗倾向。同样,黑色画面中的惟一红色玩具,也
有类似心理情绪。
随手涂鸦更能表达心理情绪
“涂鸦和画画的性质是有区别的!”林紫心理咨询中心儿童分部副主任庞美云解释道:“游戏性的涂鸦是儿童自己的创意,表现的是儿童真实的内心世界;而凡是以成人意志为主导的简笔画、卡通画和临摹画等,都不能流露出儿童内心世界的秘密。”此外,她还补充道:“由于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不是很发达,相对来说,随手涂鸦能更准确地展示出孩子的内心世界。”
《从涂鸦看孩子内心世界》一书责任编辑、上海画报出版社编辑戴欣倍表示:“对于孩子的信手涂鸦,最忌讳的就是家长上前阻止。有些家长看到孩子随手乱画就大声呵斥。其实,这是错误的,不仅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还失去了透视儿童心理的机会。”
据说,俄罗斯首任总统叶利钦在同下属谈话时爱画一些交叉的直线,这说明他是个性格直爽,固执,容易招惹周围的人忿狠,还常爱不仅跟别人、还跟自己发生冲突的人。
普希金爱在稿纸页边画些人像,这最能说明他是个好与人交往,容易相处,易于共事和活泼好动的人,这跟普希金同时代人所谈到他的性格特点完全吻合。
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通常爱在一小片纸上画一些尖头帆船。据一些专家称,这反映了这位美国前总统是个精力充沛、有着自强不息性格和很强性欲求的人,实际上肯尼迪确实是这样。
Friday, May 28, 2010
怎样才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呢?
怎样才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呢?
请参考下面的建议——
★学习时间长并不等于效果好。
要提高学习效率,就要了解孩子的学习心理规律,处理好学与玩的关系。我们常看到家长抱着望子成龙的心理,送孩子去上各种各样的学习班,孩子们几乎没有时间玩。有个孩子叫小龙,天资聪颖,家长觉得光在学校学习还不够,又给他报了电子琴、钢琴、绘画、作文等学习班,结果这个孩子患了多动症,需要心理进行治疗。所以,过重的学习负担不仅没有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反而造成了孩子的心理障碍,影响了学习。
★正规孩子存在的学习能力障碍问题。
许多孩子学习能力差,往往是因为他们本身存在学习能力障碍问题。大多数家长并不完全了解孩子的实际情况,不知道采取科学的方法来排除这些障碍,反而更加限制孩子的娱乐时间,整天逼着孩子学习。这往往促使孩子一看到书本就头疼,一提到学习就心虚气短,故意磨磨蹭蹭,甚至产生了厌学的不良情绪。别看孩子一天到晚都做坐在书桌前,实际上根本没有学进去。
★用科学的方法排除孩子的学习能力障碍问题
有针对性的心理训练可以排除孩子的学习能力障碍,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
1.让孩子做旋转圆筒的运动,从而就训练了孩子的前庭平衡功能。孩子更容易集中注意力,记忆力也能提高。
2.让孩子做拍球等协调性运动,能够有效地提高孩子的自制力。
★让孩子在玩耍、娱乐中学习。
许多家长一看到孩子在玩,就很不高兴。他们不但要孩子按时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更希望孩子能自觉地多学习更多的东西。殊不知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在孩子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游戏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孩子的语言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抽象逻辑能力等,在游戏中能够得到迅速提高。许多孩子虽然认字和算术能力不错,但由于缺乏充分的游戏训练,他们的自然常识和社会常识都比较少,从而缩小了他们的智力活动范围,他们的灵活性和自理能力都不会强。这些缺点在他们上学后就体现得更加明显。
★自己教导自己。
许多家长教育孩子时喜欢越俎代庖,容易挫伤孩子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孩子的惰性就产生了。孩子自己从生活中学习,在应用实践,也就是说孩子完成了一次自我教育,这样的学习无疑更有效。
★发挥潜意识的作用。
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潜意识决定了人类的生活。因此,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潜意识的作用特别有益于提高学习效率。挖掘、激活潜意识的方法有这样几种:用视觉形式传递信息和要点;创造安全和谐的身体和心理环境;运动和身体接触;用音乐和声音;通过故事和隐喻与信息连接;深呼吸,进入放松状态。
★从实践中学习。
孩子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更能牢固记在心,为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下的信息,很快就会忘得一干二净。这好比我们一旦学会了走路、游泳,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营造温馨的学习环境。
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保证孩子能全身心地学习。
★留一部分时间让孩子做自己喜欢或擅长的事。
这样做可以减少失败的挫折,增加成功的经验,让孩子充满信心。
★让孩子有意识地改进自己最薄弱的一环。
让孩子明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直面自己的不足,加以克服,就能做到扬长避短,从而增加孩子成功的砝码。
转载自:
http://home.ycycedu.com/Html/studyanswer/2006-5/25/153045774.html
请参考下面的建议——
★学习时间长并不等于效果好。
要提高学习效率,就要了解孩子的学习心理规律,处理好学与玩的关系。我们常看到家长抱着望子成龙的心理,送孩子去上各种各样的学习班,孩子们几乎没有时间玩。有个孩子叫小龙,天资聪颖,家长觉得光在学校学习还不够,又给他报了电子琴、钢琴、绘画、作文等学习班,结果这个孩子患了多动症,需要心理进行治疗。所以,过重的学习负担不仅没有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反而造成了孩子的心理障碍,影响了学习。
★正规孩子存在的学习能力障碍问题。
许多孩子学习能力差,往往是因为他们本身存在学习能力障碍问题。大多数家长并不完全了解孩子的实际情况,不知道采取科学的方法来排除这些障碍,反而更加限制孩子的娱乐时间,整天逼着孩子学习。这往往促使孩子一看到书本就头疼,一提到学习就心虚气短,故意磨磨蹭蹭,甚至产生了厌学的不良情绪。别看孩子一天到晚都做坐在书桌前,实际上根本没有学进去。
★用科学的方法排除孩子的学习能力障碍问题
有针对性的心理训练可以排除孩子的学习能力障碍,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
1.让孩子做旋转圆筒的运动,从而就训练了孩子的前庭平衡功能。孩子更容易集中注意力,记忆力也能提高。
2.让孩子做拍球等协调性运动,能够有效地提高孩子的自制力。
★让孩子在玩耍、娱乐中学习。
许多家长一看到孩子在玩,就很不高兴。他们不但要孩子按时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更希望孩子能自觉地多学习更多的东西。殊不知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在孩子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游戏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孩子的语言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抽象逻辑能力等,在游戏中能够得到迅速提高。许多孩子虽然认字和算术能力不错,但由于缺乏充分的游戏训练,他们的自然常识和社会常识都比较少,从而缩小了他们的智力活动范围,他们的灵活性和自理能力都不会强。这些缺点在他们上学后就体现得更加明显。
★自己教导自己。
许多家长教育孩子时喜欢越俎代庖,容易挫伤孩子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孩子的惰性就产生了。孩子自己从生活中学习,在应用实践,也就是说孩子完成了一次自我教育,这样的学习无疑更有效。
★发挥潜意识的作用。
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潜意识决定了人类的生活。因此,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潜意识的作用特别有益于提高学习效率。挖掘、激活潜意识的方法有这样几种:用视觉形式传递信息和要点;创造安全和谐的身体和心理环境;运动和身体接触;用音乐和声音;通过故事和隐喻与信息连接;深呼吸,进入放松状态。
★从实践中学习。
孩子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更能牢固记在心,为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下的信息,很快就会忘得一干二净。这好比我们一旦学会了走路、游泳,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营造温馨的学习环境。
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保证孩子能全身心地学习。
★留一部分时间让孩子做自己喜欢或擅长的事。
这样做可以减少失败的挫折,增加成功的经验,让孩子充满信心。
★让孩子有意识地改进自己最薄弱的一环。
让孩子明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直面自己的不足,加以克服,就能做到扬长避短,从而增加孩子成功的砝码。
转载自:
http://home.ycycedu.com/Html/studyanswer/2006-5/25/153045774.html
孩子最想从父母身上得到的十件东西
现在父母可以送给孩子的物质选择是越来越多了,但是孩子最想得到的东西并不只是物质,还需要:
第一件爸爸妈妈的爱
这一件礼物对于很多家长来说是太简单的礼物,因为,没有一个家长是不爱自己的孩子的。可是,孩子们要的爱,不是家长们取代一切的疼爱,不是一切都百依百顺的溺爱,不是一切都以孩子为中心的宠爱,不是拼命搞智力投资的“关爱”。孩子们要家长把对孩子的爱表达出来,还要家长给他们完整的爱。孩子临睡前的一个吻,孩子遇到困难时轻拍他们肩头的手,孩子受了委屈时一个温暖的怀抱,孩子回家时的一个问候,还有一句“爸爸妈妈爱你”的表达。这是我们采访的数十名孩子表示出的想要的爱的方式。还有一些孩子提出:“爸爸妈妈为什么不能在一起,一起来爱我?”
专家建议:中国是一个讲究深沉含蓄的国家,长辈都不愿意表白自己对孩子的爱,可是,孩子们需要家长把爱说出来做出来。另一方面:这些年来一直都居高不下的离婚率又让很多孩子失去了完整的爱,作为家长应该创造机会让孩子能尽量享受完整的爱。
第二件请尊重我的个人形象
把孩子打扮成酷哥、靓妹都是现在的家长们很愿意做的一件事,至于孩子们是不是喜欢家长给自己设计的“包装”就不管了。有些家长总是爱用自己孩子的缺点去比别人家孩子的优点,有些父母总是在别人面前说自己孩子的不好,而不当众对孩子进行表扬。在我们的采访中,有80%以上的孩子对家长的这些行为表示不满。孩子也重视自己的个人形象。
专家建议:给你的孩子适合他们年龄的打扮,让你的孩子独立地去从事一些事情,然后说一声:“做得好!”在外人面前,如实地夸奖自己的孩子。
第三件爸爸妈妈的尊重
把孩子的秘密当做笑话对别人讲,家长们对孩子的一些良好行为通常不能给予适当称赞,而对孩子的错误,总是不分场合地过分指责和嘲笑。
专家建议:儿童的自尊是通过父母对其尊重培养出来的。尊重意味着你必须将孩子看成是独一无二的“这一个”,允许孩子发展自己的爱好和追求。尊重他的个性,不要什么都替他做主,多对孩子伸出拇指而不是食指。
第四件爸爸妈妈给我当榜样
在孩子的整个成长期,都会模仿父母的行为,并以父母为楷模。
专家建议:家长应时刻提醒自己,你的孩子正在观察你,因此你必须十分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把你自己当成一个好榜样,作为礼物送给孩子。
第五件告诉我做人的道理
孩子成长的道路上,需要家长提供一些为人处世的规则,以使其懂得凡事不能为所欲为,以及自我约束的重要性。这些教育却不能是生硬的。
专家建议:你所规定的一切一定要让孩子理解,而且一定是正确的。对一切人和事要平等对待。
第六件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玩
60%以上的孩子,和家长在一起游戏的时间平均每天不到半个小时,20%的孩子不到15分钟,另有近20%的孩子在一天之内见不着家长。对于孩子们来说,再多的玩具,再好的保姆,再高档的幼儿园也代替不了爸爸妈妈。
专家建议:即使工作再忙再累,也要抽出时间来和孩子在一起尽情地玩儿,要让孩子知道他在你心目中始终是第一位的。在玩儿的时候,你一定要愉快而不是应付,让他知道你非常乐意与他在一起。
第七件给我一个小伙伴
孩子需要与同龄或略大的孩子玩耍,和伙伴在一起孩子能学会妥协、同情和合作,还会发展出一些新技巧、兴趣、责任心等等。可是,没有伙伴成为现在城市孩子最大的烦恼。
专家建议:家长们可以把紧闭的房门打开,迎接孩子的伙伴,或是让孩子走到外边去接触更多的朋友。
第八件和我一起养成好习惯
在现在这个时候,这一件礼物就更显得重要,大部分孩子觉得以前父母不爱打扫卫生,不爱锻炼,不注意饮食卫生。而近来,家长们都在改变着自己的生活,孩子们很高兴。
专家建议:保持你的好习惯。和孩子一起养成好习惯,邀请孩子互相监督.
第九件给我一个可达到的目标
孩子没有出生就开始学习,孩子刚睁开眼睛看世界就面临着学习的压力,孩子刚会说话就开始让孩子学着阅读,孩子一天天地长大,目标也一个个地增多,学习的压力就越来越大。所有的孩子都不希望家长拔苗助长。他们说:“我们要的是学习的动力而不是压力。”
专家建议:对孩子来说,压力过大会影响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来自家长的理解和合理的目标要求。
第十件让我们一起笑起来
我们的父母太严肃,太没有幽默感。”这就是很多孩子觉得影视剧里的父母很出色的一个原因,因为,那些父母总是和孩子一起欢笑。
专家建议:中国的传统使很多父母觉得,在孩子面前就应该严肃,这样才有威严,其实,爱笑的父母会让孩子看到生活轻松和愉快的一面,让他们对生活充满信心。不要总是对孩子一本正经,笑声能让他们更加热爱生活。
第一件爸爸妈妈的爱
这一件礼物对于很多家长来说是太简单的礼物,因为,没有一个家长是不爱自己的孩子的。可是,孩子们要的爱,不是家长们取代一切的疼爱,不是一切都百依百顺的溺爱,不是一切都以孩子为中心的宠爱,不是拼命搞智力投资的“关爱”。孩子们要家长把对孩子的爱表达出来,还要家长给他们完整的爱。孩子临睡前的一个吻,孩子遇到困难时轻拍他们肩头的手,孩子受了委屈时一个温暖的怀抱,孩子回家时的一个问候,还有一句“爸爸妈妈爱你”的表达。这是我们采访的数十名孩子表示出的想要的爱的方式。还有一些孩子提出:“爸爸妈妈为什么不能在一起,一起来爱我?”
专家建议:中国是一个讲究深沉含蓄的国家,长辈都不愿意表白自己对孩子的爱,可是,孩子们需要家长把爱说出来做出来。另一方面:这些年来一直都居高不下的离婚率又让很多孩子失去了完整的爱,作为家长应该创造机会让孩子能尽量享受完整的爱。
第二件请尊重我的个人形象
把孩子打扮成酷哥、靓妹都是现在的家长们很愿意做的一件事,至于孩子们是不是喜欢家长给自己设计的“包装”就不管了。有些家长总是爱用自己孩子的缺点去比别人家孩子的优点,有些父母总是在别人面前说自己孩子的不好,而不当众对孩子进行表扬。在我们的采访中,有80%以上的孩子对家长的这些行为表示不满。孩子也重视自己的个人形象。
专家建议:给你的孩子适合他们年龄的打扮,让你的孩子独立地去从事一些事情,然后说一声:“做得好!”在外人面前,如实地夸奖自己的孩子。
第三件爸爸妈妈的尊重
把孩子的秘密当做笑话对别人讲,家长们对孩子的一些良好行为通常不能给予适当称赞,而对孩子的错误,总是不分场合地过分指责和嘲笑。
专家建议:儿童的自尊是通过父母对其尊重培养出来的。尊重意味着你必须将孩子看成是独一无二的“这一个”,允许孩子发展自己的爱好和追求。尊重他的个性,不要什么都替他做主,多对孩子伸出拇指而不是食指。
第四件爸爸妈妈给我当榜样
在孩子的整个成长期,都会模仿父母的行为,并以父母为楷模。
专家建议:家长应时刻提醒自己,你的孩子正在观察你,因此你必须十分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把你自己当成一个好榜样,作为礼物送给孩子。
第五件告诉我做人的道理
孩子成长的道路上,需要家长提供一些为人处世的规则,以使其懂得凡事不能为所欲为,以及自我约束的重要性。这些教育却不能是生硬的。
专家建议:你所规定的一切一定要让孩子理解,而且一定是正确的。对一切人和事要平等对待。
第六件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玩
60%以上的孩子,和家长在一起游戏的时间平均每天不到半个小时,20%的孩子不到15分钟,另有近20%的孩子在一天之内见不着家长。对于孩子们来说,再多的玩具,再好的保姆,再高档的幼儿园也代替不了爸爸妈妈。
专家建议:即使工作再忙再累,也要抽出时间来和孩子在一起尽情地玩儿,要让孩子知道他在你心目中始终是第一位的。在玩儿的时候,你一定要愉快而不是应付,让他知道你非常乐意与他在一起。
第七件给我一个小伙伴
孩子需要与同龄或略大的孩子玩耍,和伙伴在一起孩子能学会妥协、同情和合作,还会发展出一些新技巧、兴趣、责任心等等。可是,没有伙伴成为现在城市孩子最大的烦恼。
专家建议:家长们可以把紧闭的房门打开,迎接孩子的伙伴,或是让孩子走到外边去接触更多的朋友。
第八件和我一起养成好习惯
在现在这个时候,这一件礼物就更显得重要,大部分孩子觉得以前父母不爱打扫卫生,不爱锻炼,不注意饮食卫生。而近来,家长们都在改变着自己的生活,孩子们很高兴。
专家建议:保持你的好习惯。和孩子一起养成好习惯,邀请孩子互相监督.
第九件给我一个可达到的目标
孩子没有出生就开始学习,孩子刚睁开眼睛看世界就面临着学习的压力,孩子刚会说话就开始让孩子学着阅读,孩子一天天地长大,目标也一个个地增多,学习的压力就越来越大。所有的孩子都不希望家长拔苗助长。他们说:“我们要的是学习的动力而不是压力。”
专家建议:对孩子来说,压力过大会影响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来自家长的理解和合理的目标要求。
第十件让我们一起笑起来
我们的父母太严肃,太没有幽默感。”这就是很多孩子觉得影视剧里的父母很出色的一个原因,因为,那些父母总是和孩子一起欢笑。
专家建议:中国的传统使很多父母觉得,在孩子面前就应该严肃,这样才有威严,其实,爱笑的父母会让孩子看到生活轻松和愉快的一面,让他们对生活充满信心。不要总是对孩子一本正经,笑声能让他们更加热爱生活。
把握「三不一多」原则,在餐桌上找回孩子的专注力
你家孩子老是注意力无法集中,提不起劲吗?专家表示,光是给孩子补充健脑食物还不够。根据日本《Family》杂志,父母在餐桌上常忽略的四件事,往往才是导致孩子心浮气躁、丢三落四的原因。
着有《合格,先从餐桌做起》一书的日本饮食教育专家饭野耀子表示,养成专注力最重要的是,设定一个稳定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心神稳定。父母只要在餐桌上把握「三不一多」原则,就能改善孩子注意力涣散的问题。
一不:不要在餐桌上碎碎念或指责孩子的不是。有些忙碌的爸妈习惯在家人共餐时,针对孩子平时不当的行为做亲子沟通,甚至训斥孩子。饭野表示,这些训话未必见效,反而会影响营养的消化吸收。她建议,用餐时不宜沟通问题,应该营造愉悦的进食气氛。再者,斥责也容易导致孩子不安,影响专注表现。
二不:不提供市售饮料。改以天然水果替代,因为市售人工饮料多含人工甘味料,会让孩子过于兴奋。父母应以天然水果或果汁取代,其所含食物纤维可促进肠道健康,帮助肠道分泌「血清素」。血清素是对大脑运作所需的化学传导物质,被称为「脑中幸福分子」,有助稳定孩子日常的情绪。
三不:不忘咀嚼对大脑刺激的重要。研究发现,咀嚼的次数愈多,脑细胞就愈活跃,脑部的血液循环也愈好。因此父母平时在饮食中应多提供需要咀嚼的食物,例如多让孩子吃糙米、牛蒡等,或在汤中加入洋葱、马铃薯等食材。
一多:多摄取具有抗氧化作用的红色食材,例如红椒、蕃茄、虾子等,有助于解除压力、排出身体疲劳物质,恢复心神安定。
文章转载自:http://parenting.cw.com.tw/web/docDetail.do?docId=2360
日本饮食教育专家饭野耀子表示,养成专注力最重要的是,设定一个稳定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心神稳定。父母只要在餐桌上把握「三不一多」原则,就能改善孩子注意力涣散的问题。
着有《合格,先从餐桌做起》一书的日本饮食教育专家饭野耀子表示,养成专注力最重要的是,设定一个稳定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心神稳定。父母只要在餐桌上把握「三不一多」原则,就能改善孩子注意力涣散的问题。
一不:不要在餐桌上碎碎念或指责孩子的不是。有些忙碌的爸妈习惯在家人共餐时,针对孩子平时不当的行为做亲子沟通,甚至训斥孩子。饭野表示,这些训话未必见效,反而会影响营养的消化吸收。她建议,用餐时不宜沟通问题,应该营造愉悦的进食气氛。再者,斥责也容易导致孩子不安,影响专注表现。
二不:不提供市售饮料。改以天然水果替代,因为市售人工饮料多含人工甘味料,会让孩子过于兴奋。父母应以天然水果或果汁取代,其所含食物纤维可促进肠道健康,帮助肠道分泌「血清素」。血清素是对大脑运作所需的化学传导物质,被称为「脑中幸福分子」,有助稳定孩子日常的情绪。
三不:不忘咀嚼对大脑刺激的重要。研究发现,咀嚼的次数愈多,脑细胞就愈活跃,脑部的血液循环也愈好。因此父母平时在饮食中应多提供需要咀嚼的食物,例如多让孩子吃糙米、牛蒡等,或在汤中加入洋葱、马铃薯等食材。
一多:多摄取具有抗氧化作用的红色食材,例如红椒、蕃茄、虾子等,有助于解除压力、排出身体疲劳物质,恢复心神安定。
文章转载自:http://parenting.cw.com.tw/web/docDetail.do?docId=2360
日本饮食教育专家饭野耀子表示,养成专注力最重要的是,设定一个稳定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心神稳定。父母只要在餐桌上把握「三不一多」原则,就能改善孩子注意力涣散的问题。
鼓励孩子最好的五句话》摘录
1、“自己来做决定吧”
如果你想让孩子做某件事,或者是停止做某件事,我们建议你这样说。这么说是为了让孩子了解,他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举个例子吧,你可以对你的女儿和她的小伙伴说:“你们来做决定,是想留在这里安静地玩儿,还是到外面去?”5分钟之后,孩子们依旧大声喧哗,你就可以再告诉他们:“我知道了,看来你们是决定到外面去了。”很简单的两句话,你不仅让孩子们明白了前因和后果的关系,你也不会被女儿看作是个“坏警察”——她能很清楚地了解,是她自己做的决定,自己选择了这样一个结果。
2、“妈妈爱你,但妈妈不喜欢你这样做”
身为父母,总免不了有时候会责备孩子。这个时候,最重要是要将事情本身与做事情的人分开——这样,你的孩子会知道自己做了一件不好的事,但这并不意味着自己是个不好的人。在批评孩子的同时告诉他“妈妈爱你”,这样做也能提醒你自己,批评孩子的目的是帮助他分清对错,而不是处罚他。如果能这样想,你也就更容易在孩子的错误面前保持冷静了。
3、“你其实是想说什么?”
有的时候,小孩子会因为生气或者激烈而变得情绪失控,他无法说清自己的感受,只是不停大喊:“我不要你!”“我讨厌你!”在那个瞬间,可怜的小家伙惟一能够想到的就是这些词了。这个时候,就需要你来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绪。除了温和地询问:“你其实是想说什么?”你还可以给他一些参考答案:“你生气是不是因为小明哥哥泄露了你的秘密?”等你的孩子逐渐学会了解自己的内心感受,那么,即使你不在旁边,他也可以清楚地向周围的人表达自己的感觉了。
4、“你来试试帮我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你的孩子做什么让你生气的事情——吃饭的时候不停地哼唱幼儿园学的新歌谣,或者试图用手里的青菜画一幅画——你可以这样说。说得好象问题出在你自己身上。然后请你的孩子帮你想一个解决办法。比如。这个办法就是等吃完饭。你开始洗碗的时候,他再唱歌给你听。这是个有魔力的句子,它可以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行为是受欢迎和受尊重的,让他可以不把你看作是他的对立面。如果令你满意的惟一的解决办法是让孩子完全停止自己正在做的事情,那么,你们可以一起想办法让孩子能记得什么事情在什么时间不能做。
5、“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
“西西有洋娃娃,所以我也要一个。”“小明爸爸让他吃冰淇淋,那我也可以吃。”“他可以,所以我也可以。”这是小孩子们最常用来跟你讨价还价的简单逻辑。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一定要清楚地告诉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你要让孩子了解,“每个人只有在他真正需要的时候才能得到。”比如,隔壁的小姐姐配了眼镜,并不意味着楼里所有的小孩都可以得到眼镜,表哥的鞋子小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兄弟姐妹都需要买双新鞋。
文章转载自:http://www.dearlife.com.cn/?p=7817
如果你想让孩子做某件事,或者是停止做某件事,我们建议你这样说。这么说是为了让孩子了解,他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举个例子吧,你可以对你的女儿和她的小伙伴说:“你们来做决定,是想留在这里安静地玩儿,还是到外面去?”5分钟之后,孩子们依旧大声喧哗,你就可以再告诉他们:“我知道了,看来你们是决定到外面去了。”很简单的两句话,你不仅让孩子们明白了前因和后果的关系,你也不会被女儿看作是个“坏警察”——她能很清楚地了解,是她自己做的决定,自己选择了这样一个结果。
2、“妈妈爱你,但妈妈不喜欢你这样做”
身为父母,总免不了有时候会责备孩子。这个时候,最重要是要将事情本身与做事情的人分开——这样,你的孩子会知道自己做了一件不好的事,但这并不意味着自己是个不好的人。在批评孩子的同时告诉他“妈妈爱你”,这样做也能提醒你自己,批评孩子的目的是帮助他分清对错,而不是处罚他。如果能这样想,你也就更容易在孩子的错误面前保持冷静了。
3、“你其实是想说什么?”
有的时候,小孩子会因为生气或者激烈而变得情绪失控,他无法说清自己的感受,只是不停大喊:“我不要你!”“我讨厌你!”在那个瞬间,可怜的小家伙惟一能够想到的就是这些词了。这个时候,就需要你来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绪。除了温和地询问:“你其实是想说什么?”你还可以给他一些参考答案:“你生气是不是因为小明哥哥泄露了你的秘密?”等你的孩子逐渐学会了解自己的内心感受,那么,即使你不在旁边,他也可以清楚地向周围的人表达自己的感觉了。
4、“你来试试帮我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你的孩子做什么让你生气的事情——吃饭的时候不停地哼唱幼儿园学的新歌谣,或者试图用手里的青菜画一幅画——你可以这样说。说得好象问题出在你自己身上。然后请你的孩子帮你想一个解决办法。比如。这个办法就是等吃完饭。你开始洗碗的时候,他再唱歌给你听。这是个有魔力的句子,它可以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行为是受欢迎和受尊重的,让他可以不把你看作是他的对立面。如果令你满意的惟一的解决办法是让孩子完全停止自己正在做的事情,那么,你们可以一起想办法让孩子能记得什么事情在什么时间不能做。
5、“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
“西西有洋娃娃,所以我也要一个。”“小明爸爸让他吃冰淇淋,那我也可以吃。”“他可以,所以我也可以。”这是小孩子们最常用来跟你讨价还价的简单逻辑。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一定要清楚地告诉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你要让孩子了解,“每个人只有在他真正需要的时候才能得到。”比如,隔壁的小姐姐配了眼镜,并不意味着楼里所有的小孩都可以得到眼镜,表哥的鞋子小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兄弟姐妹都需要买双新鞋。
文章转载自:http://www.dearlife.com.cn/?p=7817
<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的比较>
“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的差别很大,主动学习并不是指学习的时间长、自觉地去学习、学习的时候不用家长和老师督促,而是指在学习知识的时候,主动地找出问题、主动地解决问题,或者想办法解决问题。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学习起来就会更轻松,花更少的时间,取得更好的成绩。
一位母亲从市场上买回来一个菠萝,好奇的孩子被这个从未见过的东西吸引住了,这位母亲可能会有两种方式对待好奇的孩子。一种方式是:母亲告诉孩子“这是菠萝,是可以吃的,它的外面是很硬、很尖的刺,你不要去摸它哦!它很重,你提不动它,但是它是圆的,你可以滚动它。你闻一闻,它是不是很香啊?现在我们把它拿到厨房去切开它,切好后用盐水泡一泡,它吃起来就又香又甜了。”
另一种方式是:母亲告诉孩子“这是菠萝”,然后就把菠萝放在孩子面前的地板上,自己先去把买回来的其它东西处理好。好奇的孩子一定会对这个菠萝“采取行动”,比如他可能伸手摸了一下菠萝,赶紧又把手缩了回来,并且对着妈妈喊: “妈妈,这个菠萝很刺手,我被它刺了一下。” 妈妈回应说:“是的,孩子,菠萝会刺手,不要紧的。” 于是孩子又尝试抓起菠萝的叶子,把它拎了起来,可是菠萝很重,孩子很快就把它放下了,“妈妈,这个菠萝很重,我拎不动它。” “是的,菠萝很重。” 孩子可能又尝试着滚动菠萝,结果真的把它滚动了,他高兴极了:“妈妈,我把菠萝滚动了。” 妈妈也很高兴:“你真能干!” “妈妈,我闻到一股香香的气味,菠萝是不是可以吃的?” “对,孩子,菠萝是一种水果,是可以吃的。” “怎样吃呀?” “把皮削掉,切成一片一片,用盐水泡一泡,就可以吃了。” “让我试一试……真好吃的!”
这两种方式,你主张哪一种?你常用的是哪一种?它们有什么区别,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吗?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第一种方式,孩子很快就学会了,菠萝是多刺的,是很重的,是可以滚动的,是很香的,是要泡了盐水才可以吃的。这是妈妈直接告诉他的,不是孩子自己发现的。将来妈妈又带回来一件新奇的东西,孩子也可能会像这次那样等着妈妈告诉他关于这个东西的知识。
第二种方式,孩子最终也明白了,菠萝是多刺的,会刺手,菠萝是很重的;菠萝可以滚动,因为它是圆的;它闻起来很香,切开来是金黄色的,沾上盐水再吃,又香又甜。这一切都是孩子通过自己的尝试发现的,孩子不仅懂得了菠萝的特性,他还学到了认识菠萝的方法,你可以摸它,可以拎它,滚动它,闻它,切开它,尝它,下一次妈妈可能带回了一只螃蟹,孩子当然又会尝试去摸它,可是很快被螃蟹咬了一下,于是孩子知道了,这个东西跟菠萝不一样,它会咬人,妈妈可能建议说“你可以用筷子来动一动它,这样就不会被咬了”,于是孩子自己试着用筷子翻动螃蟹,他会发现螃蟹的许多有趣之处。再下一次,妈妈可能买回来玻璃制品,孩子可能又会用他用过的方法来探索它,摸它,滚它,结果它可能掉到地上碎了,于是孩子又明白了,菠萝、螃蟹、玻璃制品,这些都是性质不一样的东西,要用不一样的方法去认识它们。
两种方法的结果很不一样:第一种方式,孩子很快学到了知识,可是他是被动接受的;第二种方式,孩子也学到了知识,速度比较慢,但是孩子又同时学到认识事物的方法,还学到了要根据事物的不同性质选择不同的认识方法的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他体会到了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乐趣和成功感,久而久之,孩子就能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大部分的家长,可能都在不自觉中采用了第一种方式对待孩子,这其实就剥夺了孩子自己主动学习的许多机会,对孩子是没有什么好处的。
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其实经常都有这种可以让孩子主动学习的机会,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善于把握。比如三、四岁的孩子,非常喜欢在吃饭的时候帮忙分发筷子,开始的时候他可能一双一双地拿,这双是给爸爸的,再拿一双给妈妈,最后拿一双给自己。心急的母亲可能会对他说:“傻孩子,你一次多拿些,一共拿3双6只,不就不用多跑几趟了?”其实,等待他自己去总结,能让孩子有机会学习动脑筋思考问题。他可能要这样来回跑了几个月才想到,每次都做一样的事情,是不是可以合起来做呢?于是他尝试着多拿一些,可是要么多拿了,要么少拿了,这样又过了几个星期,后来才真正弄明白,每次要拿6只才刚刚好。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学会了自己思考,自己总结、自己解决问题,并且体验到了思考的乐趣。花点时间等待一下孩子,其实是很值得的,对不对?所以,我们给家长下面这些建议,帮助您的孩子建立主动学习的习惯:不要按照你的意愿把孩子的时间安排满,要多留一些时间让孩子自己安排,如果他还小,想不出可以自己安排什么活动,你可以给他多提几个建议让他选择;多鼓励孩子主动探索,不要太多不必要的“不准”;在孩子专心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要干扰他,尽可能不要催促他,不要干扰他,更不要跟在身边不断提醒他不可以这样、不可以那样;在孩子解决问题遇到困难时,不要急于帮助他,可以多给他提些建议;不要急于把结果告诉孩子,要给孩子充分的时间自己去发现;不要代替孩子做检查作业、收拾书包的工作,也不要养成整天看着孩子做功课的习惯,要让孩子自己去做这些事情。
本文摘自《世界一流学府看好的10项素质》
http://www.sdsdfx.com/lyxmxx4/xlzy/ShowArticle.asp?ArticleID=3070
一位母亲从市场上买回来一个菠萝,好奇的孩子被这个从未见过的东西吸引住了,这位母亲可能会有两种方式对待好奇的孩子。一种方式是:母亲告诉孩子“这是菠萝,是可以吃的,它的外面是很硬、很尖的刺,你不要去摸它哦!它很重,你提不动它,但是它是圆的,你可以滚动它。你闻一闻,它是不是很香啊?现在我们把它拿到厨房去切开它,切好后用盐水泡一泡,它吃起来就又香又甜了。”
另一种方式是:母亲告诉孩子“这是菠萝”,然后就把菠萝放在孩子面前的地板上,自己先去把买回来的其它东西处理好。好奇的孩子一定会对这个菠萝“采取行动”,比如他可能伸手摸了一下菠萝,赶紧又把手缩了回来,并且对着妈妈喊: “妈妈,这个菠萝很刺手,我被它刺了一下。” 妈妈回应说:“是的,孩子,菠萝会刺手,不要紧的。” 于是孩子又尝试抓起菠萝的叶子,把它拎了起来,可是菠萝很重,孩子很快就把它放下了,“妈妈,这个菠萝很重,我拎不动它。” “是的,菠萝很重。” 孩子可能又尝试着滚动菠萝,结果真的把它滚动了,他高兴极了:“妈妈,我把菠萝滚动了。” 妈妈也很高兴:“你真能干!” “妈妈,我闻到一股香香的气味,菠萝是不是可以吃的?” “对,孩子,菠萝是一种水果,是可以吃的。” “怎样吃呀?” “把皮削掉,切成一片一片,用盐水泡一泡,就可以吃了。” “让我试一试……真好吃的!”
这两种方式,你主张哪一种?你常用的是哪一种?它们有什么区别,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吗?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第一种方式,孩子很快就学会了,菠萝是多刺的,是很重的,是可以滚动的,是很香的,是要泡了盐水才可以吃的。这是妈妈直接告诉他的,不是孩子自己发现的。将来妈妈又带回来一件新奇的东西,孩子也可能会像这次那样等着妈妈告诉他关于这个东西的知识。
第二种方式,孩子最终也明白了,菠萝是多刺的,会刺手,菠萝是很重的;菠萝可以滚动,因为它是圆的;它闻起来很香,切开来是金黄色的,沾上盐水再吃,又香又甜。这一切都是孩子通过自己的尝试发现的,孩子不仅懂得了菠萝的特性,他还学到了认识菠萝的方法,你可以摸它,可以拎它,滚动它,闻它,切开它,尝它,下一次妈妈可能带回了一只螃蟹,孩子当然又会尝试去摸它,可是很快被螃蟹咬了一下,于是孩子知道了,这个东西跟菠萝不一样,它会咬人,妈妈可能建议说“你可以用筷子来动一动它,这样就不会被咬了”,于是孩子自己试着用筷子翻动螃蟹,他会发现螃蟹的许多有趣之处。再下一次,妈妈可能买回来玻璃制品,孩子可能又会用他用过的方法来探索它,摸它,滚它,结果它可能掉到地上碎了,于是孩子又明白了,菠萝、螃蟹、玻璃制品,这些都是性质不一样的东西,要用不一样的方法去认识它们。
两种方法的结果很不一样:第一种方式,孩子很快学到了知识,可是他是被动接受的;第二种方式,孩子也学到了知识,速度比较慢,但是孩子又同时学到认识事物的方法,还学到了要根据事物的不同性质选择不同的认识方法的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他体会到了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乐趣和成功感,久而久之,孩子就能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大部分的家长,可能都在不自觉中采用了第一种方式对待孩子,这其实就剥夺了孩子自己主动学习的许多机会,对孩子是没有什么好处的。
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其实经常都有这种可以让孩子主动学习的机会,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善于把握。比如三、四岁的孩子,非常喜欢在吃饭的时候帮忙分发筷子,开始的时候他可能一双一双地拿,这双是给爸爸的,再拿一双给妈妈,最后拿一双给自己。心急的母亲可能会对他说:“傻孩子,你一次多拿些,一共拿3双6只,不就不用多跑几趟了?”其实,等待他自己去总结,能让孩子有机会学习动脑筋思考问题。他可能要这样来回跑了几个月才想到,每次都做一样的事情,是不是可以合起来做呢?于是他尝试着多拿一些,可是要么多拿了,要么少拿了,这样又过了几个星期,后来才真正弄明白,每次要拿6只才刚刚好。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学会了自己思考,自己总结、自己解决问题,并且体验到了思考的乐趣。花点时间等待一下孩子,其实是很值得的,对不对?所以,我们给家长下面这些建议,帮助您的孩子建立主动学习的习惯:不要按照你的意愿把孩子的时间安排满,要多留一些时间让孩子自己安排,如果他还小,想不出可以自己安排什么活动,你可以给他多提几个建议让他选择;多鼓励孩子主动探索,不要太多不必要的“不准”;在孩子专心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要干扰他,尽可能不要催促他,不要干扰他,更不要跟在身边不断提醒他不可以这样、不可以那样;在孩子解决问题遇到困难时,不要急于帮助他,可以多给他提些建议;不要急于把结果告诉孩子,要给孩子充分的时间自己去发现;不要代替孩子做检查作业、收拾书包的工作,也不要养成整天看着孩子做功课的习惯,要让孩子自己去做这些事情。
本文摘自《世界一流学府看好的10项素质》
http://www.sdsdfx.com/lyxmxx4/xlzy/ShowArticle.asp?ArticleID=3070
红袖儿<爱孩子的父母必看>
学习了多年的心理学,应该说是收获很大,但同样有遗憾。最大的遗憾就是接触NLP(神经语言程序学)太晚了,对自己的孩子没有进行早期的潜能开发。虽然,人的能力先天遗传因素占很大,但后天教育也是不可小视的。去年,我去南方,见到师姐家的孩子,才见识到什么是“神童”。那个与顽子同岁的男孩,无论是智商还是情商都极高,而且那孩子真有一种“过目不忘”的本事,我还和他一起进行了脑*能测试,仪器显示,他的两个大脑半球可以同时工作。现在我总在想,如果能把顽子回炉重新出生一次多好啊!
我是没有这个机会了,年轻的妈妈们,或者即将要成为妈妈的朋友,请你们一定要认真看我下面的文章,每一个字都是我的肺腑之言。
我们现在很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但大部分关注的都是三岁以后,更多的是从四、五岁开始,表现为参加各种课外的特长班学习。可是,最重要的三岁之前又有多少人关注呢?
让我们看看我们的大脑是如何运作的吧。
大脑的运作,依赖于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网络,犹如一座现代化城市的运作依赖于大厦房屋之间的道路网络。
每个人脑都有约1000亿个神经元,不同的人相差不会超过1%~2%,所以一个人的聪明程度不是由神经元的数目决定,而是由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网络决定。
一个人在出生前,脑中的1000亿个神经元几乎全部准备好,而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网络则是十分稀疏的。因为婴儿不能有意识地进行思考,他只会凭外界的刺激而制造连接网络。
任何声音、景物、身体活动,只要是新的,也就是第一次出现,都会使脑里某些神经元的树突和轴突生长,与其他神经元连接,构成新的网络。同样的刺激第二次出现,会使第一次建立的网络再次活跃。就是说,新网络只能在有新刺激的情况下产生。一个人的一生中,不断有新的网络产生出来,同时的旧的网络萎缩、消失。一个旧的网络,对同样的刺激会特别敏感,每次都比前一次启动得更快,更有力。多次以后,这个网络便会深刻到成为习惯或本能了。这便是学习和记忆的成因。在特定情况下,一次学习便能记忆得很久,比如恐惧症和一见钟情。每当有同样的事物出现时,同样的网络就会启动。当然,没有构建出来的网络则不能被启动。这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有5个不同的网络,我们的脑只能启动这5个网络,我们的思想和行为的反应也只限于这5个选择中。现在,可以理解为什么有人脑子活,创意多了吧。
在多刺激因素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比一个在缺少刺激因素环境下成长的孩子的神经连接网络会多出25%,这就是两个孩子智商差异的主要原因。
由此可见,孩子出生后最初三年对孩子大脑发育至关重要。遗憾的是,绝大部分孩子,包括我家顽子,在这三年里没有得到这方面的适当培养和训练。
我们的大脑皮层有3毫米厚,6层神经元。它们储存了我们所有的知识和学问,调用这些知识经验的方法就是制造接续网络。大脑能力的增长,用“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来形容最为贴切,用得越多,能力越强。从出生到12岁,大脑就像一块吸水力特强的海绵,是重要的学习阶段,尤其是前三年,奠定了一个人的思考、语言、视觉、态度、技巧等能力的基础。12岁前各种能力的学习网络全部出现,大脑基本结构也定了型。
这里,也解答我了一个困惑:这就是为什么在小学阶段成绩不怎么好,调皮捣蛋的孩子将来会很有成就。因为他们没有仅仅局限在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他们通过游戏、顽皮、恶作剧、课外书、电视、电脑游戏等等好多途径,甚至被有些老师家长认为是旁门左道、不务正业的东西之中学习,刺激神经元网络的连接,为成年后的发展奠定的基础。
在社经元网络的刺激中,感官经验十分重要。若在一段关键时间里没有适当的感官经验,神经细胞便失去学习做有关工作的能力。即使一个完美的大脑,假如出生后的两年内没有处理过视觉经验,那个这个人一生都会看不见东西(我家顽子的弱视就与此有关);又假如一个人在10岁之前没有听过语言,这个人将很难学好语言(如狼孩)。孩子的大脑发育有几个关键期,在关键期进行学习和训练,可事半功倍。
当然,大脑的运作比这要复杂的多。要讲起来很麻烦,有些也不是用文字可以解释的清的。我们不是专业研究者,也不必掌握那么多。
我们要做的,只是对孩子给予更多的爱心、耐心、用心。在孩子出生后,给予适当的刺激训练。当然,训练是建立在成熟的基础上的,并且要有专业的指导,否则适得其反,过尤不及,比照儿童发展量表进行训练。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不仅是智力,情绪、行为也与婴幼儿时期的刺激训练紧密相关。例如,触觉的训练,就至关重要。很多问题孩子(情绪无常、好动、打人)都可追溯到早年的触觉刺激不足。
转载自:手拉手教育网 http://www.jysls.com/thread-669493-1-1.html
我是没有这个机会了,年轻的妈妈们,或者即将要成为妈妈的朋友,请你们一定要认真看我下面的文章,每一个字都是我的肺腑之言。
我们现在很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但大部分关注的都是三岁以后,更多的是从四、五岁开始,表现为参加各种课外的特长班学习。可是,最重要的三岁之前又有多少人关注呢?
让我们看看我们的大脑是如何运作的吧。
大脑的运作,依赖于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网络,犹如一座现代化城市的运作依赖于大厦房屋之间的道路网络。
每个人脑都有约1000亿个神经元,不同的人相差不会超过1%~2%,所以一个人的聪明程度不是由神经元的数目决定,而是由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网络决定。
一个人在出生前,脑中的1000亿个神经元几乎全部准备好,而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网络则是十分稀疏的。因为婴儿不能有意识地进行思考,他只会凭外界的刺激而制造连接网络。
任何声音、景物、身体活动,只要是新的,也就是第一次出现,都会使脑里某些神经元的树突和轴突生长,与其他神经元连接,构成新的网络。同样的刺激第二次出现,会使第一次建立的网络再次活跃。就是说,新网络只能在有新刺激的情况下产生。一个人的一生中,不断有新的网络产生出来,同时的旧的网络萎缩、消失。一个旧的网络,对同样的刺激会特别敏感,每次都比前一次启动得更快,更有力。多次以后,这个网络便会深刻到成为习惯或本能了。这便是学习和记忆的成因。在特定情况下,一次学习便能记忆得很久,比如恐惧症和一见钟情。每当有同样的事物出现时,同样的网络就会启动。当然,没有构建出来的网络则不能被启动。这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有5个不同的网络,我们的脑只能启动这5个网络,我们的思想和行为的反应也只限于这5个选择中。现在,可以理解为什么有人脑子活,创意多了吧。
在多刺激因素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比一个在缺少刺激因素环境下成长的孩子的神经连接网络会多出25%,这就是两个孩子智商差异的主要原因。
由此可见,孩子出生后最初三年对孩子大脑发育至关重要。遗憾的是,绝大部分孩子,包括我家顽子,在这三年里没有得到这方面的适当培养和训练。
我们的大脑皮层有3毫米厚,6层神经元。它们储存了我们所有的知识和学问,调用这些知识经验的方法就是制造接续网络。大脑能力的增长,用“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来形容最为贴切,用得越多,能力越强。从出生到12岁,大脑就像一块吸水力特强的海绵,是重要的学习阶段,尤其是前三年,奠定了一个人的思考、语言、视觉、态度、技巧等能力的基础。12岁前各种能力的学习网络全部出现,大脑基本结构也定了型。
这里,也解答我了一个困惑:这就是为什么在小学阶段成绩不怎么好,调皮捣蛋的孩子将来会很有成就。因为他们没有仅仅局限在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他们通过游戏、顽皮、恶作剧、课外书、电视、电脑游戏等等好多途径,甚至被有些老师家长认为是旁门左道、不务正业的东西之中学习,刺激神经元网络的连接,为成年后的发展奠定的基础。
在社经元网络的刺激中,感官经验十分重要。若在一段关键时间里没有适当的感官经验,神经细胞便失去学习做有关工作的能力。即使一个完美的大脑,假如出生后的两年内没有处理过视觉经验,那个这个人一生都会看不见东西(我家顽子的弱视就与此有关);又假如一个人在10岁之前没有听过语言,这个人将很难学好语言(如狼孩)。孩子的大脑发育有几个关键期,在关键期进行学习和训练,可事半功倍。
当然,大脑的运作比这要复杂的多。要讲起来很麻烦,有些也不是用文字可以解释的清的。我们不是专业研究者,也不必掌握那么多。
我们要做的,只是对孩子给予更多的爱心、耐心、用心。在孩子出生后,给予适当的刺激训练。当然,训练是建立在成熟的基础上的,并且要有专业的指导,否则适得其反,过尤不及,比照儿童发展量表进行训练。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不仅是智力,情绪、行为也与婴幼儿时期的刺激训练紧密相关。例如,触觉的训练,就至关重要。很多问题孩子(情绪无常、好动、打人)都可追溯到早年的触觉刺激不足。
转载自:手拉手教育网 http://www.jysls.com/thread-669493-1-1.html
<谈谈有效学习>
学习革命》(The Learning Revolution)一书作者
吉妮特.佛斯(Jeannette Vos)、高顿.戴顿(Gordon Dryden),
整合他们在世界各地中小学及大学,以及企业实际操作及运用的经验,
归纳出几项效率学习的关键原则,掌握以下原则,
任何学习者都能更快且更有效率地学习。
塑造最佳的学习状态:
影响学习的三个因素包括情境、策略、内容。
情境可以创造出有助学习的正确情绪;
策略提供课程进行的方法及风格;
内容则是课程的主题。
加速学习效率的第一步是改变气氛,营造有利学习的环境,
即分享、互动及快乐学习的气氛,创造出令人愉悦的学习气氛。
多样化、惊奇、想像力与挑战,都是创造愉悦学习的重要条件。
然而,学习情境常为人所忽略,在真正的学习发生之前,
要先打开通往学习的"心门",这道心门就是学习的守门员。
让感官参与学习:良好的学习经验,除了课程本身之外,
还包括语言刺激及视觉观察等感官的感知与潜移默化。
因此,有效率的学习,过程中最好包含活动、学员参与以及亲身演练的机会,
透过活动、游戏甚至是戏剧方式来传达教学内容。
优秀的老师,不再局限于演说者的角色,同时会是启动者、引导者、教练者、激励者及导演;
学习者也将会在学习过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引导潜意识学习:学习的一大部分是透过潜意识,
因此,教室的摆设、海报、老师的肢体语言、演讲语调以及积极正面的态度,也都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元素。
练习与复习:有效的学习必须有相当多的机会练习,同时定期不断地练习与复习。
另一方面,在变动如此迅速的今日世界,急遽变动所带给人们的冲击,皆是前所未见的新状况及新挑战。
全美十大组织发展专家之一的彼得.维尔(Peter B.Vaill)提出,在急遽变动的环境下,学习已成为生存之道,所有的经验都是学习。
他在《学习为生存之道》(Learning As a Way of Being)一书中,直指身处变动环境中,学习必须有与时俱进的新思维,以因应变动, 摆脱制度化的学习架构及模式,发展出有效学习的模式。
转载自 【2008/03/09 经济日报】
http://learnone.pixnet.net/blog/post/15322213
****编者-PL- :学习的技能是所有人都必须掌握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尤其是学生。以后的社会变化会比现在快更多,所以学习能力强的人肯定会有绝对的优势。这项技能越早掌握就越有利。这就是为什么“阅读”那么重要的原因了。学会了“阅读”你就等于领到一把钥匙,打开知识之门,进入更多元化的世界。语言是工具,英文是另外一个世界。若我们的孩子掌握了阅读力、学习力的同时又双语精通,那他肯定可以发挥所长。这一幕肯定是每个家长乐意看到的!
吉妮特.佛斯(Jeannette Vos)、高顿.戴顿(Gordon Dryden),
整合他们在世界各地中小学及大学,以及企业实际操作及运用的经验,
归纳出几项效率学习的关键原则,掌握以下原则,
任何学习者都能更快且更有效率地学习。
塑造最佳的学习状态:
影响学习的三个因素包括情境、策略、内容。
情境可以创造出有助学习的正确情绪;
策略提供课程进行的方法及风格;
内容则是课程的主题。
加速学习效率的第一步是改变气氛,营造有利学习的环境,
即分享、互动及快乐学习的气氛,创造出令人愉悦的学习气氛。
多样化、惊奇、想像力与挑战,都是创造愉悦学习的重要条件。
然而,学习情境常为人所忽略,在真正的学习发生之前,
要先打开通往学习的"心门",这道心门就是学习的守门员。
让感官参与学习:良好的学习经验,除了课程本身之外,
还包括语言刺激及视觉观察等感官的感知与潜移默化。
因此,有效率的学习,过程中最好包含活动、学员参与以及亲身演练的机会,
透过活动、游戏甚至是戏剧方式来传达教学内容。
优秀的老师,不再局限于演说者的角色,同时会是启动者、引导者、教练者、激励者及导演;
学习者也将会在学习过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引导潜意识学习:学习的一大部分是透过潜意识,
因此,教室的摆设、海报、老师的肢体语言、演讲语调以及积极正面的态度,也都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元素。
练习与复习:有效的学习必须有相当多的机会练习,同时定期不断地练习与复习。
另一方面,在变动如此迅速的今日世界,急遽变动所带给人们的冲击,皆是前所未见的新状况及新挑战。
全美十大组织发展专家之一的彼得.维尔(Peter B.Vaill)提出,在急遽变动的环境下,学习已成为生存之道,所有的经验都是学习。
他在《学习为生存之道》(Learning As a Way of Being)一书中,直指身处变动环境中,学习必须有与时俱进的新思维,以因应变动, 摆脱制度化的学习架构及模式,发展出有效学习的模式。
转载自 【2008/03/09 经济日报】
http://learnone.pixnet.net/blog/post/15322213
****编者-PL- :学习的技能是所有人都必须掌握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尤其是学生。以后的社会变化会比现在快更多,所以学习能力强的人肯定会有绝对的优势。这项技能越早掌握就越有利。这就是为什么“阅读”那么重要的原因了。学会了“阅读”你就等于领到一把钥匙,打开知识之门,进入更多元化的世界。语言是工具,英文是另外一个世界。若我们的孩子掌握了阅读力、学习力的同时又双语精通,那他肯定可以发挥所长。这一幕肯定是每个家长乐意看到的!
<高效率的学习习惯>
你可以做好准备使学习获得成功。
设法了解并养成下列习惯:
自己对自己负责
对自己负责就是要认清楚这一点: 要取得成功,你需要决定什麽是你首先考虑要做得事, 怎麽利用时间和资源。
做事时根据你自己的价值观和原则。
在你认为是重要的事的方面,不要让你的朋友和熟人来决定。
安排在前面的事先做:
根据你自己定的先後顺序来做事, 不要让其的事或其它的兴趣使你偏离目标。
考虑自己是处於一种成功-成功的情形。
通过努力并为班级出力,这样, 无论是给你自己, 还是给同学, 甚至是给你的老师, 都嬴得了成功。 如果你对你学习方面的表现很有把握, 那麽, 成绩只是你这种表现的外在标记, 它可能和你内心已经得到的满足并不一致。
在想让别人理解你之前先理解别人。
当你和你的老师之间出现问题时, 譬如说, 有争议的分数,交作业期的延长, 把你放在你老师的位置上, 然後, 问一下, 处於这种情况, 你怎麽来解决这个问题。
寻求解决问题比较恰当的的方法。
譬如说, 如果你不明白教材所讲的内容,不要只是重读一遍教材, 试试别的方法!和教授, 导师, 学术顾问, 同学, 学习小组, 学校的学习技巧中心商讨一下。
不断地向自己挑战。
转载自:http://www.studygs.net/chinese/attmot4.htm
选自有声磁带:Steven Covey先生箸的七种高效的学习习惯
设法了解并养成下列习惯:
自己对自己负责
对自己负责就是要认清楚这一点: 要取得成功,你需要决定什麽是你首先考虑要做得事, 怎麽利用时间和资源。
做事时根据你自己的价值观和原则。
在你认为是重要的事的方面,不要让你的朋友和熟人来决定。
安排在前面的事先做:
根据你自己定的先後顺序来做事, 不要让其的事或其它的兴趣使你偏离目标。
考虑自己是处於一种成功-成功的情形。
通过努力并为班级出力,这样, 无论是给你自己, 还是给同学, 甚至是给你的老师, 都嬴得了成功。 如果你对你学习方面的表现很有把握, 那麽, 成绩只是你这种表现的外在标记, 它可能和你内心已经得到的满足并不一致。
在想让别人理解你之前先理解别人。
当你和你的老师之间出现问题时, 譬如说, 有争议的分数,交作业期的延长, 把你放在你老师的位置上, 然後, 问一下, 处於这种情况, 你怎麽来解决这个问题。
寻求解决问题比较恰当的的方法。
譬如说, 如果你不明白教材所讲的内容,不要只是重读一遍教材, 试试别的方法!和教授, 导师, 学术顾问, 同学, 学习小组, 学校的学习技巧中心商讨一下。
不断地向自己挑战。
转载自:http://www.studygs.net/chinese/attmot4.htm
选自有声磁带:Steven Covey先生箸的七种高效的学习习惯
【好文章分享】12招让孩子更专心
资深广告人孙大伟曾说自己小时候"八成是个过动儿",妈妈说他「屁股是尖的,永远坐不住」,他也因此挨了不少骂。
动起来像脱缰野马、话匣子打开停不了、做事虎头蛇尾、常常"神游太虚"……面对这样的孩子,父母不免怀疑:我的孩子有什么问题?是不是过动儿?
其实,孩子看起来坐不住、读书做事心不在焉,可能是表象,家长需要发挥"名侦探柯南"的精神,去观察、了解真正的原因,例如:
1.孩子的大脑还在"施工"
台北马偕医院精神科医师臧汝芬说,注意力、抑制冲动的能力跟大脑前额叶的发育有关,而大脑要到20多岁才会完全发育成熟。
也就是说,小朋友的大脑还在"施工中",注意力自然比较短。小学年纪的孩子如果读书写功课2、30分钟,就会想做点别的事、起来动一动,是正常、可以接受的。父母如果期待孩子可以像大人一样,坐下一两个小时专心做事,其实是不切实际、强人所难的。
2.过度学习,资讯爆炸
台湾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教授洪俪瑜说,很多父母叫孩子天天去补习、学才艺,可是孩子根本没办法消化、吸收那么多东西,表现出不专心并不奇怪。
"孩子明明只吃得下半碗饭,父母却硬要塞给他一碗,最后他什么也吃不进去,"她比喻。
3.学习内容不适合孩子的程度或兴趣
学习内容太难、太容易、不符合兴趣,让孩子跟不上或觉得没有挑战、无聊,都会让他无法专心。家长可以跟老师讨论如何调整学习内容、进度及方法。
4.动态的学习太少
洪俪瑜说,小孩(尤其是男生)本来就需要较大的活动量,但现在的小孩太多时间都在坐着从事静态活动(看电视、打电动、补习),过多的精力无法发泄,就容易显得躁动不安。
"有足够的活动,特别是户外活动,对提升注意力,甚至整体智能发展都有帮助,"她说。
幼小的孩子尤其需要探索式的活动(例如观察自然生态或大人的活动),"探索、摸索是孩子学习非常重要的方法,因而他们会显得比较静不下来,可是这个重要历程却被大人忽略,直接要他们坐着去看参考书上的答案,"洪俪瑜感慨。
她小时候在乡下自己摸索怎么编稻草,到现在都还记得;"自己摸索学到的东西,想忘都忘不了;别人塞给你现成的知识,拼命记却都记不住。"
5.父母管教不足或不当
台北教育大学兼任教授王淑俐去演讲时,常有听众带着小孩一起来,却不约束小孩,任由他们在演讲进行时跑来跑去、大声喧哗。
"很多孩子该静的时候静不下来,该动的时候动不起来,"她建议父母,从小就要教孩子在什么地方应该安静,什么地方可以说话、走动。如果带孩子去公共场所,可事先准备一些书、小玩具,让孩子练习自得其乐、不干扰旁人。
6.生理或心理问题
孩子放学回家,可能饿了或困了,就不容易集中精神。
过敏的症状,如皮肤起疹子、发痒、流鼻水、鼻塞,也会连带使孩子不能专心。
心情不好、压力大等心理因素也会造成不专心。
7.药物副作用
有些感冒药、抗过敏、气喘或癫痫药物会让人昏沉、嗜睡、注意力无法集中,可以请教医师能否换药。
12招提升注意力
如果孩子不专心并不是以上因素造成的,可以参考下列方法提升注意力:
1.营造适合读书的环境
.书桌、书架整理干净整齐,玩具收起来。书架上课外书跟教科书分开放、分科别放,而且只放这学期的书,用过的书收起来。
.房间不要有电脑、电视、电话。
.文具准备齐全,不要临时东翻西找。
.父母不要变成"干扰源"。例如在门外大声看电视、说话、走动,或一直探头"关心"孩子写功课的进度等等。
2.作息规律
注意力不足的孩子特别需要父母帮忙建立规律的生活。例如起床、读书、睡觉时间都可以固定下来,周末可以稍做调整。
也可以协助孩子订读书计画。如7:30~7:55写国语习作,休息5分钟;8:00~8:25温习数学。每做完一项就打勾。
订计划可以让孩子知道今天有哪些事要做,学着分配时间;看到勾勾愈来愈多,孩子也会有成就感。
台湾师大特教系教授洪俪瑜建议,在孩子上课期间,家庭生活的节奏尽量有规律、简单一些。
她看到有些小孩放学后要赶5、6个活动:去安亲班、才艺班、去奶奶家吃饭……,冲冲冲、赶赶赶,小孩缺乏规律的生活让他可以自己学习安排活动、学习计划做完一件事。
3.找到读书的黄金时间
亲职教育作家李国英小时候曾经成绩不好,后来有位大哥哥教她,把每天做每件事开始和结束的时间都记下来。
一星期后,大哥哥和她一起讨论这份作息纪录,才发现她在洗完澡后才比较有精神,是读书的黄金时段,后来她试着放学后先洗澡,果然学习效果好得多。
4.渐渐延长专心时间
一开始孩子只能专心10分钟,可以鼓励他"要不要再多5分钟",慢慢延长到可以专心15、20分钟。不要一开始就订高标准。
可在书桌前放计时器或闹钟,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目前的功力。
5.手到口到
读书时写笔记、划重点、念出声来,都有助专心。
6.让大脑喘口气
台湾师大特教系教授洪俪瑜说,人要一直保持专心其实会累,专业的口译人员每15~20分钟就要换班,就是要避免过度专心造成疲劳,工作反而出错。
因此,让孩子每读书半小时到40分钟,就起来活动5到10分钟,是很必要的。
"要求孩子整天时时刻刻都要专心,不让他放松,不见得有利学习,"她说。
台北教育大学兼任教授王淑俐建议父母要改变"读书愈久,效果愈好"的想法。与其要求孩子在书桌前坐得久,不如要求他们有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该做的事做完、做好。如果孩子半小时就可以完成功课,父母就没有理由硬要他们坐一小时。
7.验收学习成果
着有《教出学习力》的台大化工系教授吕宗昕建议,当孩子"宣称"读完书或做完功课,父母不妨抽查、抽问一下,如果发现孩子只是敷衍了事,应要求孩子补齐。
几次下来,孩子就会知道,专心念书只要用很少时间,心不在焉却要付出几倍的时间,聪明的孩子自然会选择专心。
8.节制使用"三电"
洪俪瑜指出,电脑、电视、电玩虽不会直接导致注意力不足,但孩子习惯了充满声光的刺激,就不易静下来品尝书本的知识。 "习惯了重口味食物,就不爱吃白饭,"她比喻。
9.保持好心情
台北马偕医院精神科医师臧汝芬说,大脑中负责注意力与情绪的部位接近,"情绪会直接影响注意力。"成年人如果情绪低落、烦躁、沮丧,就很难集中精神,孩子也是。
如果孩子在学校遭遇挫折,情绪有异状,爸妈要试着去了解,帮孩子解决;也不要孩子一进门,就不停唠叨、责骂,把孩子的心情"碎碎念"到谷底,做什么事都会显得散漫。
10.了解孩子的气质
每个孩子天生的气质都不同,需要的学习方式和步调也不同。
例如有人是"慢吞吞型"的人,可是现在整个社会的步调都快,别人就会觉得这个人有点"恍神"。事实上,他不见得有问题,"他只是需要发展适合他的生活和学习方式,"洪俪瑜指出。
父母的角色,是观察、了解孩子的气质,帮助他发展适合的学习方式。有些孩子的确天生注意力就短,如果他只能专心10分钟,可以用"少量多餐"的方式学习:把作业拆成几部份,分次完成。
11.把学习变有趣
有时候孩子不专心,是因为内容或教学方法单调,引不起兴趣。老师、父母需要用点心思,把学习变成有趣的事,例如户外观察、动手操作、游戏等,或把长的学习分段进行,不要让过长的学习造成注意力疲乏。
但是洪俪瑜提醒,学习方式活泼固然可以引起兴趣,但也不能太过头,"静态的学习还是有必要,最好静动学习活动穿插,不要让学习过腻或偏食了。 "
香港学界已在检讨,近年实施开放教育,用许多闯关游戏取代传统教学,孩子玩得很高兴,但到了高年级,却发现他们缺少基本的读写、计算能力。
"反覆练习是有效学习必要的条件,无聊的东西不一定不好,"她说,例如学英文的第一步,一定要把最基本的26个字母学起来;如何把无聊的活动变有趣,也是值得孩子学习的技能。
12.远离"不专心"食物
您家孩子速食、甜食不离手吗?这可能也是造成不专心的"凶手"。
营养师赵思姿在《营养IQ》一书中指出,摄取不当的食物常是造成头脑昏沉、反应迟钝的主要原因,这些食物包括:
氧化食品:各种油炸食品(炸鸡、薯条、炸过的泡面、甜不辣、洋芋片等),以及肉类脂肪、猪油、植物油等,若经过油炸等不当处理,会让食物中含有大量过氧化脂肪,破坏头脑的灵活。
精制加工食品:饮料、奶昔、冰淇淋、点心、零食、糖果等。这类食物在加工过程中营养流失,加入大量精制的糖,会影响脑部运作。
含咖啡因饮料:如可乐、咖啡、红茶。少量咖啡因有提神效果,但过量会让人躁动不安。
要帮助孩子专心,父母得花点心思为孩子准备新鲜食物。
转载自:康健杂志 第101期
http://ck10628.spaces.live.com/?_c11_BlogPart_pagedir=Next&_c11_BlogPart_handle=cns%21B464FC89830FEE3E%2134233&_c11_BlogPart_BlogPart=blogview&_c=BlogPart&partqs=cat%3D%25e5%2581%25a5%25e5%25ba%25b7
动起来像脱缰野马、话匣子打开停不了、做事虎头蛇尾、常常"神游太虚"……面对这样的孩子,父母不免怀疑:我的孩子有什么问题?是不是过动儿?
其实,孩子看起来坐不住、读书做事心不在焉,可能是表象,家长需要发挥"名侦探柯南"的精神,去观察、了解真正的原因,例如:
1.孩子的大脑还在"施工"
台北马偕医院精神科医师臧汝芬说,注意力、抑制冲动的能力跟大脑前额叶的发育有关,而大脑要到20多岁才会完全发育成熟。
也就是说,小朋友的大脑还在"施工中",注意力自然比较短。小学年纪的孩子如果读书写功课2、30分钟,就会想做点别的事、起来动一动,是正常、可以接受的。父母如果期待孩子可以像大人一样,坐下一两个小时专心做事,其实是不切实际、强人所难的。
2.过度学习,资讯爆炸
台湾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教授洪俪瑜说,很多父母叫孩子天天去补习、学才艺,可是孩子根本没办法消化、吸收那么多东西,表现出不专心并不奇怪。
"孩子明明只吃得下半碗饭,父母却硬要塞给他一碗,最后他什么也吃不进去,"她比喻。
3.学习内容不适合孩子的程度或兴趣
学习内容太难、太容易、不符合兴趣,让孩子跟不上或觉得没有挑战、无聊,都会让他无法专心。家长可以跟老师讨论如何调整学习内容、进度及方法。
4.动态的学习太少
洪俪瑜说,小孩(尤其是男生)本来就需要较大的活动量,但现在的小孩太多时间都在坐着从事静态活动(看电视、打电动、补习),过多的精力无法发泄,就容易显得躁动不安。
"有足够的活动,特别是户外活动,对提升注意力,甚至整体智能发展都有帮助,"她说。
幼小的孩子尤其需要探索式的活动(例如观察自然生态或大人的活动),"探索、摸索是孩子学习非常重要的方法,因而他们会显得比较静不下来,可是这个重要历程却被大人忽略,直接要他们坐着去看参考书上的答案,"洪俪瑜感慨。
她小时候在乡下自己摸索怎么编稻草,到现在都还记得;"自己摸索学到的东西,想忘都忘不了;别人塞给你现成的知识,拼命记却都记不住。"
5.父母管教不足或不当
台北教育大学兼任教授王淑俐去演讲时,常有听众带着小孩一起来,却不约束小孩,任由他们在演讲进行时跑来跑去、大声喧哗。
"很多孩子该静的时候静不下来,该动的时候动不起来,"她建议父母,从小就要教孩子在什么地方应该安静,什么地方可以说话、走动。如果带孩子去公共场所,可事先准备一些书、小玩具,让孩子练习自得其乐、不干扰旁人。
6.生理或心理问题
孩子放学回家,可能饿了或困了,就不容易集中精神。
过敏的症状,如皮肤起疹子、发痒、流鼻水、鼻塞,也会连带使孩子不能专心。
心情不好、压力大等心理因素也会造成不专心。
7.药物副作用
有些感冒药、抗过敏、气喘或癫痫药物会让人昏沉、嗜睡、注意力无法集中,可以请教医师能否换药。
12招提升注意力
如果孩子不专心并不是以上因素造成的,可以参考下列方法提升注意力:
1.营造适合读书的环境
.书桌、书架整理干净整齐,玩具收起来。书架上课外书跟教科书分开放、分科别放,而且只放这学期的书,用过的书收起来。
.房间不要有电脑、电视、电话。
.文具准备齐全,不要临时东翻西找。
.父母不要变成"干扰源"。例如在门外大声看电视、说话、走动,或一直探头"关心"孩子写功课的进度等等。
2.作息规律
注意力不足的孩子特别需要父母帮忙建立规律的生活。例如起床、读书、睡觉时间都可以固定下来,周末可以稍做调整。
也可以协助孩子订读书计画。如7:30~7:55写国语习作,休息5分钟;8:00~8:25温习数学。每做完一项就打勾。
订计划可以让孩子知道今天有哪些事要做,学着分配时间;看到勾勾愈来愈多,孩子也会有成就感。
台湾师大特教系教授洪俪瑜建议,在孩子上课期间,家庭生活的节奏尽量有规律、简单一些。
她看到有些小孩放学后要赶5、6个活动:去安亲班、才艺班、去奶奶家吃饭……,冲冲冲、赶赶赶,小孩缺乏规律的生活让他可以自己学习安排活动、学习计划做完一件事。
3.找到读书的黄金时间
亲职教育作家李国英小时候曾经成绩不好,后来有位大哥哥教她,把每天做每件事开始和结束的时间都记下来。
一星期后,大哥哥和她一起讨论这份作息纪录,才发现她在洗完澡后才比较有精神,是读书的黄金时段,后来她试着放学后先洗澡,果然学习效果好得多。
4.渐渐延长专心时间
一开始孩子只能专心10分钟,可以鼓励他"要不要再多5分钟",慢慢延长到可以专心15、20分钟。不要一开始就订高标准。
可在书桌前放计时器或闹钟,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目前的功力。
5.手到口到
读书时写笔记、划重点、念出声来,都有助专心。
6.让大脑喘口气
台湾师大特教系教授洪俪瑜说,人要一直保持专心其实会累,专业的口译人员每15~20分钟就要换班,就是要避免过度专心造成疲劳,工作反而出错。
因此,让孩子每读书半小时到40分钟,就起来活动5到10分钟,是很必要的。
"要求孩子整天时时刻刻都要专心,不让他放松,不见得有利学习,"她说。
台北教育大学兼任教授王淑俐建议父母要改变"读书愈久,效果愈好"的想法。与其要求孩子在书桌前坐得久,不如要求他们有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该做的事做完、做好。如果孩子半小时就可以完成功课,父母就没有理由硬要他们坐一小时。
7.验收学习成果
着有《教出学习力》的台大化工系教授吕宗昕建议,当孩子"宣称"读完书或做完功课,父母不妨抽查、抽问一下,如果发现孩子只是敷衍了事,应要求孩子补齐。
几次下来,孩子就会知道,专心念书只要用很少时间,心不在焉却要付出几倍的时间,聪明的孩子自然会选择专心。
8.节制使用"三电"
洪俪瑜指出,电脑、电视、电玩虽不会直接导致注意力不足,但孩子习惯了充满声光的刺激,就不易静下来品尝书本的知识。 "习惯了重口味食物,就不爱吃白饭,"她比喻。
9.保持好心情
台北马偕医院精神科医师臧汝芬说,大脑中负责注意力与情绪的部位接近,"情绪会直接影响注意力。"成年人如果情绪低落、烦躁、沮丧,就很难集中精神,孩子也是。
如果孩子在学校遭遇挫折,情绪有异状,爸妈要试着去了解,帮孩子解决;也不要孩子一进门,就不停唠叨、责骂,把孩子的心情"碎碎念"到谷底,做什么事都会显得散漫。
10.了解孩子的气质
每个孩子天生的气质都不同,需要的学习方式和步调也不同。
例如有人是"慢吞吞型"的人,可是现在整个社会的步调都快,别人就会觉得这个人有点"恍神"。事实上,他不见得有问题,"他只是需要发展适合他的生活和学习方式,"洪俪瑜指出。
父母的角色,是观察、了解孩子的气质,帮助他发展适合的学习方式。有些孩子的确天生注意力就短,如果他只能专心10分钟,可以用"少量多餐"的方式学习:把作业拆成几部份,分次完成。
11.把学习变有趣
有时候孩子不专心,是因为内容或教学方法单调,引不起兴趣。老师、父母需要用点心思,把学习变成有趣的事,例如户外观察、动手操作、游戏等,或把长的学习分段进行,不要让过长的学习造成注意力疲乏。
但是洪俪瑜提醒,学习方式活泼固然可以引起兴趣,但也不能太过头,"静态的学习还是有必要,最好静动学习活动穿插,不要让学习过腻或偏食了。 "
香港学界已在检讨,近年实施开放教育,用许多闯关游戏取代传统教学,孩子玩得很高兴,但到了高年级,却发现他们缺少基本的读写、计算能力。
"反覆练习是有效学习必要的条件,无聊的东西不一定不好,"她说,例如学英文的第一步,一定要把最基本的26个字母学起来;如何把无聊的活动变有趣,也是值得孩子学习的技能。
12.远离"不专心"食物
您家孩子速食、甜食不离手吗?这可能也是造成不专心的"凶手"。
营养师赵思姿在《营养IQ》一书中指出,摄取不当的食物常是造成头脑昏沉、反应迟钝的主要原因,这些食物包括:
氧化食品:各种油炸食品(炸鸡、薯条、炸过的泡面、甜不辣、洋芋片等),以及肉类脂肪、猪油、植物油等,若经过油炸等不当处理,会让食物中含有大量过氧化脂肪,破坏头脑的灵活。
精制加工食品:饮料、奶昔、冰淇淋、点心、零食、糖果等。这类食物在加工过程中营养流失,加入大量精制的糖,会影响脑部运作。
含咖啡因饮料:如可乐、咖啡、红茶。少量咖啡因有提神效果,但过量会让人躁动不安。
要帮助孩子专心,父母得花点心思为孩子准备新鲜食物。
转载自:康健杂志 第101期
http://ck10628.spaces.live.com/?_c11_BlogPart_pagedir=Next&_c11_BlogPart_handle=cns%21B464FC89830FEE3E%2134233&_c11_BlogPart_BlogPart=blogview&_c=BlogPart&partqs=cat%3D%25e5%2581%25a5%25e5%25ba%25b7
【好文章分享】 李伟文〈教育是一种“用心但不要太用力”的艺术〉
最近日本有一本畅销书,书名是《一亿人总忧郁》。的确,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当世界变成平的,除了每个人的工作压力大之外,父母们也深深感叹:我们的孩子未来必须和全世界的孩子竞争,究竟要让孩子学些什么,才会有竞争力?
父母费尽心思为孩子安排一切;但是世界的变化实在太快了,没有人知道未来什么行业最安稳,而且家长的安排若不符合孩子的兴趣,即使有好工作也不快乐。
父母往往以自己过往的经验来设想未来,拿自己十年二十年前的教育与学习经验来教现在的孩子,然后期待他们面对十年二十年后的世界,这么长的时间差距,在变化迅速的现代,形成了家长愈用力,反而离目标愈遥远的处境。英国近代史大师霍布斯邦曾经说:“人类若想有一个看得清楚的未来,不会靠延续过去或现在来达成。”
爱因斯坦在几十年前也这么提醒:“人类需要全新的思考方式,才能存活下去。”因此,家长必须谦虚的与孩子一起重新思考怎么学习,并且培养终身主动的学习态度。
十多年前,在双胞胎女儿出生的那一年,我与一群朋友成立了“荒野保护协会”,在为台湾环境奔走之余,也深深体会到,保护环境最有效益的方法,就是改变父母的教养方式。因此,除了从周遭的伙伴身上学习之外,我也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细心的观察、思索。
我觉得父母可以在三种学习领域协助孩子。第一是“生命教育的学习”,包括价值观、生活态度及健全人格的养成。学习最重要与最基础的核心,其实就是寻找自我意义的过程,找出属于自己的路,勇敢追寻梦想。所谓生命教育,就是寻找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以及人与环境的适当关系。
第二种领域就是“具体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生涯的规画”。在我们过去成长的年代里,大家认知的学习大概就是知识的记忆,但是未来世界已从资讯时代转变成以创意、整合及同理心为主轴的“理念时代”,知识不再具有主导的力量。因此,如何透过各种方法与工具,累积孩子带得走的能力,包括主动学习、自我管理、忍受挫折、批判思考、人际沟通等能力,或者对未来工作的选择与准备,家长都可以陪伴孩子共同学习。
第三种领域是「学校考试项目的准备」。虽然我们都知道学业成绩,甚至学历,对于孩子的成长与幸福并不重要,但是也要务实的了解,孩子的自信心与自尊心是在生活环境中形塑出来的,老师、同学的眼光,会影响孩子对自己的看法。我们不能去对抗整个社会与环境的价值观。因此,如何协助孩子应付考试,也是不可轻忽的教养过程。
理想上,我们期望孩子同时具有以上三种领域的能力,但我发现,对许多孩子而言,这三个领域似乎彼此独立,没有关联性。在以后每个星期的专栏里,我会就这三个领域分享心得,与大家一起讨论。虽然教育是一种有方法、步骤,可以操作、检视效果的科学,但是对于家庭来说,教养是一种艺术,因为孩子就像小鸟,握得太松就容易飞走;握得太紧就容易窒息。
在真实的生活情境里,学习的过程并不是可以完全控制的科学流程,它是一种经过设计的“放任”。换句话说,可以事先设计与安排适当的情境或环境,引导孩子在其中自由自在的发展。
教育是一种“用心但不要太用力”的艺术。
**本文转载自国语日报2009/9/10 家庭版
http://www.mdnkids.com/family_edition/
**本网页各连结标题及连结内容归原权利人所有
父母费尽心思为孩子安排一切;但是世界的变化实在太快了,没有人知道未来什么行业最安稳,而且家长的安排若不符合孩子的兴趣,即使有好工作也不快乐。
父母往往以自己过往的经验来设想未来,拿自己十年二十年前的教育与学习经验来教现在的孩子,然后期待他们面对十年二十年后的世界,这么长的时间差距,在变化迅速的现代,形成了家长愈用力,反而离目标愈遥远的处境。英国近代史大师霍布斯邦曾经说:“人类若想有一个看得清楚的未来,不会靠延续过去或现在来达成。”
爱因斯坦在几十年前也这么提醒:“人类需要全新的思考方式,才能存活下去。”因此,家长必须谦虚的与孩子一起重新思考怎么学习,并且培养终身主动的学习态度。
十多年前,在双胞胎女儿出生的那一年,我与一群朋友成立了“荒野保护协会”,在为台湾环境奔走之余,也深深体会到,保护环境最有效益的方法,就是改变父母的教养方式。因此,除了从周遭的伙伴身上学习之外,我也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细心的观察、思索。
我觉得父母可以在三种学习领域协助孩子。第一是“生命教育的学习”,包括价值观、生活态度及健全人格的养成。学习最重要与最基础的核心,其实就是寻找自我意义的过程,找出属于自己的路,勇敢追寻梦想。所谓生命教育,就是寻找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以及人与环境的适当关系。
第二种领域就是“具体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生涯的规画”。在我们过去成长的年代里,大家认知的学习大概就是知识的记忆,但是未来世界已从资讯时代转变成以创意、整合及同理心为主轴的“理念时代”,知识不再具有主导的力量。因此,如何透过各种方法与工具,累积孩子带得走的能力,包括主动学习、自我管理、忍受挫折、批判思考、人际沟通等能力,或者对未来工作的选择与准备,家长都可以陪伴孩子共同学习。
第三种领域是「学校考试项目的准备」。虽然我们都知道学业成绩,甚至学历,对于孩子的成长与幸福并不重要,但是也要务实的了解,孩子的自信心与自尊心是在生活环境中形塑出来的,老师、同学的眼光,会影响孩子对自己的看法。我们不能去对抗整个社会与环境的价值观。因此,如何协助孩子应付考试,也是不可轻忽的教养过程。
理想上,我们期望孩子同时具有以上三种领域的能力,但我发现,对许多孩子而言,这三个领域似乎彼此独立,没有关联性。在以后每个星期的专栏里,我会就这三个领域分享心得,与大家一起讨论。虽然教育是一种有方法、步骤,可以操作、检视效果的科学,但是对于家庭来说,教养是一种艺术,因为孩子就像小鸟,握得太松就容易飞走;握得太紧就容易窒息。
在真实的生活情境里,学习的过程并不是可以完全控制的科学流程,它是一种经过设计的“放任”。换句话说,可以事先设计与安排适当的情境或环境,引导孩子在其中自由自在的发展。
教育是一种“用心但不要太用力”的艺术。
**本文转载自国语日报2009/9/10 家庭版
http://www.mdnkids.com/family_edition/
**本网页各连结标题及连结内容归原权利人所有
【好文章分享】洪兰〈让孩子主动,阅读才会成功〉
主动的学习才有用。如果不想学习,李远哲站在这里教化学还是没有用,一定要自己愿意学才有用。
阅读障碍在现今无论哪个社会,大约都是六.五~六.七%左右,在学校一定会碰到阅读障碍的孩子。这是基因的关系,所以你打他骂他都没用。怎么办呢?我们可以用其他的方法开启他。
历史上有阅读障碍的人非常多。比方说爱因斯坦、爱迪生。爱因斯坦是诺贝尔大师,但他到三岁才会说话。大家说,当时幸好有他妈妈,如果在现在的台湾社会,字不会拼、写错了,就重写十个、一百个,把时间都拿去补强,把不会的变好,爱因斯坦再聪明也不会是爱因斯坦。
教育的观念在改。大脑是有限的资源,它如果这方面好,一定有另一方面的不足。在高科技的社会,孩子不可能什么都知道,所以我们应该顺他的长处,把他的长处跟别人搭配,科技整合、团队合作,就会成就一番事业。
另一位是李光耀。他退休时承认自己是语言障碍者,让大家非常惊讶。为什么愿意说出来?他说,"新加坡小国小民,没有自然资源,最大的资源是我们的脑力。"台湾也没有自然资源,情形一模一样。
脑神经和阅读有何关系?
中国字有非常多的音义。比方说"天、天花、天花板",只要加一个字,全部改变。如果要让孩子学东西,不管学什么,阅读是根本。若心里没有这个词汇,他根本没办法断词。孩子有断句上的问题时,唯一的方法就是阅读。
脑神经和阅读有何关系?过去对于中风,左脑受伤右边瘫掉的病人,我们会说,你要学用左手吃饭、穿衣服,但现在我们把左手绑起来,强迫他右手动。为什么?若你没有主动要动,神经就没办法再连在一起。这也是为何孩子若不主动要学,怎么教也没有用。
去年十二月,一位音乐家在中正纪念堂开音乐会,他是茱莉亚音乐学院的钢琴家。二十六岁时,手发生病变。他曾经非常沮丧,但医生告诉他,这是可以再来过的。经过六年复健,他重新登上舞台。
外在的需求随时改变内在的组织,这给我们教育者很大的启发。让我们知道,教育是有用的。
为何主动学习才有用,被动学习没有用?德国的实验发现,学习一定要很早开始,脑部这块区块才会愈来愈大。过了青春期,就算每天练八小时也没用。这曾引起欧洲父母的恐慌,那小孩不是要从周一补习到周六?但后来经过实验发现,只有自愿主动学习,学习的区块才会变大,对脑神经连结的密度才有帮助。被动是没有用的。
习惯养成了很难改。因为一个神经连成了,要五年才会松掉。这就像买布做成衣,如果做坏了要改,是改不好的,最后只能把布丢掉,做一块新的。这说明了为何小时候家教这么重要,做事情第一次就要做对。
说话是个本能,阅读是个习惯,后天的习惯就要培养,若没有从小好好培养,神经没有连起来,长大就来不及了。
还有像开车。你会发现,到人家工厂参观,坐三次车都不认得路,但自己开过一次,就会了。可见主动学习,才会有效。
经验有个缺点,要靠时间换取。但我们不能经验到世上所有的东西,只好透过阅读,把别人的经验内化成自己的。
我读穆桂英的故事给小孩听,讲到最精彩时说,不能再读了,地板还没擦。小孩立刻说,你读你读,我帮你擦地板,他觉得这样很值得,这也说明了动机的重要。
卡森(Ben Carson)是底特律做脑部皮质切除手术最多的医生。他住在贫民区,有一天,他妈妈一指关了电视说,我到中产阶级人家帮佣,发现别人有书,我们没有。她强拉他上车,把他丢在最远的图书馆。多年后卡森成为名医重游故地,发现他的朋友一半吸毒死掉,一半在街角要钱。他非常感慨,"当年母亲那根手指头。改变了我的一生。"
城乡差距再大,如果你可以打开书,就会打开一个世界。城乡差距一定要靠阅读改变,这是我看到阅读对教育,最重要的一点。
**本文转载自:天下杂志第304期——亲子天下 学习小帮手
http://parenting.cw.com.tw/web/docDetail.do?docId=2148
*本网页各连结标题及连结内容归原权利人所有
阅读障碍在现今无论哪个社会,大约都是六.五~六.七%左右,在学校一定会碰到阅读障碍的孩子。这是基因的关系,所以你打他骂他都没用。怎么办呢?我们可以用其他的方法开启他。
历史上有阅读障碍的人非常多。比方说爱因斯坦、爱迪生。爱因斯坦是诺贝尔大师,但他到三岁才会说话。大家说,当时幸好有他妈妈,如果在现在的台湾社会,字不会拼、写错了,就重写十个、一百个,把时间都拿去补强,把不会的变好,爱因斯坦再聪明也不会是爱因斯坦。
教育的观念在改。大脑是有限的资源,它如果这方面好,一定有另一方面的不足。在高科技的社会,孩子不可能什么都知道,所以我们应该顺他的长处,把他的长处跟别人搭配,科技整合、团队合作,就会成就一番事业。
另一位是李光耀。他退休时承认自己是语言障碍者,让大家非常惊讶。为什么愿意说出来?他说,"新加坡小国小民,没有自然资源,最大的资源是我们的脑力。"台湾也没有自然资源,情形一模一样。
脑神经和阅读有何关系?
中国字有非常多的音义。比方说"天、天花、天花板",只要加一个字,全部改变。如果要让孩子学东西,不管学什么,阅读是根本。若心里没有这个词汇,他根本没办法断词。孩子有断句上的问题时,唯一的方法就是阅读。
脑神经和阅读有何关系?过去对于中风,左脑受伤右边瘫掉的病人,我们会说,你要学用左手吃饭、穿衣服,但现在我们把左手绑起来,强迫他右手动。为什么?若你没有主动要动,神经就没办法再连在一起。这也是为何孩子若不主动要学,怎么教也没有用。
去年十二月,一位音乐家在中正纪念堂开音乐会,他是茱莉亚音乐学院的钢琴家。二十六岁时,手发生病变。他曾经非常沮丧,但医生告诉他,这是可以再来过的。经过六年复健,他重新登上舞台。
外在的需求随时改变内在的组织,这给我们教育者很大的启发。让我们知道,教育是有用的。
为何主动学习才有用,被动学习没有用?德国的实验发现,学习一定要很早开始,脑部这块区块才会愈来愈大。过了青春期,就算每天练八小时也没用。这曾引起欧洲父母的恐慌,那小孩不是要从周一补习到周六?但后来经过实验发现,只有自愿主动学习,学习的区块才会变大,对脑神经连结的密度才有帮助。被动是没有用的。
习惯养成了很难改。因为一个神经连成了,要五年才会松掉。这就像买布做成衣,如果做坏了要改,是改不好的,最后只能把布丢掉,做一块新的。这说明了为何小时候家教这么重要,做事情第一次就要做对。
说话是个本能,阅读是个习惯,后天的习惯就要培养,若没有从小好好培养,神经没有连起来,长大就来不及了。
还有像开车。你会发现,到人家工厂参观,坐三次车都不认得路,但自己开过一次,就会了。可见主动学习,才会有效。
经验有个缺点,要靠时间换取。但我们不能经验到世上所有的东西,只好透过阅读,把别人的经验内化成自己的。
我读穆桂英的故事给小孩听,讲到最精彩时说,不能再读了,地板还没擦。小孩立刻说,你读你读,我帮你擦地板,他觉得这样很值得,这也说明了动机的重要。
卡森(Ben Carson)是底特律做脑部皮质切除手术最多的医生。他住在贫民区,有一天,他妈妈一指关了电视说,我到中产阶级人家帮佣,发现别人有书,我们没有。她强拉他上车,把他丢在最远的图书馆。多年后卡森成为名医重游故地,发现他的朋友一半吸毒死掉,一半在街角要钱。他非常感慨,"当年母亲那根手指头。改变了我的一生。"
城乡差距再大,如果你可以打开书,就会打开一个世界。城乡差距一定要靠阅读改变,这是我看到阅读对教育,最重要的一点。
**本文转载自:天下杂志第304期——亲子天下 学习小帮手
http://parenting.cw.com.tw/web/docDetail.do?docId=2148
*本网页各连结标题及连结内容归原权利人所有
让孩子爱上阅读的六大步骤
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都很重视孩子的亲子阅读,早期阅读,因为书籍是我们的朋友,书籍可以陶冶孩子的情操,丰富孩子的语言,愉悦孩子的心灵,一个爱书的孩子会幸福一生。该怎样引导孩子养成爱阅读的好习惯呢,我想大致应该分成以下六个步骤:
第一: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
要想让孩子爱读书,父母一定要起到表率作用,家庭中一定要有丰富的藏书,父母一定要
有浓厚的阅读兴趣。每天晚饭过后,筝爸都会到自己的书桌阅读英语和各种专业书籍,我和小筝阳也会一起享受我们的亲子阅读的时光,每次小筝阳都会随着故事的情节时而大笑,时而屏住呼吸的紧张,有时候连筝爸都会被我们的情绪所感染,我们一家人会因为共同的爱好进行一番交流。小筝阳现在还不能自主阅读,相信随着孩子识字量的增加,我也慢慢会有属于自己的阅读时间,我们全家会真正的每个人都享受自己的快乐阅读。
第二:选择孩子喜欢的阅读内容:
现在的孩子都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小孩子虽小,但是也有自己的喜好,在图书的选择上也是一样,我们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多带孩子去书店选择孩子喜欢的图书,在选择上主要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根据孩子的兴趣选书:男孩子大多喜欢骑车,恐龙之类的图书,女孩子大多喜欢童话或是公主,舞蹈之类的图书,在孩子阅读之初,完全可以让孩子做主,等孩子慢慢有了阅读兴趣,或是随着阅读的加深,其他种类的图书孩子慢慢自己就会去阅读的。
2.选择指导孩子行为的图书:孩子大多对日常生活中的事情比较熟悉,可以选择一些指导孩子行为习惯的书籍,不但可以让孩子学到优美的语言,而且还可以传授生活常识和与他人交往以及规范日常的生活习惯。
3.根据孩子喜欢的动画片改编的书籍:央视引进的很多优秀的动画片都配有相对应的图书,如果孩子喜欢动画片也同样会对书籍产生好感,比如他《托马斯》系列丛书,短小精悍,而且每个故事都会告诉孩子一个道理,很适合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第三:阅读方式的选择:
1.对于还不能自主阅读的学龄前的孩子,父母要每天抽出时间与孩子一起享受书香,与孩子一起进行亲子阅读,孩子可以在父母的爱和优美的声音中享受到读书的乐趣并且爱上读书。当然在随着阅读的深入,父母还可以通过提出问题来检查孩子的阅读质量,也可以让孩子试着参与编故事,提问题等增加阅读的乐趣和深度。
2.已经能够进行独立阅读的孩子,父母就需要引导孩子书写阅读笔记,可以将文中好的语句摘录下来,或是通过和孩子共读一本书,与孩子一起相互提出问题,然后找到答案,还可以进行阅读比赛,看在规定的时间父母和孩子谁读的书多,谁的优美词句摘录的多,摘录的好等等活动,来增加阅读的乐趣性。
第四:阅读时间的选择:
对于小一点的孩子,每天的亲子阅读时间最好在固定的时间进行,比如每天睡前的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与孩子一起享受下书香的味道,让孩子享受到父母的体香和声音,还会能够有助于孩子的睡眠:对于已经能够自主阅读的孩子灵活性就会大很多,但是最好让孩子养成每天固定的阅读时间,这样既不会影响到功课也不至于因为阅读量太少,影响孩子的阅读兴趣。
第五:给孩子建立自己的小书柜:
当我们开始亲子阅读的时候,就要考虑给孩子配备一个属于自己的小书架,当孩子小的时候就可以引导孩子看完书以后放回到书架上,从哪里拿来的一定要放回到原处,养成良好的习惯。随着孩子阅读能力的提高以及书籍的增多,还可以慢慢引导让孩子自己根据书籍的种类摆放,这样方便以后查找。读书和爱书是不可分割的,随着书架上书籍的增多,孩子的知识也在增多,孩子的自信心也会增强。
第六:定期举行家庭阅读讨论:
因为筝阳还不能达到自主阅读,所以我们家目前的情况就是经常由妈妈先读一个故事,然后提出问题让筝阳来回答,筝阳宝贝因为在幼儿园也学过很多的小故事,所以也会在家里表演讲故事,也会根据故事的情节提出问题,由妈妈来回答,这样相互的讲故事和提问以及回答,对于孩子的阅读兴趣是个很好的培养,而且对于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都很有好处。
让阅读成为孩子的一种爱好,成为孩子的朋友,成为孩子每天必做的功课,我们的孩子就会从内心中迸发出一种快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这样阅读就会成为孩子童年最美好的伙伴,伴随孩子一生的健康成长!
转载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b540500100fth8.html
第一: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
要想让孩子爱读书,父母一定要起到表率作用,家庭中一定要有丰富的藏书,父母一定要
有浓厚的阅读兴趣。每天晚饭过后,筝爸都会到自己的书桌阅读英语和各种专业书籍,我和小筝阳也会一起享受我们的亲子阅读的时光,每次小筝阳都会随着故事的情节时而大笑,时而屏住呼吸的紧张,有时候连筝爸都会被我们的情绪所感染,我们一家人会因为共同的爱好进行一番交流。小筝阳现在还不能自主阅读,相信随着孩子识字量的增加,我也慢慢会有属于自己的阅读时间,我们全家会真正的每个人都享受自己的快乐阅读。
第二:选择孩子喜欢的阅读内容:
现在的孩子都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小孩子虽小,但是也有自己的喜好,在图书的选择上也是一样,我们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多带孩子去书店选择孩子喜欢的图书,在选择上主要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根据孩子的兴趣选书:男孩子大多喜欢骑车,恐龙之类的图书,女孩子大多喜欢童话或是公主,舞蹈之类的图书,在孩子阅读之初,完全可以让孩子做主,等孩子慢慢有了阅读兴趣,或是随着阅读的加深,其他种类的图书孩子慢慢自己就会去阅读的。
2.选择指导孩子行为的图书:孩子大多对日常生活中的事情比较熟悉,可以选择一些指导孩子行为习惯的书籍,不但可以让孩子学到优美的语言,而且还可以传授生活常识和与他人交往以及规范日常的生活习惯。
3.根据孩子喜欢的动画片改编的书籍:央视引进的很多优秀的动画片都配有相对应的图书,如果孩子喜欢动画片也同样会对书籍产生好感,比如他《托马斯》系列丛书,短小精悍,而且每个故事都会告诉孩子一个道理,很适合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第三:阅读方式的选择:
1.对于还不能自主阅读的学龄前的孩子,父母要每天抽出时间与孩子一起享受书香,与孩子一起进行亲子阅读,孩子可以在父母的爱和优美的声音中享受到读书的乐趣并且爱上读书。当然在随着阅读的深入,父母还可以通过提出问题来检查孩子的阅读质量,也可以让孩子试着参与编故事,提问题等增加阅读的乐趣和深度。
2.已经能够进行独立阅读的孩子,父母就需要引导孩子书写阅读笔记,可以将文中好的语句摘录下来,或是通过和孩子共读一本书,与孩子一起相互提出问题,然后找到答案,还可以进行阅读比赛,看在规定的时间父母和孩子谁读的书多,谁的优美词句摘录的多,摘录的好等等活动,来增加阅读的乐趣性。
第四:阅读时间的选择:
对于小一点的孩子,每天的亲子阅读时间最好在固定的时间进行,比如每天睡前的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与孩子一起享受下书香的味道,让孩子享受到父母的体香和声音,还会能够有助于孩子的睡眠:对于已经能够自主阅读的孩子灵活性就会大很多,但是最好让孩子养成每天固定的阅读时间,这样既不会影响到功课也不至于因为阅读量太少,影响孩子的阅读兴趣。
第五:给孩子建立自己的小书柜:
当我们开始亲子阅读的时候,就要考虑给孩子配备一个属于自己的小书架,当孩子小的时候就可以引导孩子看完书以后放回到书架上,从哪里拿来的一定要放回到原处,养成良好的习惯。随着孩子阅读能力的提高以及书籍的增多,还可以慢慢引导让孩子自己根据书籍的种类摆放,这样方便以后查找。读书和爱书是不可分割的,随着书架上书籍的增多,孩子的知识也在增多,孩子的自信心也会增强。
第六:定期举行家庭阅读讨论:
因为筝阳还不能达到自主阅读,所以我们家目前的情况就是经常由妈妈先读一个故事,然后提出问题让筝阳来回答,筝阳宝贝因为在幼儿园也学过很多的小故事,所以也会在家里表演讲故事,也会根据故事的情节提出问题,由妈妈来回答,这样相互的讲故事和提问以及回答,对于孩子的阅读兴趣是个很好的培养,而且对于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都很有好处。
让阅读成为孩子的一种爱好,成为孩子的朋友,成为孩子每天必做的功课,我们的孩子就会从内心中迸发出一种快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这样阅读就会成为孩子童年最美好的伙伴,伴随孩子一生的健康成长!
转载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b540500100fth8.html
每天花45分钟与孩子一起读书
真正的教育是无痕的教育,是环境的教育,是父母身体力行的教育,而不是过多的教诲与训斥,某一种意义上说,说教往往是无用的。
因此,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营造有着浓厚书香气的家庭氛围,无疑是家庭教育的首要问题,很多教育专家认为,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
其中一个最好的方法就是:陪着孩子一起读书。这个理念的提出,应当是教育观念的一次变革,它至少蕴含了以下五层意思:
一,首先,身教重于言教。
教育不是朝夕之间就可以完成的事情,育人是一个漫长而细致的过程。一个孩子世界观、人生观的逐渐形成,是需要教育者潜移默化的去影响的。对于一个孩子来说,除了适当的言传以外,更主要的还需要教育者的身教。用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比如,养成阅读的习惯,孩子也会潜移默化之中受到熏陶而热爱读书,并能将自己对某些事情的看法与父母沟通。
二,通过一起读书,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
陪孩子一起读书,意味着你可以走近孩子的心灵,再也没有比这样的模式更加有效的了。我们经常会发现,什么时候与孩子的关系好,什么时候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么时候与孩子的关系糟,什么时候的教育就容易失败。明智的家长总是能勇敢地选择了“与孩子一起读书”、“向孩子学习,与孩子共同成长”,这恰恰是化“代沟”为“代桥”的有效手段。
三,营造良好的智力环境。
前苏联作家巴甫连柯说,不读书的家庭,就是精神上残缺的家庭。阅读不仅可以让孩子获取广泛的知识,陶冶情操,还能使孩子得到放松休闲,缓解焦虑,调节情绪,与孩子一起读书,既能留出一些时间与孩子共处,又能要求自己也养成读书的习惯,一举两得。据研究表明,儿童的发展、记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里的智力兴趣如何,成年人读些什么,想些什么,以及他们给儿童的思想留下了哪些影响。
四、阅读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
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拓展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却可以定位人生的方向。
书能够影响人的心灵,人的心灵和人的气质又是相通的。一个人要想把自己打扮得可爱、漂亮或者具有吸引力,就去读书吧。
经常读书的人,一眼就能从人群中分辨出来,在为人处世上也会显得从容、得体。
经常读书的人不会乱说话,言必有据,每一个结论会通过合理的推导得出,而不会人云亦云、信口雌黄。
经常读书的人会思考,知道怎么才能想出办法。他们智商比较高,能够把无序而纷乱的世界理出头绪,抓住根本和要害,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科学拒绝盲目,他们做的每一步都是深思熟虑过的。
这些,都是平时不读书的人所欠缺的。
但是,读书显然不仅仅是为了增加优雅或者提高身份,而是为了获得素质。
五、阅读习惯改变命运。
所谓素质,如爱因斯坦所言,就是将学校里、书本上所学来的东西都忘掉后剩下的东西。
读书的最终目的当然是为了——提高对人性的认识,锻炼心胸,逐步训练感受幸福的能力,培养自信心,形成实践能力。
1、关注人性,了解人情世故以及变化的规律;
2、关注经验,关注现实可行性;
3、关注过程,知道如何对过程进行控制,并胜任应当胜任的职责;
4、培养做事意识,摆脱书呆子气,从中掌握应对挫折、失败和困境的技术;
5、把握人生中的大规律,并加强性格中那些具有竞争力的因素;
6、为了实现大目标简化日常生活。
有道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因此,养成阅读习惯将受用终生。阅读习惯是在心灵深处装了一部发动机,一个人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一辈子不寂寞。养不成读书的习惯,一辈子不知所措。特别是在中小学时代,读书不叫读书,而应当是吃书,吃进去了,成为我们的血肉和骨骼。很多人的成功都得益于良好的阅读习惯。
六、不同年龄的孩子读不同的书
不同年龄的孩子情况不同,所以阅读当然要分年龄。
小学低年级孩子能够独立阅读的书籍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以图画为主;一是在文字上面标有汉语拼音。孩子阅读脱离了父母的帮助,但识字量有限,所以常常依靠图画和汉语拼音来认识文字,理解书籍的内容。
小学中年级是孩子阅读的重要转折时期,随着孩子识字量的增加、知识经验的增加以及思维能力的发展,他们具有了阅读字书的条件。从这个时期起,他们喜欢阅读的书籍图画越来越少,拼音越来越少,而文字越来越多,文字所含的思想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孩子不仅通过图像、声音,也通过文字符号来认识现实社会和历史。对孩子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变。
小学高年级孩子指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年龄约在10~12岁。随着孩子心理发展水平的提高和阅读经验的积累,小学高年级的孩子阅读范围逐渐扩大,阅读内容也由浅入深。小学中年级孩子能读的书,他们仍然很感兴趣,并对作品有了更深的理解。
初中时期也称少年期,孩子约在12~15岁之间。儿童心理学指出,少年期是从儿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即从依赖成人过渡到独立于成人的时期。这个时期少年的心理特点是半儿童半成人。说他们是儿童,因为他们的身体和精神还在继续生长,他们感到了这种生长,并从这里获得了力量和勇气,但还不能确切地知道自己力量的程度。同时他们已近成年,比儿童有了更多的知识和经验,在某些方面开始具有独立解决的能力。
到了高中,就已经接近青年或者已经是青年了,此时的阅读选择就会变得越来越丰富。他们的理解能力已相对成熟,社会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也达到一定水平,因此他们有能力阅读几乎所有的作品。他们不仅需要了解、学习外部行为规范,还需要理解社会的价值观念。在社会化过程中,他们要完成5个任务:谋求获得独立;确定自我概念;获得性别角色;适应性成熟;学习适应成人社会。而这些通常都可以通过阅读来获得。
**本文转载自林格新浪博客 2009-10-28 家庭版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21eb1b0100fjjp.html
**本网页各连结标题及连结内容归原权利人所有
因此,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营造有着浓厚书香气的家庭氛围,无疑是家庭教育的首要问题,很多教育专家认为,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
其中一个最好的方法就是:陪着孩子一起读书。这个理念的提出,应当是教育观念的一次变革,它至少蕴含了以下五层意思:
一,首先,身教重于言教。
教育不是朝夕之间就可以完成的事情,育人是一个漫长而细致的过程。一个孩子世界观、人生观的逐渐形成,是需要教育者潜移默化的去影响的。对于一个孩子来说,除了适当的言传以外,更主要的还需要教育者的身教。用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比如,养成阅读的习惯,孩子也会潜移默化之中受到熏陶而热爱读书,并能将自己对某些事情的看法与父母沟通。
二,通过一起读书,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
陪孩子一起读书,意味着你可以走近孩子的心灵,再也没有比这样的模式更加有效的了。我们经常会发现,什么时候与孩子的关系好,什么时候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么时候与孩子的关系糟,什么时候的教育就容易失败。明智的家长总是能勇敢地选择了“与孩子一起读书”、“向孩子学习,与孩子共同成长”,这恰恰是化“代沟”为“代桥”的有效手段。
三,营造良好的智力环境。
前苏联作家巴甫连柯说,不读书的家庭,就是精神上残缺的家庭。阅读不仅可以让孩子获取广泛的知识,陶冶情操,还能使孩子得到放松休闲,缓解焦虑,调节情绪,与孩子一起读书,既能留出一些时间与孩子共处,又能要求自己也养成读书的习惯,一举两得。据研究表明,儿童的发展、记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里的智力兴趣如何,成年人读些什么,想些什么,以及他们给儿童的思想留下了哪些影响。
四、阅读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
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拓展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却可以定位人生的方向。
书能够影响人的心灵,人的心灵和人的气质又是相通的。一个人要想把自己打扮得可爱、漂亮或者具有吸引力,就去读书吧。
经常读书的人,一眼就能从人群中分辨出来,在为人处世上也会显得从容、得体。
经常读书的人不会乱说话,言必有据,每一个结论会通过合理的推导得出,而不会人云亦云、信口雌黄。
经常读书的人会思考,知道怎么才能想出办法。他们智商比较高,能够把无序而纷乱的世界理出头绪,抓住根本和要害,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科学拒绝盲目,他们做的每一步都是深思熟虑过的。
这些,都是平时不读书的人所欠缺的。
但是,读书显然不仅仅是为了增加优雅或者提高身份,而是为了获得素质。
五、阅读习惯改变命运。
所谓素质,如爱因斯坦所言,就是将学校里、书本上所学来的东西都忘掉后剩下的东西。
读书的最终目的当然是为了——提高对人性的认识,锻炼心胸,逐步训练感受幸福的能力,培养自信心,形成实践能力。
1、关注人性,了解人情世故以及变化的规律;
2、关注经验,关注现实可行性;
3、关注过程,知道如何对过程进行控制,并胜任应当胜任的职责;
4、培养做事意识,摆脱书呆子气,从中掌握应对挫折、失败和困境的技术;
5、把握人生中的大规律,并加强性格中那些具有竞争力的因素;
6、为了实现大目标简化日常生活。
有道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因此,养成阅读习惯将受用终生。阅读习惯是在心灵深处装了一部发动机,一个人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一辈子不寂寞。养不成读书的习惯,一辈子不知所措。特别是在中小学时代,读书不叫读书,而应当是吃书,吃进去了,成为我们的血肉和骨骼。很多人的成功都得益于良好的阅读习惯。
六、不同年龄的孩子读不同的书
不同年龄的孩子情况不同,所以阅读当然要分年龄。
小学低年级孩子能够独立阅读的书籍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以图画为主;一是在文字上面标有汉语拼音。孩子阅读脱离了父母的帮助,但识字量有限,所以常常依靠图画和汉语拼音来认识文字,理解书籍的内容。
小学中年级是孩子阅读的重要转折时期,随着孩子识字量的增加、知识经验的增加以及思维能力的发展,他们具有了阅读字书的条件。从这个时期起,他们喜欢阅读的书籍图画越来越少,拼音越来越少,而文字越来越多,文字所含的思想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孩子不仅通过图像、声音,也通过文字符号来认识现实社会和历史。对孩子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变。
小学高年级孩子指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年龄约在10~12岁。随着孩子心理发展水平的提高和阅读经验的积累,小学高年级的孩子阅读范围逐渐扩大,阅读内容也由浅入深。小学中年级孩子能读的书,他们仍然很感兴趣,并对作品有了更深的理解。
初中时期也称少年期,孩子约在12~15岁之间。儿童心理学指出,少年期是从儿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即从依赖成人过渡到独立于成人的时期。这个时期少年的心理特点是半儿童半成人。说他们是儿童,因为他们的身体和精神还在继续生长,他们感到了这种生长,并从这里获得了力量和勇气,但还不能确切地知道自己力量的程度。同时他们已近成年,比儿童有了更多的知识和经验,在某些方面开始具有独立解决的能力。
到了高中,就已经接近青年或者已经是青年了,此时的阅读选择就会变得越来越丰富。他们的理解能力已相对成熟,社会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也达到一定水平,因此他们有能力阅读几乎所有的作品。他们不仅需要了解、学习外部行为规范,还需要理解社会的价值观念。在社会化过程中,他们要完成5个任务:谋求获得独立;确定自我概念;获得性别角色;适应性成熟;学习适应成人社会。而这些通常都可以通过阅读来获得。
**本文转载自林格新浪博客 2009-10-28 家庭版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21eb1b0100fjjp.html
**本网页各连结标题及连结内容归原权利人所有
Tuesday, May 25, 2010
书本:再次成为孩子 --- 奥修说孩童

“小孩子不是东西,他不是一张椅子,不是一辆车子,你不能爱怎么做就怎么做。他透过你而出世,但他并不属于你,他属于存在。你顶多是个照顾者,不要有占有欲。“
“小孩子都很真,很自由,喜悦,他们好玩,然而,在父母的制约下,在体制的教育下,小孩子与生俱来的宝贵天赋,被牺牲掉了。”
“即使对我们许多人来说,童年是令人珍爱的回忆,但是真正享受过自己童年的孩子少之又少。就像奥修在这本书里所说的:”每个小孩都想要尽快长大,因为他看得出来大人很有力量,他们有能力做任何自己想要做的事,他们什么都有。当然,每个小孩都想要快点长大。“”
“我可以了解父母的恐惧,孩子也许会走向他们不喜欢的方向 ──这是你的问题。你的孩子并不是为了你的好恶而生的,他们必须过自己的生活,你要为他们过自己的生活感到欣喜── 不论那是什么样的生活。“
“百依百顺的孩子会被父母,老师,大家称赞,而爱玩的小孩会被骂。他们爱玩也许无伤大雅,但因为有一种隐性的叛逆危险性存在,所以他被责骂了。”
“聪慧并不是一种习得的东西,它是内生的,与生俱来的,是生命本身固有之物。去观察小孩吧 - 你会看到他们的聪慧。没错,他们并没有丰富的学识。有一个路人问一个男孩说:“孩子,可以告诉我现在几点吗?”男孩回答说:“好啊,当然,但是你需要时间干什么?它一直都在改变啊!”“
“你们太忙着教他们了,好像没有人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而他们有很多东西可以教你们。”
“顺从的孩子一定很平庸,要想不顺从的话,你需要有一点聪明才智。
多年前,我从纪伊国屋买回这本书时,当时一口气把它看完了,直赞好书!
我买了不少的亲子,教育的书,一直在找一本“绝世好书”(在教育方面),一直到我看到奥修的书,第二回回去书局也一口气买了好几本他的书,我想我喜欢他的静心,平静一下我们的心,别平白地处罚孩子,可能真的会毁了他的一生!另一点呢,他的书句句精华,令我不能停止阅读它。我重复看了很多次,爱不择手,每回都温故知新!
在网上,关于这本书的书评不多,但是这本书值得一看!
新21世纪的教育天地。PAT
Thursday, May 20, 2010
爸比妈咪,看招!
校内四大天王之一的辰,在同学与老师眼中是无恶不做的坏蛋,逃课、捣蛋、欺负同学,殴斗样样“精通”,可说天不怕,地不怕。听说只有家里那个很凶的父亲,才是他唯一的克星。天晓得。。。。
有一次,辰因涉及群体殴打同班同学,被训育主任召见家长。当时,他还“铁齿”地嘀咕着:“怕都没怕过!” 但是当辰看见自己的克星真的出现在训导室时,就马上“变脸”了。。。没等克星开口,他便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作出解释,不断为自己辩护,还一脸楚楚可怜的样子自称无辜。一向办起事态度强硬的训育主任,也被他的泪水攻势软化,最后决定给他一次改过的机会。因曾听闻辰的克星打孩子不眨眼,训育主任还特意替辰说好话:“辰爸,依我看,会掉男儿泪的孩子坏不到那里去,我相信他只是一时好玩,他已知错,我们就原谅他吧!” 事情就如此这般解决了。。。辰的克星走后,死党们都担心他回家后会受皮肉之苦,但辰只笑不语。
第二天,看到辰照常来上课,大家都松了一口气。他在老远向我招手,我示意他过来。他一面走近我,一面傻傻发笑。“干嘛一直笑,昨天当沙包很过瘾是吗?” 我故意刺激他。 辰:“哪里有~” 他也故意拉长尾音。 我再乘机取笑他:“大哥大,看你平时雄赳赳的,听说你昨天好像有点反常哦!” 辰听后马上知道怎么回事了,他一脸正经地对我说:“老师啊,我一定要使一些招,演一点戏的!” “演戏?” 我不解。“哎哟,你不知道啊?我昨天如果不费少少口水,挤多多眼泪,我回家就没命咯,老爸准会把我打得半死!” “哈哈,我挤出来的可是真眼泪喔!”他接着说。 我听后也装出很正经的样子回应他:“哇,那么厉害啊!那你的师父肯定是周星驰了!” “泪水罢了嘛,湿湿碎啦!”辰哈哈大笑。。。
老天,原来辰才是父亲的克星!辰知道父亲(及训育主任)怕眼泪,他正利用父亲的“心理”状态来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是的,孩子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有能力设法掩盖自己的动机和行为。
你家的宝贝是否也对你的心理有所“研究”?他们可能已掌握和懂得利用你的心理弱点与你“作战”了,您再不费一些心思观察及了解他们的心理发展状况,可能就会在这场心理活动争夺战中打败仗啦!
疑惑的天空。ENG
有一次,辰因涉及群体殴打同班同学,被训育主任召见家长。当时,他还“铁齿”地嘀咕着:“怕都没怕过!” 但是当辰看见自己的克星真的出现在训导室时,就马上“变脸”了。。。没等克星开口,他便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作出解释,不断为自己辩护,还一脸楚楚可怜的样子自称无辜。一向办起事态度强硬的训育主任,也被他的泪水攻势软化,最后决定给他一次改过的机会。因曾听闻辰的克星打孩子不眨眼,训育主任还特意替辰说好话:“辰爸,依我看,会掉男儿泪的孩子坏不到那里去,我相信他只是一时好玩,他已知错,我们就原谅他吧!” 事情就如此这般解决了。。。辰的克星走后,死党们都担心他回家后会受皮肉之苦,但辰只笑不语。
第二天,看到辰照常来上课,大家都松了一口气。他在老远向我招手,我示意他过来。他一面走近我,一面傻傻发笑。“干嘛一直笑,昨天当沙包很过瘾是吗?” 我故意刺激他。 辰:“哪里有~” 他也故意拉长尾音。 我再乘机取笑他:“大哥大,看你平时雄赳赳的,听说你昨天好像有点反常哦!” 辰听后马上知道怎么回事了,他一脸正经地对我说:“老师啊,我一定要使一些招,演一点戏的!” “演戏?” 我不解。“哎哟,你不知道啊?我昨天如果不费少少口水,挤多多眼泪,我回家就没命咯,老爸准会把我打得半死!” “哈哈,我挤出来的可是真眼泪喔!”他接着说。 我听后也装出很正经的样子回应他:“哇,那么厉害啊!那你的师父肯定是周星驰了!” “泪水罢了嘛,湿湿碎啦!”辰哈哈大笑。。。
老天,原来辰才是父亲的克星!辰知道父亲(及训育主任)怕眼泪,他正利用父亲的“心理”状态来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是的,孩子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有能力设法掩盖自己的动机和行为。
你家的宝贝是否也对你的心理有所“研究”?他们可能已掌握和懂得利用你的心理弱点与你“作战”了,您再不费一些心思观察及了解他们的心理发展状况,可能就会在这场心理活动争夺战中打败仗啦!
疑惑的天空。ENG
请及时拉孩子一把!
在现今的社会,网络无处不在,父母没必要,也不可能阻止孩子上网。但如果父母因为忙而疏于正确地引导和监督,让家里寂寞宝贝患上网瘾了,该怎么办?
我的学校靠近新村,有几间看似普通住家的排屋,其实内有乾坤,是一间设备齐全的网咖。网咖近在咫尺,是学生逃学的好去处,当学生沉迷于网上游戏或患上网瘾时,问题就开始来了。。。。
实例一:达被级任老师投诉每星期旷课一至三天,被同学投诉借钱不还。
实例二:吉米时常在课堂打瞌睡,也无心做功课。吉米的理由是:
一〕很累 -因常上网 聊 天 至凌晨;
二〕没时间 - 其实是忙上网。
实例三:查里被发现手机里储存了色情镜头,他承认常上色情网站。
实例四:国的父母管教严厉,但每天都由父母接送的国,却会利用上学的“空档”
偷上网咖。
实例五:勇常为了上网咖而与妈妈大吵,为此两人关系僵化。一有机会,勇还是会
偷偷摸上网咖。
实例六:阿莫在网咖被正进行扫荡活动的警方逮个正着, 结果被怒火中烧的父
亲以大藤鞭打得遍体鳞伤,内心充满怨恨。
实例七:历常找出各种借口迟回家,目的是要到网咖去。
在学校里,被发现有沉迷于网络这弊病的孩子们,通常都会要求说:“请不要告诉我的父母!” 接下来,他们就会为自己找理由辩护了:“我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但我忍不住。。。。” “我不想的,但。。。”“在家里,妈妈不让我上网,所以我。。。”“我父母很少在家,没人管我的。。”“我等大家睡觉了才上网。。。”“我只是上网看看(色情)罢了嘛!” 等等。
华中师范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陶宏开教授认为,只有通过家长的的引导和孩子的心理沟通,双管齐下,使孩子意识到网瘾的危害,从而实现自我解救,才是彻底根治的关键所在,您认为呢?
孩子都贪玩,请及时拉他们一把!来,请大家参考这一篇 < 戒除孩子网瘾“三心四步” > ,然后一起来努力吧!
戒除孩子网瘾“三心四步”
(作者:春雷编辑 文章来源:春雷教育网)
原本听话的孩子突然迷恋上了网络不可自拔,这让许多家长为之烦恼。患上了网瘾的孩子究竟得的是什么病,该怎么治?近日,陶宏开教授为这类孩子开出了心理处方。
专家支招成立社区“家庭之家”陶宏开教授说,一般来说,孩子上网成瘾有三方面的原因:家庭教育不健康、应试教育不科学、社会上的不健康现象太多。每个孩子都可以改变,没有不能改变的孩子,只有不能接受的方法。
面对网瘾青少年,“急火攻心”的家长们,往往手足无措。陶宏开教授建议,各个社区都要成立一个“家庭之家”。
在家庭之家,有类似境遇的家长们可以互相倾诉自己的烦恼,交流心得体会。各家庭之间可以进行“换子教育”,尝试让另外一个家庭的家长和自己的孩子交流。最关键的,还是举办家长学习班,提高家长的自我素质,让他们获知最科学的道理和教育方法。
“三心四步”
帮孩子戒除网瘾他介绍,“三心”指的是利用爱心、耐心和诚心解开孩子心中的结。当与孩子进行交谈时,态度一定要真诚,这样孩子才会向你打开心扉。
“四步”则是指家长要分四步来慢慢使孩子的心敞开。与孩子交谈时,最好不要直接和他谈上网、游戏的话题,而是选他们感兴趣的话题,逐渐过渡到中心问题。在确定了孩子对自己已经认同后,要把这种认同感转移到孩子的父母身上。以“你觉得父母这样做错了吗”、“父母这样做是为了爱你还是为了害你”等问题来让孩子自我反省对家长态度的对错。然后将孩子对父母的这种认同感再转移到对学习重要性的认同上来,从而激发孩子们对学习的兴趣。最后,孩子们会自己认识到上网成瘾的坏处而自觉地将其戒除。
许多家长需要改变教育方法,赢得孩子的信任和尊敬,不要过多地去干预孩子,否则会让孩子反感。更多的是要理解、关爱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亲情关系。
疑惑的天空 ENG
我的学校靠近新村,有几间看似普通住家的排屋,其实内有乾坤,是一间设备齐全的网咖。网咖近在咫尺,是学生逃学的好去处,当学生沉迷于网上游戏或患上网瘾时,问题就开始来了。。。。
实例一:达被级任老师投诉每星期旷课一至三天,被同学投诉借钱不还。
实例二:吉米时常在课堂打瞌睡,也无心做功课。吉米的理由是:
一〕很累 -因常上网 聊 天 至凌晨;
二〕没时间 - 其实是忙上网。
实例三:查里被发现手机里储存了色情镜头,他承认常上色情网站。
实例四:国的父母管教严厉,但每天都由父母接送的国,却会利用上学的“空档”
偷上网咖。
实例五:勇常为了上网咖而与妈妈大吵,为此两人关系僵化。一有机会,勇还是会
偷偷摸上网咖。
实例六:阿莫在网咖被正进行扫荡活动的警方逮个正着, 结果被怒火中烧的父
亲以大藤鞭打得遍体鳞伤,内心充满怨恨。
实例七:历常找出各种借口迟回家,目的是要到网咖去。
在学校里,被发现有沉迷于网络这弊病的孩子们,通常都会要求说:“请不要告诉我的父母!” 接下来,他们就会为自己找理由辩护了:“我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但我忍不住。。。。” “我不想的,但。。。”“在家里,妈妈不让我上网,所以我。。。”“我父母很少在家,没人管我的。。”“我等大家睡觉了才上网。。。”“我只是上网看看(色情)罢了嘛!” 等等。
华中师范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陶宏开教授认为,只有通过家长的的引导和孩子的心理沟通,双管齐下,使孩子意识到网瘾的危害,从而实现自我解救,才是彻底根治的关键所在,您认为呢?
孩子都贪玩,请及时拉他们一把!来,请大家参考这一篇 < 戒除孩子网瘾“三心四步” > ,然后一起来努力吧!
戒除孩子网瘾“三心四步”
(作者:春雷编辑 文章来源:春雷教育网)
原本听话的孩子突然迷恋上了网络不可自拔,这让许多家长为之烦恼。患上了网瘾的孩子究竟得的是什么病,该怎么治?近日,陶宏开教授为这类孩子开出了心理处方。
专家支招成立社区“家庭之家”陶宏开教授说,一般来说,孩子上网成瘾有三方面的原因:家庭教育不健康、应试教育不科学、社会上的不健康现象太多。每个孩子都可以改变,没有不能改变的孩子,只有不能接受的方法。
面对网瘾青少年,“急火攻心”的家长们,往往手足无措。陶宏开教授建议,各个社区都要成立一个“家庭之家”。
在家庭之家,有类似境遇的家长们可以互相倾诉自己的烦恼,交流心得体会。各家庭之间可以进行“换子教育”,尝试让另外一个家庭的家长和自己的孩子交流。最关键的,还是举办家长学习班,提高家长的自我素质,让他们获知最科学的道理和教育方法。
“三心四步”
帮孩子戒除网瘾他介绍,“三心”指的是利用爱心、耐心和诚心解开孩子心中的结。当与孩子进行交谈时,态度一定要真诚,这样孩子才会向你打开心扉。
“四步”则是指家长要分四步来慢慢使孩子的心敞开。与孩子交谈时,最好不要直接和他谈上网、游戏的话题,而是选他们感兴趣的话题,逐渐过渡到中心问题。在确定了孩子对自己已经认同后,要把这种认同感转移到孩子的父母身上。以“你觉得父母这样做错了吗”、“父母这样做是为了爱你还是为了害你”等问题来让孩子自我反省对家长态度的对错。然后将孩子对父母的这种认同感再转移到对学习重要性的认同上来,从而激发孩子们对学习的兴趣。最后,孩子们会自己认识到上网成瘾的坏处而自觉地将其戒除。
许多家长需要改变教育方法,赢得孩子的信任和尊敬,不要过多地去干预孩子,否则会让孩子反感。更多的是要理解、关爱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亲情关系。
疑惑的天空 ENG
Monday, May 17, 2010
科学:滴答滴答!水管不出水了

內容簡介
生命之源——水,有哪些秘密?
擰開水龍頭,自來水就嘩啦啦地流出來,可是自來水到底從何而來呢?
泉水、河水、湖水、海水……水的種類如此繁多,可是這些水,我們都可以喝嗎?
有一天我們排放的污水會被我們自己喝掉,你相信嗎?
我們現在喝的水有可能是恐龍喝過的水,這是真的嗎?
在不久的將來,水會比石油還貴嗎?
為了爭奪水資源將爆發戰爭,這可能嗎?
哎呀!水竟然這麼神奇!我們一定要保護水資源,讓水一路唱著歌兒循環下去!啦啦啦……
文字︰申貞敏老師曾榮獲韓國兒童文學獎和兒童文藝獎。現居位在僻靜的鄉村,與小朋友們一起勞動、生活,並致力于創作可以培養兒童年想象力的書籍。著有《寄居蟹小翁》、《小魚的夢想》等故事書,還著有《火焰嗖嗖》、《空氣嗖嗖》、《神秘的地球》等科學童話。
圖畫︰自由撰稿人、插繪之家“雲之梯”的會員。她巧妙地利用美術拼貼技巧,為小朋友們創作出了無數獨特而有趣的插畫。作品有《身體的故事》、《用肚臍眼吃飯》、《尋找草莓》、《機器人》等。
詳細資料
* 叢書系列:我超喜歡的趣味科學書升級版
* 規格:平裝 / 118頁 / 18.5cmX23cm / 普級 / 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大陸
目錄
水,給我水!
我們需要水!
自來水是從哪里來的呢?
第十滴水的秘密
圍著世界轉啊轉
能喝的水,不艱喝的水
地球的魔法師,水!
黑惡魔的魔法
水,水,水,水資源短缺
韓國是用水緊張的國家?!
是我的水,我的!
尋找水!
汗水滴答滴答!
討厭污水!
不斷遭到污染的河水!
生病的大海!
我排放的污水,我來喝?!
小妖留下的禮物
水,節約地用,循環地用!
干淨的水,我們來保護
為了得到水,而做的另一種努力
序
嘩啦啦……嘩啦啦……
不管什麼時候,只要擰開水龍頭,就會有純淨的自來水嘩啦啦地流出來。
但是,如果有一天水管不出水了,我們的生活會變成什麼樣子呢?不能洗臉,不能洗澡,不能刷牙,更不能做飯或煮湯︰衣服不能洗,碗不能刷,抹布不能用,髒東西也不能擦掉;最重要的是,渴了喝不到水,廁所也不能用。
“那有什麼大不了的!一兩天沒有水,我們的生活不會受到什麼影響啊。”
但是如果是一星期呢?十天呢?超過一個月沒有水我們又該怎麼辦呢?恐怕我們會因為無法吃喝洗漱而變成一副乞丐模樣吧。如果一直沒有水,我們就不得不離開那個地方,找個有水的地方生活。
就算有很大的房子、很好的環境,如果沒有水,我們也是活不下去的。人類的生活不僅需要空氣,需要食物,更需要水。因此,我們的祖先在很久以前就將家園建在江河或湖泊的附近。
我們不僅僅在生活中需要水,養家畜、種谷物和蔬菜、工廠的生產,甚至電等能源的生產,都離不開水。
另外,不僅人類需要水,在地球上生存的其他所有生物都離不開水,所以說,水是“生命的源泉”
水是如此重要,那麼在地球上,水資源都分布在哪里呢?
我們居住的地球大約有三分之二的表面積被水覆蓋著,當然,大部分是海水。因為海水是藍色的,所以從太空遙望地球時看到整個地球也呈現藍色。其實,在我們周圍的空氣中也有水存在,只不過是以很小很輕的水滴的形式漂浮著。因此,可以說水覆蓋著整個地球。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lookinside.php?item=CN10152178#p
宝贝坏?还是妈咪爸比乱?
5年前的某一天下午,我收到一通电话,有位家长想亲自见见我。
当时我还是一名英语和国语补习老师。
见了。对方的家园很大,三层半楼的大洋房,九辆豪华车,看来对方的经济能力肯定不是问题。
眼前是7岁的小男孩,帅。他的母亲端庄地坐在一旁,忙着听电话。小男孩对着我腼腆地笑,后座还有另外两个小弟弟,乖乖地坐在沙发上。
后来才知道这家的男主人有3个妻子,每一个层楼都住着一位妻子和她们的孩子,工人有12位、园丁3位、司机3位、厨师4位。天啊我想这样的家应该挺复杂的吧。
孩子的妈说她只会筛选最好的老师,而且要内外兼具,这样孩子才会因为老师的素质而提升不少,看她一脸自信,我唯有沉默,先观察四周再说。
后来我被录取了,成了这位母亲(大老婆)孩子们的语文教师,条件是:只有她的孩子才可以享有我,‘其他人’的孩子不行。是暗指二奶奶和三奶奶吗?
如果不是看在那三位可爱的小朋友的笑容,我一早就say no。
精彩在后头。
这位7岁的大少爷每天的生活作息都是由佣人负责,父母亲在外拼事业。每次我去他们的家感觉冷冰冰的,也鲜少碰到其他成人,孩子的声音也不多,每个人都在规矩地做本分吗?
后来佣人透露说:每一层都有不同的家规必须遵守,在家里的每一位成员都必须如此。每一位女主人从来都不打招呼除非在男主人面前就必须表现一家乐融融的欢乐气氛。天花板上数不尽的水晶灯是极度的寒冷。
连孩子们都有地位区分。学术和校外成绩成了争宠的得分钥匙。我真的无法想象他们是如何在这个家继续活着。连佣人之间也存在很多不必要的纠纷。最清醒的还是孩子们,楼上的要通过纸飞机或者工人隐瞒母亲们,孩子与孩子之间偷偷见面的事我早已习以为常。
不足3个月,我自动辞职。女主人出动男主人来苦劝,我无力地说:先管好你的家庭吧,乱七八糟的,孩子们比你们成人更像人,这种钱我不赚,拜拜。
我离开了这间家。皇宫的华丽糖衣底下原来住了许多魔鬼。
当时我还是一名英语和国语补习老师。
见了。对方的家园很大,三层半楼的大洋房,九辆豪华车,看来对方的经济能力肯定不是问题。
眼前是7岁的小男孩,帅。他的母亲端庄地坐在一旁,忙着听电话。小男孩对着我腼腆地笑,后座还有另外两个小弟弟,乖乖地坐在沙发上。
后来才知道这家的男主人有3个妻子,每一个层楼都住着一位妻子和她们的孩子,工人有12位、园丁3位、司机3位、厨师4位。天啊我想这样的家应该挺复杂的吧。
孩子的妈说她只会筛选最好的老师,而且要内外兼具,这样孩子才会因为老师的素质而提升不少,看她一脸自信,我唯有沉默,先观察四周再说。
后来我被录取了,成了这位母亲(大老婆)孩子们的语文教师,条件是:只有她的孩子才可以享有我,‘其他人’的孩子不行。是暗指二奶奶和三奶奶吗?
如果不是看在那三位可爱的小朋友的笑容,我一早就say no。
精彩在后头。
这位7岁的大少爷每天的生活作息都是由佣人负责,父母亲在外拼事业。每次我去他们的家感觉冷冰冰的,也鲜少碰到其他成人,孩子的声音也不多,每个人都在规矩地做本分吗?
后来佣人透露说:每一层都有不同的家规必须遵守,在家里的每一位成员都必须如此。每一位女主人从来都不打招呼除非在男主人面前就必须表现一家乐融融的欢乐气氛。天花板上数不尽的水晶灯是极度的寒冷。
连孩子们都有地位区分。学术和校外成绩成了争宠的得分钥匙。我真的无法想象他们是如何在这个家继续活着。连佣人之间也存在很多不必要的纠纷。最清醒的还是孩子们,楼上的要通过纸飞机或者工人隐瞒母亲们,孩子与孩子之间偷偷见面的事我早已习以为常。
不足3个月,我自动辞职。女主人出动男主人来苦劝,我无力地说:先管好你的家庭吧,乱七八糟的,孩子们比你们成人更像人,这种钱我不赚,拜拜。
我离开了这间家。皇宫的华丽糖衣底下原来住了许多魔鬼。
Friday, May 14, 2010
親子不緊張: 慢慢養,讓孩子像花一樣長大!
親子不緊張: 慢慢養,讓孩子像花一樣長大!
那天有位愛媽跟我分享她的心情:「怎麼辦?我教我兒子教得快要沒耐心了!尤其是數學,同樣的東西一直教,他就是腦筋轉不過來!」
告訴她要有耐心,母親沒了耐性、孩子也會失去自信!有些孩子就是很狀況外,因為他的理解力還不到那裡,或許有時候我們就是要承認自己的孩子在某方面就是不如其他孩子開竅,如果當家長的你,都不願花時間等他,那孩子可不就更緊張、永遠都無法達到你所預期…
愛他,就多給他點時間,成就不是在小時候就能看到的!
...................................................................................................
慢慢養,讓孩子像花一樣長大
文.朱芷君 / 2007/04 康健雜誌 101期
提起四個小孩,卡內基訓練大中華地區負責人黑幼龍臉上便漾起心滿意足的笑容。
老大黑立言現任台灣卡內基訓練總經理,老二黑立國是美國華盛頓大學醫院副院長,老三黑立俐是幸福的專職主婦,小兒子黑立行創業研發汽車的兒童安全座椅,各自成家立業,人生充實愉快,「我很感恩,能擁有這四個孩子,」黑幼龍說。
想像中,黑家小孩應該都是乖寶寶,資質優異,不需父母擔心,其實「我們也曾走過孩子叛逆的低潮,」黑幼龍回想,20年前全家住在美國,正值孩子青春期,除了交男朋友、功課差、跟同學打架,還常常在家爭吵,鄰居群指責黑幼龍夫婦管教不周,會帶壞他們的孩子。
即使如此,黑幼龍沒有改變他的「慢養」原則,「不是放任,而是給他們多一些空間,讓他們慢慢學習,找到最好的自己,」多和孩子對話、相信孩子、等待孩子,互相關心,家庭才能為孩子的人生加分。只要耐心寬容,黑羊也能找到方向、盡情作自己,黑幼龍分享他的教養心法:
※※※
天下父母心,都希望孩子有競爭力、出人頭地,但冷靜想想,成功的人不見得會唸書。EQ作者高曼指出,IQ只佔成功因素的20%,EQ、自信佔80%。不少父母不重視影響孩子更關鍵的EQ,卻在考試成績上花那麼多心血,並不客觀。
甲骨文的總裁艾利森去年在耶魯大學畢業典禮上發表演講,他說很想恭喜他們畢業了,可是很多尖端領域有成就的人大學都沒畢業,像他自己、比爾蓋茲都是,有的甚至沒唸大學。並非他主張不讀書,但讀書不是成功關鍵,每家公司都需要有熱忱、創意、領導能力的人,學校卻不會教這些。
例如我二兒子黑立國在美國當醫生,去年升任華盛頓大學附屬醫院的副院長,許多人比他更資深,但因為他對病人很有愛心和熱誠,人緣好、擅長解決問題,所以請他領導。
父母要認清,學歷的影響愈來愈淡薄,20年前有沒有唸大學是天地之差,現在則是看表現,以後更是。應該同時培養他們自信、樂於溝通,懂得與人相處,這樣做什麼都會成功,對他們未來也更有幫助。
人生有起伏,沒有人可以一生平順,即使孩子能考上最好的學校,以後還是可能遇到其他打擊,要有自信、自己的專長才能面對。
我的小兒子黑立行唸大學時,交往多年的女友提出分手,我很緊張怕他受不了,後來去看他,發現他處理得很好,他說我雖然難過,但有自信,不會灰心放棄。我聽了很安慰,覺得他可以單飛了,雖會再遇到挫折,但一定能很快站起來。
教養小孩,父母的責任重大,孩子未來的價值、態度都和父母的身教有關。目前實際狀況是很多父母雙薪、回家晚,小孩不是送去補習就是忙著寫功課,互動時間不夠,週末去玩也不一定能好好溝通分享。忙是現實,但如果比較不忙時,最好能回家吃晚飯,少看電視少上網,多和孩子聊天、問問題,用相處的質彌補量不足。
給孩子的傳家寶
作父母不是天生就會,也需要再教育。我住美國時有個鄰居,在孩子溜滑板經過我面前時說:「這傢伙真棒!真讓我引以為榮!」他是故意講給兒子聽的,當下便讓我反省,自己該給孩子更多正向回饋。
對孩子來說,讚美可以鼓勵激發他的潛力,有助培養自信,可惜大部份父母並沒有學到怎麼讚美、尊重孩子。
有一位董事長來卡內基上課,我給的回家作業是在卡片上寫出尊重對方的理由,並當面說出來。回家他寫給兩個兒子,小兒子竟對他說:「我長這麼大,這是第一次感受到父愛。」他才發現給再多零用錢、唸好學校,還比不上花一分鐘不到寫的卡片。
而希望孩子有好工作、好未來,最重要的是培養會思考、自省的孩子。父母要先活出榜樣,能自省就不會干涉太多、尊重孩子的意見。改變起初不容易,因為已經習慣命令的方式,多練習才能變成溝通模式。例如少用命令句、多問孩子問題幫助思考,容易引導他們找到對的答案。即使父母已經有決定,但徵詢孩子的意見,也有助增加孩子的思考力,讓他們覺得是家裡的一份子,看重自己。
父母也要培養孩子為自己負責的能力,不管興趣、交朋友、選學校,即使看他們犯錯會心疼,也要給他們自由選擇的空間,讓他學習勇於承擔。太死命保護,以後等他長大,可能必須付出更大的代價。
例如對孩子來說,去跳舞可能和去圖書館唸書一樣重要,如果都不准瞞著偷偷去更糟。這反而是訓練責任感的機會,例如孩子想參加舞會,可以問他:「你覺得可以去嗎?」要他衡量功課、考試會不會被影響;他認為可以去的話,再問他幾點能回家?讓他練習做決定、為決定負責。
對我來說,教養孩子最大的挑戰就是要練習接受他們各有各的樣。黑立言個性溫和、很守規矩,黑立國從小體力好,天翻地覆不愛唸書,是叛逆型;黑立俐聰明、標新立異,5點多起床化妝、很小就開始交男朋友;黑立行聰明但是乖乖牌,得到很多獎狀。當時功課最好是黑立俐,但她沒有得到特殊待遇,黑立國表現不好也不會被歧視,我很高興自己能給他們一樣的愛。
不能濫用愛當藉口
父母要想通,小孩是小孩,如果把他當成自己,就會逼他,反而傷害親子關係。黑立國的太太是混血兒,大他4歲還離過婚。一開始當然反對,覺得黑立國是醫生,條件不差、應該有更好的另一半。想不到我太太先接受,後來我才領悟,不能濫用愛當藉口,要尊重他的選擇。他們婚後一直很幸福,如果我堅持反對,就算成功,他也不一定過得更好。
要做到的確不容易,因為孩子可能真的會選錯,但如果希望孩子有思考力、冒險精神,也能為自己做的事負責,父母就要願意放手。
黑立言史丹佛機械工程系畢業,想當專業演員,我不忍心阻止,建議他花一年時間去闖闖看,他到處打聽、試演,結果發現困難重重,便放棄了明星夢。他後來自己創業,雖然風險高,我還是鼓勵他去闖,就算失敗也能獲得人生經驗,幸運的是現在做得不錯。
其實人生就像做加減乘除。加是讓自己優點變多,有人出生以後都沒增加,有人就愈變愈好;減是要常常思考哪些地方需改正,從小就可以問孩子哪裡做得好、哪裡還能改進。乘則是授權,幫別人成功,激勵別人的能力;除則是懂得分享。父母和孩子都能做好這些方面,就不會有太大問題。
孩子成長過程中有很多變數,父母只能朝著正向去做,可能行不通,但也要接受,考慮到這點,就會少很多煩惱。尊重孩子,讓他們像花一樣自然長大,有自己獨特的模樣,父母應該也很欣慰了。
那天有位愛媽跟我分享她的心情:「怎麼辦?我教我兒子教得快要沒耐心了!尤其是數學,同樣的東西一直教,他就是腦筋轉不過來!」
告訴她要有耐心,母親沒了耐性、孩子也會失去自信!有些孩子就是很狀況外,因為他的理解力還不到那裡,或許有時候我們就是要承認自己的孩子在某方面就是不如其他孩子開竅,如果當家長的你,都不願花時間等他,那孩子可不就更緊張、永遠都無法達到你所預期…
愛他,就多給他點時間,成就不是在小時候就能看到的!
...................................................................................................
慢慢養,讓孩子像花一樣長大
文.朱芷君 / 2007/04 康健雜誌 101期
提起四個小孩,卡內基訓練大中華地區負責人黑幼龍臉上便漾起心滿意足的笑容。
老大黑立言現任台灣卡內基訓練總經理,老二黑立國是美國華盛頓大學醫院副院長,老三黑立俐是幸福的專職主婦,小兒子黑立行創業研發汽車的兒童安全座椅,各自成家立業,人生充實愉快,「我很感恩,能擁有這四個孩子,」黑幼龍說。
想像中,黑家小孩應該都是乖寶寶,資質優異,不需父母擔心,其實「我們也曾走過孩子叛逆的低潮,」黑幼龍回想,20年前全家住在美國,正值孩子青春期,除了交男朋友、功課差、跟同學打架,還常常在家爭吵,鄰居群指責黑幼龍夫婦管教不周,會帶壞他們的孩子。
即使如此,黑幼龍沒有改變他的「慢養」原則,「不是放任,而是給他們多一些空間,讓他們慢慢學習,找到最好的自己,」多和孩子對話、相信孩子、等待孩子,互相關心,家庭才能為孩子的人生加分。只要耐心寬容,黑羊也能找到方向、盡情作自己,黑幼龍分享他的教養心法:
※※※
天下父母心,都希望孩子有競爭力、出人頭地,但冷靜想想,成功的人不見得會唸書。EQ作者高曼指出,IQ只佔成功因素的20%,EQ、自信佔80%。不少父母不重視影響孩子更關鍵的EQ,卻在考試成績上花那麼多心血,並不客觀。
甲骨文的總裁艾利森去年在耶魯大學畢業典禮上發表演講,他說很想恭喜他們畢業了,可是很多尖端領域有成就的人大學都沒畢業,像他自己、比爾蓋茲都是,有的甚至沒唸大學。並非他主張不讀書,但讀書不是成功關鍵,每家公司都需要有熱忱、創意、領導能力的人,學校卻不會教這些。
例如我二兒子黑立國在美國當醫生,去年升任華盛頓大學附屬醫院的副院長,許多人比他更資深,但因為他對病人很有愛心和熱誠,人緣好、擅長解決問題,所以請他領導。
父母要認清,學歷的影響愈來愈淡薄,20年前有沒有唸大學是天地之差,現在則是看表現,以後更是。應該同時培養他們自信、樂於溝通,懂得與人相處,這樣做什麼都會成功,對他們未來也更有幫助。
人生有起伏,沒有人可以一生平順,即使孩子能考上最好的學校,以後還是可能遇到其他打擊,要有自信、自己的專長才能面對。
我的小兒子黑立行唸大學時,交往多年的女友提出分手,我很緊張怕他受不了,後來去看他,發現他處理得很好,他說我雖然難過,但有自信,不會灰心放棄。我聽了很安慰,覺得他可以單飛了,雖會再遇到挫折,但一定能很快站起來。
教養小孩,父母的責任重大,孩子未來的價值、態度都和父母的身教有關。目前實際狀況是很多父母雙薪、回家晚,小孩不是送去補習就是忙著寫功課,互動時間不夠,週末去玩也不一定能好好溝通分享。忙是現實,但如果比較不忙時,最好能回家吃晚飯,少看電視少上網,多和孩子聊天、問問題,用相處的質彌補量不足。
給孩子的傳家寶
作父母不是天生就會,也需要再教育。我住美國時有個鄰居,在孩子溜滑板經過我面前時說:「這傢伙真棒!真讓我引以為榮!」他是故意講給兒子聽的,當下便讓我反省,自己該給孩子更多正向回饋。
對孩子來說,讚美可以鼓勵激發他的潛力,有助培養自信,可惜大部份父母並沒有學到怎麼讚美、尊重孩子。
有一位董事長來卡內基上課,我給的回家作業是在卡片上寫出尊重對方的理由,並當面說出來。回家他寫給兩個兒子,小兒子竟對他說:「我長這麼大,這是第一次感受到父愛。」他才發現給再多零用錢、唸好學校,還比不上花一分鐘不到寫的卡片。
而希望孩子有好工作、好未來,最重要的是培養會思考、自省的孩子。父母要先活出榜樣,能自省就不會干涉太多、尊重孩子的意見。改變起初不容易,因為已經習慣命令的方式,多練習才能變成溝通模式。例如少用命令句、多問孩子問題幫助思考,容易引導他們找到對的答案。即使父母已經有決定,但徵詢孩子的意見,也有助增加孩子的思考力,讓他們覺得是家裡的一份子,看重自己。
父母也要培養孩子為自己負責的能力,不管興趣、交朋友、選學校,即使看他們犯錯會心疼,也要給他們自由選擇的空間,讓他學習勇於承擔。太死命保護,以後等他長大,可能必須付出更大的代價。
例如對孩子來說,去跳舞可能和去圖書館唸書一樣重要,如果都不准瞞著偷偷去更糟。這反而是訓練責任感的機會,例如孩子想參加舞會,可以問他:「你覺得可以去嗎?」要他衡量功課、考試會不會被影響;他認為可以去的話,再問他幾點能回家?讓他練習做決定、為決定負責。
對我來說,教養孩子最大的挑戰就是要練習接受他們各有各的樣。黑立言個性溫和、很守規矩,黑立國從小體力好,天翻地覆不愛唸書,是叛逆型;黑立俐聰明、標新立異,5點多起床化妝、很小就開始交男朋友;黑立行聰明但是乖乖牌,得到很多獎狀。當時功課最好是黑立俐,但她沒有得到特殊待遇,黑立國表現不好也不會被歧視,我很高興自己能給他們一樣的愛。
不能濫用愛當藉口
父母要想通,小孩是小孩,如果把他當成自己,就會逼他,反而傷害親子關係。黑立國的太太是混血兒,大他4歲還離過婚。一開始當然反對,覺得黑立國是醫生,條件不差、應該有更好的另一半。想不到我太太先接受,後來我才領悟,不能濫用愛當藉口,要尊重他的選擇。他們婚後一直很幸福,如果我堅持反對,就算成功,他也不一定過得更好。
要做到的確不容易,因為孩子可能真的會選錯,但如果希望孩子有思考力、冒險精神,也能為自己做的事負責,父母就要願意放手。
黑立言史丹佛機械工程系畢業,想當專業演員,我不忍心阻止,建議他花一年時間去闖闖看,他到處打聽、試演,結果發現困難重重,便放棄了明星夢。他後來自己創業,雖然風險高,我還是鼓勵他去闖,就算失敗也能獲得人生經驗,幸運的是現在做得不錯。
其實人生就像做加減乘除。加是讓自己優點變多,有人出生以後都沒增加,有人就愈變愈好;減是要常常思考哪些地方需改正,從小就可以問孩子哪裡做得好、哪裡還能改進。乘則是授權,幫別人成功,激勵別人的能力;除則是懂得分享。父母和孩子都能做好這些方面,就不會有太大問題。
孩子成長過程中有很多變數,父母只能朝著正向去做,可能行不通,但也要接受,考慮到這點,就會少很多煩惱。尊重孩子,讓他們像花一樣自然長大,有自己獨特的模樣,父母應該也很欣慰了。
Thursday, May 13, 2010
解开《恐怖的食品添加物》真相之谜
为了写好这一篇稿,除了事前要搜查资料、在日本东京上了一堂课、与《恐怖的食品添加物》作者交换了现代食品的心德,还考取了日本有机与自然食品协会的认证!但是要把这么复杂且充满学名的课题呈现在读者前,只好不依照以往的写作风格,用最简短的文字分段式地交代,相信读者会比较容易看明白。
欢迎来到加工食品的年代!每一天,我们平均把500种食品添加物吃进肚子里(没错,已经严重到这种地步了)!
市面上,有超过95%的食品为加工食品。加工食品的好处:
1. 让保存期更长久,食品不容易变坏。
2. 产品多样化。如黄豆、经过加工后可制成豆浆、豆腐、酱油等。
3. 增加原料再利用,如分离或萃取果肉和果皮,制成不同产品。
4. 增加产品的美味。
为了达到以上的目的,生产商利用了各式各样的食品添加物。食品添加物有五大好处:
1. 调理、调味。
2. 料理便利、方便、容易携带。
3. 卖相好、美观。
4. 味道好、多吃多卖。
5. 节省时间、节省成本 。
在很久以前,在我们爷爷奶奶的年代时,就已经用上添加物等各种方法来保存食品了!只是当时因为生活程度低,一般家庭的收入有限,所以用的方式十分原始(反而更健康!):
动物性食品:腌、熏、风干
植物性食品:干、泡、腌、酱
蒸红鸡蛋:红花染色
香料:姜、葱、蒜、香菜
干燥香辛料:五香粉、八角、花椒、桂花、紫苏等。
鲜味:香菇、海带、黄豆芽熬汤 。
要Q/脆:人工捶、捣。
现代的食品添加物,你认识它们吗?:
己二烯酸鉀、安息香酸、安息香酸钠、TBHQ粉末100%、异抗坏血酸钠、保险粉、无水亚硫酸钠、重亚硫酸钠、保色剂、起云剂(高倍)、乳酸钙G、 卵磷脂、茶叶增香剂、保鲜素、三聚氰胺等。
这些名堂到底是什么?
它们是防腐剂、漂白剂、稳定剂、着色剂、调味剂、抗氧化剂、保色剂、品质改良剂、膨胀剂、营养添加剂、粘稠剂、洁着剂、乳化剂、化学药物等。
这里要和大家分享我们每天所接触到的一般食物(无从躲避、无孔不入,这是现代工业社会的走势。)
• 面包、馒头、包子要松软好吃可能会加乳化剂、品质改良剂、澎松剂、香料。
• 米粉要白又要便宜,原料就会用玉米淀粉,在制作时可能会加漂白剂,又因其沒粘性,故在米粉制作过程中会加粘稠剂。
• 油脂萃取常使用溶剂(冷压油就不用),为防止油脂氧化可能会加抗氧化剂。
• 为了让面、河粉又Q又防腐,可能添加硼砂。
• 为了让香肠、肉干、火腿、蜡肉、培根、板鴨能在室温下存放,不须冷藏,並呈现鲜紅色泽,可能会加保色剂、防腐剂(亚硝酸盐)。
• 鱼丸、贡丸要Q有彈性,可能会加结着剂。
• 豆类制品(豆浆、豆腐、豆干、素鸡、豆干丝)为了防止在煮浆时泡泡溢出,常会加消泡剂;为了能在温室下卖一整天不会坏,就要加防腐剂,也可能违法使用杀菌剂双氧水。
• 洋菇、莲藕、莲子、百合为了能洁白,就会加漂白剂。
• 菜干(金针干、高丽菜干、白木耳、竹笙)、果干(柿干、芒果干、风梨干)为了保持鲜艳的颜色,就会用二氧化硫(漂白剂)熏蒸。
• 为了使绿豆芽长得快、根短茎粗、白白胖胖、肥厚多汁,常会加化学荷尔蒙 (低浓度的除草剂)。
• 萝卜干、酸菜、榨菜、冬菜、越瓜脯,只晒一、两天,水份还很多,却不会坏,就要加防腐剂,要脆就要加品质改良剂、结着剂,要吃起来不咸须加调味剂。
• 饼干类产品要松,就要加澎松剂、品质改良剂、乳化剂。要香就要加香料,为加工方便所用的油可能是氢化油(含反式脂肪酸,易导致心血管疾病)。
• 蜜饯要保持鲜艳欲滴的颜色,就要先漂白,再染色,要能保存就要加防腐剂,要美味就要加人工甘味料(糖精、甜精)。
• 饮料中也可能有香料、色素、人工甘味料、品质改良剂,要有浓稠感(如芒果汁)就要加粘稠剂。
试想想以下问题:
1.食品添加物如此放肆地入侵每个家庭的餐桌上,更后患无穷地为我们的健康带来负面影响,这到底是谁的责任呢?
2.我们常说要排毒,如果添加物是无法被肝脏分解的,是不是等于说我们只要每天进食,岂不是一辈子都没办法排毒干净,而且越积越多呢?
3.吃素就比较健康吗?当我们吃素菜、素鸡、素鱼等,其色泽、味道、质感是如何得来的呢?
4.喝一杯即溶咖啡,把小包装打开,就满室嗅到咖啡的“芳香”,请问这是真的咖啡味道吗?
5.如果一粒鲜橙是一块钱,要打成一杯果汁大约要五粒鲜橙(五块钱),但是不到半天就坏掉了。有没有可能一瓶一公升的橙汁售卖五块钱,里面根本没有橙汁,但有65-85%糖份,和其他添加物,可以保存到一年?
6.100kg的鱼肉可以制造多少kg的鱼丸?
a.少过100kg b.100kg c.超过100kg
7.工厂工人都不吃,我们却在超市或商店购买回来的食品,你敢吃吗?
未来的日子怎么过?
• 加强对添加物的知识。
• 熟读营养标示、产品成份。
• 如果有能力,同类产品选购较贵的。
• 谨慎食用有机蔬果。
• 在家料理,肯定比较经济、卫生与健康。
• 选择饮用过滤纯净的水。
• 解释和培养健康的下一代。
欢迎来到加工食品的年代!每一天,我们平均把500种食品添加物吃进肚子里(没错,已经严重到这种地步了)!
市面上,有超过95%的食品为加工食品。加工食品的好处:
1. 让保存期更长久,食品不容易变坏。
2. 产品多样化。如黄豆、经过加工后可制成豆浆、豆腐、酱油等。
3. 增加原料再利用,如分离或萃取果肉和果皮,制成不同产品。
4. 增加产品的美味。
为了达到以上的目的,生产商利用了各式各样的食品添加物。食品添加物有五大好处:
1. 调理、调味。
2. 料理便利、方便、容易携带。
3. 卖相好、美观。
4. 味道好、多吃多卖。
5. 节省时间、节省成本 。
在很久以前,在我们爷爷奶奶的年代时,就已经用上添加物等各种方法来保存食品了!只是当时因为生活程度低,一般家庭的收入有限,所以用的方式十分原始(反而更健康!):
动物性食品:腌、熏、风干
植物性食品:干、泡、腌、酱
蒸红鸡蛋:红花染色
香料:姜、葱、蒜、香菜
干燥香辛料:五香粉、八角、花椒、桂花、紫苏等。
鲜味:香菇、海带、黄豆芽熬汤 。
要Q/脆:人工捶、捣。
现代的食品添加物,你认识它们吗?:
己二烯酸鉀、安息香酸、安息香酸钠、TBHQ粉末100%、异抗坏血酸钠、保险粉、无水亚硫酸钠、重亚硫酸钠、保色剂、起云剂(高倍)、乳酸钙G、 卵磷脂、茶叶增香剂、保鲜素、三聚氰胺等。
这些名堂到底是什么?
它们是防腐剂、漂白剂、稳定剂、着色剂、调味剂、抗氧化剂、保色剂、品质改良剂、膨胀剂、营养添加剂、粘稠剂、洁着剂、乳化剂、化学药物等。
这里要和大家分享我们每天所接触到的一般食物(无从躲避、无孔不入,这是现代工业社会的走势。)
• 面包、馒头、包子要松软好吃可能会加乳化剂、品质改良剂、澎松剂、香料。
• 米粉要白又要便宜,原料就会用玉米淀粉,在制作时可能会加漂白剂,又因其沒粘性,故在米粉制作过程中会加粘稠剂。
• 油脂萃取常使用溶剂(冷压油就不用),为防止油脂氧化可能会加抗氧化剂。
• 为了让面、河粉又Q又防腐,可能添加硼砂。
• 为了让香肠、肉干、火腿、蜡肉、培根、板鴨能在室温下存放,不须冷藏,並呈现鲜紅色泽,可能会加保色剂、防腐剂(亚硝酸盐)。
• 鱼丸、贡丸要Q有彈性,可能会加结着剂。
• 豆类制品(豆浆、豆腐、豆干、素鸡、豆干丝)为了防止在煮浆时泡泡溢出,常会加消泡剂;为了能在温室下卖一整天不会坏,就要加防腐剂,也可能违法使用杀菌剂双氧水。
• 洋菇、莲藕、莲子、百合为了能洁白,就会加漂白剂。
• 菜干(金针干、高丽菜干、白木耳、竹笙)、果干(柿干、芒果干、风梨干)为了保持鲜艳的颜色,就会用二氧化硫(漂白剂)熏蒸。
• 为了使绿豆芽长得快、根短茎粗、白白胖胖、肥厚多汁,常会加化学荷尔蒙 (低浓度的除草剂)。
• 萝卜干、酸菜、榨菜、冬菜、越瓜脯,只晒一、两天,水份还很多,却不会坏,就要加防腐剂,要脆就要加品质改良剂、结着剂,要吃起来不咸须加调味剂。
• 饼干类产品要松,就要加澎松剂、品质改良剂、乳化剂。要香就要加香料,为加工方便所用的油可能是氢化油(含反式脂肪酸,易导致心血管疾病)。
• 蜜饯要保持鲜艳欲滴的颜色,就要先漂白,再染色,要能保存就要加防腐剂,要美味就要加人工甘味料(糖精、甜精)。
• 饮料中也可能有香料、色素、人工甘味料、品质改良剂,要有浓稠感(如芒果汁)就要加粘稠剂。
试想想以下问题:
1.食品添加物如此放肆地入侵每个家庭的餐桌上,更后患无穷地为我们的健康带来负面影响,这到底是谁的责任呢?
2.我们常说要排毒,如果添加物是无法被肝脏分解的,是不是等于说我们只要每天进食,岂不是一辈子都没办法排毒干净,而且越积越多呢?
3.吃素就比较健康吗?当我们吃素菜、素鸡、素鱼等,其色泽、味道、质感是如何得来的呢?
4.喝一杯即溶咖啡,把小包装打开,就满室嗅到咖啡的“芳香”,请问这是真的咖啡味道吗?
5.如果一粒鲜橙是一块钱,要打成一杯果汁大约要五粒鲜橙(五块钱),但是不到半天就坏掉了。有没有可能一瓶一公升的橙汁售卖五块钱,里面根本没有橙汁,但有65-85%糖份,和其他添加物,可以保存到一年?
6.100kg的鱼肉可以制造多少kg的鱼丸?
a.少过100kg b.100kg c.超过100kg
7.工厂工人都不吃,我们却在超市或商店购买回来的食品,你敢吃吗?
未来的日子怎么过?
• 加强对添加物的知识。
• 熟读营养标示、产品成份。
• 如果有能力,同类产品选购较贵的。
• 谨慎食用有机蔬果。
• 在家料理,肯定比较经济、卫生与健康。
• 选择饮用过滤纯净的水。
• 解释和培养健康的下一代。
Subscribe to:
Posts (Atom)